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下一个风口,“社群+”原力觉醒
《星球大战》第7部号称是拥有全球粉丝最多的电影。继第6部《绝地回归》(1983年上映)故事线索中断30余年后,第7部《原力觉醒》在全球影院震撼上映,如一场飓风席卷而来。据此,你可以发现世界真的是平的,概念诠释现实的力量如此强大,来自不同时空的能量元素可以在瞬间聚合成体,然后引爆。
“原力”,作为贯穿《星球大战》系列的核心理念,创造者们这样诠释它:一种超自然而又无处不在的神秘力量,是所有生物创造的一种能量场,包围并渗透着我们,有着凝聚整个星系的能量。原力是生物、物质的能量本源,掌握了原力,几乎可以无所不能,因此,对原力的争夺,是《星球大战》中一条极为重要的主线。
“原力与你同在!”这是《星球大战》系列中绝地武士的一句口头禅。当你与万物合一的时候,原力就出现了。每个人都有原力,原力不在外面,在每个人的心里面。原力觉醒是拿回自己的力量,发现自己的力量!我们就是原力的化身,可以创造我们想要的生活,想要的世界!
在研究社群三年后,笔者才深深地感受到社群的魅与惑。当第一次看到上面的文字时,笔者惊呆了。如果只允许用一个词来替换“原力”,那么再也找不到比“社群”更合适的词了。
2016年1月4日,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发表“原力觉醒再出发——致全体联想人的信”,详细阐述了联想对互联网、用户、品质等问题的看法,并号召联想人原力觉醒,在2016年满血前行。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科技产业的新老势力不断激烈交锋,其惨烈程度与《星球大战》电影中的星战场面无异。杨元庆在多个场合都讲述过联想对移动互联网从无视到重视,从排斥到拥抱的心态转变,而在2016年的公开信中,他甚至指出“互联网是第一生产力”。
在公开信中,杨元庆描述了互联网重构世界的现实挑战:“互联网正在给传统的企业运营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它正在瓦解传统的组织形式,让企业管理更轻盈、更扁平、更高效;它要求企业的核心资源聚焦在产品的极致设计与品质体验上,赢得用户的口碑才是关键;它让线上销售成为传统线下渠道的强力补充,形成线上与线下双营销渠道并举;它无限缩小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让企业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和员工都能与用户直接互动,实时掌握用户的反馈……这些扑面而来的变化早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杨元庆指出,要从以产品运营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联想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地构建与用户沟通的机制,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用户沟通的长期阵地。
杨元庆甚至号召联想员工建立用户粉丝文化,与粉丝做朋友,通过粉丝俱乐部、在线论坛、定期的粉丝活动等与他们保持紧密的沟通,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联想的传播大使,并通过自己的媒介平台去传播联想的产品。在用户服务方面,联想要进一步打造服务领域的O2O模式,以全新的方式服务于用户。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风起云涌,诚如互联网之父蒂姆先生所说,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交流、共事、共享信息的环境”。互联网通过改变人与人的联系和连接的方式,深刻地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整个世界。“互联网+”就像一股苍劲有力的飓风,重构着经济版图,让顺势而为者“扶摇直上”,也让漠然无视者抱憾出局。新入行者不期而至、不按套路“出牌”,打破了固有的竞争格局,模糊了传统的产业边界。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导师段永朝认为:“当信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它所携带的信息能量就能够具有一种非常神奇的力量,可以凝聚共识,焕发情感,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
长久以来,在研究互联网之余,笔者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追寻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上。什么才可以衡量生命?什么才能够表明生命的意义?什么才能够真正具有生命力?《超体》影片给的答案是:唯一可以衡量生命的是时间;生命唯一的意义就是将所学的知识传递下去;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知识。
吕克·贝松在《超体》中用约两个小时的时间去探讨“时间与生命”这个宏大的命题。教授说:细胞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时间。在适宜的环境下,细胞选择繁衍,成为大量个体的集合;在恶劣的环境下,细胞选择永生,成为独立的个体。这是否就是生命最终的意义呢?笔者还无法诠释。
在该影片最后,教授说:“生命的原始状态就是不断分裂和延续那些积累下来的知识,因为时间是一个坐标,为了超越时间的限制,唯有通过知识的延续达到目的。”当我第二次读到这段话时,想到了雷军的故事——经由一本书的知识而引发的传奇。1987年,年仅18岁的雷军在图书馆偶然读到《硅谷之火》,书里讲述了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等一群苹果创始人改变世界的故事,于是这本书成了他梦想的源泉,自此,雷军确立了一个梦想:日后要做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小米。
“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的圣哲曾如是说。从度量到力学,从符号到文字,人类作为这承载万物的地球上的唯一一类高级智慧生物,确实在不停地为世间万物赋予意义,用自己的一套价值尺度来衡量万物对于自己的利弊。但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刻着另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意味着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作为有限的人而言,不得不思考从人类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便萦绕在心头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
