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论
指导防洪斗争的人们不但需要总结防洪斗争成功的经验,还要善于总结防洪斗争失败的教训,因为在人类与洪水作斗争的全部实践活动中,水利工程失事(堤坝决口、水工建筑物倒塌)的教训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的。在一定意义上讲,总结失败的教训比总结成功的经验更为重要,也更加困难。迄今为止,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已经证明,每当一次重大灾害(包括水利工程失事)发生之后,人们便会进行反思,寻找防灾减灾的办法,以使人类自身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否则,就总是逃脱不了自然灾害的“折磨”,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个道理已被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所证明。后人正是不断吸取历史上水利工程失事的惨痛教训,才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起来,不但敢于而且还更善于与洪水作斗争了。
总结水利工程失事的教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水利工程失事,除极个别的事例之外(例如极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超额洪水,人力确实无法抗御等),大多数水利工程的失事是可以防止的,是不应该出事的。那么,为什么又出了问题呢?问题在于对水利工程汛前疏于防范,乃至出险之后,指挥决策者未能及时采取有力的抢护措施。事后,对于事故没有彻底弄清楚当时出险失事的原因,今后应如何防止再出现此类事故的详细办法,而是偏重于个人应负的责任(当然追究失职者的责任是应该的),同时,对防洪工程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险工险段也未能及时进行整险加固,而且新建工程又不能保证质量,管理工作依然是薄弱环节,防汛工作并未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以致后来又重犯此类错误,并未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
修建水利工程的目的是要变水害为水利,而一旦发生溃口,水利就成了水害。所以,研究溃口是为了防止溃口,如同研究战争是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一样。
一个省,一个地区(或市)乃至一个流域的防洪斗争属于战略的问题,而处理一个险情则属于战术的问题。重大险情,对于全局讲虽是一个局部问题,但一旦出事,可能影响全局,乃至打乱和破坏全局的部署。“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如荆江大堤、长江干堤、分洪区围堤、大型水库等等,一旦失事,就会破坏防洪全局。“铜山西崩,洛钟东应。”重大事件是会彼此互相影响的,全局和局部是紧密相连的。
水利工程失事的原因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险情,也因为时间(白天和夜晚,夏汛和秋汛)、地点(险工险段,交通条件不同,周围社会经济状况,城市与乡村)、水文气象(涨水与退水,高水位维持时间长短,晴天,雨天)、水利工程自身的抗洪能力、处置方法、指挥水平以及抢险队伍的素质的差别等而各有其特点。切不可不加分析地把异地抢险的经验教训应用于处置别的险情。甲地成功的经验到了乙地并不一定能获得成功;甲地失败的教训,到了乙地是不是也一定会失败?这当然不是指处理险情的具体方法问题。处理险情成功与失败,包含的因素是很多的。每一处水利工程失事,每一处重大险情都有其共性(普遍规律),也有其个性(特殊规律)。不了解每一次水利工程失事或重大险情的一般规律的情形和性质,不了解它的特殊规律的情形和性质,便不能指挥防汛抢险。
社会在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总结历史上水利工程失事的教训,总是不能离开当时的环境、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该水利工程应用科学技术的程度。今天办得到的事,当时不一定能办得到,这是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对于每一处水利工程失事和重大险情的抢护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拒绝吸取历史上水利工程失事的教训当然不好,但是,不加分析,全盘接受也是不可取的。吸取那些有益的用得着的东西,发展防汛抢险技术,这便是我们总结、研究历史上水利工程失事的目的。
历史固然给了我们许多启迪,但那毕竟是过去的事了。但是如果我们忘记了历史上水利工程失事的深刻教训,甚至拒绝接受这些教训,那么我们便有可能冒重蹈覆辙的危险!只有既重视成功的经验,又重视失败的教训,才能正确指导防洪斗争,把洪水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任何成功的东西都包含着失败的因素,失败的东西也蕴藏着成功的机遇。“失败是成功之母”。总结教训是为了吸取教训,不吸取教训,犯错误也就难免。对于失败的教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即人们尽管知道了事情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却只知道叹息、难过,不愿意接受教训,不引以为戒,免不了重蹈覆辙,这是值得我们从事防洪斗争的人们认真思考的。水利工程失事的历史教训是以很大的代价换来的,是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我们应当认真吸取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应用于防洪斗争的实践,减少损失。防洪斗争的指挥者如果一定要亲身经历失败的教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指挥员的话,那将是十分糟糕的事。但是如果不善于吸取历史上已经出现的水利工程失事的教训,那么,重蹈覆辙就是不可避免的事了。
