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类
杂事之属
《西京杂记》六卷
旧本题晋·葛洪撰。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博览群书,尤好神仙导养之术。其思想以道教为本,儒术为辅,力求儒道相统一。“西京”指西汉京都长安,《西京杂记》所记皆汉武帝先后杂事,多为《史记》《汉书》所不载,作者不可确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毛延寿画王昭君事,亦引为葛洪《西京杂记》”(《总目》卷一四〇)。
《世说新语》三卷
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刘义庆,刘裕侄,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元嘉时历任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等。《世说新语》事起东汉,止于东晋,分门别类主要辑录士大夫轶事琐语,开创了后代专事搜访旧闻近事而写述的笔记、野史的风气。“黄伯思《东观余论》谓:‘《世说》之名肇于刘向,其书已亡,故(刘)义庆所集,名《世说新书》'。段成式《酉阳杂俎》引王敦澡豆事,尚作《世说新书》可证,不知何人改为‘新语’”。“(刘)义庆所述,刘知几《史通》深以为讥,然(刘)义庆本小说家言,而(刘)知几绳之以史法”,“未为通论”。“(刘)孝标所注,特为典赡”,“所引诸书今已佚其十之九,惟赖是注以传。故与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同为考证家所引据焉”(《总目》卷一四〇)。
《朝野金载》六卷
旧本题唐·张簧(见《旧唐书·张荐传》)撰。“皆纪唐代故事,而于谐噱荒怪纤悉胪载,未免失于纤碎”,然“兼收博采,固未尝无裨于见闻也”(《总目》卷一四〇)。
《唐国史木卜》三卷
唐·李肇撰。“载开元至长庆间事”。“《自序》谓:‘言报应、叙鬼神、征梦卜、近帷箔则去之;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总目》卷一四〇)。
《大唐新语》十三卷
唐·刘肃撰。刘肃,曾任江州得阳县主簿、登仕郎。是书“所记起武德之初,迄大历之末,凡分三十门,皆取轶闻旧事有裨劝戒者”(《总目》卷一四〇)。
《次柳氏旧闻》一卷
唐·李德裕撰。李德裕,李吉甫之子,字文饶,“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西汉书》《左氏春秋》,耻与诸生同乡赋,不喜科试”。“穆宗即位,召人翰林充学士。帝在东宫素闻(李)吉甫之名,既见(李)德裕尤重之,禁中书诏大手笔多诏(李)德裕草之”。李德裕“以器业自负,特达不群,好著书,为文奖善嫉恶,虽位极台辅而读书不辍”(《旧唐书·李德裕传》)。《次柳氏旧闻》“皆元(玄)宗遗事”(《总目》卷一四〇)。
《刘宾客嘉话录》一卷
唐·韦绚撰。“《唐书·艺文志》载:韦绚《刘公嘉话录》一卷,注日:‘(韦)绚,(韦)执谊子也,咸义武军节度使刘公禹锡也”,(《总目》卷一四〇)。
《明皇杂录》二卷、《别录》一卷
唐·郑处诲撰。郑处诲,宰相郑余庆孙,郑淤第三子,字延美,“于昆仲间文章拔秀,早为士友所推。太和八年(公元843年)登进士第”,官至工部、刑部侍郎、宜武军节度使等。其“方雅好古,且勤于著述,撰集至多,为校书郎时撰次《明皇杂录》三篇,行于世”(《旧唐书·郑余庆传》)。此书乃“小说记事”,“不尽实录,然小说所纪真伪相参,自古已然,不独(郑)处诲,在博考而慎取之,固不能以一、二事之失实,遂废此一书也”(《总目》卷一四〇)。
《因话录》六卷
唐·刘璘撰。“凡分五部:一卷宫部为君,记帝王;二卷、三卷商部为臣,记公卿百僚;四卷角部为人,凡不仕者咸隶之;五卷征部为事,多记典故而附以谐戏;六卷羽部为物,凡一时见闻杂事无所附丽者亦并载焉”。“虽体近小说而往往足与史传相参”,“在唐人说部中,犹为善本焉”(《总目》卷一四〇)。