《超体》中教授的台词使我热泪盈眶:“生命起源于第一个细胞被一分为二,人生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拥有这些知识,并传递下去,如同所有的细胞都在时间中旅行。”因此,我们的这一生有什么意义,能做些什么呢?对于每个个体来说,这大概是贯穿生命始终的疑问。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或是财富,或是爱,或是成功,不过这些都是前人或是身边的环境影响导致的,究竟是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不得而知。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阿格妮丝·赫勒认为幸福的条件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联系。同样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的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也认为:“人们为了真正认清自己,必须弄清我们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以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一旦失去了连接,我们将一无所有。因为我们镶嵌在巨大的社会网络上,我们的相互连接关系不仅仅是生命中与生俱来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永恒的力量。”
世界上没有完全孤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因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归属于不同的社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社群看成一种共同体,如兴趣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或信任共同体等,它可能会有物质消费,但首先是一种精神消费。人们在社群中找到自己认可的商品,也找到知识、友谊和归属感。顺势而推,互联网的尽头是物联网,物联网的尽头是人联网,人联网的尽头是心联网。被马化腾誉为互联网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克莱·舍基也有同样的观点:“我们在历史上高估了计算机联网的价值,而低估了社会联网的价值,因此我们在解决技术问题上花了过多的时间,而在解决使用软件的人群的社会问题上没有用很多时间。”
《超体》结尾响起露西的画外音:“生命是在10亿年前赋予给我们,现在你知道能用它来做什么。”生命的力量和美妙是透过我们自己的每一个行动去感知的。只要我们在行动,生命就在焕发魅力;只要我们传承人类的知识,生命就在不断延续;只要我们让每个时间充满价值,生命就拥有了意义。因此,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对于未来的选择,无论是选择繁衍还是选择独立个体生存,每一个选择都是已发生的未来。
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而存在只有通过时间才能证明。电影《云图》里有句经典台词:我们的生命不是我们自己的,从子宫到坟墓,我们和其他人紧紧相连。当我听到这句话时,突然想到苏格拉底穿越时空的智慧之音:“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剑桥大学的校训。
1994年,海尔创业10周年之际,张瑞敏曾写过一篇文章“海尔是海”。今天,张瑞敏说,海尔是一朵云,海再大,仍有边际。云再小,可接万端。于是在今天海尔的云创平台上,孕育和孵化了一百多个创客小微,其中既有海尔的在册员工离开企业后进行的创业,也不乏社会上的创业者来海尔平台在线创业。云与海的不同在哪里?我想张瑞敏先生一定是领悟到了社群的本质与趋势,才有如此强烈的感知。张先生认为,企业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时代,客户即一切,谁有大客户谁就有品牌。大家追求质量好,功能强,广告强势,铺到全世界。第二个阶段是流量时代,谁流量大谁就是品牌,同样要靠营销与渠道。现在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即用户资源时代。用户资源和流量不一样,用户资源其实就是社群。如果以产品为中心,在产品周围聚起一个个用户圈,不仅可以使产品不断迭代,还可以创造新的价值。
互联网预言家凯文·凯利说:“有时候,我们察觉不到‘形成’的方向,是因为我们并不认同这个方向。”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战略性机遇再一次平等地降临于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人。马云说:“阿里未来要做社区,社区做的是共享,所以阿里要打造更加广泛的社区。”
互联网在重塑一个新世界,但可能也如《美丽新世界》的作者阿道司·赫胥黎所言,“技术进步仅仅给我们提供了走向倒退的更高效的手段。”究竟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在移动互联网的帮助下,如果知识真的呈指数增长,我们应该很快就能消除困惑。然而,现实是我们不断发现更大的未知领域。因此,科学作为一种手段,主要增长了我们的无知而不是我们的知识。
凯文·凯利认为在人有限的一生中,没有谁有足够的时间把每个选择的潜在影响审视一遍。我们需要一种对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而唯一的选择就是寻求帮助,以指导我们如何选择。因此,“学者非必为商,而商者必为学。”做学问的人不一定要从事商业,但是生意做得好的人一定要研究学问,而且是一辈子都在研究。
一位伟人曾说过,理解一件事很难,可一旦理解了,行动起来就不难了。当然我们要了解锤子,不是盯着它看,而是拿起来用。查理·琼斯曾经说过:“除非你改变了交往的人和阅读的书,否则,五年之后的你和现在完全一样。”也许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你与未来只差一本书。
当米开朗基罗用4年的时间雕刻出传世之作《大卫》时,人们纷纷大加赞誉,米开朗基罗淡淡地说:“大卫被禁锢在大理石中,我只是把他释放了出来;雕像本来就在石头里,我的工作是把多余的部分去掉。”这一刹那,我才明白,社群本来就存在,我只是把它唤醒而已。
最后借苏格拉底的话来表达自己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最后,在这里最需要感谢的是那些素未谋面的读者朋友们,正是因为你们的热忱期待,才让我有了持续创作的激情与动力,同样也因为你们不离不弃,才让我有了苛求极致的决心与毅力。
本着对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一贯奉行,笔者一如既往、义无反顾地在此郑重声明,任何人有权以你喜欢的方式肆无忌惮、原封不动地引用或转载本书任何内容而无须注明出处,也无须顾忌侵权被诉。笔者唯一的愿望如《超体》中诺曼教授所说:“生命只有一个目的,分享及传递所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