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希庭《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假设与解释

3.1 复习笔记

一、范型、假设与解释

范型是指看待问题的基本角度或框架。它为研究者提供观察事物的基本方式和信念,决定或影响着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内容、方法、策略和所提出的理论。心理学中的研究范型主要有:

(一)生物学范型与研究

生物学范型引导心理学家在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基因中寻找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认为心理现象即使是最复杂的心理现象(如自我、羞怯)都能够最终依据脑细胞或其生化过程加以解释。

1.罗森茨韦格有关“大脑会因经历的不同而改变”的著名实验探讨了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通过测量、分析老鼠在不同的环境中大脑的发育情况。结果发现,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老鼠其大脑皮质比在贫乏环境中生活的老鼠的要更重和更厚,如图3-1所示。

图3-1 丰富环境与贫乏环境相比老鼠大脑皮质增加的比率

(采自Rosenzweig et al,1972)

2.探讨遗传基因与心理现象关系的一项研究结果如表3-1所示,许多个体差异都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表3-1 分开抚养的同卯双胞胎(MZA)与一起抚养的同卵双胞胎(MZT)在某些特征上的相关系数的比较

(采自Bouchard et al.1990)

(二)心理动力学范型与研究

心理动力学范型引导心理学家在与生俱有的本能和生理驱力中寻找心理和行为的原因,例如剥夺状态、生理唤起、冲突等都给心理和行为提供力量。而有机体的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其驱力就降低,行为反应也就停止了。

1.该范型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对小汉斯的个案研究考察,得出小汉斯对马的恐惧源于恋母情结的冲突。

2.投射测验也反映了该范型的研究特点。投射测验是提供较模糊的刺激情境,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作出反应,使其将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动机投射出来。主要有罗夏的罗夏墨迹测验,如图3-2所示。

图3-2 罗夏墨迹图示例

(三)行为论范型与研究

行为论范型引导心理学家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探寻特定行为模式是如何产生的,他们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源于学习。

该范型的创始人华生进行的一项著名的关于小艾尔伯特恐惧习得的实验研究反映了这些特点,结果如表3-2所示,恐惧反应可以通过条件发射方式习得的,从而验证了研究者的假设。

表3-2 第四天对艾尔伯特测试时呈现刺激的顺序与观察到的反应

(四)认知论范型

认知论范型引导心理学家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认为认知活动是个体行为的原因与结果,用信息加工的模型来研究心理过程才能充分了解心理与行为现象。

1.阿特金森和希夫林

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的记忆系统结构模型反映了该范型理论的特点,其模型是建立在有关记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

图3-3 记忆系统结构模型(采自Atkinson&Shiffrin.1968)

2.斯伯林的研究也反映了认知论范型的研究特点

研究者用速示器给被试呈现有9个字母的卡片,如图3-4所示,卡片的呈现时间为50ms。然后要求被试立即报告所记住的字母,结果发现被试通常仅能报告出45个,即50%左右的字母。之后,采用部分报告法,即要求被试仅将记住的东西的一部分报告出来。斯伯林给卡片的3行字母的每行都配以不同的声音,刺激卡片仍然呈现50ms,然后立即随机出现一个声音信号,要求被试报告该声音所代表的那行字母,结果发现被试的回忆率基本能达到l00%。斯伯林据此提出,存在一种感觉记忆,它的容量相当大,但信息保留的时间相当短暂。

图3-4 实验用卡片示例

(五)人本论范型与研究

人本论范型引导心理学家去探寻人性积极的一面。他们把人视为自己命运的行动者,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行动者,可以自由选择和控制自己的人生目标。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研究就能体现这些特点。他根据对一些人的研究,归纳出自我实现者的15种特征,见表3-3。

表3-3 自我实现者的15种特征

保证科学研究客观性的重要手段就是对研究范型进行整合。每一种研究范型都是人们认识心理现象的一个角度,只用一个角度去认识心理现象,主观性就很强,如果多个角度综述起来,就能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心理现象。

二、理论与假设

理论是对某个研究领域提供完整、一致的描述并能对有关的全部事实进行系统解释的一套连贯的规范性陈述。它可以将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的现象联系起来,并解释和预测现象。

