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五言古诗(3)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1]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2],群壑倏已暝[3]。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4]。樵人归欲尽[5],烟鸟栖初定[6]。之子期宿来[7],孤琴候萝径[8]。

【注释】

[1]业师:法名业的僧人。山房:山中房舍,此指僧房。丁大:作者友人,名凤,排行老大,生平不详。

[2]度:越过、落下。

[3]壑:山谷。倏:一下子。

[4]满清听:满耳是清脆的声响。

[5]樵人:打柴的人。

[6]烟鸟:暮霭中的归鸟。

[7]之子:这个人。

[8]萝径:爬满藤萝的小路。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山中等待朋友到来而朋友未至时的情景。诗人自由挥洒,任意点染,将黄昏时的山中景色勾勒得颇具特色。整首诗诗中有画,清秀彻骨。“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

清·沈德潜:“山水清音,悠然自远。末二句见‘不至’意。”(《唐诗别裁集》卷一)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宏词科,改任汜水(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县尉,迁江宁丞。约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任江宁县丞,天宝七年(748)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人称其“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王昌龄回乡,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终年六十岁。

王昌龄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他的诗文题材广泛。有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诗文凄怨,意境深远;有抒写思妇情怀的《闺怨》和表现少女天真浪漫的《采莲曲》,笔触细腻,清新优美;还有送别诗等。王昌龄尤其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他的《出塞》意境开阔,感情深沉,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其诗今存一百八十多首,七绝七十五首,五绝十四首。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1]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2]。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3]。荏苒几盈虚[4],澄澄变今古[5]。美人清江畔[6],是夜越吟苦[7]。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8]。

【注释】

[1]从弟:堂弟。山阴:今浙江绍兴。崔少府:即崔国辅,开元中授职山阴县尉。少府,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次于县令。唐时科举出身的士子也任其职。

[2]帷:帘幕。

[3]演漾:月色如水般摇荡。

[4]荏苒(rǎn):渐渐,指时间推移。几盈虚:月亮反复盈缺。

[5]澄澄:指月色清明。

[6]美人:指自己思慕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7]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后以此比喻思乡之情。

[8]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

【赏析】

本诗主题为“玩月”。诗人与堂弟南斋高卧,逢月初升。清辉遍地,月色如水。作者描写月光极具特色,尤其是“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一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清·沈德潜:“高人对月时,每有盈虚今古之感。”(《唐诗别裁集》卷一)

丘为

丘为(生卒年不详),字号不详,唐代诗人,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累官太子右庶子,卒年九十六岁。与刘长卿、王维等友善。《全唐诗》收其诗十三首。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1],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2],窥室惟案几[3]。若非巾柴车[4],应是钓秋水[5]。差池不相见[6],黾勉空仰止[7]。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8],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9],何必待之子[10]!

【注释】

[1]茅茨:茅草屋。

[2]扣关:敲门。

[3]惟案几:只有桌案茶几,表明陈设简陋。

[4]巾柴车:简陋的车。

[5]钓秋水:到秋水中垂钓。

[6]差池:原为参差不齐,此处指我来你往,彼此错过。

[7]黾勉:尽力。仰止:仰望,仰慕。

[8]及兹:来此。契,惬意。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

[9]兴尽:典出《世说新语·任诞》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10]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

【赏析】

本诗是丘为广为流传的作品,诗人写隐逸之情时,又道出别种韵味。整首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寻隐者不遇,略有失望惆怅之意,后八句则别开生面,写隐者的情趣高雅与所处环境的清幽。结句“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更是落拓潇洒,另辟新境。

綦毋潜

綦毋潜(692—约749),字孝通,荆南(今江苏宜兴市)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及第,授宜寿尉,后又历任校书郎、右拾遗、著作郎等职。天宝末年,归家隐居。他与王维、张九龄等人多有唱和。王维称其“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其诗多为隐逸之思。《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春泛若耶溪[1]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2],此去随所偶[3]。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4],隔山望南斗[5]。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6],愿为持竿叟[7]。

【注释】

[1]若耶溪:即越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山下,据传为越女西施浣纱处,故又称浣纱溪。

[2]幽意:指隐居之意。

[3]偶:指二人相遇。

[4]际:正值。

[5]南斗:星座名,因其在北斗之南,故称南斗。

[6]生事:指谋生之事。这里指仕宦。

[7]叟:老翁。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大概是诗人归隐后所写。若耶溪传为西施浣纱处,春水清澈,倒映山影,优美如画。诗人置身其中,内心产生无限情怀。整首诗以行舟为线索,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泛舟沿岸的自然美景,无矫揉造作之色。随着地点和时间的推移,景色也不断更换,显得丰满不瘦薄,画面不断跳动,也使清幽的环境变得令人轻松舒畅,使人陶醉。明人谭元春评曰:“妙语浮出,如不经心乎者。”(《唐诗归》卷十四)

