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挖掘小数据满足用户需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被刺激的欲望 西伯利亚冰箱门和沙特商场如何针对俄罗斯女性开创网站(1)

想想你心中的世界,你会发现所谓的世界,完全是在围着自己的小世界转。我们都无能为力,因为这是不由自主的。我们描绘的宇宙地图上,也包含了你和我。这幅地图形成了无意识的导航系统,它犹如GPS(全球定位系统)一样,每天引领着我们。无论我们晚上是左侧位睡,还是右侧位睡,都要受到心灵地图的指挥。它决定了跟朋友或伴侣走在街上时,我们会靠哪边走。是走到他们右边,还是他们左边?是靠近路边走,还是靠近大楼走?上升到文化层面,我们的小世界也决定了我们的时间观念。比如说,在澳大利亚,客人肯定会迟到30分钟,通常还会带来一堆朋友,事先也不会通知你。在瑞士,客人总是按时到场,即便要迟到5分钟,也会提前告诉你。在日本,客人则会提前半小时到场。到了以色列,客人就要迟到45分钟了。

心灵地图甚至决定了我们的调味习惯。

西方的许多地区,在厨房和起居室的桌上,食盐罐和胡椒罐占有相当大的空间。众所周知,这样的瓶瓶罐罐大多是一样的:盐罐上有3个漏孔,胡椒罐上有1个漏孔。可是,如果你到了亚洲,由于亚洲国家对胡椒的钟爱和对酱油的文化偏爱,两种罐子的漏孔数会刚好相反:胡椒罐有3个,盐罐有1个。

这一发现,加上我几年来的记录,让我清晰地意识到:家里家外,物各有主。花园有花园的故事,小路有小路的故事,阳台有阳台的故事,邮箱有邮箱的故事。更不用说,围墙也有围墙的故事。石子、牡丹、插图、石像,都在诉说它们的归属。我要做的就是破译它们的语言。为什么油画或海报挂在这儿,而不是挂在那儿?还有玩偶、勋章、猫头鹰像、毛绒驴玩具、墙上的祖先照片,它们又有什么故事?

我们很容易把这些线索归结为个别现象,但它们却是普遍存在的。而在数字时代,它们甚至是难以磨灭的。我发现的一个现象,引出了这两个结论。

大约10年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大量出现。很显然,对40多岁的男女来说,使用触摸屏是个挑战。他们已经习惯了在按键上打字,按下“开机”和“关机”键,拉动控制杆,扭动旋钮。他们成长的时代,不仅要比现在的触摸用力,甚至还要使劲敲打。但今天的触摸屏操作,通常不能浅尝辄止。世界各地的机场里,总有一两代人无助地围在触摸屏前,不知道怎么操作,或者按哪个键。这时,周围的5岁孩子却在熟练地点屏幕。看看一部手机或平板上的指印磨损分布,就能推断出主人的大体年龄。

从旋钮按键时代,跨越到触摸屏时代,产生了一些影响。首先,由于电脑和触摸屏记事程序的出现,我们的手写能力正在退化。其次,为了握紧智能手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小拇指上出现了压痕。最后,我发现,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双手开始变得越来越无力。你会发现,高中生或者大学生握手时,常常双手无力。在男人中间,一次握手能反映出的微妙信息——有无活力、干燥程度、湿润程度、手掌大小——再也不重要了。

人们手上的力气都在变小。快速发展的消费品行业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个行业就等同于廉价饮料和快速消费品,包括软饮料、加工食品和非处方药。制造商放松瓶盖的咬合力,让现在的车门更容易打开,让厨房抽屉开合不费力,主要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数字化的习惯甚至影响了我们吃东西的习惯。我自小在丹麦长大,我和朋友会在大热天里吃冰激凌蛋卷。我们先一圈圈地舔着吃,好像要把冰激凌封进蛋卷里。我们继续舔下去,等冰激凌吃完了,就从上往下啃,或者从下往上啃,直到全部吃光。

如果我们当今文化的一部分是直接获取,那么对即时满足的欲望转移到冰激凌蛋卷上,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我在环球旅行时,尤其关注数字环境下的孩子是怎么吃冰激凌蛋卷的。等的时间短了,也就没了“期待感”。孩子们不再一圈圈地舔着吃,许多孩子直接一口吞下。他们已经习惯了快速加载网页,几秒收发短信和邮件。于是,他们也要马上吃掉冰激凌。

