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走过二十年
今年五月,又是花红柳绿的美好时节,大同电视台将走过二十个春秋。回首历程,一个长长的“V”字,由远而近,由点到面,由小到大,让人感慨,令人欣慰,叫人激奋,也催人进取。
站在回顾与展望的十字中心点,回望历程“V”字的发端,茫远又清晰。
大同电视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降生,在党、政府和人民的乳汁中成长,又在市场经济的海浪中长大。可以说她的血骨是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经脉是改革开放,肌肤是市场经济。三位一体构成了大同电视台的经纬,也贯穿电视台发展的始终。
大同电视台的发展可以大体归纳为四个阶段:一、(1984年—1986年)白手起家,搭台试演的原始初创阶段;二、(1987年—1992年)政府供养,平稳成长阶段;三、(1993年—1999年)依托政策,丰富发展阶段;四、(2000年—2004年)整合资源,走向市场阶段。
1983年底,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作为最现代化的媒体——电视台,在地市级组建成为中国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成为人民生活的迫切要求。在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总方针下,从1983年至1985年全国掀起了地市级办电视台热。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1984年上半年,大同电视台和雁北电视台在没有设备、没有专门的演播设施的条件下,分别筹备上马,五月进入试播阶段,年底前分别正式播出。1985年到1986年两年间,两台基本上以新闻和电视剧为主。新闻节目由周一次播出,逐步发展到周两次播出,节目也由单一的电视剧发展到开办专题、文艺等栏目,完成了原始初创。
两台在初创阶段受到了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但财力投入先天不足。1987年到1992年,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人员的不断配备,摄制播出系统的逐步完善,办公场址的开建固定,两台初具规模,节目开始走向全周、全天播出。
1992年底。大同电视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中作为试点之一,试行财政断奶,自收自养。1993年7月雁同合并,次年大同电视二台(原雁北台)也申请财政脱勾,自收自养。至此,结束了政府供养,平稳发展阶段,开始了依托政策,发育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两台并行发展,人员较大幅度增加,设备设施、节目自制播出量和广告创收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1993年有线电视台也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创立开播,加上教育电视台,一市四台的格局形成,并行发展。
2000年7月,大同电视一、二台合并,迈出整台资源,走向市场的步伐。2002年又与有线电视台和教育电视台资源整合,结束了一市多台的局面。整合后的大同电视台抓住机遇,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人事、节目、管理办法、分配方式进行有效改革,大大推进了自身发展,也为进一步起飞奠定了基础。
大同电视台降生、成长、发展的历程,验证也凝炼出三颗可贵的结晶,垒成电视台稳固发展的三点成三角又成面的“品”字“营垒”。一、党、政府和人民的关怀、关爱,领导支持是其生存成长的根本,因此,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植根人民的沃土,坚持“两为”方针,坚持三贴近方向,也始终是电视台的根本。二、改革开放是电视台巩固发展的动力。回顾电视台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伴随改革开放达到扬弃,进而螺旋上升。离开改革开放,就会固步自封,电视台的生命就会窒息。因此,坚持不断改革,坚持开放办台,坚持立足本台,面向全国,乃至面向全球办台,出精品,创名牌,电视台才能动力如泉,生命如海。三、走进市场、走向产业、融入市场是电视台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最终归属。坚持办好公共服务事业,当好喉舌为前提的同时,大力推进电视经营性产业的发展,双轮驱动,双向前进,双翼齐飞,电视台才有广阔的平台和无际的蓝天。
二十年凝聚了多少位领导的心血,讲述着多少电视人的奉献故事,也凝刻着社会各界、全市人民呵护的深印,由衷谨致深深的敬意。
站在回顾与展望的十字中心点,展望历程“v“字的两条延线,越伸越长,越延越广。
奋斗吧,永无终极的光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