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韬光养晦,静待好时机——低调的人善于等待
危机到来,人们往往抑制不住“还手”的情绪,结果中了陷阱,不可自拔。而低调的人,往往擅长打太极。从来不会着急出手,只会借力打力。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如果还不是最好时机,收起逼人的锋芒,最好潜伏在安全的地方,等待时机的到来。
等待,是为了关键时刻出击
人生难免遇到不得意的事情,难免有时会身陷逆境。如果不幸身陷逆境,短时间内又无力扭转局面,最好的选择就是暂且先忍耐。与其逞匹夫之勇,不如等待时机的成熟。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时机成熟,果断行动,成功就向你招手了。
时机难得而易失,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人要特别注意发现机遇并抓住机遇,有了好的机遇就要抓住它、运用它。苏格拉底说:“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最出众的,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个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即使像史蒂芬这样的哈佛高材生也要等带机会到来,之前只能够等待时机:
维斯卡亚公司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为著名的机械制造公司,其产品销往全世界,并代表着当今重型机械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许多人毕业后到该公司求职均遭拒绝,原因很简单:该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爆满,不再需要各种高级技术人才。但是令人垂涎的待遇和足以自豪、炫耀的地位仍然向那些有志的求职者闪烁着诱人的光环。
史蒂芬是哈佛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高材生。他和许多人的命运一样,在该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测试会上被拒绝。史蒂芬并没有死心,他发誓一定要进入维斯卡亚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策略——假装自己一无所长。
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请求公司分派给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计任何报酬来完成。公司起初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考虑到不用任何花费,也用不着操心,于是便分派他去打扫车间里的废铁屑。一年来,史蒂芬勤勤恳恳地重复着这种简单却劳累的工作。为了糊口,下班后他还要去酒吧打工。这样,虽然得到老板及工人们的好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他的问题。
90年代初,公司的许多订单纷纷被退回,理由均是产品质量问题,为此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公司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紧急召开会议商议对策。当会议进行很长时间却未见眉目时,史蒂芬闯入会议室,提出要见总经理。
在会上,史蒂芬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且就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了自己对产品的改造设计图。
这个设计非常先进,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来机械的优点,同时克服了目前存在的弊病。
总经理及董事会的董事见到这个编外清洁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问了他的背景以及现状,尔后,史蒂芬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
原来,史蒂芬在做清扫工时,利用到处走动的机会,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作了详细记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想出了解决的办法。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搞设计,获得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为最后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础。
道格拉斯·勒顿说:“你决定人生追求什么之后,就做出了人生最重大的选择。要想如愿,首先要弄清你的愿望是什么。”有了志向,你就看清了自己的目标。有了志向,你就有一股无论顺境逆境都勇往直前的动力。因而,年轻人应当有远大志向,才可能成为杰出人物。但要成为杰出人物,光是心高气盛还远远不够,必须从最低级的事情学习做起,做好一个普通人的普通事,这样你的视野将更广阔,或许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人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都一帆风顺,很多时候,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面对这些不如意,如果能够忍耐,不轻言放弃,而后静观默察,认真分析自己所处的形势,适当时候要学会将自己的锋芒掩藏起来,养精蓄锐,等到机会来临时再乘势而上,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试想,如果史蒂芬不耐心地等待,在单位从最底层做起,就不会有机会去展示自己。
因此,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逆境和顺境是相对的,两者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能够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在忍耐中等待转机,这才是人生的机会。
