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听懂对方弦外之音再回话(1)
别人一开口问话,你就急急忙忙抢着回话,结果常常是答非所问,不是“牛头不对马嘴”,就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让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轻则弄出笑话,贻笑大方,重则扫人颜面,双方不欢而散。
磨刀不误砍柴功,回话之前,先花片刻时间倾听对方讲话,待听清对方说话的内容,再琢磨怎么去回话。听出对方弦外之音,捕捉对方言外之意,你的回话一回一个准。
先洗耳恭听,再恭敬回答
会回话的人都是会听话的人。不想哇啦哇啦地说个不停、回个没完,懂得静静倾听的人很可能是最会回话的人。
在和对方的谈话、交流过程中,会听是很重要的一环。这是博得对方好感、获取对方内心真实信息的一个秘诀。遗憾的是,不少人把对方讲的话都当成耳边风,而且总是迫不及待地在交谈中问问题或打断对方的话,或申述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不适当的。你应该给对方说话的机会,并不时兴趣盎然地回问:“后来呢?”以催促对方继续往下说,要用好像听得出了神的样子去倾听对方的谈话。
对于喜欢说话的一个人,你只要洗耳恭听,他就会笑容满面,高兴得不得了。在这种情况下,当对方关住话匣子时,紧接着很可能会说:“就这么决定了!”
就一般的交谈内容而言,并非总是包含许多有用的信息。有时,一些普通的话题对你来说可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对方的谈兴却很浓。这时,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你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听对方说下去,切记不要流露出厌烦的神色。
专家统计结果显示,一个人的说话速度大致在每分钟120~180字之间,而人的大脑思维的反应速度却要快得多。所以,现实中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很可能对方还没有将话说完,或者对方只是说出了其中几句话,你就想打断对方的话,以至于对对方接下来的言语“充耳不闻”。
而当对方突然问你一些问题或请教你的见解时,如果你一愣神,或者答非所问,对方就会感到十分难堪和不快,觉得自己是在“对牛弹琴”,就会对接下来双方的沟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听对方谈话应做到像自己回话那样,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与良好的精神状态,并时刻专心致志地注视着对方的表情,倾听对方的谈话。当然,如果你确实觉得对方讲得淡而无味、浪费时间的话,可以巧妙地提一些你感兴趣的问题,以此转移对方的谈兴。但是,要注意绝不能随意打断对方的话,应当让他心平气和地讲完,即使他的意见不是新的或不符合实际情况,也要听下去。
听得越多,越容易回答
回话过程中,交流固然十分重要,但有时候,做一个聆听者能够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更有助于你做好回答。
聆听越多,你就越能了解对方的心思,越容易接近对方,就会被更多的人喜爱,就会成为更好的谈话伙伴。一个好听众总能比一个善讲者赢得更多的好感,也更能够将每一句回话说得准确到位。
当然,成为一名好的听众,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里有几点建议可供你参考。
首先,要注视说话者。对方如果值得你聆听,便应值得你注视。
然后,靠近说话者,专心致志地听,让人感觉到你不愿漏掉任何一个字。
接着,你要学会提问,使说话者知道你在认真地听。可以说,提问题是一种较高形式的奉承。
我们或许都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上大学的时候,如果教授在上面做完演讲,听众没有一个问题,场面是何等的尴尬。还要记住不可打断说话者的话题。无论你多么渴望一个新的话题,也不要打断说话者的话题,直到他自己结束为止。
最后,还要做到“忘我”。你始终要明白,你是个“倾听者”,不要使用诸如“我”“我的”等等字眼。你这么说了,就意味着你不得不放弃聆听的机会,注意力已经从说话者那里转移到了你这里,至少,你要开始“交谈”,准备回话了。
在一项关于友情的调查中,调查的结果让调查者都感到十分意外。调查结果显示,拥有最多朋友的是那些善于倾听的听众,而不是能言善辩、引人注目的演说家。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渴望表达自己。聪明的聆听者能够让说话者有充分的表达机会,自然就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而聆听者也能在聆听过程中,透过对方的说话内容了解对方的性格,看清对方的心思,从而找到恰当的话题来回答对方。
有效倾听,有效回答
回话的技巧是一个人社交中必备的技能。回话的技巧不仅包括说,也包括听,其中听有时比说更重要。一个善于倾听的人,才是一名合格的沟通者。
倾听是一项值得开发的技巧,善于倾听的人,在社交场合与事业上都会占有优势。
据有关专家调查,在20种销售经理人的特质与能力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倾听和沟通能力。在工作时间内,销售将其70%~80%的时间用于做沟通工作,而其中的主要活动就是倾听。因此,倾听是一名成功的销售员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然而,很多销售员很少致力于学习发展这种技巧,不知不觉就忽略了这一重要的交流功能。
平均而言,作为听者,人们只有35%的效率。有效倾听的缺乏往往导致错失良机、产生误解、冲突和拙劣的决策,或者因问题没有及时发现而导致危机。
有效的倾听技巧与单纯的专心倾听是不同的。反馈或释义能够使自己和交谈者之间沟通的意思更加准确和清楚。
