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精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治国九经的补充

接着治国九经的法则之后,又进一步补充申述细则,共有九项。

补充一:说明领导治国者本身的内养和外用。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这几句话,读来非常简洁,其实重点只有八个字,“齐明盛服,非礼不动”而已。但这两句话的内涵并不简单,其中有三个最重要的基本学养。

(一)“齐明”,这与《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重点相同。也就是《中庸》开始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句话是中和学养境界的缩写,所以首先需要了解这个“齐”字。在古文中,“齐”就是“斋”,也就是后世所谓“斋戒沐浴”,以及世俗所谓“持斋”、“吃斋”的“斋”字。这里所谓的“斋”,就是澄心静虑,自净其意,斋心自律的代号。如果再进一步严格地说,便是《周易·系辞》所说“洗心退藏于密”的圣境工夫。由于斋心自净其意,才使心境清明,达到明智照耀的功用。换言之,这就等于唐代禅宗神秀禅师所说的渐修要旨。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如果再进一步,能达到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的境界: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那就可超凡入圣了。这也就是《大学》所谓的修身,是先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到达的内明之学的目标。如果能这样去了解,可算是真正读懂“齐明”两个字的内涵了。

(二)“盛服”,这是儒家一贯所注重的礼仪,属于外相之学。所谓人之所以为人,必须要有严谨的衣冠来庄严外相,这样才能表示人之不同于其他的动物,所以必须要“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上古以来,在儒道未分家的文化中,对于人与动物,本来都是一视同仁的,故称人类为“裸虫”。换言之,人是裸体无毛的大动物,与其他的毛虫之类,只有形象的不同而已。但因为人类有了思想文化,所以就大不同于其他的生物了。再说人文文化的开始,首先是人有了衣冠,不但可以御寒避热,并且可以装饰自己,建立起人类的尊严。因此,从上古开始,便以轩辕黄帝时代制作衣裳,为划时代的代表。从此以后,经历四五千年之久,每一个朝代,都自有“衣冠文物”,以表示本朝本代的象征。不像现代的人,反而以印度上古时期的裸形外道为美观。所以孔子在答鲁哀公问政时,首先是反复重申内养的“齐明”和外在的“盛服”,是国家领导者的自我修身的要务。

(三)“非礼不动”,我们要知道,这里所讲的“礼”字,并非单指礼貌、礼节的仪礼;“礼”字,是整体人文文化全部内涵的一个代名词。例如我们平常所谓的四书五经,其中《礼记》这一部书,内容就有三部要典(《周礼》、《仪礼》、《礼记》),统称“三礼”。大体来说,《周礼》的内容,是搜罗周朝文化和政治体制,也可以说是周朝的政治哲学或宪政哲学思想的资料。《仪礼》是包括周朝继承传统文化的社会哲学和人类社会生活秩序的规范等。《礼记》是汇集整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丛典,内容非常广泛。

例如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庸》和《大学》,以及《礼运篇》中的大同思想,只不过是《礼记》中的几篇论文而已。其余就可想而知,并不是那么简单了。因此,在这里所讲的“非礼不动”一句话,内涵非常广泛。但也可把它浓缩来讲,礼者理也。那么,所谓的“非礼不动”,就是指一切政务、事物等的措施,凡是不合理的,在“逻辑”理论上,没有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绝对不可轻举妄动。这便是秉国之钧者,以及各阶层的主管老板们,需要知道的内明外用修身之学的重点了。

补充二:说明领导治国者如何做到“选贤与能”、“重德尊贤”等行为上的风采。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这也只有两句话,去掉一个中介的“而”字,只有八个字,“去谗”、“远色”、“贱货”、“贵德”四个要点。一是不要轻易听信左右内外的谗言;二是不要贪图美色,乱搞男女关系,以免落于“玩人丧德”的陷阱之中;三是不要因为私欲爱好而贪图财货,落于“玩物丧志”的深坑之中;四是需要尊重有高尚人品的道德之士。不过,如要真正了解这四个要点对于齐家治国之道的重大关系,那就需要引用三千年来的许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恐怕又要变成专题论著的一本大书,所以现在只好从简了。