弯腰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挺起
老子《道德经》上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原意是,稳重、隐忍是轻浮的根本,镇静、老练持重是躁动的主宰。轻举就会失去制衡的根本,妄动就会丧失主宰的优势地位。可见,静与动是事物运动的一对矛盾,静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静制动符合事物运动的辩证法。
宋代苏洵说:“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以静制动,既是谋略,也涉及品格修养。不懂韬略,腹无谋略者难以做到;虽懂韬略,缺乏相应的品格修养,没有隐忍不躁的品性,也将成为不可能。《三国演义》描写刘备“勉从虎穴暂栖身”的韬略之计,就是此意。刘备栖身曹操手下,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危险,但刘备假装不问政事,整天在住处挑水种菜,意在待机出走,自立为王。所以,在紧急时刻,不必过于急功冒进,观察好形式蓄势待发,往往能笑到最后:
公元618年,李渊利用农民起义军的力量建立了唐朝,但当时各地仍有一些割据势力与唐朝唱对台戏。公元619年8月,山西北部的割据势力刘武周便派其部下宋金刚率兵逼近新绛,唐王朝政权受到极大威胁。
李世民奉父命统领一帮人马闻讯赶到新绛,安营扎寨,与宋金刚军队对垒。当时,李世民军队中的粮食并不充足,士气有些低落。李世民看到这种情况,一方面派精兵良将押运粮草,另一方面又派小股部队绕到敌人后方抢夺粮食,情况迅速好转。李世民的部下乘机纷纷建议,要求向敌军发动进攻。李世民不以为然地说:“宋金刚的军队远途而来,既没有后援,又无足够的粮草,巴不得速战速决。如果我们现在主动出击,正中敌人下怀。我们偏偏要针锋相对,闭门不出,以饱待饥。等他们粮尽草绝时,自然会逃跑,到时我们再追赶他们,岂不会一网打尽吗?”诸将听后连连点头。
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八个月后,宋金刚的军队粮草吃完,全部人马无心恋战,只得无精打采地往回撤。这时,李世民率军乘胜追击,斩杀和俘虏了数万敌军。
如果李世民不是冷静地分析敌我情况,那么稍一不忍,按照部将的做法,与敌交战,那么势必符合敌意;而按兵不动以待时机,不急于求战,最终轻取敌人。不仅仅是李世民,元世祖忽必烈也是个中高手:
公元1287年6月,以纳颜为首的叛军部将金嘉努、塔布岱率10万军队逼近忽必烈驻地。忽必烈指挥征讨大军将其包围,叛军则采取坚守不战的方针与之对峙。司农卿特尔格建议说,元军虽将叛军包围,但叛军队伍众多,敌我悬殊,最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兵计迫使敌军不战而退。
于是,他命人把元世祖忽必烈的凉伞撑起来,请忽必烈从容自若地坐在凉伞下的交椅上,特尔格笑逐颜开地给忽必烈敬酒。纳颜部将观察到这一情况,以为忽必烈在如此环境,尚能如此泰然自若,必定早有布置,因此纳颜部将疑窦顿生,不敢轻举妄动。
左丞相李庭发现敌人已经中计,认定敌人已经军心摇动,必定利用夜间逃遁。他建议忽必烈让他带壮士十余人,带上火炮乘夜潜入敌阵,向敌群发射火炮。这一建议付诸实施后,敌人果然狼狈逃遁。
在叛军后撤时,忽必烈又命李庭和御史大夫伊实特穆尔各率汉蒙军分两路并进追击,追至实例门林,擒得敌首纳颜,立即就地正法。元蒙纳颜之乱至此宣告平息。
隐忍不躁,以静制动,是刚健中正的标法。在商业竞争中,忍耐住急于致富的欲望,冷静分析事态发展的进程和各方面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投资,采用沉稳的策略,不求暴富而求发展,这是正确致富的方法。
引而不发,蓄势待发,既可以让心绪冷静下来,又可以瓦解对方的心理防线,一举两得。
只有低头去做才能找到出路
一个杰出的画家要成就一幅传世之作,不知道要吃多少苦头,不知道要经历过多少年的磨炼;一个作家要成就一部优秀的作品,不经过几番痛苦的思考是写不出来的;一支部队要赢得一场战役的胜利,就必须做出巨大的牺牲。这些画家、作家和战士,都是用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铸就荣誉的桂冠。
有一位老教授说,“在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觉有许多在校时资质平凡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大多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没有特殊的天分,有的只是安分守己的诚实性格。这些孩子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不爱出风头,默默地奉献。他们平凡无奇,毕业分手后,老师同学都不太记得他们的名字和长相。但毕业后几年十几年中,他们却带着成功的事业回来看老师,而很多在校时被认为有美好前程的孩子,却一事无成。这是怎么回事?”老教授常与同事一起琢磨,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他认为:成功与在校成绩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和踏实的性格密切相关。平凡的人比较务实,比较能自律,比别人更努力,所以许多机会落在这种人身上。平凡的人如果加上勤能补拙的特质,成功之门必向他大方地敞开。
成功是务实绽开的花朵。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否则我们的理想就如同空中楼阁,只是梦中的幻影而已。不信的话就看看下面这个有钱人——
一个有钱人,他生来愚蠢,却又自以为是,因此常常干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来。有一次,他到另一个有钱人家里去做客。站在客人府邸第三层楼上,能看见远方美妙的景致,他心中不禁十分羡慕,想道:“要是我也有一幢这样的三层楼房,在上面喝茶赏景,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于是,他回到家后,马上叫人请来泥瓦匠,吩咐道:“你们给我建一座三层楼房,越快越好!”于是泥瓦匠不敢耽搁,立刻开始动工,打地基、和泥、垒砖头,开始修建楼房的第一层。
这个有钱人天天跑到工地上去看,看到头几天地基打好了,又过了几天,垒了几层砖,再过了几天,砖越垒越高了。然而,这个有钱人还是十分着急,看到过了这么些天,他要的房子还没有成形,于是不耐烦地跑去问泥瓦匠:“你们这是在建什么房子啊,怎么一点儿都不像我要的那种呢?”