缺少期待会对现在和将来的年青一代产生怎样的影响?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想看见商店里的一件衣服或邮筒里的一封信,要等上几周,甚至是几个月。所以,等待很容易就带上了浪漫色彩。今天,我们马上就能得到,然后呢?期待被缩短了,满足也随之减少了。我不由得想,今天的冰激凌与三四十年前的冰激凌相比,带给孩子的满足感是否一样?我把今天的青少年称为“电源插头一代”或“屏幕少年”。因为,他们经常在找最近的壁式插座。他们害怕没电,就像害怕丢掉手机,远离朋友,被流放到荒岛上,还不得不面对自我。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人们在饭店用餐的时间变长了。一位纽约市的餐厅所有人分析了21世纪初的情况,在克雷格列表网上匿名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根据报告估算,在2004年,用餐者平均用餐时间为65分钟。到了2014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小时55分钟。在2004年,用餐者走进餐厅,以45人为样本组,3人要求换个地方坐。样本组点餐平均花费8分钟,开胃菜和主菜会在6分钟内上桌。45位顾客中,有2人抱怨菜凉退了回来。用餐者付款后,平均在5分钟后离开。

10年后,一切都变了。现在,45位顾客中,有18人走进餐厅后,要求换个地方坐。从那一刻起,数字化生活就占据了主导作用。用餐者拿出手机,连上最近的Wi-Fi(一种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开始搜索信息,或者查看有没有人给他们的脸书状态“点赞”。他们常常忘了桌上的菜单。于是,当服务员问他们要不要点餐时,大多数人会说再等等。21分钟后,他们才准备点餐。其中,有26人花上3分钟时间给食物拍照。有14个人相互拍下吃饭的样子,要是照片照模糊或者照得不好看,还要重照一遍。在所有用餐者中,有将近一半的人会请服务员帮他们照合影。服务员照相时,会不会再多照几张呢?剩下的一般人把菜退回厨房,抱怨菜凉了。(其实是因为,他们10分钟都只顾玩手机,不记得吃饭。)等他们结完账,不像2004年那样要等5分钟,而是要等20分钟才会离开。用餐者出门时,有8个人因为思想不集中,撞上其他用餐者、服务员或桌椅。

失衡点出现了?没错,这也是美国现在非常盛行的现象。我在职业生涯中一直在探索的文化夸张现象,不仅存在于不同社群中,也存在于几代人之间。几乎可以预测,不同的社群总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大体说来,在美国,共和党政府后就是民主党政府;在英国,保守党执政后,就是工党接管。纠正“不平衡”的这种无意识反映,也影响了我们的穿戴。这一代喜欢修身牛仔裤和宽领带,下一代就会喜欢宽松裤子和窄领带。这一波年轻人在青少年时期不留胡子,下一波年轻人就会一脸胡茬或者留着乱乱的络腮须。我曾在世界最偏远的地区之一——俄罗斯——执行复杂的工作任务。想想柏林墙倒下后的俄罗斯历史,我不由得想起“不平衡”这个话题。

在接到一个电话后,我开始了一次俄罗斯最东部地区的旅行。整个通话过程像拍电影,不过,写台词的一定是个糟糕的网络作家。电话那头是位俄英口译员的声音。他身后是自己的老板——一位莫斯科商人。那位商人想在俄罗斯开展一项新业务,目标是每年至少产生10亿美元的收益。我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业务?那人说全看我自己。几天后,我和那位商人达成一项协议:我飞到俄罗斯,花几周时间采访俄罗斯消费者,看看能不能开发新业务。也许,我甚至要看看,能不能发现未知的国家需求或欲望。我的任务就是如愿以偿地发现一项能盈利的新业务。消费者需求和国家需求之间有什么区别?这要看情况。不过,这二者通常是交叉的。一项新业务通常源于文化失衡或夸大——某样东西太多或太少——这意味着,在社会上,这样东西不是缺失了,就是受阻了。就这样,把小数据一点点地搜集起来,我要一个人发现需求,想想怎么满足需求。

要找出产生这些失衡的欲望是个精细的过程。花的时间可能是两天,也可能是一个月,更可能是六个月。搜集线索的过程几乎从来都不是循序渐进的。有些线索行不通。另一些线索离奇古怪,还有点意思,可跟我的工作没有关系。这不是说,它们没有价值。因为即便是一次随机观察,在将来某一天,也可能让几千英里外的国家出现一个新产品。而另一个线索可能更有意义,最终构成了完整概念的基础。有时,我会把事情完全搞砸。或者,我效力的公司觉得,我的想法代价太高或不切实际。于是,我不得不再重新开始。不过,所有见解和知识都不会白费。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感,都有其他作用。或者,一年、两年甚至五年过后,还会产生一种新视角。

