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引子(2)
[1]新平镇:古镇名,因当地人以制陶为业,又称陶阳镇。东晋时改为新平镇,即今江西景德镇。水土宜陶,南朝陈时已有制瓷业的记载,以陈后主令烧陶瓷柱础尤为著名。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唐廷设置新平县,而原新平镇因在昌江之南,遂改新平镇为昌南镇。后新平县又先后更名为新昌县、浮梁县(即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名作《琵琶行》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中所提“浮梁”,事见同系列小说《大唐游侠》),县治也因易遭水淹而迁至新昌江口(旧城东南岸)。宋真宗景德年间,改昌南为景德镇,因年号名,据《宋会要辑稿》:“江东东路饶州浮梁县景德镇,景德元年置。”从此“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2]柱础:古代建筑构件一种,承柱的础石,柱下的基础。古代人为避免落地屋柱潮湿腐烂,往往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使得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防潮作用。同时又能加强柱基的承压力,使柱身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大面积上。柱础多为石质,也有木质和铜质之记载。又,陶与瓷本为不同器皿,瓷器表面施釉,烧成温度更高,质地坚硬,吸水率极低,敲击能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陶器多不施釉,烧成温度略低,质地不如瓷器坚硬,吸水性比较强,敲击时发出的声音不清脆。但后世多用陶瓷代称瓷器,如景德镇又称“陶阳”,又有《陶歌》,此“陶”即指瓷器。书中另会涉及陶壶,是一种陶器。
[3]高岭土:又称膨土岩、斑脱石、甘土、皂土、陶土、白泥、瓷土,是一种以高岭石为主要成分的黏土矿物,富含硅、锌、镁、铝等矿物质,呈白色软泥状,颗粒细腻,状似面粉。其化学成分相当稳定,被誉为“万能石”,是制作瓷器的重要原料。因最初在中国江西景德镇高岭山一带发现而得名。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柯莱(又译作安特略可)曾向国外介绍过高岭瓷土,自此高岭土声名远扬,身价百倍。今国际上用Gaoling(“高岭”译音)作为制瓷原料的代用语。质纯的高岭土呈洁白细腻、松软土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等理化性质,用它制出的瓷器质地坚硬,刀不能刻,敲起来声音清脆。可惜的是,景德镇高岭山所产高岭土早在清代已被开采殆尽,但是由于高岭山在陶瓷史中的显赫地位及保存有大量古遗迹,至今仍是景德镇的著名观光旅游胜地。又,高岭土即民间所称观音土。大饥荒时期,观音土常被饥民当成食物充饥,吃下后暂时解除饥饿感。如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大饥,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中称陕西百姓只能吃观音土填饱肚子。但观音土并非有机食物,含大量氧化铝,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少量吃不致命,但由于毫无营养成分,吃久了人还是会死于营养不良。此外,吃了观音土会有腹胀、手足浮肿、难以大便等症状,历史上曾出现过大量食用观音土致死的案例。
[4]据说“新平”意为新近平定,与晋代大将陶侃(籍贯都昌,陶渊明曾祖父)在此地平定过一场叛乱有关。最初的新平县地域很大,包括后来的祁门和婺源的一部分。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新平为浮梁,并析东南游金乡与休宁县西南合置婺源县,缩减浮梁县面积四分之一以上。但当地方言(通用浮梁话)仍属徽语祁婺片。唐代宗年间,又分出浮梁县东北部与歙州合黟县西南部置祁门县,再次缩减浮梁县面积三分之一以上。
[5]China的英文发音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
[6]据《元和郡县志》: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茶叶产量和税收各占当时全国的八分之三和三分之一。当时人们往往将“浮梁茶”作为“茶”的代名词,称“茶商”为“浮梁之商”。
[7]宋朝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的朝代,其最鼎盛之时,一年的铸钱量最高达五百万贯,而明朝总共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总铸钱量也仅一千万贯。
[8]窑:烧砖、瓦、陶瓷器的构筑物。本书中,“窑”有多重意义,有的指烧火的火窑,即“窑”本身的意义;有的与地名连用,如“景窑”通指景德镇所产瓷器,“汝窑”指汝州所产瓷器等;有的与年代连用,如“宣窑”“成窑”分指明代宣德、成化年间所生产的瓷器;也有与姓氏或姓名连用的,如下文将要出现的“崔公窑”,代指名匠崔国懋所制作的瓷器。请读者自行根据上下文分辨,不再一一注释。
[9]瓷器制作原先是先用瓷石制成瓷胎,再入窑在高温下烧制成瓷器,称为“单料成瓷”。景德镇所发明的“二元配方法”,则是使用瓷石和本地特产高岭土两种原料混合来制造瓷器。高岭土主要在地表之下,其质地和成分的不同可以直接影响到陶和瓷在窑中的变化,所以优质的高岭土可以制作出出色的器物。以高岭土作为制瓷原料,大大促进了陶瓷工艺水平和制品质量的提高。而景德镇高岭土的开发和利用,为当地制瓷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变革作用。又,制瓷用高岭土和瓷石配比而成,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一个特征。