荆江两岸的堤防(荆州市境内),自1954年以后,情况比较清楚的大小溃口有9次(主要指水文、地质资料)。虽说这9次溃口造成的损失有轻重之分,但教训都是十分深刻的。认真总结这9次溃口的原因,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不断检讨和改进我们的工作,是完全必要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论这9次溃口在当时有哪些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但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那就是这9次溃口事故是可以防止的,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故。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总结教训,特别是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努力防止这类事故重演。15次溃口事故列表如下:
续表
这15次溃口事故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1.溃口事故是可以防止的
前述15次溃口,有9次属于荆江两岸,这9次溃口事故是可以防止的,是不应该发生的,为什么又发生了呢?其原因是人们未能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种不利于防洪安全的隐患,疏于防范,及至险情发生,又未能采取正确的抢护方法,因而造成溃口。未能及时发现险情,抢护不力,放松对于险情的观测、监护都是属于麻痹大意。险情已经发生了,却没有查出来,任其扩大恶化,等到发现,已经来不及了,例如蔡田湖溃口就是这样造成的。判断险情不准,抢护方法不当,是属于决策失误。出了险,把险情的性质搞错了,这就可能引起实施错误的抢护方法,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马家外垸溃口就是这样(1954年高水位未溃口),当时尽管在堤外临时填筑很多土方,但进水洞口的位置没有弄清楚,倒下去的土没有起多大的作用。有的险情尽管判断是准确的,抢护的方法也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行动太慢,拖拖拉拉,延误了时间,终于出了事。如果抢护方法正确,采取的措施又有力,行动也很迅速,那么就可能遏制住险情的发展,避免溃口。这就好比战争中,敌我双方争夺高地,谁能先占领高地就能控制局势,转危为安。例如田家口和黄四咀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劳力和器材,以及具体实施时犹豫不决,因而未能控制险情发展。八宝垸翻闸是属于判断险情失误,抢护方法不当,放松了对险情的观测监护所造成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当时的指挥决策者,在险情的性质,具体抢护的方法,以及如何组织实施等方面拿不定主意,特别是在意见、主意多的时候,不能把正确的意见高度集中,甚至不知所措,当然也就谈不上实施强有力的指挥控制险情,出事也就是难以避免的了。尽管这些地方溃口的原因各异,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及时查险,一旦发现险情,便果断采取正确的决策,溃口是可以避免的。
有的人认为,前述9次溃口是在堤防抗洪能力低的情况下发生的,现在不会了,不可能再出现那样的事故。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认真探讨。
我们必须看到,只要有水利工程存在,只要有堤防存在,发生险情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原有的险情处理了,新的险情还会出现。总结历史上水利工程失事的教训,不外乎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工程在修建时,不注重质量,留下隐患,难以根治。例如堤防、水库(特别是小水库)的地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有的暗险(隐患)是一般查治方法不能发现的。要把荆江几千千米堤防的暗险(隐患)查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忽视对工程的运用管理,甚至遭到人为地破坏,如破坏覆盖层,没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工程的抗灾能力不断下降。
(3)工程出险之后,决策失误,采取的抢护措施不得力。
(4)遇到不可抗御的灾害(地震、大量超额洪水)。
历史已经证明,出险不等于就会溃口,但是处理不好就会溃口。抢护任何险情都必须把五个环节掌握好。这五个环节就是查险、定性、决策、抢护、观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应用于水利建设,水利工程的抗灾能力正在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总体上说,出险的概率是少了。因此必须反复宣传,使大家建立起一种信心,即在大多数情况下,溃口事故是可以防止的。但是又必须明白,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水利工程经过加固之后,就万无一失了,不会出问题了。就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没有能力把现有的堤防、水库、涵闸、泵站等水利工程采取措施,全面加固,达到很高的防御标准,这是有困难的。“一寸不牢,万丈无用”。这就是矛盾,这个矛盾要存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就是现在三峡工程建成了,这个矛盾仍然存在。今后只要放松了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建设,或者遇到险情马虎了事,还有可能出事,更不要说目前还存在有严重问题的水利工程了。前述15次事故已经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水利工程之所以失事,主要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只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防汛抗灾斗争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