(一)演绎式理论与归纳式理论

1.归纳式理论的定义

归纳式理论是采用归纳的逻辑,根据一系列特定的观察资料而概括出的理论。这种理论的获得方式是从个别现象到一般规律。

2.演绎式理论的定义

演绎式理论是指运用演绎的逻辑,采用假设检验方式获得的理论。它是传统的科学研究中理论建构的典型模式。

3.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在演绎式理论中,在研究开始阶段研究者就已经对现象做出了尝试性的理论解释,即提出了假设,然后才去进行观察、收集和分析资料以检验假设。如果假设得到验证,就说明之前提出的尝试性的理论解释是合理的,也就建立起了演绎式理论。

(2)联系。在心理学研究中都是建构理论的有效方式,两者密不可分,归纳式理论可以成为演绎式理论的源泉,演绎式理论则可以检验或发展归纳式理论。

(二)理论与假设的元素:概念与变量

1.概念与变量

(1)概念

概念是理论与假设的基本元素,是进行研究的基础。心理学研究中的概念大致可分为两类:

①具有操作性定义的概念;

②心理学家“发明”出来的尚无操作性定义的概念。

(2)变量

变量是指具有操作性定义,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加以测量并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值的概念。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是根据一组产生被定义事物的操作所下的定义,即用一些可感知、度量、操纵的事物、方法对概念进行具体的界定。

2.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变量

(1)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

①刺激变量简称S变量,是指已知的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包括研究者可以操纵和控制的环境特征,其形式主要有:

a.自然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

b.具体性刺激和抽象性刺激;

c.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

②机体变量也称被试变量、属性变量,是指被试本身对行为反应有影响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分为稳定特征与暂时特征,还可以分为生理上的特征和心理上的特征。

③反应变量指由刺激引起的有机体行为的任何变化。人对刺激的行为反应可以分为言语行为反应和动机行为反应。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度量:

a.速度;

b.准确性;

c.难度或量表分数、评定分数;

d.次数或机率;

e.幅度和强度。

(2)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①自变量指在实验中被实验者加以操纵的变量。只要研究者认为能够影响行为,并能够对其进行操纵,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都能够成为自变量。

②因变量是在实验中被试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即实验者观测和记录下的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反应值。因变量依赖于实验者对自变量的操纵。

③控制变量指在实验中实验者需要通过保持恒定等方法使其中立化的潜在变量。

3.假设检验

演绎式理论建构的典型方式就是假设检验。

(1)假设的含义

假设是指科学研究中任何一种对某些问题做出尝试性解释的陈述。

(2)假设的类型

①从统计中假设检验的角度可以将假设划分为备择假设与虚无假设两类。

a.备择假设亦可称为研究假设,是陈述变量间所期望的关系,通常是研究者期望证实的假设。备择假设不能直接检验,其真实性可以通过对虚无假设的检验来推论。

b.虚无假设亦称无差假设、零假设、原假设,是陈述变量间没有关系或差异,是根据样本统计量决定予以拒绝或接受的假设,常以H0表示。虚无假设不表达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预期,是传统假设检验的出发点,它通过统计技术判断所要研究的变量关系是否是偶然的。

②从假设是否定向的角度可以将假设划分为定向假设与非定向假设。

a.定向假设是对变量关系的方向有所示意的假设;

b.非定向假设是对变量关系的方向没有示意的假设。

采用定向假设还是非定向假设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如果有证据表明可以期望一个有方向的结果,那么就应采用定向假设;如果感觉可能存在某种关系但又没有证据表明结果的方向性,或者正在进行的是一个探索性的研究,则应该采用非定向假设。

③从假设是否表述因果关系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实验假设和非实验假设。

a.实验假设是对变量间因果关系的猜测性陈述。

b.非实验假设是对变量间相关关系的猜测性陈述。

实验假设通常出现在实验研究中,而非实验假设则通常出现在调查研究等相关研究中。

(三)假设检验的过程

针对不同的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方式,但其基本过程是一致的,如下图3-4所示。

