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昭昭足为明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荆江自有堤防开始,便有了同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堤防是荆江两岸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屏障。人民依堤为命。明朝隆庆丁卯年(1567年),荆州太守赵贤明朝嘉靖年间任荆州太守,他重视防洪,首创“堤甲法”,规定每千丈堤老一人,五百丈堤长一人,百丈堤甲一人,圩夫十人,江陵北岸共有堤长六十六人,他们的任务就是夏、秋(汛期)守御;冬、春修补。这是荆江自有堤防首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见黄潭堤(今沙市附近的荆江大堤)堤浸如漏,危不可救,便亲临巡堤旬余,随从劝他离开现场,以免发生危险。他泣曰:堤溃则无民,无民安用守。意思是说堤若溃了,老百姓死的死、散的散,没有老百姓,要我这个太守干什么。400多年前的一位封建官吏,认识到主政荆州,保障堤防的安全,乃是他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无堤,故无命也。”无堤,亦无官也。因此,防汛抗洪乃荆江两岸的大事。

只要有荆江存在,就会有堤防存在,就有发生险情的可能;只要有险情发生,总会有处置正确与错误两种可能。处置正确可以化险为夷;处置错误,造成灾害,甚至酿成巨灾。这是为荆江自有堤防以来1600多年的防洪历史所证明的事实。

本书介绍了荆江15次溃口事例(含洞庭湖及长江中游部分地区)以及14次重大险情抢护事例的分析,其目的是希望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我们的工作,减少损失。同样的险情,有的经过抢护获得成功,有的则恶化而造成溃口。虽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两点:一是平时没有切实对防洪工程加强除险加固和管理养护工作(堤身内外覆盖层遭破坏),及至险情发生,不知所措。二是发生险情后,不能正确识别和处理,采取的措施也不得力。前者是属于麻痹大意,后者则是指挥决策的失误。

任何防洪工程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没有一劳永逸的防洪工程。原有险情消除了,新的险情还会发生。水情也在变化,人们的防洪意识也在发生变化,“年年岁岁都防汛,岁岁年年汛不同”。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采取措施,促成事物向有利于防洪安全方面转化。防患于未然,便是防洪工程者的神圣职责。

人们在与洪水的长期斗争过程中,对于麻痹大意所造成的溃口教训,认识是十分深刻的。民谚“堤不倒险”是说人们对于险工险段,比较注意,怕出事,采取防范措施、保持警惕,结果不出事。相反对于其他堤段,“见其久安,便谓无事”北宋时,苏轼在登州府(今山东蓬莱县)做“军州事”即军区司令兼行政长官的事。他认为登州的战略地位重要,却疏忽于防务,指出“见其久安,便谓无事”的危险性,就此给朝廷写了报告。后来这里不断出现倭寇侵犯的事,证明苏轼的远见。后比喻人们对于重要的事,只看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潜在的危险,麻痹大意而酿成灾祸的深刻教训。,放松了对隐患的查处,疏忽大意,而出了问题。所以说,麻痹大意是防汛工作的大敌,许多溃口事例都一再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总结出“涨水不溃退水溃,晚上不溃白天溃,雨天不溃晴天溃,险堤不溃行堤溃,暗险不溃明险溃”湖南省安乡县自1956年后有过3次因错判险情、处理不当造成溃口的教训。见《安乡县志》1994年版。“行堤”是方言,指比较好的堤。的沉痛教训。

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限于处理险情者的个人水平以及客观条件的影响,迄今为止,对于堤防险情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应采取的抢护措施,在认识上还是不够的,尤其是管涌险情更是如此。或者说有些问题是比较清楚的,有些问题则不是很清楚,因此在险情的判别和处置方面有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发生错误。在这个问题上,一切高调大话都不要讲,讲就是有害的。由于处理险情所特有的紧迫性,又要求我们必须大胆决策,科学决策。防汛抢险如同打仗一样,不仅需要勇敢,而更需要智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学习,研究新情况,发展防汛抢险技术,永远不要停止在原来的水平上。吃一堑,长一智。人的聪明和进步,就在于正视已经发生了的错误,不固执错误,勇于提出改正错误的办法,这样才能减少失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应用于防汛抢险,相信人们对险情的判别能力和应采取的抢护措施的水平将不断提高。

发生在1998年长江流域的那场大洪水,并非是最后的一次大洪水。如今,三峡工程已经建成了,荆江的防洪问题依然存在,当然防大汛的几率减少了。但是由于荆江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防洪任务将是长期的。认为三峡工程建成了,荆江两岸就不用防汛了,就没有险情发生了,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是善良的人们一种善良的愿望罢了。堤防的三大险情(堤身隐患、堤基渗透、崩岸)将继续存在,当然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和管理工作的加强,险情将会不断减少,但是要完全彻底根治险情是存在困难的,或者是不可能的。由于荆江两岸的堤防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堤基下面是冲积的土层。迄今为止,我们对于像荆江大堤这样重要的堤防它的堤基下面的土层结构,只能说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但不能讲已经完全了解清楚了。对于大多数堤防而言“先天不足,底子不清”的问题依然存在。一遇较高水位便发生险情,这是不奇怪的。不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凡是发生大洪水、险情总是要靠人去调度、去抢险。过去发生溃口事故和重大险情抢护的情况告诉我们,凡是依靠人去操作的事,弄不好就会有失手的时候。因此,对于汛期可能发生的各种险情,必须保持高度的戒备,小心谨慎,务必从快、从难、从严处理,千万不可大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这个意思。

成于忧患败于随,一切事物都无法违背这一规律。

荆江两岸沿江堤防长达2100k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任何地方发生溃口事故,损失都是重大的,更不要说像荆江大堤、长江干堤这样的堤防了。过去的历史证明,一次溃口所造成的损失,至少要几年乃至10多年才能恢复元气。这就要求我们从事防洪工作的人务必小心谨慎,尽职尽责,不断提高自己同洪水作斗争的水平。我们处在荆江防洪第一线,肩负人民的重托,要把人民的利益时刻放在心上。一定要明白“一罅之漏,千家坐毙”。对待荆江的防洪工作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

1998年我写了《前事昭昭足为明戒》,收集了荆江两岸自1954年以来至1996年8次堤防溃口事故和几次重大险情抢护的实例,其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后来发生了1998年和1999年两次大洪水,荆江两岸、洞庭湖地区以及长江中游相继发生了7处堤防溃口,发生了多处重大险情。我将这些资料加以整理,一并收集出版,供从事防洪工作的人们参考。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多的重大险情,为什么有的险情经过抢护,转危为安,为什么有的险情发展造成溃口,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我们要认真分析,吸取教训,千万不要忘记。

集1954年以来近60年荆江两岸防汛斗争的经验教训于一点,那就是:小心谨慎,认真负责,大水也可以安全渡汛;麻痹大意,小水也可能出事。这是应从15次溃口事故中引以为戒的。

编者

2011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