泥瓦匠说:“不是照您的吩咐在建吗?这就是第一层了。”
有钱人又问:“难道你们还要修第二层?”
泥瓦匠奇怪地回答:“当然了,有什么问题吗?”
有钱人暴跳如雷,勃然变色道:“蠢东西,我看中的是第三层,叫你们修的也是第三层!第一层、第二层我都有,还建它干什么?”
泥瓦匠听了目瞪口呆,接着说:“那您就自己修您的第三层吧!”
就这样,这个有钱人请了无数的泥瓦匠,也没能按他的要求建成房子,他也就一直没能实现在他的三层楼上喝茶观景的舒适生活。
人们大都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却没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勇气。为此,大多数人总是抱怨工作不好、无法施展才华等等,却从未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把自己拉得与理想越来越远。不肯脚踏实地打基础的人,永远都不可能冲上云霄。要想成功,就必须脚踏实地,必须努力。
一个人如果有了脚踏实地的习惯,具有不断学习的自我努力性,并积极为一技之长下工夫,那么成功就变得容易起来。一个肯不断扩充自己能力的人,总有一颗热忱的心,他们肯干肯学,多方面向人求教,他们出头较晚,却在各种不同职位增长见识,扩充能力,学到许多不同的知识。
我们看着那些高楼大厦,他们都是从地基开始,一层一层修盖起来。如果我们像那个富翁一样,好高骛远,眼里只有高高在上的顶层,那楼可能只能够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了。低调人的人,往往会低下头,先做脚下的事情,脚踏实地地一层层把地基打上去,梦想总会实现。
当让则让,避免针锋相对
很多人善于交际,能够使得与他见面的人对他口服心服,在于他们对任何人都能坦诚相向,使得每一个和他们谈过话的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谈起话来也就推心置腹,不加隐瞒了。
善于钻研于此的人,往往都是“销售自己”的高手。他们碰到义愤填膺、前来质询的访客时,往往先发制人,先将自己种种不顺利的情形告诉对方,使得来人逐渐消除敌意而产生同情的心理。而从来不会针锋相对,让人火上加油。即使遇见躲避不过的时候,他们也会避开其锋芒,李嘉诚在和渣打银行的对峙之中,就“闪身一让”,让渣打银行摔了个大跟头:
那年,香港政府财政拮据,便想出了一个对策:把中环海边康乐大厦所在的那块土地进行拍卖。消息传出后,很多人都纷纷赶来参加投标。不过,真正打这块地皮主意的,在香港只有英国的渣打银行和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有限公司。而香港政府为了不让港外人士购地,采取了暗中投标的方式,让这两家中的一个获胜。
李嘉诚内心有自己的打算,他考虑到,这块地皮虽好,但也需要个底线,否则买回来也是亏本。李嘉诚经过充分考虑,报上了28亿港元。
在几次竞标都败于李嘉诚的渣打银行,这次为了挽回面子,于是拼了老本,报出了42亿港元的价格。
他们原本认为李嘉诚为争这一地皮必定会拼命抬价。结果当然是渣打银行获胜。正当银行上下举杯欢庆时,打听消息回来的人说,李嘉诚的报价比他们少了14亿。
在场的渣打银行人员一个个脸色顿时变得死灰,总裁的酒杯也吓得掉在了地上,大呼上当。
李嘉诚精打细算,忍住了黄金地段的巨大诱惑,了解渣打银行势必与己一分高下,果断地抽身而退,避免了对手的锋芒。如果忍不住,把老本压上,则可能会落个失败,又有何价值。
高手相搏,如果对方实力比较强大,就不要忘记保留实力的策略。躲避敌人的锋芒,不逞一时之勇,最终会避免两败俱伤。
《孙子兵法》说:“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意思就是说:当与敌人力量相当时,要迎击敌人;当力量弱于敌人时,要能躲避敌人,要善于退却。在力量弱小的情况下,勉强应战,就会被强敌活捉。为保存实力,就必须懂得后退的道理。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和渣打银行硬拼的话,渣打银行不一定能够胜。但是李嘉诚一向为人低调,处事精明,根本就不会和渣打银行进行针尖对麦芒的斗争,他知道这样会两败俱伤。所以,当渣打银行图穷匕见的时候,却发现李嘉诚早已经避开,悠然自得地在一边闲庭信步。
面对“挑衅”,不要着急还击
人生路上的危机总是无处不在,但是很多时候单凭自己的力量似乎有些以卵击石。这个时候与其独自恐惧,与其无力地拼死抗争,不如将心沉淀下来,以不变应万变,以平和温暖的心去面对。一个成功的人士,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的事,做到不急不躁。或许,这个时候危机就会像冬天的冰雪,遭遇到第一缕春光,瞬间就土崩瓦解了。