图3-4 假设检验的过程

通过图3-4,进行假设检验首先要从前人的研究、有关理论或日常观察等途径提出一个假设。这样的假设一般比较抽象,难以具体操作。因此应通过操作性定义的方式使假设中涉及的概念可操纵化并把变量间的明确关系确定下来,根据变量关系的明确预测去设计研究。之后,根据设计去进行研究,并观测变量的变化,收集有关的资料。最后,使用统计手段等方法分析资料,判断收集到的资料能否验证假设。如果不能验证,则重新提出假设进行研究。

三、解释

解释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心理学家解释心理现象的最典型的做法就是指出造成一些现象的原因。

(一)解释的逻辑

1.决定论逻辑

(1)含义

决定论逻辑即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维方式。采用决定论逻辑,就默认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主要是由其不能控制的因素决定的,就需要不断的探究现象背后复杂的因果链条。

(2)优缺点:使用决定论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提出研究假设、进行研究设计并找出导致心理现象的种种原因,但是这种逻辑可能会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会导致对研究结果的错误解释。最明显的例证是实验者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①实验者效应是指实验者有意无意地将实验目的及对结果的期望等传递给了被试,从而造成被试反应朝着有利于证实实验假设方向的改变。

②安慰剂效应指仅仅通过给被试安慰剂就能产生正面、有效的结果的现象。

2.通则式逻辑

(1)含义:

通则式逻辑即力求找出能够对某一类现象进行解释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因素的做法。这种解释逻辑不针对个案,而是寻求可以解释一类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2)优缺点:

利用这种逻辑有助于人们迅速且经济地把握一类现象。但是,根据通则式逻辑来进行解释,往往会忽视个体差异,使解释变得不完备,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

总之,决定论逻辑和通则式逻辑是进行心理学研究的两种主要思维逻辑,但是这两种思维逻辑并不完美。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必须注意解释逻辑中潜在的问题,防止草率做出错误的结论。

(二)关系的确定

对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就是确定变量间关系,特别是确定因果关系的过程。变量之间有两类基本的关系。

1.相关关系,即变量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与大小方面存在关联。相关关系包括三种情况,

(1)变量变动的方向相同,即变量A变大时变量B同时变大,变量A变小时变量B同时变小。这种情况被称为正相关。

(2)变量变动的方向相反,即变量A变大时变量B同时变小,变量A变小时变量B同时变大。这种情况被称为负相关。

(3)变量之间没有关系,即零相关。

相关关系在说明变量间关系时给出的信息非常有限,它仅能说明变量之间有关系,但不能说明变量间关系的特点,不知道究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2.因果关系,即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的原因,另一个变量是结果。

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判断因果关系的三条标准是:

①变量发生在时间序列上是前因后果。因为显然作为原因的变量应该比作为结果的变量先出现,而不是相反。

②两个变量之间有实证的相关。即要能够实际观测到两个变量之间有稳定的共同变化关系。

③两个变量间的实证相关不因为其他变量的存在而存在。即可以排除其他解释变量间实证相关的因素,也就是排除全部额外变量的干扰。

科学研究中最完美的因果关系是一个变量成为另外一个变量的充分必要条件,即有A必有B,有B必有A。但是在实际的心理学研究中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很难找到的。

3.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范型?在心理学研究中主要有哪些范型?对比演绎式理论与归纳式理论。

答:(1)范型的定义

范型是指看待问题的基本角度或框架。它为研究者提供观察事物的基本方式和信念,决定或影响着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内容、方法、策略和所提出的理论。

(2)范型的种类

①生物学范型,引导心理学家在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基因中寻找心理和行为的原因;

②心理动力学范型,引导心理学家在与生俱有的本能和生理驱力中寻找心理和行为的原因;