其实,在本文两句话中,把男女关系的色欲、谗言、好货三个问题连在一起,等于一个中心有三角交叉的关系,但我只想对这三个要点扼要地说明几句。先说什么叫正言和谗言。这实在很难下一个正确的定义。有时正言若反,有时反言若正,除非是听话的人具有高度明辨的慧力,心如明镜,立刻可判别清楚之外,其他无论是圣人或小人,在对人和对事的时候,或多或少,难免总有一点吹牛拍马的语气。所以身居高位要津或当上老板的时候,自己要头脑清醒才好。我常常提醒大家,清朝乾隆时代孙嘉淦的《三习一弊疏》奏折,最为重要,需要认真一读。那是一篇很有实质性的名文,无论上至帝王,下及政府官员或工商界的大小主管,都应该引为警惕的教诫。

以我个人几十年的阅历来讲,从读历史和亲眼所见的现代史中,最可怕的谗言,就是高呼万岁,高喊伟大,以及群众爆发鼓掌欢呼的声音。对这种情景,令人心有戚戚焉,不免冒出一句诗说:“误尽苍生是此声”。这也是非谗言的最大谗言,应当明白。再说有关谗言的问题,只要明白古人几句名言,就可以举一而反三,自然少犯错误了。如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如能配合阅历与经验,自然就可了然于胸,运用之妙,自在一心了。其次是“色”字,不应该只从男性本位上出发,好像是专对女色来讲。例如清代名儒史学家赵瓯北,他题梓泽园(石崇的金谷园)的诗说:“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根。”这的确是两句名言,如果要解释好色和好货,只要这两句诗就够了。当然,男人好女色,女人亦好男色,“色”字所代表的祸害,是欲爱过分所发生的毛病,问题并不在美的色相上面。我们缩小范围,只拿唐代的历史来说,唐太宗并非不好女色,但没有出大问题;武则天也好男色,但她和唐太宗一样处理得当,并没有因好男色在政治上出大问题;唐明皇容易听谗言,又好玩,又好色,但在开元政治时期,并没有因这些毛病出大问题。唐明皇的问题出在晚年,在男人的更年期后,精力衰退,头脑不清,智慧、勇气都落在昏沉的阶段,因此由明君而变成昏君,所以出了大问题,使唐朝的气数,一落千丈。

至于说男女之间,长得漂亮的便叫色,那也不尽然。古人把被女人宠爱的漂亮男性叫作“面首”,这个用词很有道理,只是说头面好看而已。无论男女,真正的好色,不只是爱好面首的漂亮,而是爱上对象的某一特点或特性,正如一般俗话所说:“牌打一张,色中一点。”你只要仔细观察社会上的现象,有时候,一个丑陋的男人,反被漂亮的女人所喜爱,所以漂亮的人并不是专爱漂亮的对象。“色”字,可说是男女之间专对某种爱好的代名词而已。例如唐明皇先后最爱的两个人,一个是梅妃,一个是杨玉环,如果根据历史资料来说,梅妃比杨贵妃清丽漂亮得多了。可是梅妃虽清丽且有文才,性情则比较严谨,比不上杨贵妃的浪漫,更适合唐明皇的性格。但不管如何,都不能把一个人的失败专门推过到女人的身上;更不能照骆宾王讨武曌(武则天)的檄文所说:“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认为就是武则天或某一女人的大罪过。况且,用手掩嘴一笑,是女性偶尔为之的天然动作,不一定就是说谗言啊!