常建

常建(708—约765),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曾任盱眙尉,仕宦不得意,辞官隐居湖北樊山(即今鄂州西山)。其诗题材多为山水寺院。有《常建诗集》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宿王昌龄隐居[1]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2]。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3]。余亦谢时去[4],西山鸾鹤群[5]。

【注释】

[1]王昌龄:盛唐时著名诗人,字少伯,和常建是同榜进士。隐居:指隐居之处。

[2]隐处:隐居的地方。

[3]药院:指种芍药的庭院。滋:生。

[4]谢时:摆脱世俗之累。

[5]鸾鹤群:和仙人的禽鸟为伍。

【赏析】

王昌龄和常建是同榜进士,王昌龄曾隐居石门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常建曾任职盱眙(今江苏盱眙)尉,和石门山隔淮河而望。常建辞官返武昌樊山时,大概渡过淮河就近去石门山一游,并夜宿王昌龄隐居处。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夜宿时的所见所思。诗人笔调简洁明快,描写了一个清幽的夜景,然而夜色中美丽的景色,都是为诗人最后劝讽王昌龄蓄势,景中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情感。主旨含蓄,情感表达曲折委婉,发人思考。宋人刘辰翁评曰:“清深沉冥,不类色相,景同意别。”(《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卷四)

清·沈德潜:“言欲与偕隐。清澈之笔,中有灵悟。”(《唐诗别裁集》卷一)

岑参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自幼遍读经史。二十岁到长安,献书求仕。不成,漫游长安、洛阳等黄河以北地区。天宝三年(744)进士及第,任兵曹参军。天宝八年(749),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书记,天宝十年(751)返回长安。天宝十三年(754)又入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为判官。至德二年(757)才回朝。在这期间,诗人写下了大量著名的边塞诗。岑参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任满罢官,大历五年(770)卒于成都旅舍。有《岑嘉州集》,存诗三百六十首。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1]

岑参

塔势如涌出[2],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3],磴道盘虚空[4]。突兀压神州[5],峥嵘如鬼工[6]。四角碍白日[7],七层摩苍穹[8]。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9]。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青槐夹驰道[10],宫观何玲珑[11]。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12]。五陵北原上[13],万古青濛濛。净理了可悟[14],胜因夙所宗[15]。誓将挂冠去[16],觉道资无穷[17]。

【注释】

[1]高适:唐朝诗人。薛据,荆南人,开元进士。慈恩寺浮图: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浮图,佛塔。

[2]涌出:形容大雁塔拔地而起。

[3]出世界:出离人世的境界。

[4]磴(dèng):台阶。盘:曲折。

[5]突兀:高耸的样子。

[6]峥嵘(zhēng róng):形容山高峻拔。鬼工:非人力能为。

[7]碍:阻挡。

[8]摩:挨着。

[9]惊风:疾风。

[10]驰道:可供驱车奔驰的大道。

[11]宫观:宫殿。

[12]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13]五陵: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14]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15]胜因:佛教指善因善缘。夙:从来。

[16]挂冠:辞官归隐。

[17]觉道:佛教的了悟之道。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秋,岑参相邀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诗友,同游慈恩寺,见浮图峻拔,于是同登,并赋诗唱和。高适首作,写就《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其他人作诗相和,本诗即为岑参的和诗。本诗主要写慈恩寺浮图的高峻挺拔和登塔四望的景象,并寄发诗人意欲出世悟道的情怀。

清·沈德潜:“登慈恩塔诗,少陵下应推此作,高达夫、储太祝皆不及也。薛据诗失传,无可考。”(《唐诗别裁集》卷一)

元结

元结(719—772),字次山,自号漫郎、元子、聱叟等,汝州鲁山(今河南鲁山)人。天宝十三年(754)进士及第,安史之乱中,为右金吾兵曹参军、山南东道节度参谋,讨伐史思明。唐代宗时任著作郎,后有两次出任道州刺史,有政绩。后又历任容州刺史,御史中丞。大历七年(772)卒于旅舍。有后人辑《元次山文集》十卷,《全唐诗》收其诗二卷。

贼退示官吏

并序

元结

癸卯岁[1],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2],日晏犹得眠[3]。忽然遭世变[4],数岁亲戎旃[5]。今来典斯郡[6],山夷又纷然[7]。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8],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9],引竿自刺船[10]。将家就鱼麦[11],归老江湖边。

【注释】

[1]癸卯岁:代宗广德元年(763)。此年被称为“西原蛮”的少数民族侵略州县。

[2]井税:指田赋。

[3]晏:晚。

[4]世变:世道变故,这里指安史之乱。

[5]戎旃(zhān):军帐。

[6]典:治理。郡:指道州,道州又称江华郡。

[7]山夷:居住在山上的少数民族。这里指西原蛮。

[8]使臣:指催征的官吏。

[9]委符节:指弃官。符节,是古代朝廷发布命令或调派官员的凭证,派使臣出行时须持符节。委,放弃。

[10]刺船:撑船。

[11]将: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