《大唐传载》一卷
“记唐初至元和中杂事”(《总目》卷一四〇)
《教坊记》一卷
唐·崔令钦撰。崔令钦,开元中官著作郎,至德时官至国子司业。是书“所记多开元中狠杂之事”,“其《后记》一篇谆谆于声色之亡国,虽《礼》为尊讳,无一语显斥元(玄)宗,而历引汉成帝、高纬、陈叔宝、慕容熙,其言剀切而著明,乃知(崔)令钦此书本以示戒,非以示劝”(《总目》卷一四〇)。
《幽间鼓吹》一卷
唐·张固撰。“多关法戒”,“无裨考证”(《总目》卷一四〇)。
《松窗杂录》一卷
“记唐明皇事颇详”(《总目》卷一四〇)。
《云溪友议》三卷
唐·范摅撰。“(范)摅自号五云溪人,故以名书”。“所录皆中唐以后杂事”(《总目》卷一四〇)。
《玉泉子》一卷
“所记皆唐代杂事”(《总目》卷一四〇)。
《云仙杂记》十卷
旧本题唐·金城冯贽撰。“杂载古今逸事”(《总目》卷一四〇)。
《唐撩言》十五卷
五代·王定保撰。分一百零三门,述唐代贡举之制及杂事,可规当日名场之风气,多史志所未及(《总目》卷一四〇)。
《中朝故事》二卷
南唐·尉迟但撰。“皆记唐宣、添、昭、哀四朝旧闻。上卷多君臣事迹及朝廷旧闻;下卷则杂录神异怪幻之事”。“盖李氏有国时,(尉迟)偓为史官,承命而作。李异自以为出太杀之后,水唐统绪,故杯长安为甲朝也(《总目沪卷一四〇少。
《金华子》二卷
南唐·刘崇远撰。刘崇元“自号金华子”,其书“皆唐末朝野之故事”(《总目》卷一四〇)
《开元天宝遗事》四卷
五代·王仁裕撰。王仁裕,字德辈,唐末任秦州节度使判官,嗣为后蜀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
《鉴戒录》十卷
五代十国时蜀·何光远撰。“多记唐及五代间事,而蜀事为多,皆近俳谐之言”(《总目》卷一四〇)。
《南唐近事》一卷
宋·郑文宝撰。郑文宝,字仲贤,太平兴国进士,初师事徐铱,仕南唐为校书郎。
《北梦琐言》二十卷
宋·孙光宪撰。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家世业农,独好学博闻,工词,素以文学自负,唐末为陵州判官,后事荆南,历三世,累官御史中丞。人宋,授黄州刺史,博通经史,聚书雕校。所著“曰《北梦琐言》者,以《左传》称:‘田于江南之梦’,而荆州在江北,故以命名”。“所载皆唐及五代士大夫逸事”(《总目》卷一四〇)。
《贾氏谈录》一卷
宋·张泊撰。张泊,旧字师黯,改字偕仁,“少有俊才,博通坟典”,“风仪洒落,文采清丽”而“尤险波,好攻人之短”。南唐李爆时,摧工部员外郎,知制浩,迁中书舍人,清辉殿学士,“参预机务,恩宠第一”,“中外之务一以咨之”(《宋史·张泊传》)。是书“乃(张)泊为李爆使宋时录所闻于贾黄中者,故曰《贾氏谈录》”。“史称:‘(贾)黄中多知台阁故事,谈论查亹,听者忘倦’。故此录所述皆唐代轶闻”(《总目》卷一四〇)。
《洛阳缙绅旧闻记》五卷
宋·张齐贤撰。“皆述梁、(后)唐以还洛阳旧事”,“多据传记之词,约载事实,以为劝戒”,“可与《五代史阅文》诸书,同备读史之考证也”(《总目》卷一四〇)。
《南部新书》十卷
宋·钱易撰。钱易,字希白,十七岁举进士,虽以少年轻俊,殿试被默,而以此出名。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登进士第,为蕲蕲州通判,请废肉刑为真宗采纳,累擢知制浩、翰林学士,文思敏捷,是书“皆记唐时故事,间及五代,多录轶闻琐语,而朝章国典,因革损易,亦杂载其中”,“于考证尚属有裨”(《总目》卷一四〇)。
《王文正笔录》一卷