我讲了这许多闲话,是看大家听讲《中庸》太过严肃了,也太累了,所以故意扯出这些笑话使大家开心。话说回来,爱听人讲小话,爱听别人打小报告,以及好色,都是领导者最容易犯的大毛病。你看当代美国总统的问题,不是也出在这种事上吗?如果依据学术问题来讲,爱听小话和好色的习气,都是精神不正常,在医学上是心理行为的大问题。细说难尽,只是提起大家做研究的注意而已。

至于有关好货这个问题,需要明白,古人所谓的好货,不但只对爱好财富而言,同时包括爱好物质的东西。古人常说“女人好货”,那是说女性比较爱好漂亮名贵的装饰品,如衣物、钻石、珠宝,等等,便叫好货。有关男性好货,在我们的历史上,便有好几个皇帝非常爱好聚敛财富的事例。其他如宋徽宗的爱好奇石和字画,也都属于好货之例。

在抗日战争的后期,国民政府的主席是林森先生,也许现在中年以下的人,根本不知道现代史上有这样一号人物。我们当时都习惯尊称他的表字林子超先生,他是一个品德清高、淡泊寡欲的人。我在峨眉山大坪寺闭关的时候,他正在大坪寺下面的洪椿坪寺院避暑。他虽身居一国之尊,随从只有几个人而已。也许山下看守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宪兵,兼有保护他的任务吧!有一天,当家师来说:林主席在洪椿坪,听说这里有你这样一个人在闭关,他很想上山找你谈禅。我听了便说:这一定是傅常(真吾)先生漏了嘴,因为他上山来看我,下山经过洪椿坪,可能因此被林主席知道了。我说,大坪寺的山路太险,绝对不可以让主席上山找我这个闲人。当家师又说:洪椿坪那边的师父说,主席喜欢吃素、写字、静坐,公事很少,有时候有空,还帮忙小和尚擦香炉。小和尚说主席擦的香炉都发亮,比谁都擦得好。我便对当家师说:你们不知道,林主席多年来只是单身一人,并无家眷,而且他还是修白骨禅观的行者呢!当家师听了大为诧异。

过了几天,我便接到傅真吾先生的信,说是由参军长吕超先生转告,林主席想上山和我谈禅。傅真吾认为不如我破例去一次洪椿坪看他,免得上山路险,怕发生意外。于是我就托当家师与洪椿坪方面联络,约定时间去看他。其实,早在六年前,我在杭州读书的时候,因为一件事,曾经写过信给他,当然他不会记得。潇洒清秀的子超先生,经常爱穿一件长衫,戴一副金边眼镜,留着胡须,慈容可掬。我们一见面,他便注目微笑看着我说:你知道袁子才归隐小仓山房时,有人送他一首咏吕纯阳的诗么?我说:主席是说“十年橐笔走神京,一遇钟离盖便倾。未必无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误先生”。这首诗么?他听了以后,便拈须微笑说:你好记性。我说:这是主席责我逃禅入山吧!他就端起茶杯说:请喝茶。

喝过茶后,谈了一些山上景物和其他的事,顺便看到他桌上有几张字画,还有一堆别人求他书法的宣纸,就不知不觉多看了几眼。他便说:你也欣赏字画?我说:对书法有兴趣,没有下过功夫。画嘛!更不会,只是爱好而已。他说:玩物丧志,不会更好。我接着说:家父曾经对我说过,根本不懂字画古董的是俗人;拼命收藏字画古董的是痴人。他听了回头看我一笑说:令尊讲得好,你看壁上这几张宋人的字画,能分别出真假吗?我说:外行,不敢妄语。主席说:这所有的字画,大半以上都是赝品(假货),我只爱好欣赏,并不收藏,凡是字画,能够做到以假乱真,便是高手,而且需要比真的更高明才行。况且,挂在我们这里,大概别人也不好明说是赝品,彼此心照不宣,会心一笑,岂不妙哉!我听了便说:这是狮子一滴乳,迸散十斛驴乳的话,非你老不足以语此。他听了,掀髯一笑。再谈了一阵,我就以日已迟暮,山上不好走为由立即告辞。他送到山门说:山中半日,大非易事啊!