在进入一个不熟悉的国家前,我要问自己几个问题。在遇到危机时,这个群体会不会联合起来?——比如说,意大利人、澳大利亚人或法国人。(比如说,不同的文化怎样展示自己的旗帜?瑞典人几乎从不展示国家色彩。相比之下,挪威人和加拿大人会在背包上贴国旗贴纸,后者是想确保自己不会被误认为美国人。)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看这个群体在国外旅行时的样子。当他们听到熟悉的声音,看到熟悉的服饰时,美国人、德国人和加拿大人会走过去,还是转身离开?如果在国外不愿意相认,通常出于两个原因:国家面积较小(例如,挪威人在国内时就是一个挨一个)或在国内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通常情况下,我看到的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大多数游客看不到的。穷人遇到权贵会有什么表现?他们周围的气氛是怎样的——恐惧还是轻松?

抵达一个机场后,我做的另一件事是,选一辆外国人开的出租车。外国人会告诉你这个国家和这个群体的真实情况,这是本国人不可能说,也不愿意说的。一位在洛杉矶开出租的尼日利亚司机告诉我,他发现洛杉矶市的每个人都匆匆忙忙地买圣诞礼物,送给他们大多不了解的人。他不用告诉我,美国人的友谊屈从于无声的负罪感和功利性,尤其是在电影行业。丹麦通常被杂志和网络评为“地球上最幸福的国家”。然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商务人士离开这个国家。在一个只有560万人口的国家,1/4的丹麦女性承认承受高压。这不由得让人相信,有些评选可能有误导性。

而且在丹麦,每家每户的起居室里,都会摆着一套布里奥铁路模型。布里奥是一家瑞典玩具制造商,主营高质量的非机动木质火车和轨道模型。乍一看,丹麦家庭不仅生活幸福,给孩子的不是iPad(苹果平板电脑)和电脑游戏,而是做工精良的传统玩具。而且,孩子的到来让他们混乱并幸福着。可时间一长,我开始注意到,丹麦家里的模型,根本没有破坏或老化的迹象。也就是说,根本没人玩过。充满童趣的轨道模型、漂亮的小火车,就像舞台上的小道具一样。表面的和谐其实显示了深层的民族焦虑。我再补充一句,丹麦制造商常常会提到“社交厨房”这个词。这是指一间造价昂贵、设施完善的厨房,却不常用来做饭,只是用作宴请宾客的背景。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到俄罗斯旅行和工作过很多次。这个国家有很多我喜欢的地方。我很欣赏俄罗斯人,尤其是他们的率真。在俄罗斯开展业务时,你会很明白自己的立场。我跟俄罗斯CEO和员工吃过几次饭,那场面有点让人不安。当时,CEO以第三人称谈论在场的人们,好像他们不在场一样。而其他人坐在桌前点点头,没人表示反对,也没人露出任何表情。打个比方说,要是你们正在谈判,俄罗斯人会从手边的抽屉里拿出刀子来,告诉你刀子就在手边。在美国,谈判时不用刀子。他们只是把刀放在手边,一直等到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后再用。在英格兰,英国人采取的方法,撒切尔夫人称之为“厨房内阁法”。他们笑容迷人,彬彬有礼,直到几个小时后,才到后厨开始真正的对话。经过分析全球10亿多条表情符号,我们发现,在种类繁多的数据中,英国人最喜欢使用“眨眼”的符号。这大概是要平衡他们的保守风格。[1](对我来说,表情符号就是浓缩版的情绪,是社会情绪状态、社会失衡和社会补偿的客观反映。)

俄罗斯最大的缺点是缺乏色彩,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到了俄罗斯后,好像呼吸的空气都不一样。我一登上去俄罗斯的飞机,就感觉头顶全是阴影。没人是生机勃勃的,也没人微笑或大笑。如果问俄罗斯人,到了其他国家,他们最喜欢的是哪一点。他们会说,最喜欢看别人娱乐。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女人是“不允许”化妆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这却是一个不成文的准则。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柏林墙倒塌后,一切都改观了。玫琳凯、美宝莲等化妆品公司首次进入俄罗斯,随之而来的还有夜店、舞厅、饭店、游戏公司、汽车代理商和范思哲等高端品牌店。俄罗斯迎来了现金流。从机场一直到莫斯科,高速公路上闪亮的广告牌和氖光灯,就像《生活多美好》中多彩的波多斯维尔市落入俄罗斯凡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