宋·王曾撰。王曾,字孝先,“资质端厚,眉目如画”,“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迁右正言、知制浩兼史馆修撰”,“知审刑院”,“再迁尚书主客郎中,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遂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其“方严持重,每进见,言利害事,审而中理;多所荐拔,尤恶侥幸”。“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为枢密使,明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卒,年六十一,“溢文正”,“皇祐中,仁宗为篆其碑曰《族德之碑》,后又改其乡曰族德乡。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始”(《宋史·王曾传》)。是书“乃所记朝廷旧闻,凡三十余条,皆太祖、太宗、真宗时事,其下及仁宗初者仅一、二条而已。(王)曾练习掌故,所言多确凿可据,故李煮作《通鉴长编》往往全采其文”(《总目》卷一四o)。
《儒林公议》二卷
宋·田况撰。田况,字元均,天圣进士,又举贤良方正,由太常永任江宁府通判,累摧知制浩、陕西宣抚副使,历翰林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嘉祐中拜枢密使。《儒林公议》“记建隆以迄庆历朝廷政事及士大夫行履得失甚详,五代十国事亦间附一、二条,盖杂录而成”。“公议之名,可云无忝矣”,“盖北宋盛时,去古未远,儒者犹存直道,不以爱憎为是非也”(《总目》卷一四〇)。
《涑水记闻》十六卷
宋·司马光撰。司马光,陕州夏县人,以辣水流经夏县,世称“辣水先生”。《沫水记闻》“杂录宋代旧事,起于太祖,迄于神宗,每条皆注其述说之人,故日《记闻》”。“其中所记国家大政为多,而亦间涉琐事”(《总目》卷一四〇)。
《涌水燕谈录》十卷
旧本题宋·齐国王辟之撰。“《读书志》称其从仕四方,与贤士大夫燕谈,有可取者辄记之”,皆“绍圣以前杂事”,分帝德、谠论、名臣、知人、奇节、忠孝、才识、高逸、官制、贡举、先兆、歌咏、书画、事志、杂录十五类,二百八十五条,“多与史传相出人”(《总目》卷一四〇)。
《归田录》二卷
宋·欧阳修撰。“多记朝廷轶事及士大夫谈谐之言”而“不书人之过恶”(《总目》卷一四〇)。
《嘉祐杂志》二卷
宋·江休复撰。江休复,字邻几,少博学,善诗文,举进士,召试,为集贤校理,判尚书刑部、判吏部南曹、登闻鼓院,修起居注,累迁尚书刑部郎中。所著《嘉祐杂志》又称《江休复杂志》。
《东斋记事》六卷
宋·范镇撰。范镇,字景仁,“薛奎守蜀一见爱之”,“及还朝,载以俱。有问(薛)奎人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宋痒兄弟见其文,自谓弗及,与为布衣交”。“举进士,礼部奏名第一”,调新安主簿,累摧起居舍人、知谏院。仁宗“天性宽仁,言事者竞为激汗,至污人以帷箔不可明之事。(范)镇独务引大体,非关朝廷安危,生民利疚,则阔略不言”。英宗立,“迁翰林学士”,“清白坦夷,遇人必以诚,恭俭慎默,口不言人过。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常欲继之以死,虽在万乘前,无所屈”。卒年八十一,“谧忠文”(《宋史·范镇传》)。是书“多宋代(太)祖(太)宗美政”(《总目》卷一四〇)。
《青箱杂记》十卷
宋·吴处厚撰。“皆记当代杂事,亦多诗话”(《总目》卷一四〇)。
《钱氏私志》一卷
,““日本题钱彦远撰。或题钱愐撰,或题钱世昭撰”(《总目》卷一四〇)。
《龙川略志》十卷、《别志》八卷
宋·苏辙撰。“《略志》惟首尾两卷纪杂事十四条,余二十五条皆论朝政”;“《别志》所述多看旧之余闻”(《总目》卷一四〇)
《后山谈丛》四卷
宋·陈师道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好学苦志”,“高介有节,安贫乐道,于诸经尤邃《诗》《礼》,为文精深雅奥”。傅尧俞“知其贫,怀金欲为馈,比至,听其论议,益敬畏不敢出”(《宋史·文苑传六》)。是书所记皆宋代杂事。洪迈尝撩其失实者四条,然称其笔力高简,必传于世。
《孙公谈圃》三卷
宋·临江刘延世“录所闻于孙升之语也”,“(孙)升为元祐党籍,多述时事”(《总目》卷一四〇)。
