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章 经济周期理论

【导学】经济周期理论是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经济中的短期波动,其重点是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波动的原因与规律。本章主要是介绍现代宏观经济学中几种重要的增长理论。第一节介绍有关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第二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点,概述了两个多世纪以来的经济周期理论;第三节介绍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种经济周期理论,即乘数-加速数模型;第四节简单介绍了经济波动的上下限及政府对经济波动的控制。本章难点是经济周期理论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关系。重点掌握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以及乘数-加速数模型。

【课前预习题】

1.什么是经济周期?经济学家在给经济周期下定义时强调了什么?

2.经济周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经济周期是如何分类的?

4.什么是经济增长的内因论和外因论?

5.什么是加速原理?举例说明加速原理的含义和作用。

6.为什么说经济周期的扩张和收缩不是无限的?其上限和下限是什么?

第一节 经济周期的含义、阶段与类型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或Economy cycle)亦译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意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曾作了这样的描述:“在繁荣之后,可以有恐慌与暴跌。经济扩张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和生产下降。价格与利润跌落,工人失业。当最终到达最低点以后,复苏开始出现。复苏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新的高涨可以表现为长期持续的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生活标准。它也可以表现为短暂的价格膨胀和投机活动,紧接而至的是又一次灾难性的萧条。简单说来,这就是所谓‘经济周期’。”

从萨缪尔森的这种描述中可以看出,经济周期可以说就是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学家在解释这一定义时强调:第一,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由于这种波动而引起了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对外贸易等活动的波动。所以,研究经济周期的关键是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规律与根源。第二,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第三,虽然每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却有共同之点,即每个周期都有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二、经济周期阶段

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扩张阶段与收缩阶段。收缩阶段常常短于扩张阶段,其振幅可能是收敛性的、发散性的或稳定性的。如果更细一些,则把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性阶段。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可以用图5-1表示。

图5-1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各有自己的特点:

繁荣: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其特征是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繁荣的最高点称为顶峰,这时就业与产量水平达到最高,但股票与商品的价格开始下跌,存货水平高,公众的情绪正由乐观转为悲观。这是繁荣的极盛大时期,也是由繁荣转向衰退的开始。

萧条: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其特征是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价格水平下跌,失业严重,公众对未来悲观。萧条的最低点称为谷底,但股票与商品的价格开始回升,存货减少,公众的情绪正由悲观转为乐观。这是萧条的最严重时期,也是由萧条转向复苏的开始。

衰退:是从繁荣到萧条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顶峰下降,但仍未低于正常水平。

复苏:是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根据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经济统计资料,就可以确定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个阶段,以便采用相应的政策来进行调节。

案例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1929年10月,股票市场崩溃,标志着现代历史上最为严重而持久的经济萧条的开始。美国实际GDP(以1992年美元计算)从1929年的7910亿美元跌至1933年的5770亿美元。同期失业率从3.3%上升到24.9%,即使到了1939年,实际GDP也仅稍高于10年前的水平,失业率仍为17.2%。大萧条是世界性的。

凡是可能影响到社会对产品或劳务总需求的因素都可以称为总需求冲击。投资支出的减少、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对未来经济走势悲观的预期、出口需求的减少等等都是负面的总需求冲击,会使总需求减少;反之,则是正面的总需求冲击。影响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陷入20世纪30年代混乱或萧条状态的原因很多,而其主要原因是总需求的减少,即投资支出水平的下降。实际总投资从1929年的920亿美元减少到1932年的100亿美元。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这一投资支出水平大幅度下降的结果是严重的衰退缺口(萧条缺口)和实际GDP历史性的下降。以下几个因素引起了这场投资的大幅度下降:

第一,生产过剩和企业债务。20世纪20年代经济的繁荣,使企业过度扩张其生产能力,尤其是汽车行业和相关的石油、橡胶、钢铁、玻璃、纺织等行业的急剧扩张,这种扩张主义一直到汽车站市场达到饱和后才告结束。在20世纪20年代,企业的债务也在迅速上升。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企业的经营收入大多用来偿还以往资本购置借款的本金和利息,因此不能用来购置新的资本。

第二,住房建设速度下降。因为人口增长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推延的住房需求,20世纪20年代的住房建设曾呈现过一段繁荣。但这一投资支出在1926年达到顶峰并开始下降,到20世纪20年代末,建筑行业实际上已经崩溃。

第三,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大萧条最醒目的一幕是1929年10月股票市场的崩溃。对20世纪20年代经济繁荣的乐观信心,使股票市场投机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消遣活动,这种投机行为使股票价格被哄抬到不能再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股票价格远远高于它们所代表的企业的盈利能力。股市必须向下调整,而且的确在1929年突如其来地发生了。股票市场的暴跌带来了严重的从属效应,最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崩溃,20世纪20年代的乐观主义突然让位于极度的悲观主义。而且,股票价格的崩溃使投资和融资环境变得十分糟糕。

第四,货币供给收缩。大萧条早期,国家的货币供给从1929年的270亿美元紧缩到1933年的200亿美元。这一货币供给的急剧紧缩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包括投资在内的总支出的严重下降。

20世纪30年代初期大萧条就是在上述原因尤其是投资支出减少的作用下发生的。分析: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经济周期可不可以避免?

三、经济周期类型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在探索经济周期问题时,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提出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

1.朱格拉周期:中周期

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为期9~1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

2.基钦周期:短周期

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一种为期3~4年的经济周期。基钦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2种。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这种短周期就称基本钦周期。

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或长波

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年,共60年。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年,共47年。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4.库兹涅茨周期:另一种长周期

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提出的一种为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由于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加以划分的,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5.熊彼特周期:一种综合

1936年,奥地利经济学家以他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各种周期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后提出的。熊彼特认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长周期从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在每个长周期中仍有中等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中周期。在每个中周期中还有小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短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