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毛泽东品思想巨擘(2)

1974年5月,在会见华裔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时,毛泽东知道李政道是在上海长大的,一见面就幽默地问他:“有上海,有没有下海?”李政道虽然在上海长大,但从未听说过下海,便回答:“不知道。”毛泽东说:“有上海就有下海,不然就不对称了。下海是一个镇子。”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高下相倾”。在谈到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关系时,毛泽东又一次谈起老子思想,谈起老子的辩证法。李政道惊叹80多岁高龄的毛主席,竟然有如此超人的记忆力。

毛泽东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哲学思想与毛泽东思想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法国学者托马斯认为,“中国古代的道教哲学对于毛泽东的影响远比儒教的影响强烈”。

毛泽东的矛盾对立统一与老子的“有无相生”

毛泽东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但其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先秦道家哲学密切相关。与道家哲学的阴阳范畴相对,毛泽东提出了矛盾的概念,并继承和发展了道家哲学“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事物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存在。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

中国古代的大智者老子积前人的思考探索和他本人对社会实践的观察,提出了诸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美丑、损益、刚柔、强弱、福祸、荣辱、智愚、巧拙、大小、生死、胜败、攻守、进退、静躁、雌雄、轻重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

老子还提出了对立双方的互相依赖、互有同一性的观点,他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准确地说明了矛盾双方对立的统一,一方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他在《矛盾论》中直接采用“相反相成”这一命题来说明矛盾的本质属性。他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相互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有理性的阐明和论证。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普遍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就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正是老子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的普遍性,从而指出了矛盾的普遍性。老子在此基础上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的,何以会动呢?因为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的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不可否认,老子的哲学思想对毛泽东是有很大影响的,毛泽东论证的矛盾的普遍性,实际上是对老子“反者道之动”命题的展开。他在《矛盾论》指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毛泽东还列举了很多例子,说明矛盾的普遍存在:如数学中的正和负、微分和积分,力学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阳电和阴电,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负等矛盾着的现象。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但不难看出他的论证和阐述方式明显带有老子辩证法的印记。

老子研究了矛盾的同一性问题,为后世留下极为宝贵的思想遗产。毛泽东继承并发挥了老子的这一思想,他说:“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存在条件。试想一切矛盾着的事物或人们心中矛盾着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存在吗?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也无所谓顺利。”毛泽东还说:“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作同一性。”毛泽东这段关于矛盾的同一性的论述与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那段话的叙述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

作为当代哲学大师,毛泽东又发展了古老的老子哲学。首先,毛泽东根据列宁的思想提出了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这对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是极为重要的。而老子倾向于强调同一性的无条件性、绝对性。老子偏重于同一性,而毛泽东则偏重于斗争性。其次,毛泽东具体论证了矛盾是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的,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矛盾动力论体系;区分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提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提出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相互结合,决定事物的生命,推动事物的发展;认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本质。这是老子哲学所没有深入阐述的。

更重要的是,老子哲学只是提出命题,缺乏科学实践的基础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而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总结了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有着详细的论证过程,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

毛泽东的以弱胜强和老子的“柔弱胜刚强”

1974年,毛泽东曾说:《老子》是部兵书。

《老子》中蕴含的兵学思想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唐代王真认为,《老子》“五千之言”,“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近代思想家魏源则认为:“《老子》其言兵之书乎。”可见《老子》虽然不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其中确实蕴含着十分宝贵的兵学思想和军事智慧,老子所倡导的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鲜明态度,和深刻辩证的军事认识论及战争指导思想等,都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提出“柔弱胜刚强”,历来被军事家推崇为重要的战争指导思想。老子的思想总的来说是“贵柔”“守柔”。老子强调以静制动,认为作为弱者,要战胜并取代强者,就不能与其死打硬拼,而要采取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不战而胜的策略原则。在这个总的思想指导下,老子充分展示了其辩证法的智慧,提出了“以奇用兵”等一系列军事谋略思想。