《孔氏谈苑》四卷
旧本题宋·孔平仲撰。“多录当时琐事”(《总目》卷一四〇)。
《画墁录》一卷
宋·张舜民撰。张舜民,字芸臾,慷慨喜论事,善为文,自号浮休居士,中进士第,为襄乐令,“司马光荐其才气秀异,刚直敢言,以馆阁校勘为监察御史”。“徽宗立,摧右谏议大夫”,“徙吏部侍郎,旋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改同州,坐元祐党,滴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复集贤殿修撰,卒”(《宋史·张舜民传》)。是书“多载宋时杂事”(《总目》卷一四〇)。
《甲申杂记》一卷、《闻见近录》一卷、《随手杂录》一卷
宋·王巩撰。王巩,字定国,自号清虚,生平练达世务,好减否人物,议论时政,屡遭贬逐。诗文为苏轼兄弟所推重。三书“皆纪东都旧闻”(《总目》卷一四〇)。
《湘山野录》三卷、《续录》一卷
宋僧·文莹撰,“多记北宋杂事。以作于荆州金銮寺,故以‘湘山’为名”(《总目》卷一四〇)。
《玉壶野史》十卷
宋僧·文莹撰,“玉壶者,其隐居之地也”(《总目》卷一四〇)。
《东轩笔录》十五卷
宋·魏泰撰。魏泰为曾布之妇弟,故是书所记多尊熙宁新法,而抑元祐党籍。所记杂事尚有可采。
《候鳍录》八卷
宋·赵令畴撰,“采录故事、诗话颇为精瞻”(《总目》卷一四〇)。
《泊宅编》三卷
宋·方勺撰。方勺,字仁声,寓乌程泊宅村,号泊宅翁,诗文雄深雅健,是编“皆元祐迄政和间朝野旧事”(《总目》卷一四一)。
《珍席放谈》二卷
宋·高晦臾撰,“所纪上自太祖,下迄哲宗时事”。“于朝廷典章制度沿革损益及士大夫言行可为法鉴者,随所闻见,分条录载”(《总目》卷一四一)。
《铁围山丛谈》六卷
宋·蔡絛撰。蔡修,蔡京季子,字约之,自号百钠居士。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蔡京为相,年老不能视事,蔡絛以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读代为决事,窃弄威柄,恣为奸利,中外侧目。佛经谓南赡部洲等四大部洲外,有铁围山。《铁围山丛谈》于徽宗一代令典制度识之特详,其中为蔡京饰非之处,颇为后人所病。
《国老谈苑》二卷
旧本题夷门隐臾王君玉撰,“所纪乃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杂事”(《总目》卷一四一)。
《道山清话》一卷
“皆记当代杂事”(《总目》卷一四一)。
《墨客挥犀》十卷
宋·彭乘撰。彭乘,字利建,大中祥符进士,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摧修起居注,知制浩,为翰林学士。为人质重寡言,聚书无余卷,皆手自刊校,而文辞欠工。《墨客挥犀》记宋代轶事及诗话文评,征引详洽。
《唐语林》八卷
宋·王谠撰。“分门记唐世名言”(《总目》卷一四一)。
《枫窗小犊》二卷
旧本题百岁老人撰。“所纪多汁京故事,如良岳、京城、河渠、宫阙、户口之类,多可与史传相参,其是非亦皆平允”(《总目》卷一四一)。
《南窗记谈》一卷
“多记北宋盛时事”(《总目》卷一四一)。
《过庭录》一卷
宋·范公称撰。“多述祖德,皆绍兴丁卯、戊辰间闻之其父,故命曰《过庭》。语不溢美,犹有淳实之遗风”(《总目》卷一四一)。
《萍洲可谈》三卷
宋·朱彧撰。“(朱)彧之父(朱)服,元丰中以直龙图阁历知莱、润诸州,绍圣中尝奉命使辽,后又为广州帅。故(朱)彧是书多述其父之所见闻,而于广州蕃坊市舶言之尤详”(《总目》卷一四一)。
《高斋漫录》一卷
宋·曾慥撰。“上自朝廷典章,下及士大夫事迹,以及文评、诗话、诙谐嘲笑之属,随所见闻咸登记录”。“征引丛杂,不无琐屑,要其所取者固远胜于游谈无根者也”(《总目》卷一四一)。
《默记》三卷
宋·王锉撰。王锉,字性之,人称雪溪先生,绍兴初官迪功郎,权枢密院编修官,纂集《祖宗兵制》受到高宗赏识改京官,晚年受秦桧摈斥,避地剡溪山中。《默记》“多载沐都朝野遗闻”(《总目》卷一四一)。
