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人生智慧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2)

《菜根谭》认为朋友之间的交往要“自薄而厚,先严后宽”,即施人恩惠要先从淡薄而逐渐浓厚,假如先浓厚而后淡薄,就容易使人忘怀这种恩惠;树立威信要先从严而逐渐变宽,假如先宽后严,那别人就会怨恨你无情。无论先薄后浓,还是先严后宽,都必须把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交际原则,而且变化不要太快。

时机对于人生决策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时机不到,就匆忙作决定,仓促行动是冒险之举;时机已经成熟了,却不识时机或拖延不决,优势也会变为劣势。把握时机,当机立断,则是胜利之本。

放弃也是一种选择——不是天不灭曹,而是孔明不灭曹

自古道: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我们只有把应该放弃的坚决果断地放弃,才有可能是最后的赢家,放弃也是一种选择的思路。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周瑜、诸葛亮从水陆两路出击,设下十面埋伏。一路之上,曹操的兵将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孙刘联军的埋伏。行至华容道时,曹军人皆饥饿潦倒,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者中枪者勉强而行。衣甲湿透,个个不全,军器旗幡,纷纷不整。号哭之声,一路不绝。至此,曹操只有三百名疲惫不堪的兵将,此时正是擒拿曹操的绝好机会。诸葛亮只要想除曹操,十拿九稳。

但是,诸葛亮却选择了放弃,“派”关羽把曹操放了。诸葛亮一生都在努力,同时又都在选择。首先,他选择明主,选择了刘备;而后,又不断地选择战术,是火攻还是水攻,是兵战还是心战。周瑜死后,他立即选择了冒风险过江,吊唁周郎,但是他的所有选择,最有深谋远虑的当属这次设计华容道放曹。此次,他选择了放弃。诸葛亮为什么不灭曹,因为灭曹会干扰总策划,妨碍总目标的实现。不仅如此,甚至还危及刘备集团的生存。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总目标就是刘、曹、孙先三足鼎立,然后再寻机一统天下。灭了曹,少了一个最强的对手,不是可以刘、孙两分天下,岂不比三分天下更进了一步,何乐而不为呢?其实不然,这只是一个空想。

如果当时杀掉曹操,曹姓及夏侯氏的人势必要报仇雪恨。曹操在许昌、荆襄、合肥等地还有相当势力。倘若即刻点起二三十万兵马复仇,恐非难事。到那时,因为时过境迁,孙刘联军再难演出草船借箭、苦肉计、连环计、借东风的精彩大戏了。让你烧了一次,还能让你烧第二次吗?放了曹操,他当然也很想复仇,但余悸未了,总得要停歇一段时间再战。刘备和诸葛亮正好利用北方无战事这段宝贵的时间,养精蓄锐,作好充分准备去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当时杀掉曹操,除了刘备的大患,同时也除了孙权的大患,这样,孙刘两家便由同盟者变为敌人,两家之间的大战即可到来,这对在江南立足未稳的刘备极为不利。

孔明选择了放曹,但仍派人在华容道截击曹操,这就更高明了,如果明令放曹,刘、关、张和诸将都不会理解;如果不派人在华容道埋伏,又显得失算,不像人们说的那么“神”。诸葛亮偏偏派义薄云天的关羽去华容道,等于向天下表明,我算到了,只是由于关羽的重义才未果,给自己料事如神的形象添加了光彩。

诸葛亮选择放弃,充分体现了他为实现总目标,不计较一时得失、深谋远虑的战略思想。诸葛亮设计放曹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中,面对挑战和机遇,是舍弃还是角逐,需要慎重抉择,该出手时就出手,该舍弃时就舍弃,不能为了一棵小树而舍了一片森林。

舍弃所遵循的也是价值原则。“舍弃”是手段,“获取”才是目的,所以遵循的仍然是“趋利避害”的原则,只不过不是急功近利而已。舍弃的是次要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而获得的却是主要的、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有舍弃局部,才能保存整体;只有舍弃近利,才能生存发展。

舍弃是一种大智慧,这种智慧来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知识、方法和能力的结合和互相转化的结果。舍弃时有意识的主动行为,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智慧。

并非执着者一定能够成功,许多时候,放弃却走向了成功。

古罗马有一则寓言:有两条河流从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穿过山洞,最后到了沙漠的边缘。其中一条河说:“我一定要流过去,找到大海。”另一条说:“不如回去再等机会吧,如果前进,我们可能走不出沙漠就干涸了。”结果一条河执着地前进,干涸在沙漠里。另一条河则回到了源头,等待良机,流入了大海。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也不一定非得在某年某月必须实现,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碰南墙才回头。

