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读懂互联网思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李彦宏的“百度世界”(2)

2012年,对于百度来说似乎波澜不惊。可是,李彦宏作为CEO,却通过深邃的观察断定百度“病了”。此前多年,百度都保持着近乎70%的季度增长速度,可是2012年的增长速度一直在放缓,尤其第四个季度百度的收入预期并不乐观。11月中旬,百度的股价近两年来第一次跌破了100美元,投资者都在担心,百度尽管在中国互联网搜索领域占据垄断地位,可是在移动端口的落后会使其很难继续保持优势。

事实上,业界对百度危机的分析不少。百度一要面对360搜索对其的突袭,二要应对淘宝在广告领域对其的赶超,三要去花大精力破移动互联网的局。李彦宏在给内部员工开会时,也坦言反思结果,说:“自2010年谷歌退出中国之后,百度突然一下没有了竞争对手,所有有利的条件都在百度优异的业绩中反映出来。但这两年,整个宏观经济比从前慢了,传统产业有了困难,而IT产业,尤其是百度用户,消费习惯和使用习惯迅速发生变化。我们看到,用户的搜索行为从PC向无线迁移的速度非常快,快于百度的预期,这些因素对百度的业绩产生了不利影响。”

可是危险的是,百度的管理层对此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大部分管理层和所有员工基本还沉浸在“百度很优越”这样一个氛围里,公司的80后、90后的名校毕业生希望李彦宏学学阿里巴巴的马云在年会上跳跳舞。

这种鲜明的对比——外部环境的恶化与内部氛围的安逸——让李彦宏意识到,百度这个中国互联网巨人患上了“恐龙病”,迅速反应能力在逐渐钝化,创新的活跃度在不断降低。

在这个变革的路口,李彦宏决定开始给百度动手术,自己革自己的命,让员工们从小资情调中清醒过来。因此,他专门在内部网站中发表了一封名为《改变,从你我开始》的信件,表示百度将推行狼性文化,淘汰小资。

什么是狼性文化?华为一直奉行狼性文化,李彦宏学习借鉴。他认为狼性有三个定义: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他说:“对于一件事情、一个变化,我们经常是在事前麻木,认为技术领先,不可超越,但事后又妄自菲薄,觉得竞争对手不可战胜。”这种“总能为做不好事情找到理由”的思维模式普遍蔓延在百度的多个部门。

狼性正是李彦宏对症下药后治疗的良方。在他看来,百度要勇于自我否定,主动引导用户更早往移动业务迁移,而不是拼命维持现状、把用户留在PC上,同时要加大在新业务和创新方面的投资。具体执行上,狼性就是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让所有员工更明确如果只想有一个稳定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混日子,百度只能被拖垮。

为什么要淘汰小资?李彦宏把那些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掌握流利的英语、毕业于名校的员工归为小资,声称要淘汰这批人。李彦宏自己其实就是典型的小资人士。可李彦宏却说,正因为他是这样的人才敢说要淘汰这类人。原来这些优秀的人生存环境太舒适了,条件恶劣点就活不下去。而那些农村长大的人有上进心,能吃苦耐劳,环境变化了,他们就靠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地继续打拼。

回想一下当年的诺基亚裁员和最近的雅虎中国实验室裁人。这些员工都是在一种高度安逸的环境中,进而丧失了对于外界变化的灵敏嗅觉与饥饿感,他们极度厌恶风险,对公司极度依赖。诺基亚大裁员时,一位评论家说:“这些人(员工)在外企待惯了,习惯了完善的管理流程,习惯了早上一杯咖啡,中午一个例会,晚上一封邮件的生活,失业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选择的空白。”所以,当环境变化、竞争变化,他们和企业都遭受到了可怕的结局。

李彦宏的“鼓励狼性,淘汰小资”,是在以二次创业的心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将整个企业的狼性文化都激发出来,创造一个崭新的百度。

为此,他大胆地不惜“请”回已经跳槽的李明远,来负责百度的移动业务。与过去的谨慎步伐相比,这简直就是百度历年来最大胆的举动,以至于还没有人能够说清百度这样做的目的。

李明远加入百度时,产品部17个人,管百度所有39个产品。由于百度彻底落实了末位淘汰制,一年后,这些人要么成长,要么走了。李明远回忆说:“前几年,公司虽然保持高速发展,员工变得却没那么快,百度也没把末位淘汰这个事情看得多重要,变成一种自然的流动:有人愿意来就来,有人愿意走就走。但从去年开始,百度管理层明确地提出末位淘汰。我们会定期复盘:哪些人‘活’了,哪些人‘死’了,哪些人蛮可惜,哪些人是性格决定命运。通过总结,你会发现有些人在创新业务上成功率会比较高。”

对于李彦宏的内部改革,互联网分析师刘兴亮认为:“李彦宏不是从对手身上找机会,而是从自己下手,找回互联网企业最原始的特质,这不仅是一种谋略,更是一种豪气。”其实,这正是互联网时代的自我颠覆思维的体现。因此,就算是壮士断腕,有些时候,该对自己下杀手,还是要勇敢挥刀。

找到有价值的大数据

“未来数据的搜集,难点不在于制造新型硬件,而在于找到什么数据是有价值的。”

——李彦宏

2014年4月24日,百度技术开放日上,常年低调的李彦宏现身并推出了百度大数据引擎。此举被业界称为李彦宏为大数据引擎“站台”,他在百度内部也表明了对这款产品最高的重视。