可能在有些人挑衅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无从逃避,也无法让心情平和。但是,面对挑衅,不要着急还击。我们看看匈奴的首领冒顿是怎么做的:
西汉初年,匈奴首领冒顿杀父自立为王,以为自威,这给它的邻邦东胡形成了一种震慑。为了扼制匈奴的势力,东胡向匈奴不断地发起挑衅,企图灭掉匈奴。
这时的东胡兵马强壮,国力强大。匈奴人生活在西北部的草原上,部族的成员都很强悍、善骑。匈奴人有一匹千里马,皮毛油黑发亮,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此马日行千里,曾为匈奴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宝马。东胡听说此马后,便派使者到匈奴索要这匹宝马,对于东胡的无理要求,匈奴人一致反对,决心要与东胡决一死战。
冒顿虽然一肚子火,但他明白东胡的挑衅用意,因此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他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冲动的话,可能会造成被东胡灭族的危险。于是,决定忍痛割爱,将宝马献给东胡。他对臣下说:“东胡之所以向我们要宝马,是因为与我们是友好邻邦。区区一匹千里马又算得上什么?如果拒绝东胡的要求,这样有失邻邦和睦。”于是,他就把宝马拱手送给了东胡,一副心甘情愿的样子。这时的大臣不明就里,甚为不解。
其实,表面上冒顿不与东胡作对,但暗地里他却在偷偷地壮大实力,养精蓄锐,等待有朝一日能够灭掉东胡。只是时机尚未成熟,还不可声张。与此同时,东胡王得到千里马以后,非常高兴,他认为冒顿胆小怕事,于是更加狂妄。冒顿的妻子年轻貌美,端庄贤淑,深得民心。东胡王听说后,心生邪念,派人去匈奴说要纳冒顿之妻为妾。
面对东胡王的再次挑衅,匈奴群臣无不感到羞辱与愤怒,大家发誓要与东胡决一死战。冒顿非常气愤,他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感到非常屈辱。但是他明白东胡三番五次向自己发起挑衅,是因为东胡的力量强大,如果双方一旦发生战争,实力悬殊,匈奴必会战败。于是,他强作笑颜,劝告群臣说:“天下女子多的是,而东胡却只有一个,怎能因为区区一个女人而伤害与邻邦的友谊?”他又把爱妻送给了东胡王。随后,他召集群臣,指明东胡气焰嚣张的原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鼓励大臣们内修实力,外修政治。群臣听冒顿分析,都按照冒顿的要求兢兢业业地治理,以图日后报仇恨。
东胡王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冒顿的妻子和千里马,所以他认为冒顿懦弱胆小,于是更加骄奢淫逸,整日灯红酒绿,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导致实力日益衰弱。而此时的匈奴经过冒顿及其群臣精心治理,政治清明,兵精粮足,其实力已经相当雄厚,甚至超过了东胡。
没想到东胡王却不明就里,更加放肆,第三次派人前往匈奴,索要两邦交界处方圆千里的土地。东胡的使臣来到匈奴后,冒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联想到以往两次的事,不明白这次他将采取何种态度,都低头沉默,有人试探地说:“邻邦友谊可能重于一切,我们就把土地送给他们吧。”
可是这次冒顿听此提议,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义愤填膺地说道:“土地乃社稷之根本,岂可割予他人!东胡王霸我皇后,索我土地,抢我千里马,实在是欺人太甚!现在天赐良机,我们要灭掉东胡,以雪国耻。”于是,他亲自披挂上阵,众人同仇敌忾,在东胡毫无防备之时,一举将其消灭。
如果冒顿当时被夺马、霸妻后,一味地意气用事,凭着自己弱小的实力与东胡对抗,很可能会全军覆没,自己的政权被推翻。但是冒顿没有这样做,面对东胡王的一次次挑衅,他先把个人的感情抛在一边,暗中蓄积力量,最后灭掉了东胡。冒顿将屈辱视为一种磨炼,把忍耐当作为一种与敌人斗争和周旋的策略,通过曾经所受到过的耻辱刺激群臣,鼓励群臣和百姓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先壮大自己,然后再与敌人作战,最后取得了胜利。
困境,不可能因为一个人抱头逃避,就会绕道而行的。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一个人如果不敢坦然面对,必然看不清形势,这样就会错失机遇。有道是:“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在很多情况下,当条件不成熟时,就需要把自己的实力和意图隐蔽起来,等待机会,可以麻痹对手或者转移对手的注意力,有效地隐蔽自己、保护自己;同时,也使对手骄傲轻敌,以为自己软弱无能,其实自己在暗中使劲,然后趁其不备,出其不意,进行反攻,使对手措手不及。