舍弃常常是一种痛苦的选择。东北狼一旦被猎人的铁夹夹住,便会自己把所夹的那条腿咬断逃生,凭着这种痛苦而果断的“舍弃”,保存了生命。欧洲金雕,一窝只生两只幼鸟,但有时仍然食物不足,于是强壮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穴摔死在岸下。金雕妈妈别无选择,只有容忍这种残酷的“舍弃”的现实。阿西莫夫曾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和教学,他发现自己有创作科幻小说的才能,在对自己进行冷静客观的分析后,他毅然告别了大学课堂和实验室,专门从事写作,阿西莫夫当时选择舍弃自己朝夕相处的实验室和讲台,内心无疑是痛苦的,但正是因为他挺住了一时的痛苦,而后才成就了大业,一生创作了48部科幻著作,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家。舍弃有时很痛苦,但如果不能忍受一时之痛苦,就有可能招来终生的痛苦。

人的一生,是“取”与“舍”的一生。“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种智慧。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

人初生时,只知取。除了取得生命,更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长;取得知识,以求完善。长大以后,则要有取有舍,或取熊掌而舍鱼或取利禄而舍悠闲或取权位而舍其他。至于老了以后,则愈要懂得舍。不知舍、不服老的人,常常把老本也赔了进去。

刘向《新序》记载,有人送鱼给郑相,郑相不受,左右问他:你不是最爱吃鱼吗?干吗不要?郑相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不能要这个鱼。要了这个鱼,就因受贿而失去了官禄,以后再也吃不到鱼了。而不要这个鱼,保住了官禄,我可以一辈子食鱼。原文是:“受鱼无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这个郑相,可以说是位清官,然而他之所以当清官,并不是出于什么感人肺腑的理由,也没有表现出什么高风亮节,他完全从维护个人利益出发,辩证地分析了当清官要比当贪官更获利的道理。即,受贿本来是为了满足欲望,但结果却恰恰为了满足小欲望而失去了大欲。而廉洁却因为拒绝小欲而保住了大欲。郑相不受鱼的故事中有一个“取”与“舍”的辩证关系。

什么都不放弃的人,很容易被人理解为斤斤计较;什么都放弃的人,往往又被人指责为缩头乌龟。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每种舍的后面都可能潜藏着取,如果失去的是虚假,可能因此而得到真诚;如果失去的是近利,可能因此而得到成功;如果失去的是浅薄,可能因此而得到深刻。那么,该失则失,该舍则舍。

每种取的后面都可能潜藏着舍,如果为了金钱而失去了健康,为了取得事业成功而失去了家庭和谐,为了取得利益而失去了人格,为了取得荣誉而失去了正直,为了取得欲望而失去了自由,为了取得近利而失去了长远的目标,均得不偿失。

大智若愚——司马懿选择示愚

魏主曹睿病危,托孤于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二人扶太子曹芳即皇帝位。曹爽乃曹真之子,系曹氏宗族,拥有兵权。曹爽亦是司马懿的政敌,他深知司马懿功高德重,对司马懿一直小心提防,不敢有丝毫懈怠。司马懿此时已推病不出,二子亦皆退职闲居,曹爽对司马懿仍不放心,但不知司马懿虚实。

一日,魏主派李胜为青州刺史,曹爽见是个机会,令李胜以辞行之名探司马懿虚实。司马懿老谋深算,岂能不知李胜辞行之意。于是,他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而坐,又令两个侍女搀扶。他装痴卖傻,眼光痴滞,装聋作哑,口中语无伦次。侍女喂他喝汤,汤从嘴角流出也不知晓,乃作哽咽之声曰:“吾今衰老病笃,死在旦夕矣。二子不肖,望君教之。若见大将军,请他今后多关照二子。”言毕,倒在床上,声嘶气喘。李胜回报曹爽,细言其事。曹爽大喜曰:“此老若死,吾无忧矣!”