③行为论范型,引导心理学家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探寻特定行为模式产生的原因。

④认知论范型,引导心理学家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

⑤人本论范型,引导心理学家去探寻人性积极的一面。

(3)演绎式理论与归纳式理论的对比

①归纳式理论的定义

归纳式理论是采用归纳的逻辑,根据一系列特定的观察资料而概括出的理论。这种理论的获得方式是从个别现象到一般规律。

②演绎式理论的定义

演绎式理论是指运用演绎的逻辑,采用假设检验方式获得的理论。它是传统的科学研究中理论建构的典型模式。

③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a.区别。在演绎式理论中,在研究开始阶段研究者就已经对现象做出了尝试性的理论解释,即提出了假设,然后才去进行观察、收集和分析资料以检验假设。如果假设得到验证,就说明之前提出的尝试性的理论解释是合理的,也就建立起了演绎式理论。

b.联系。在心理学研究中都是建构理论的有效方式,两者密不可分,归纳式理论可以成为演绎式理论的源泉,演绎式理论则可以检验或发展归纳式理论。


2.对比概念与变量。

答:(1)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理论与假设的基本元素,是进行研究的基础。心理学研究中的概念大致可分为两类:①具有操作性定义的概念;

②心理学家“发明”出来的尚无操作性定义的概念。

(2)变量的含义

变量是指具有操作性定义,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加以测量并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值的概念。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变量有:

①刺激变量简称S变量,是指已知的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包括研究者可以操纵和控制的环境特征。

②机体变量也称被试变量、属性变量,是指被试本身对行为反应有影响的特征。

③反应变量指由刺激引起的有机体行为的任何变化。

(3)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①区别。概念是假设理论的基本元素,是进行研究的基础;而变量是用量化的方法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值的概念,并对概念赋以操作定义。

②联系。概念是变量的基础,为变量提供源泉,变量是概念的外在表现。


3.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变量是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中变量的主要主要有:

(1)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

①刺激变量简称S变量,是指已知的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包括研究者可以操纵和控制的环境特征,其形式主要有:a.自然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b.具体性刺激和抽象性刺激;c.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

②机体变量也称被试变量、属性变量,是指被试本身对行为反应有影响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分为稳定特征与暂时特征,还可以分为生理上的特征和心理上的特征。

③反应变量指由刺激引起的有机体行为的任何变化。人对刺激的行为反应可以分为言语行为反应和动机行为反应。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度量:a.速度;b.准确性;c.难度或量表分数、评定分数;d.次数或机率;e.幅度和强度。

(2)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①自变量指在实验中被实验者加以操纵的变量。只要研究者认为能够影响行为,并能够对其进行操纵,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都能够成为自变量。

②因变量是在实验中被试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即实验者观测和记录下的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反应值。因变量依赖于实验者对自变量的操纵。

③控制变量指在实验中实验者需要通过保持恒定等方法使其中立化的潜在变量。


4.什么是假设?假设检验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答:假设是指科学研究中任何一种对某些问题做出尝试性解释的陈述。从统计中假设检验的角度可以将假设划分为备择假设与虚无假设两类。假设的过程主要有:

(1)根据前人的研究、有关理论或日常观察等途径提出一个假设;

(2)通过操作性定义方式使假设中涉及的概念变得可操纵化;

(3)确定变量间的明确关系,根据变量关系的明确预测去设计研究;

(4)根据设计进行研究,观测变量变化,收集有关的资料;

(5)使用统计手段等方法分析资料,判断收集到的资料能否验证假设,如果不能验证,则重新提出假设进行研究。


5.心理学研究的解释逻辑主要是什么?应用这些逻辑进行解释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判断因果关系?

答:(1)解释逻辑类型

①决定论逻辑,即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维方式。

②通则式逻辑,即力求找出能够对某一类现象进行解释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因素的做法。

(2)逻辑解释注意事项

①使用决定论逻辑可以帮助人们提出研究假设、进行研究设计并找出导致心理现象的种种原因,但是这种逻辑可能会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会导致对研究结果的错误解释。

②利用通则式逻辑有助于人们迅速且经济地把握一类现象。但是,根据通则式逻辑来进行解释,往往会忽视个体差异,使解释变得不完备,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

因此,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必须注意解释逻辑中潜在的问题,防止草率做出错误的结论。

(3)因果关系的确定

因果关系指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的原因,另一个变量是结果。判断因果关系的标准主要有:

①变量发生在时间序列上是前因后果,作为原因的变量应该比作为结果的变量先出现,而不是相反。

②两个变量之间有实证的相关,即要能够实际观测到两个变量之间有稳定的共同变化关系。

③两个变量间的实证相关不因为其他变量的存在而存在,即可以排除其他解释变量间实证相关的因素,也就是排除全部额外变量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