但是,在此之前,不能急于出手,把自己的破绽露给对方;即使面对生活的“挑衅”,我们也没有必要立马进行还击。低调面对挑衅,挑衅者的目的也就难以达到。
十年一剑,厚积而薄发
生活、工作中难免会遇见不顺利的时候,没有人一辈子都一帆风顺。很多时候我们还会遇到强劲的对手。这样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针锋相对的话,无异于鸡蛋碰石头。道理其实和做小事一样:硬碰不是好办法,僵持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用自己的耐心去和对手周旋。收起自己的锋芒,等待时机的到来。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就是这样做的,面对凶悍的突厥,他选择了暂时的妥协: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没,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盗寇刘武周,突然进驻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炀帝的离宫之一),掠取宫女,献给突厥。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薛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责而杀头的危险。
人们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的仇恨,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美女玉帛”统统送给始毕可汗!李渊有他自己的盘算,屈节让步虽然样子上难看一点,但意识到能屈能伸方可成为大丈夫。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之地,李唐大军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屯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屈节让步,俯首称臣。
看到有便宜可占,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在李渊最为艰难地从太原进入长安这段时间里,李渊仅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领少数人马驻扎太原,却从未遭过突厥的侵犯,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也收敛了不少。李元吉于是有能力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人员和粮草。等到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而此时的唐王不仅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拥有了新的幅员辽阔的根据地,而且此时的刘武周再也不是李渊的对手。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李渊屈节让步的行为,虽为不少人所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人在矮檐下,一定要低头。
韬光养晦的策略既是自然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普遍制胜规律,又是人类社会谋生存、求发展的醒世、警世恒言,更是千年万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大法宝。常言道:“要想人前显贵,须得背后受罪。”没有背后的忍耐与低调历练,没有暗中的努力与等待,是不可能实现厚积薄发的。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要有效地保全自己就要首先学会保存实力。实力没有了,你就难以得到保全了。其实,收起锋芒,主动示弱并不意味着不要尊严,这是一种冷静、理智的表现。同时,忍耐还是心胸豁达的表现,遇到矛盾时,暂时的退让,能赢得别人的感激和尊重,由此避免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这样可以先保存自己,而后再图大事。所以,很多时候,收起逼人的锋芒,等待时机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