曹爽以为司马懿病得不轻,人已经傻了,再有能耐也使不出来了。从此,不再把司马懿当作对手。司马懿终于在一天,当曹爽及其兄弟亲信放心大胆地出城打猎时,在城内发动了政变,除了曹爽,至此,魏主政权归司马氏。

司马懿向曹爽“示愚”。司马懿大智若愚,善于藏拙,善于保护自己。大智若愚,既有大志,又不露锋芒,生存和发展环境平和,大智若愚的人大多事业有成。他们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大智若愚”中的“愚”有几种形式:

其一,糊涂。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郑板桥所指的糊涂不是脑子里似一团乱草,那是愚昧无知,郑板桥所指的糊涂是在是非、名利面前不争,不计较,虽一副“愚”相,但人生有大发展。“糊涂”就是清醒。

其二,浅薄。

对于科学发现、真理探究,看问题应当深刻一些,尽量把事情看透一些。对于为人处世、人际关系,看问题应当浅薄一些,尽量把事情看淡一些。为人处世思想倘若太深刻了,曲高和寡不说,别人也会觉得你“可怕”,会处处防着你。对于我们身边的无关紧要的小事,看得太透,于人于己都不好。

其三,无知。

在为人处世方面,知道的事并非越多越好。知道的事多了既是个负担,又是个隐患。

其四,自污。

俗话说:出墙的椽子先烂。人怕出名猪怕壮。人的显赫有时会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在没有必要张扬时,还是隐匿一些的好。自污是一种隐匿,往自己头上泼脏水,以使自己不落入险境或脱离险境。战国时身居险境的孙膑,《水浒》中在江州写反诗的宋江,为了免遭杀身之祸,都曾搞过自污的诈术,装疯卖痴,胡言乱语,以自污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保住了自己的前程。孙膑后来大破魏军,宋江后来在梁山泊当了“一把手”。

其五,示弱。

示弱是人处于劣势时保存自己、发展自己的有效手段。人有哲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乌龟也有哲理:当处在险境的时候,先把头缩进去,只要脑袋不被砍掉,就会有出头之日。人的低头,龟的缩头,均为示弱。我是弱者,我是哀兵,你总不能以强凌弱吧。

世上常有一些精明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精明反被精明误。曹操手下的杨修,孙权帐下的诸葛恪,都是高智商的才子,口才极佳,思维敏捷。但是,杨修锋芒毕露,尤喜在军机大事上面卖弄小聪明,轻率不慎,终被曹操斩首。诸葛恪过于自负,刚愎自用,最终为东吴另一权臣孙峻所杀,结局可悲。

大智若愚者,以愚保智,以无用之相保有用之身,外愚而内慧。

选择两全的方案——吕布辕门射戟

袁术欲攻刘备。袁术认为刘备屯军小沛,虽然易取,可是吕布虎踞徐州,恐怕吕布救助刘备,于是送给吕布20万斛粮食,以稳其心。袁术派纪灵为大将,统兵数万,进攻小沛。刘备因小沛粮寡兵微,无力抵敌,就写信给吕布,请吕布出兵救援。吕布权衡利弊,认为刘备在小沛并不能构成对他的威胁,但是倘袁术灭了刘备,必然北连秦山诸将攻击吕布,使吕布不能安枕,所以决定援救刘备。

纪灵得知吕布领兵来救刘备,急令人致书于吕布,指责他不讲信用。吕布既想救刘备,又不想遭到袁术的埋怨,就生出一个巧计。吕布让人到纪灵、刘备寨中,请二人赴宴。刘备先到,纪灵后到。纪灵下马入寨,见刘备在帐上坐,大惊,抽身欲回。吕布向前一把扯住,如提小孩一般拉回纪灵。纪灵问:“将军欲杀纪灵耶?”吕布曰:“非也。”纪灵又问:“莫非杀刘备?”吕布回答也不是,并接着说:“刘备乃我的兄弟,今为将军所困,故来救他。我平生不好斗,只好解斗,今天为你们两家说合。”纪灵问有何解法,吕布曰:“我有一法,从天而决。”

吕布让人取出方天画戟,提戟在手曰:“我劝你两家不要厮杀,尽在天命。”令部下接过,去辕门外远远插定。吕布对刘备、纪灵二人说:“辕门离中军有一百五十步,我若一箭射中戟小枝,你两家罢兵;如射不中,你们各自回营,安排厮杀。”纪灵心中暗想:戟在一百五十步之外,安能便中?且落得应允。待其不中,那时凭我厮杀。便一口许诺。刘备也同意此法。

只见吕布挽起袍袖,搭箭扯弓叫一声:“着!”一箭正中画戟小枝。帐上帐下将校齐声喝彩。吕布呵呵大笑,掷弓于地,执纪灵、刘备之手曰:“此天令你两家罢兵也!”纪灵已经许诺,又害怕吕布,只得退兵回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