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失业与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的两个主要问题,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是许多经济学家所关心的问题。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一、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
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这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这种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而引起的,即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二、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
菲利浦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浦斯提出。
1958年,菲利浦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这就是说,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能刺激生产,增加劳动的需求,减少失业。
可以用图4-3来说明菲利蒲斯曲线。
图4-3 短期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浦斯曲线为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就是可以运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也是菲利浦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菲利浦斯曲线所反映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基本符合50—60年代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滞胀的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又不存在这种交替关系了。于是对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解释。
三、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1.货币主义的观点
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浦斯曲线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浦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在短期中,工人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这样,工人所得到的实际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就业增加,失业率下降。在此前提之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短期菲利浦斯曲线正是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所以,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浦斯曲线在短期内是可以成立的。这也说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有效性。
但是,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上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这时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因此,垂直的菲利浦斯曲线表明了,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动,失业率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业。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
2.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理性预期学派所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预期,其特征是预期值与以后发生的实际值是一致的。在这种预期的假设之下,短期中也不可能有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即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浦斯曲线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由此得出的推论就是: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理论的发展,是对西方国家经济现实的反映。凯恩斯的论述反映了30年代大萧条时的情况,菲利浦斯曲线反映了50—60年代的情况,而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论述,反映了70年代以后的情况。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围绕菲利浦斯曲线争论,表明了他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态度。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无论在短期与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存在交替关系,从而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与长期中都是有用的。货币主义认为,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交替关系,而长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从而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只在短期中有用,而在长期中无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没有交替关系,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就是无用的。
案例分析:蔡昉:劳动力市场上规制太多是好事吗?
我的一位朋友在澳大利亚从事一种小生意:自己买一辆小型货车,雇用几个中学生,为人送牛奶。一次,他向我抱怨生意难做。原来,他收到一份代表他所雇用的送牛奶孩子们的工会的警告信,要求他第一,每周至少为每个小帮工提供30小时的工作机会,第二,帮工每小时工资不得低于10澳元。这个要求的涵义就是,生意做下来,我这位做“老板”的朋友反倒不如小帮工们挣钱多。
听了这番抱怨,我真替朋友担起忧来。“这样一来,你的生意不就做不下去了吗?”我担心地问。谁料这位朋友倒满不在乎,并向我解释说:“没关系的,我又不是一个人做这种生意。我也有工会,我的工会自然会代表我们这个行当的人去交涉。最后总会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以后的结果怎样我就不得而知了,但发挥一下想象力,无非就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小帮工们的工作时间和小时工资有所上升,像我的朋友这样的“老板们”也还有钱可挣,只不过是双方都通过工会组织的谈判活动,间接地为此事件支付了交易费用。
像澳大利亚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劳动力市场上规制甚多。所见情形已经完全不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的那样,大腹便便的资本家挺胸走在前面,饥肠辘辘的工人垂首跟在后边,中间是一条饥饿的锁链。对于劳动力市场上的成交,政府法律干预多,工会组织的干涉也多。以致工资不能低,劳动强度不能高;工作时间不能长,带薪假期不能短。一位在北欧像我一样当研究所所长的同行,对此就深有体会。他对我说,无论是冗员还是工作表现不佳的原因,解雇一个职工都常常会惹得官司缠身。既然研究所也不是私人所有,所以他们常常选择少惹麻烦的办法。由此导致的研究效率低下也就在所难免,因而我们也就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这诸多的规制,导致在这些国家劳动力市场没有足够的弹性和活力,缺乏激励机制。雇主们因为雇用工人成本太高,回旋余地太小,而丧失了增加就业的热情。于是,欧洲有着最引人叹为观止的高失业率。
与此相比,人们发现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比较有弹性,雇主通常有更为充分的权力,根据工人的人力资本条件、工作要求、宏观经济景气等等决定雇用、解雇和工资水平。由于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有能力进行调整,便能够为有着不同需求的雇主和有着不同人力资本的雇员之间牵线搭桥。这对于那些宁可挣钱少一点,也需要有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的人来说,不啻一种福音。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美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则远比欧洲要大,既有雅科卡那样年薪以百万计的高级经理,也有勉强维持温饱的麦当劳快餐店打工者。人们把这种对比的结果,形象地概括为“欧洲人缺工作(jobless),美国人缺钱(pennyless)。”不过话又说回来,欧洲人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较高的失业率也好,一部分美国人心甘情愿少挣一点钱也好,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自愿的。也就是说,在欧洲,由于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过于优越的失业福利,以致一部分人积极寻找工作的热情不高,也不愿意接受不满意的工作机会;在美国,人们愿意根据自身的条件接受相应的工作和工资,但也自愿地面对挣钱少一点的事实。