当我们有效地倾听时,就在对听到的东西进行消化、综合、分析,并理解其中的真实意思,以及哪些东西没有说到。良好的倾听,意味着对说话人所说的内容获得了完整、准确的理解。倾听的目的,不仅在于知道真相,而且在于听者能够自己理解所有事实,并且评估事实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努力寻找信息所传达的真正含义,这样的倾听才是富有意义的。
有效倾听的一大关键就是设定倾听的目标,有目的有目标地倾听,不但可以为自己明确倾听方向,而且也有利于自己专心倾听。有目的的倾听,有助于你快速而完全地从对方那漫无边际、毫无章法的谈话中跳出来,抓住对方谈话的重点,据此做出有针对性的回答,最终达到沟通的目的。
有效的倾听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认识自己的倾听行为将有助于你成为一名高效率的沟通者和回话者。
要给别人留有回话的机会
社交中的交谈回话,同站在教室中教课或是站在演讲台上演说有很大不同,教课和演说,只有你一个人在说话,别人不能插嘴。而社交中的说话,彼此在对等的地位,如果在这种谈话中,你一个人一直滔滔如高山瀑布,永不停止地倾泻着,那对方就没有回话的机会,完全是你说人听了。这样你肯定不会受欢迎,甚至会被别人耻笑,而你的回话也不能够为人认同和接受。
世界著名记者麦克逊说:“不肯留神去听别人说话,是不受人欢迎的第一表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欲望,如几个人聚在一起讲述故事,甲连续讲了好几个了,乙和丙都是嘴痒痒的,也想来讲述一两个。可是,甲只管滔滔不绝地地讲下去,使乙和丙想讲而没有机会讲。我们试想一下,乙和丙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因为他们没有说话的机会,专门听甲的讲话,自然会没有精神听下去,只好站起来不欢而散了。
比如,一个商店的售货员,拼命地称赞他的货物怎样好,而不给客户回话的机会,就不能做成这位客户的生意。因为客户对你巧舌如簧、天花乱坠的说话,顶多只把你看作一个生意经,绝不会因此购买。反过来,你只有给客户说话的余地,使他对货物有询问或批评的机会,双方能够讨论和商谈,才有机会做成你的生意。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倾听是最好的恭维。”西方心理学家杰克·伍德说:“很少人能拒绝接受专心注意、倾听所包含的赞美。”所以说,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赞美和恭维”。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道理讲得很明白。有一个卖货的小店,生意比其他店好,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只是爱听客人说话,他们有事愿到我这儿来。”
你如果能够给别人留有回话的机会,你也就给人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在接下来交谈中你就更容易乘风远扬,顺利抵达自己回话的目的地。
听出弦外之意,回出中意之话
我们跟人说话交流时,有一种情况非常令人尴尬,那就是说者有心,听者无意。一方费尽心机,磨破口舌,而另一方总是不明白对方真正的意思,结果是听的着急,说的更着急,极度尴尬。当然,这里所说的“意”,指的是“言外之意”。
在一部反映清代官场上和珅与纪晓岚“斗法”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和珅为了躲开纪晓岚的监督,在赴江南考场监考之前,给江南考场的几位主考官写了这样一封信,信中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按理说,这些话都是古人的圣言,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用在特定的场合下,就另有深意了。当然,江南考场的主考官们是深知其意的。
这个例子虽然举得有些不太地道、不太恰当,但我们应该明白,在回答的过程当中,听懂别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意”,对于我们做出准确的回话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一天,一个妇女开着车到城里去,突然,有一只轮胎漏气了。她停下车来,虽然她可以自己换轮胎,可是她希望有人停下来帮助她,因为她穿得漂漂亮亮的要赶赴一场宴会。不久,一个年轻人停下车,并走过来问:“车胎漏气了吗?”假如这个妇女听到的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内容,她可能会生气起来,说出类似下面的话:“笨蛋!任何人一看都知道是车胎漏气了!”
如果她这样回答的话,势必会激怒那个热心帮忙的年轻人,而必须自己动手换车胎了。然而,她很聪明地体会到年轻人话里的意思是:“我知道你有麻烦,我能帮助你吗?”于是,她礼貌地回答道:“是的,谢谢你的一片热情啊!”于是她得到了年轻人的帮助,避免了自己换车胎的麻烦。
因此,听话要能听出对方“字里行间的意思”,要对说话者的感觉产生反应,而不是只理解他的表面意思。
俗话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这个“声”指的就是言外之意。同样的话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含义,在与人交谈时,我们要尽力揣摩对方话语中隐含的意义,以便让自己的回答应对自如。
“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是一种尴尬,“听得聪明,回得巧妙”是一种艺术,其间的界限判若云泥,看你怎么理解,怎么把握了。当然,首要的一点,是你千万不能小看了它。
倾听中适时插话回复
一个倾听高手在倾听过程中如何插话,才有助于达到最佳的倾听效果呢?
根据不同对象可采取不同的方法。
第一,当对方在同你谈某事,因担心你可能对此不感兴趣,显露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你可以趁机说一两句安慰的话。
“你能谈谈那件事吗?我不十分了解。”
“请你继续说。”
“我对此也十分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