他在抗战胜利以前逝世,但我始终还记得他清华绝俗的风姿,和蔼慈祥的笑容,以及淡泊如头陀的生活和作风。这是我亲自见过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远色”和“不好货”的风格。

至于怎样是“贵德”而“劝贤”,在四书五经上已经说得太多了,而且也流传了两三千年,只要大家能细心去研读,自然就可融会贯通,不必再加细讲,不然就说来话长,反为累赘了。

补充三:“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这在前面已说过,是古代宗法社会大家族血缘关系的亲亲之义,也是上文“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的发挥。但很遗憾,在秦汉以后,被所有家天下的封建帝制私心自用,作为非同姓不封王的借口,完全失去“亲我亲而及人之亲”和“民胞物与”的博爱平等的真义。如果撇开帝王专制政体的善恶是非不讲,只谈亲族之间兄弟友爱的话,比较起来,东汉光武帝刘秀和他的儿子汉明帝刘庄,都是善于处理父子兄弟关系的人。其次便是唐明皇在开元时期,还能做到与兄弟等大被同床,这一幕也可算是千古美谈了。

补充四:“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这是指领导者在选贤能大臣干部以后,需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所谓“官盛任使”,是说选拔大臣,事先需要注重他的才德学养。既然选定此人担任某一职责,委之以重任,在他担负责任的时候,就不要加以干预,不要使他难以发挥才能、施展抱负而功败垂成,或变成劳而无功。在历史上有关对大臣任使不专,最后铸成大错,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故不少。最明显的事例,便是明朝末期,对于经略辽东的熊廷弼,以及督师蓟辽的袁崇焕,不但任使不专,反因听信小人的陷害而妄加杀害。大家只要多读历史就知道了。

补充五:“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这是指任用一般公务员干部的原则。所谓“忠信”,有上对下与下对上两重内涵。凡是一般公务人员干部,要恪守职务,对于上级的正确指令,必须要有责任感而做到尽忠尽信。但在上级,也必须对下级干部信任才行。除此以外,更要紧的是“重禄”,对于任用干部的待遇,必须足以养家活口而有余,才能“养廉”,达到廉洁自律的功效。如果要求部属人人节操如圣贤,用之如牛马,防之如盗贼,那便如俗话所说: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行吗?

补充六:“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从古到今,诸子百家的学说,大多主张在财政税收上做到轻税、薄税。强调一点来说,几乎一部二十六史,便是一部财经税收兴衰恩怨的账簿。它和人类战争史一样,百年之内,几乎很少看到未发生民怨的情形。希望专门研究财政、经济、税务的专家学者,能够提出一个百年大计的长治久安的财税之道,然后再来讲民主、自由和大同之治,那样才可以说,虽不中,不远矣。

补充七:“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这是古代对于百工技艺工业管理的原则。但在讲解这句话之先,必须知道古人对“既”字读作“厩”,就是像现代的厂房或工作坊。“廪”也包含有食禄和工资的意义。所以他说到奖励百工技术发展的管理方法,必须要做到周密管理,每天每月,必要测试其进步和业绩,并且在服务和权利之间,要待遇公平,才能使工业有发展。照此看来,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已经首先提出工商业管理的大原则和大道理。只可惜从秦汉以后,一般冒称尊儒尊孔的帝王和自认从儒学出身的大臣们,一直没有真正实行孔子的思想学说,那是多么的冤枉,多么的遗憾啊!

补充八:“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这一项“柔远人”的理念,在前面已经扼要地讲过。它的重点作用是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之间,如要图强称霸,必须引进外来的奇才异能之士成为己用。但对于人才,必须测试和甄别,如果真是高明之士,无论是外来或本有的,就要“嘉善”(奖励)而加以任用。倘使是徒有虚名、不符实际的,要同情包容,但以尊重自己本有的人才为主,应当自矜自尊,不必太过自卑。否则,便如俗话所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那也未必尽然,外来的和尚,有时念的经,并不见得比自己的好多少啊!

