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致敬:《广电论坛》百期记
又是一年春风起,塞上百里浩荡激。时节“春风”,《广电论坛》实际“操持人”副总编辑赵宏邦拿着第九十九期清样让我审阅,并有些激动地说:“‘论坛’下期就是第一百期了,真快啊,总得表示一下吧!’我即刻表示,一定作文记之。
审阅完清样,送走宏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拿出书橱里“论坛”八年的合订本,厚厚一摞,沉甸亮眼。一百期,五百多万文字,数千幅照片插图,意味着什么?记忆什么?感慨什么?又启迪些什么?……久久凝视,举手致敬!
向“论坛”致敬:“论坛”百期,党的广电方针政策,集册广示,指导前行。舆论导向有了准心,业务指导有了准则。行业经验,同仁点子,荟萃显见,开眼启智。业务探讨,思考延伸,他山之石,共同受益。
向“论坛”致敬:“论坛”百期,大同、乌兰察布、张家口电视发展的历程、亮点、经验及思考,线索明晰,记录真实,不仅为史家,也为同仁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电视人奋斗的艰辛,过程的艰难,成功的欣慰,都会从中找到感觉;国家发展中的大事,阶段性的经历,民族共同的兴奋,都会从中感受希望。比如“非典”期间的成功,比如“汶川地震”期间的大爱,比如“奥运”期间的振奋,比如“国庆六十年”期间的自豪。三地电视发展的历程,就是时代脉搏的合拍,就是民族复兴的缩影。
向“论坛”致敬:“论坛”百期,给多少从业者以教益、以营养、以信心。办“论坛”我是极力倡导者之一。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刚当记者,在老前辈刘万鹏在王其祥局长的支持倡议下办起了业务小册子《广播业务》。条件、规模、周期不及“论坛”,但给了我从业的启蒙、启迪和信心。我出的第一本书——《路——新闻实践集》中业务探讨部分的多数文字案例就是那本小册子留下的资料。“论坛”百期,我想给许多同仁提供了业务交流的平台。我们的同行将来会走向大舞台,但一定要记住“论坛”这个最初的平台。
向“论坛”致敬:应该首先向办“论坛”的人致敬,向所有为“论坛”耕耘的人致敬。“论坛”百期,编辑部的人只有三四个,撰稿供片的也不过数百人。条件、待遇自不必说,他们是用心血、用汗水和责任,完成着神圣的使命。现在看平淡,数十年后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百期文稿中,有四川宜宾台的李键,有张北县台的王林,有康保县台的宋秉旺等行家里手;也有天津大港广电局的张庆发、王明伟,洛阳电视台的王文胜,承德电视台的步九江,大同县广播电视台的刘富宏等支持者,感谢您们的厚爱和支持。
向“论坛”致敬:还应该向所有“论坛”的读者致敬。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每期的内容都有读后感和建议、意见。读者的坚守就是“论坛”的生命和价值。“论坛”在努力,深知离读者的需求还有距离,但我们会做得更好。向读者致敬,请你们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