李彦宏重视大数据,不奇怪。作为注重技术的工程师,李彦宏早就意识到一切皆可数据化。文字可以被量化成一个个字符,声音是数字音频,图片被量化成各种格式的数字图片,用户的每一次查询,每一笔购买都是数据。可以说,人和物的一切状态和行为都能量化,数据化,被操作。

而互联网公司本质上都是数据公司。BAT以及谷歌、亚马逊等都是“数据驱动型”的企业。根据各自的特性,BAT巨头们拥有不同的数据:百度作为搜索引擎,拥有用户搜索表征的需求数据、爬虫和阿拉丁获取的公共Web数据;阿里巴巴作为电商,拥有交易数据和信用数据,还有少量社交数据;腾讯作为社交掌握了用户关系数据和基于此产生的社交数据。因此,人们把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称作“大矿主”。

李彦宏早已意识到,数据不仅可以说明过去,驱动现在,还可以预测未来。2013年国庆节前一天,在大数据研究还未铺展开来时,李彦宏就在中关村给前来调研学习的国家七常委讲解了大数据。李彦宏当时提出大数据的两个价值:一个是促进信息消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一个是关注社会民生,带动社会管理创新。这说到了常委们的内心。

百度推出的“大数据引擎”,是百度的大数据思维的集中展现。百度大数据引擎指的是对大规模的数据进行收集、存储、计算、挖掘和管理的一套系统,包括开放云、数据工厂、百度大脑三层核心平台。三部分的分工是:百度开放云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能力,解决的是数据存储和计算瓶颈;数据工厂承载的是TB级甚至更大的数据的查询和扫描工作,“大数据挖掘机”;百度大脑则将百度在深度学习和大规模机器学习的能力开放出来,涉及语音、图像、文本识别,以及自然语言和语义理解等方面,据传它现在已经可以模拟三岁婴儿的智力水平,这一功能的主要作用是做出预测模型。

简单来说,百度先挖掘自己和各行业的数据,然后利用数据工厂和百度大脑分析它们,输出数据分析结果,为提问者提供解决方案。拥有数据的企业可以将数据接入到这个引擎中有针对性地处理;没有数据的企业,可以使用百度的数据和大数据计算。

在开放日当天,中国平安介绍了如何利用百度大数据能力加强消费者理解和预测,细分客户群订制个性化产品和营销方案。保险业对于大数据的使用是一个趋势,著名的三马合作卖保险,既有对腾讯、阿里巴巴用户群资源的使用,也体现出对数据的运用。

事实上百度还通过大数据帮手机、汽车等行业找到客户、竞争对手,提供高价值的商业决策。比如,百度通过对几亿网民搜索手机品牌的行为分析,可以知道哪些手机目前是网民最关注的品牌。更深入一步,百度能知道用户到底关注某一品牌哪些方面的指标,是手机的耗电量?屏幕大小?还是像素高低?搜集和舆情数据分析,能为相关品牌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它就好像一个咨询师一样。百度甚至专门研发了一款产品——百度司南,这是百度大数据面向商业应用的一款分析决策产品,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做市场分析,如定位企业的市场位置,洞察竞争对手,了解客户群等。

除了在商业上的价值,大数据对宏观调控、疾病预防、交通管理等多方面都有作用。百度现在能提前三个月预测宏观经济走势以及行业和地区的经济景气情况,且预测的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5%。它还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合作通过大数据研究疫情的爆发和传播。一般来说,当某个地区爆发了某种疫情后,这个地区的人群会到网上搜索与这种疫情相关的症状、治疗手段等信息。因此,百度能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的手段,第一时间得到并预测出疫情的传播路径,从而快速进行有效控制,大大改变了CDC的被动局面。

大数据如此厉害,人人都想插一脚,结果当下大数据呈火热状态。冷静得可怕的李彦宏再次给这股“热”进行“降温”,在2014年末的百度联盟峰会上,他提出了“慢数据概念”。受《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影响,李彦宏认为大数据并不在大,而在于有用。我们应该找到什么数据有用,然而当下很多企业都认为只要积累了足够的数据,在未来它们将爆发出威力。这是错误的,仅仅是在追求“大”。李彦宏认为,事实上,现在每天产生的数据都是“没有价值”的,如果不能挖掘、分析,这些海量数据的收集是在浪费资源,且它们也不能转化为有效价值。因此,他希望企业家们思考:什么数据能够真正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以此为出发点,再来看需要哪些数据。或者怎样搜集。

李彦宏所说的“慢”实则是让大数据由粗放到精细,提醒企业家们要沉下心来,耐心做好数据的挖掘、跟踪工作。这样长久地坚持下去,我们就能获得价值。

如果你的企业没有数据,或者需要数据分析,可以到百度的大数据引擎或者阿里巴巴、腾讯的大数据平台去寻求合作;如果你正在忙于积累数据,不妨体会一下李彦宏的慢道理。

最重要的是“云”,打造开发者乐园

“之后的时代用户的行为主要都发生在终端。有哪一款应用可以不需要云端的支持,就能完成的呢?所以说,云端对于互联网的支持,是下一个浪潮,是下一个焦点。”

——李彦宏

2012年,互联网行业爆发搜索引擎大战后,百度没有发出任何官方的声音,外界议论纷纷:“李彦宏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