补充九:“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这是“怀诸侯则天下畏之”一节的补充。所谓“继绝世,举废国”,以及“治乱持危”的理念,就是中国文化中对国际和平共存的传统信念。从西(公)元前二三五七年唐尧以前开始,已达四五千年不变。如果要正确研究,必须从《尚书·尧典》和《春秋·公羊传》、《论语·尧曰篇》等资料来说明,才较明白。但在上古史上,真能实施这个政治理念的,唯有周朝建国之初实行分封诸侯、“兴灭继绝”的作为,最为明显。

例如《尚书》首篇《虞书·尧典》,记载唐尧的王道政治所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论语·尧曰篇》则说:“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春秋·公羊传》僖公十七年,记载齐桓公的霸业,也说“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云云,这都是说明“兴灭继绝”、“治乱持危”,是中国传统文化王道或霸道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并不是像秦汉后那些假借仁义实行家天下帝王的霸业那样,是以诛灭九族、赶尽杀绝为能事的。

在东西方人类历史上,最明显的史实,是周朝的建国,领导固有的八百诸侯革命,推翻了殷纣危乱的政权,重新分配诸侯的治地,组成一千多国的联邦政体。诸侯则各自为政,分治其国,只是拱奉周朝为中央政府的共主。但中央共主周朝的治地,也不过是“邦畿千里”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治地,大的不过百里,小的不过数十里,这就是周制“治乱持危”以后的约略情况。而历史记载,周初“大封建诸侯于天下”的事,则是:“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子武庚为殷侯,使管叔、蔡叔、霍叔监殷”。

其中所谓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代,在周朝以前的历史上,都是先朝,但周却秉着“兴灭继绝”的政治伦理道德,重新找出这些先朝的后代,加以封建为诸侯。有些诸侯,一直随周朝七百余年而并存,最后统一于秦政。因此在《中庸》下篇,便特别提出孔子的政治哲学理念,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意思。

从人类历史的观点来讲,这种“兴灭继绝”、“治乱持危”的政治理念和事实,如果仔细去检读埃及、希腊、印度的上古历史文化,在西(公)元前一一二二年以前,绝对没有出现过像《中庸》这种高尚的人文思想理念。他们的历史,只有以强权征服邻邦,认为强权就是公理。至于后世国际的帝国主义思想,则是以强占邻国主权、奴役落后地区人民为理所当然的事。到了现代,国际上自夸是自由、民主、人权的文明国家,却强行瓜分其他国家,或东西划界,或南北划线,藉此攫取别人的资源财货为己用,而以国际霸主自居,并不明了真正的王霸之道,甚为可叹。

中国从秦汉以后,历代家天下的帝王制度,如唐、宋、元、明、清,朝代政体变革虽各有异同,但都遵守传统儒家之教,对待周边的藩属国,如朝鲜、琉球、越南、缅甸、泰国,甚之日本等,仍然秉承“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的精神传统。当这些藩属国家有内乱时,也只是因应他们的恳求,不得已而派兵弭乱,等到平定以后,便班师回朝,从来不留驻重兵,更不会占据邻邦的土地或资源财富,只不过要他们定期来朝进贡而已。但对来朝进贡的国家,仍然是依照“厚往而薄来”的古训,做的是赔本生意,回送他们的礼品,远超过他们的贡品。因为传统文化的教育,认为这样才是处理国际而“怀诸侯”的美德,这也是历史上无可否认的事实。希望后之来者,必须要有鉴古知今的学识,才能对待将来啊!

接着下一句是“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这是孔子答哀公问政全篇的总结语。但这里所谓“所以行之者一也”的“一”字,照宋儒朱子的注解,认为是一于“诚意”。可能他是从下文专讲诚意的“诚”字所得的启发,因此,便连带上文“知、仁、勇三者……所以行之者一也”也统统都归到一个“诚意”,把《中庸》全文的主旨,就一概圈定在诚学之中。这种说法,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后世的儒家学者们并不完全同意,早有异议。

其实,这里所讲为天下国家的九经,从孔子答哀公问政开始,连接上下贯通的文字,就已说明“为政在人”是其重点。所谓“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就是要点所在。因为“为政在人”,所以提出“为天下国家有九经”的首要重心,就是为政的领导者先能修身正己,然后才可正人,意思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行之者一也”这句话,岂不就是指反身而诚,事在人为吗?这样理解,便与《大学》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主旨一贯并且完全吻合了。下面接着再加说明上至帝王将相,下及任何个人,要想立身处世,成功立业,必须先要知道一个共通的法则,就是有关言语、行为和对事对人的大原则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