《挥尘前录》四卷、《后录》十一卷、《第三录》三卷、《余话》二卷《玉照新志》六卷、《投辖录》一卷
宋·王明清撰。“皆其札记之文”,记朝廷故事。《前录》“多国史中未见事,《自跋》谓:‘记忆残阙以补《册府》之遗是也’”。《第三录》“于高宗东狩事独详。《余话》兼及诗文、碑铭,补前三录所未备”。“(王)明清为王锤之子,曾纡之外孙。曾纡为曾布第十子,故是录于(曾)布多溢美”(《总目》卷一四一)。“多谈神怪及琐事,亦兼及朝野旧闻及前人逸作”(《总目》卷一四一)。“其以《投辖》为名者,陈振孙谓:‘所记皆奇闻异事,客所乐听,不待投辖而留也”,(《总目》卷一四一)。
《张氏可书》一卷
“盖其人生于北宋末年,犹及见汁梁全盛之日”,“怠其晚岁,追述为书,不无沧桑今昔之感,故于徽宗时朝廷故实记录尤多,往往意存鉴戒。其余琐闻佚事,为他小说家所不载者,亦多有益谈资”(《总目》卷一四一)。
《闻见前录》二十卷
宋·邵伯温撰。邵伯温,邵雍之子,字子文“人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司马)光亦屈名位辈行与(邵)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宋史·儒林传三》)。是书“前十六卷记太祖以来故事,而于王安石新法始末及一时同异之论载之尤详”。“十七卷多记杂事”,“十八卷至二十卷皆记邵子言行”(《总目》卷一四一)。
《清波杂志》十二卷、《别志》三卷
宋·周辉撰。“清波为杭州城门之名,绍兴中(周)辉寓其地,因以名书,所记皆宋人杂事”(《总目》卷一四一)。
《鸡肋篇》三卷
宋·庄季裕撰。庄季裕“多识轶闻旧事”,“其记辽宋誓书一条,大旨以和议为主,亦各抒所见”(《总目》卷一四一)。
《闻见后录》三十卷
宋·邵博撰。邵博,邵伯温之子,是书“盖续其父书,故曰《后录》”(《总目》卷一四一)。
《北窗炙輠录》一卷
宋·施德操撰。《史记·索隐》引刘向《别录》说:“輠者,车之盛膏器也,炙之虽尽犹有余流者,言淳于髡智不尽如炙輠也”。炙輠喻人言论不穷,然《北窗炙輠录》“所记多当时前辈盛德可为士大夫观法者,实不以滑稽嘲弄为主,未审何以命此名也”(《总目》卷一四一)。
《步里客谈》二卷
宋·陈长方撰。“陈)长方奉母居吴,依其外祖大仆寺卿林旦,家于步里遂以名书”,“所记多嘉祐以来名臣言行”(《总目》卷一四一)。
《程史》十五卷
宋·岳珂撰。“载南北宋杂事”,“在宋人说部中,亦王明清之亚也。惟其以《程史》为名,不甚可解”(《总目》卷一四一)。
《独醒杂志》十卷
宋·曾敏行撰。曾敏行,字达臣,自号浮云居士,又曰独醒道人。是书“多记两宋轶事,可补史传之闭,间及杂事亦足广见闻”(《总目》卷一四一)。
《省旧续闻》十卷
“载陆游、辛弃疾诸人遗事”(《总目》卷一四一)。
《四朝闻见录》五卷
宋·叶绍翁撰。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善诗,风格清俊。是书分五集,“甲乙丙戊四集皆叙高、孝、光、宁四朝轶事,各有标题,不以时代为先后,惟丁集所记仅宁宗受禅、庆元党禁二事”。“南渡以后,诸野史足补史传之阙者,惟李心传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号为精核,次则(叶)绍翁是书”。“王士祯《居易录》谓其‘颇涉烦碎,不及李心传书’。今核其体裁,所评良允。故李心传书人史部,而此书则列小说家焉”(《总目》卷一四一)。
《癸辛杂识前集》一卷、《后集》一卷、《续集》二卷、《别集》二卷
宋·周密撰。“以作于杭州之祭辛街,因以为名”。书中“琐事杂言居十之九”(《总目》卷一四一)。
《随隐漫录》五卷
旧本题宋·临川陈随隐撰。“多记同时人诗话,而于南宋故事言之尤详”(《总目》卷一四一)。
《东南纪闻》三卷
“当为元人所作,故称宋为‘东南’”。“所载惟论纸酸、论揖两条偶涉古事,余皆南北宋之轶闻”(《总目》卷一四一)。
《归潜志》十四卷