中国对于劳动、就业、工资和福利的政府规制也实在够多的,弱化了劳动力市场调节劳动供给和需求的功能。为了有效地发育劳动力市场和实施失业治理政策,我认为对每一项劳动就业规制都有必要慎重反思。如果说对于最低工资立法以及职工岗位资格认定规定等规制来讲,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如何把握“度”的问题,以便使其不致伤害企业雇用职工积极性的话,诸如为外地劳动力限定种种不准从事的岗位,则是地地道道的伤害劳动力市场发育的规制,是大错而特错的做法。这种政策的针对性十分明显不过,是由于许多城市政府担心来自农村的外地劳动力占掉过多的就业岗位,而加剧城市失业,造成社会不稳定。为了保护本地职工的饭碗不致被抢去,所以城市政府运用强制性政策干预劳动力供给。这里,我有至少两个理由,足以证明这种政策出发点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解决失业问题,归根结底需要依靠社会总需求的扩大,而农村市场的开拓,对于启动总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7成左右,而其实现的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却不到一半。原因没有别的,只因为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缓慢,导致消费这一庞大消费者的需求严重不足。而且,农民收入中又有相当大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自于外出打工收入,一旦这个收入来源被断流,我们不难预期中国的消费总需求的进一步萎缩。
第二,解决失业问题,还要靠劳动力市场本身的调节功能。我们需要问一问,在城市存在失业现象的情况下,为什么外地劳动力反而比本地职工更具有竞争力?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外地劳动力愿意接受相对低的工资,而符合雇主降低劳动成本的意愿。靠人为的保护,无异于提高了劳动力价格。如果与增加劳动相比,提高企业的资本构成更为合算,谁又能阻挡得住企业家这样做?结果是事与愿违,劳动力市场上的总需求反而因就业保护而降低了。
我无意暗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应该学习美国模式,避免欧洲模式。我也并不反对国家对劳动立法,以及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调节和管理。但第一,毕竟我们面临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失业,劳动力市场上政府干预过多所导致的就业机会减少,是我们所承受不起的“奢侈品”;第二,中国劳动力市场正处在发育的初期阶段,应该放开的方面自然多过应该限制的方面。不错,市场会失灵,劳动力市场也如此。但我们在尚不知道劳动力市场本身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之前,不该为其作出一个“有罪推定”。
(经济学家茶座,蔡昉)
【课后思考题】
1.简述影响失业的持续时间的重要因素。
2.如何区别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3.简述现代凯恩斯主义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4.你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对策有哪些?
5.你认为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如何?有哪些治理方法?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
单选题
1.如果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过多而商品过少”,则此时的通货膨胀是( )。
A.结构型的
B.需求拉上型的
C.成本推动型的
D.混合型的
2.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的影响是指( )。
A.造成收入结构的变化
B.使收入普遍上升
C.使债权人收入上升
D.使收入普遍下降
3.( )两种情况不会同时产生。
A.结构性失业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B.结构性失业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C.摩擦性失业和需求拉上型通货膨
D.需求不足的失业和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4.假定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1000亿美元,实际的国民收入为950亿美元,增加20亿美元的投资(MPC=0.8),经济将发生( )。
A.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B.达到充分就业状况
C.需求不足的失业
D.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5.凯恩斯等认为经济衰退或萧条的根源是( )。
A.投资过度
B.消费不足
C.心理因素的变化
D.政治周期
6.某一经济在3年中,货币增长速度为8%,而实际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为10%,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这3年期间价格水平将(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上下波动
7.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A.出口减少
B.进口增加
C.工资不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
D.税收不变但政府支出扩大
多选题(从给出的选项中选出2-4个正确答案)
8.治理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应该采用的经济政策( )。
A.降低工资
B.增税
C.控制货币供给量
D.扩大出口
9.紧缩通货膨胀的需求管理政策要求( )。
A.实现较低通货膨胀,但不引起产量下降
B.政府支出减少
C.降低名义货币增长率
D.政府提高税率
10.如果通货膨胀没有被预料到,收益者是( )。
A.股东
B.债权人
C.债务
D.工薪收入者
二、判断题
1.由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引起的通货膨胀被称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
2.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低于预期的水平,则债务人受益,债权人受损。( )
3.滞胀意味着实际GDP停止增长甚至下降,而通货膨胀率上升。( )
4.收入政策主要是用来对付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
5.通货膨胀会与国民收入没有必然联系。( )
6.如果通货膨胀没有被预料到,收益者是债权人。( )
7.高估通货膨胀将会使菲利普斯曲线向左位移。( )
8.实际工资率的提高是均衡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
9.当利息或本金或两者都根据通货膨胀进行了调整时,债券就指数化了。( )
10.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对付通货膨胀和失业的需求管理政策。( )
三、计算题
1.根据下列数据,计算1978—1983年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利率。
2.假设测定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一篮子商品只包括三种,且有下列数据:
求:从第一年到第二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率。
3.1984年某国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9%下降到4%,而1980年到1984年间每年潜在的GNP和实际的GNP之差分别为1050、1150、2700、2500、1100亿美元,求逆转通货膨胀的代价。
4.已知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850-25r,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500+5 Ms+10r,经济在Y=650时达到充分就业,如果名义货币供给Ms=200、物价水平P=l,试求:
(1)是否存在通货膨胀压力?
(2)当物价水平为何值时,才能实现宏观经济的一般均衡?
5.假定某国某时期有1.9亿工作年龄的人口,其中有1.2亿人有工作,1千万人在寻找工作,1千5百万人放弃寻求工作,4千5百万人不要工作,试求:
(1)劳动力数;
(2)劳动力参与率;
(3)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