老子提出的“柔”“弱”“柔弱”的概念,具有多层含义:首先是指幼小的新生的事物。老子喜欢以典型的新生事物——婴幼儿为例:“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婴儿的骨是弱的,筋是柔软的,但手握东西却很紧,是有前途有力量的象征。再如:“专气致柔,能婴儿否?”“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其次是指充满生命力的事物。例如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草木之生也柔脆”,“故柔弱者生之徒”。再次是指灵活、随机应变、适应性强、不僵化。对此老子以水为典型,“弱者道之用”,而“天下莫柔弱于水”。水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流动性很强、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老子说它“无有”;水善于避高就下,即“居善地”;水灵活、随机应变,遇方则成方,遇圆则成圆,所以说它“事善能,动善时”。天下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没有什么东西比它更善于攻坚的了。滴水穿石,水这种没有固定形状的东西,硬是把极其坚硬的(“至坚”)、没有缝隙的(“无间”)岩石、山体啃出了大窟窿、穿出了大裂缝。汇聚起来的水,更是气势磅礴,撼山淹谷,不可阻挡。所以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综上所述,老子所说的“柔弱”,颇为类似今天所说的新生事物,充满生命力,灵活、随机应变,适应性强,不僵化。在老子眼里,“柔弱”的对立面是“刚强”“坚强”,颇为类似今天所言的旧事物,它陈旧、僵化,它的强大是它趋于灭亡的标志。所以老子说,人之“死也坚强”,“万物草木其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也”。显而易见,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具有类似于毛泽东所说的“新生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的含义。

基于“柔弱胜刚强”,老子提出反“弱”为“强”的策略思想。他认为,强弱只是一个相对的问题,面对强大的敌人,若是硬要削弱它,反而无济于事。因此,按照“物壮则老”的道理,让它持续地强大下去,过不了多久,它倒会自动地衰弱下去,这就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的道理。为了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老子主张在战争中要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他认为,一味进攻,反而会招致大败,弱者有时退避三舍,反而会取得胜利。所以在战争中,他不赞成无谓的冒险与盲动,过分的勇敢反而会遭殃,这就是老子所讲的“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道理。

在以革命战争夺取全国政权的过程中,毛泽东认为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条件下,我军应当从战争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避强击弱,充分地利用敌之弱点和我之优点,充分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以求得生存、发展和胜利。纵观毛泽东各个时期的军事著述和战争实践,他都是主张在整体上以弱胜强,而在局部上以强胜弱的。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以少胜多的”(战略上),“我们又是以多胜少的”(战术上)。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毛泽东长期战争指导的实践也充分证实了这点。由此可见,毛泽东“以弱胜强”思想是就整体上、战略上而言的,这与局部战术上的“以强胜弱”是辩证统一的。

为了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老子主张“以奇用兵”。老子所讲的“以奇用兵”就是要像水一样机动灵活,出奇制胜,袭其不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中争取主动。奇与正是相对的两个概念,“正复为奇”,在正常的情况下为正者,在特殊的情况下则为奇者。战争情况瞬息万变,如果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很难取得胜利,因此要善出奇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获得胜利。

毛泽东所领导的人民战争,其战略战术也表现在“奇”上。这种“以奇用兵”的思想在游击战争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他认为:“游击战争战略原则的第一个问题——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在长征时期,为了跳出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采取“兜圈子”的游击战术,避实就虚,迂回穿插,指挥红军在运动战中声东击西,出奇制胜,先后四渡赤水,二占遵义,佯攻贵阳,威逼昆明,最后巧渡金沙江,终于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追堵截。兵贵神速,毛泽东将“以奇用兵”发挥得淋漓尽致。

此外,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就是对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思想的批判继承和超越;“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对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思想的批判继承和超越;“独立自主”,就是对老子的“独立而不改”的批判继承和超越。

毛泽东领导穷人打土豪,分田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与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有相通之处。毛泽东视人民为上帝,慈爱心始终向着人民,向着弱者和穷人,认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一生俭朴清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与老子所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无关系。毛泽东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老子则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老子则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毛泽东大公无私,一心为了国家的独立统一和人民的自由幸福,带领劳苦大众艰苦奋斗,排除万难,最终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老子则认为:“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真是说不尽的老子,道不尽的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