元·刘祁撰。刘祁,字京叔,别号神川遁士,少时随祖父游宦沐京,得从知名士大夫问学,后因廷试失意,闭门读书。金·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蒙古军围汁,乃北还乡里,筑‘归潜堂’以居。是书“卷首有(刘)祁乙未《自序》谓:‘昔所闻见,暇日记忆,随得随书’”。“《金史》本传称(刘)祁此志‘于金末之事多有足征’。《哀宗本纪》全以所言为据”。“谈金源遗事者,以此志与元好问《壬辰杂编》为最”(《总目》卷一四一)。
《山房随笔》一卷
元·蒋子正撰。“所记多宋末元初之事,而于贾似道事尤再三深著其罪”(《总目》卷一四一)。
《山居新语》四卷
元·杨瑀撰。“《杨维祯集》有(杨)璃墓碑曰:‘(杨)瑀字元诚,⋯⋯帝爱其廉慎,超授奉议大夫、太史院判官,至正乙未江东浙西盗群啸,乃改建德路总管。(杨)瑀沧郡,视之如家,民亦视之如父母,其像而祠者凡十四所。行省最其功,进阶中奉大夫云云’”。“其书皆所见闻,多参以神怪之事”(《总目》卷一四一)。
《遂昌杂录》一卷
元·郑元祐撰。“多记宋末轶闻及元代高士名臣轶事,而遭逢乱世间有忧世之言。其言皆笃厚质实,非《辍耕录》诸书捃拾冗杂者可比”(《总目》卷一四一)。
《乐郊私语》一卷
元·姚桐寿撰。姚桐寿,字乐年,解官归里自号桐江钓臾。“至正中流寓海盐,时江南扰乱,惟海盐未被兵火,尚得闭户安居,从容论述,故以《乐郊私语》为名,虽若幸之,实则伤乱之词也。所记轶闻琐事”,亦有“与史相参”,“足资考证”(《总目》卷一四一)。
《辍耕录》三十卷
明·陶宗仪撰。“杂记闻言琐事”,“于有元一代法令制度及至正末东南兵乱之事,记录颇详;所考订书画文艺,亦多足备参证”。“惟多杂以俚俗戏谑之语、间里鄙秽之事,颇乖著作之体”(《总目》卷一四一)。
《水东日记》三十八卷
明·叶盛撰。叶盛,字与中,正统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是书“记明代制度及一时遗文逸事,多可与史传相参”。“(叶)盛留心掌故,于朝廷旧典考究最详。又家富图籍”,“故引据诸书亦较他家稗贩成编者特为博洽”(《总目》卷一四一)。
《菽园杂记》十五卷
明·陆容撰。“史称(陆)容与张泰、陆釴齐名,时号‘娄东三凤’。其诗才不及(张)泰、(陆)釴,而博学过之。是编乃其札录之文,于明代朝野故实叙述颇详,多可与史相考证,旁及谈谐杂事皆并列简编”(《总目》卷一四一)。
《先进遗风》二卷
明·耿定向撰。“载明代名臣遗闻琐事,大抵严操守,砺品行,存忠厚者为多”,“陈先进添行行以救时弊”(《总目》卷一四一)。
《机不机录》一卷
明·王世贞撰。“专记明代典章制度,于今昔沿革尤详。《自序》谓:‘伤瓤之不复旧瓤’,盖感一代风气之升降也”(《总目》卷一四一)。
《何氏语林》三十卷
明·何良俊撰。“因晋·裴启《语林》之名”,“杂采(南朝)宋、齐以后事迹续之”(《总目》卷一四一)。
异闻之属
《山海经》十八卷、《穆天子传》六卷
晋·郭璞注。“《山海经》之名始见《史记·大宛传》,司马迁但云:‘《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而未言为何人所作”。“惟《隋书·经籍志》云:‘萧何得秦图书,后又得《山海经》,相传夏禹所记’”。“书中序述山水,多参以神怪,故道藏收人大元部竞字号中,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难考据,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总目》卷一四二)。“此书所纪虽多夸言寡实,然所谓西王母者,不过西方一国君;所谓悬圃者,不过飞鸟百兽之所饮食,为大荒之圃泽,无所谓神仙怪异之事;所谓河宗氏者,亦仅国名,无所谓鱼龙变见之说,较《山海经》《淮南子》犹为近实。郭璞注《尔雅》,于‘西至西王母’句,不过曰:‘西方昏荒之国’;于‘河出昆仑墟’句,虽引《大荒西经》而不言其灵异。其注此书乃引志怪之谈,盖释经不敢不谨严,而笺释杂书则务矜博洽故也”(《总目》卷一四二)。
《山海经广注》十八卷
清·吴任臣撰。“因郭璞《山海经注》而补之,故日《广注》。于名物训诂、山川道里,皆有订正”(《总目》卷一四二)。
《神异经》一卷、《海内十洲记》一卷
旧本题汉·东方朔撰。“所载皆荒外之言,怪诞不经”。“今考《汉书》(东方)朔本传,历叙(东方)朔所撰述,言‘凡刘向所录(东方)朔书俱是,世所传他事皆非’”。“此书既刘向《七略》所不载,则其为依托更无疑义”(《总目》卷一四二)。“十洲者,祖洲、藏洲、悬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也”。其书“大抵恍惚支离,不可究洁”,“考刘向所录(东方)朔书,无此名”。“书中载武帝幸华林园射虎事”,华林园“魏明帝起名芳林园,齐王(曹)芳改为华林,武帝时安有是号,盖六朝词人所依托”(《总目》卷一四二)。
《汉武故事》一卷
旧本题汉·班固撰。“多与《史记》《汉书》相出人,而杂以妖妄之言”。“然史不云(班)固有此书,《隋书》著录传记类中,亦不云(班)固作。晃公武《读书志》引张柬之《洞冥记跋》谓出于王俭”(《总目》卷一四二)。
《汉武帝内传》一卷
“殆后人因《汉武故事》伪题班固撰”(《总目》卷一四二)。
《汉武洞冥记》四卷
旧本题汉·郭宪撰。“晃公武《读书志》引(郭)宪《自序》谓:‘汉武明隽特异之主,东方朔因滑稽浮诞以匡谏,洞心于道教,使冥迹之奥昭然显著,故曰《洞冥》”,(《总目》卷一四二)。
《拾遗记》十卷
十六国时秦·王嘉撰。王嘉,字子年,隐居山中,实方士,前秦符坚、后秦姚苌遇事多咨之。所作《拾遗记》“其言荒诞,证以史传皆不合”(《总目》卷一四二)。
《搜神记》二十卷
旧本题晋·干宝撰。干宝,字令升,西晋末为佐著作郎。“史称(干)宝感父婢再生事,遂撰集古今灵异神祇、人物变化为此书”(《总目》卷一四二)。
《搜神后记》十卷
旧本题晋·陶潜撰。“题陶潜者固妄,要不可谓非六代遗书”(《总目》卷一四二)。
《异苑》十卷
南朝宋·刘敬叔撰。“皆言神怪之事”(《总目》卷一四二)。
《续齐谐记》一卷
梁·吴均撰。“吴馆刊本有元·陆友《跋》曰:‘《齐谐志怪》盖庄生寓言,今(昊)均所续特取义云尔’”。其书“所记皆神怪之说”(《总目》卷一四二)。
《还冤志》三卷
隋·颜之推撰。“皆释家报应之说”(《总目》卷一四二)。
《集异记》一卷
唐·薛用弱撰。薛用弱,字中胜,穆宗长庆中曾为礼部郎中,出为光州刺史,为政严而不残。《集异记》凡十六条,多记开元、天宝、长庆、太和年间事,“叙述颇有文采”,乃“小说家之表表者”(《总目》卷一四二)。
《博异记》一卷
旧本题唐·谷神子还古撰,不著姓氏。“所记皆神怪之事,叙述雅瞻而所录诗歌颇工致”(《总目》卷一四二)。
《杜阳杂编》三卷
唐·苏鸽撰。“上起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下尽添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凡十朝之事,皆以三字为标目”。“其日《杜阳杂编》者,晃公武《读书志》谓(苏)鸽居武功之杜阳,盖因地以名其书云”(《总目》卷一四二)。
《前定录》一卷、《续录》一卷
唐·钟格撰。“所录前定之事凡二十三则”(《总目》卷一四二)。
《桂苑丛谈》一卷
“案:《新唐书·艺文志》载:《桂苑丛谈》一卷,注日:冯翊子休撰,不著姓名”。“其书前十条皆载咸通以后鬼神怪异及琐细之事,后《史遗》十八条,其十二条亦纪唐代杂事,余六条兼及南北朝”(《总目》卷一四二)。
《剧谈录》二卷
唐·康男月撰。“皆记天宝以来琐事,亦间以议论附之,凡四十条”(《总目》卷一四二)。
《宣室志》十卷、《补遗》一卷
唐·张读撰。“皆鬼神灵异之事”,“‘宣室’之义,盖取汉文帝宣室受厘,召贾谊问鬼神事”(《总目》卷一四二)。
《唐阔史》二卷
旧本题唐·高彦休撰。“似从他书抄撮而成”(《总目》卷一四二)。
《甘泽谣》一卷
唐·袁郊撰。袁郊,字子乾,一作子仪,昭宗时为翰林学士。“陈振孙《书录解题》述其《自序》云‘以春雨泽应,故有甘泽成谣之语’,以名其书”。“虽小说家流,而琐事轶闻往往而在”(《总目》卷一四二)。
《开天传信记》一卷
唐·郑綮撰。郑綮,及进士第,善诗,多诙谐,时号歇后体。“好以诗谣托讽昭宗,意其有所蕴蓄,摧为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谓‘歇后郑五作宰相’”。“书中皆记开元、天宝故事,凡三十二条。《自序》称‘簿领之暇搜求遗逸,期于必信,故以传信为名”,(《总目》卷一四二)。
《稽神录》六卷
宋·徐铱撰。徐铱,字鼎臣,博学工文辞,善篆隶,与其弟徐错并称“二徐”。在南唐知制浩、中书舍人、吏部尚书,左仆射、参知左右内史事,人宋直学士院。其书“皆记神怪之事”(《总目》卷一四二)。
《江淮异人录》二卷
宋·吴淑撰。“多道流、侠客、术士之事,凡唐代二人,南唐二十三人。徐铱尝积二十年之力,成《稽神录》一书,(吴)淑为(徐)铱壻,殆耳濡目染挹其流波,故亦喜语怪钦。(徐)铱书说鬼,率诞漫不经,(吴)淑书所记则《周礼》所谓怪民,《史记》所谓方士,前史往往见之,尚为事之所有”(《总目》卷一四二)。
《太平广记》五百卷
宋·李防奉救监修。“同修者扈蒙、李穆、汤悦、徐铱、宋白、王克贞、张泊、董淳、赵邻几、陈鄂、吕文仲、吴淑十二人”。“凡分五十五部,所采书三百四十五种,古来轶闻琐事,僻笈遗文咸在焉”,“盖小说之渊海也”。“虽多谈神怪,而采攘繁富,名物典故错出其间,词章家恒所采用,考证家亦多所资取。又唐以前书世所不传者,断简残编尚间存什一,尤足贵也”(《总目》卷一四二)。
《茆亭客话》十卷
宋·黄休复撰。“杂录其所见闻,始王、孟二氏,终于宋真宗时,皆蜀中轶事,无一条旁涉他郡”。“虽多及神怪,而往往借以劝戒,在小说之中最为近理”(《总目》卷一四二)。
《分门古今类事》二十卷
其书分:帝王运兆、异兆、梦兆、相兆、卜兆、谶兆、祥兆、婚兆、墓兆杂志、为善而增、为恶而损等门类,“大旨在征引故事,以明事有定数,无容妄觊,而又推及于天人迪吉从逆之所以然。虽采摭丛琐,不无涉于诞幻,而警发世俗,意颇切至”(《总目》卷一四二)。
《陶朱新录》一卷
宋·马纯撰。马纯“居越之陶朱乡搜辑见闻著是书,因名曰《陶朱新录》”,“所载皆宋时杂事”(《总目》卷一四二)。
《睽车志》六卷
宋·郭彖撰。“皆纪鬼怪神异之事,为当时耳目所见闻者。其曰《睽车志》盖取《易》睽卦上六载‘鬼一车’之语也”。“书中所载多建炎、绍兴、乾道、淳熙间事,而汁京旧闻亦间为录人”(《总目》卷一四二)。
《夷坚支志》五十卷
宋·洪迈撰。“皆神怪之说,故以《列子》夷坚事为名”(《总目》卷一四二)。
琐语之属
《博物志》十卷
旧本题晋·张华撰。张华,字茂先,博学能文,辞藻温丽,武帝时拜中书令,后为赵王所害,家无余赀,惟文史充栋。《博物志》原本散佚,今本乃后人采其遗文裒合成编,又杂取他说附益之,故证以诸书所引,或有或无,或合或不合。
《述异记》二卷
旧本题梁·任防撰。任防,南齐时为竟陵王萧子良记室参军,竟陵八友之一。梁武帝即位,出为义兴太守,人为吏部郎,转御史中永、秘书监。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为新安太守,卒于官。家贫而聚书至万余卷,多异本。《述异记》“文颇冗杂,大抵剽剟诸小说而成”(《总目》卷一四二)。
《酉阳杂俎》二十卷、《续集》十卷
唐·段成式撰。段成式,段文昌之子,字柯古,少苦学精研,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尚书郎。家富藏书,博闻强记,秘阁书籍又皆披阅,早有文名,尤深佛理。《酉阳杂俎》“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其日《酉阳杂俎》者,盖取梁武帝赋《访酉阳之逸典》语”(《总目》卷一四二)。
《清异录》二卷
宋·陶谷撰。“皆采撩唐及五代新颖之语,分三十七门”(《总目》卷一四二)。
《续博物志》十卷
旧本题晋·李石撰。李石实为“宋太祖时人”,其书补张华《博物志》,“宋人旧笈轶闻琐语间有存焉”(《总目》卷一四二)。
(以上在《四库》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