[10]使用“二元配方法”有效提高了烧成温度,如此就能相应改变釉(参见后面注释)的配方。唐宋时,景德镇瓷釉采用釉果掺入釉灰配制。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特性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含量比普通瓷石高)。釉灰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主要成分是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煅烧后含氧化钙达90%左右)。元代时,由于“二元配方法”使烧成温度提高,瓷业工匠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使釉的浓度增高。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使得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面的显色也相应改变,釉表更加光泽柔滑,瓷器洁白无瑕,更为精美。
[11]釉(yòu):是以长石、石英、滑石、硼砂、高岭土等矿物为原料制成的物质,按一定配比研磨制成釉浆(又称釉料),施于瓷器、陶器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便成为具有玻璃光泽的涂层。在金属表面施加的釉层,则称为珐琅。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相应地,彩绘瓷器分为两种:一种是釉下彩,另一种是釉上彩。釉下彩是在瓷胎上釉之前,先用色剂在胎体上画上装饰色彩或图案,上釉后经过焙烧,便永久地附着在瓷器上。釉上彩则是先在瓷胎上上釉,烧过一次后,再用着色剂画在釉上,然后再烧一次。
[12]尚未涂施釉料的瓷器胎骨称之为“胎”。由于做胎的泥有精粗之分,故胎的名目也各异。如精细瓷泥所用的称瓷胎;用泥捣水中,取其未沉的细粉澄之而做的为浆胎,即用精细淘洗之浆泥制成的质轻松软瓷胎,俗名“浆胎”;用普通较粗瓷泥做的瓷器为瓦胎;笨重而坚朴的为石胎;瓷器胎土含铁量较多,烧成后色黑褐如铁的称铁胎,如宋代建窑兔毫盏一类的胎。
[13]青料又称青花料,即后世所称钴料。钴料是一种矿物质,在高温下呈现蓝色,且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窑内气流对它影响较小,烧成范围较宽,呈色稳定。顾名思义,钴料的主要成分是钴。钴是一种化学元素,符号为Co,原子序数27,属过渡金属,具有光泽的钢灰色金属,比较硬而脆,有铁磁性。公元1735年,瑞典化学家布兰特(Brandt)首次分离出钴。1780年,伯格曼(Bergman)将钴确定为一种新元素。钴的英文名称“Cobalt”来自于德文的Kobold,意为“妖魔”,因为钴矿有毒,矿工、冶炼者常在工作时染病,钴还会污染别的金属,这些不良效果过去都被看作坏精灵的恶作剧。钴矿主要为砷化物、氧化物和硫化物。钴在常温下与水和空气都不起作用,性质同铁、镍相似。在加热时,钴与氧、硫、氯、溴发生剧烈反应,也能与一氧化碳形成羰基化合物。今人可以用科技手段分析,但古人却在有限的条件下不断进行工艺创新,将公认有毒的钴矿应用于瓷器制作,这需要大量反复的实践才能做到。
[14]原料经过陶车或手捏成的定形,没有经过火烧,其质仍是生土的叫“坯”,为专业术语,近似于“胎”。
[15]青花瓷形成青花的关键在于钴料(青料)。钴料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曾利用它的化合物制造有色玻璃,生成美丽的深蓝色;中国唐朝彩色瓷器上的蓝色也应用了钴的化合物作着色剂。因而准确地说,青花瓷并不是创始于元代,在唐代时就已经出现。但由于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是在元代,且“二元配方法”创于元代,此技术明显提高了瓷器表面光滑度,与青花釉下彩工艺相得益彰,因而公认为元青花为青花瓷历史的里程碑。又,据说元代统治者大力推广青花瓷,是因为青花的蓝白两色正好暗合蒙古起源图腾“苍狼白鹿”的颜色。
[16]明人宋应星在其名著《天工开物》中记述:“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饶州)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17]苏泥勃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萨姆村,村民们认为是一个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勃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产地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18]平等青:又称为“陂塘青”,产于今江西乐平,以色调淡雅著称。
[19]石子青:又称“石青”,亦称“无名子”,产于江西。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两代民窑(民营及个体手工业者)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官营,有资源优势)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20]回青为石青中之最贵者,有产于中亚、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混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但若石子青过多,又会造成色沉而不亮。故有严格比例,有分上青、中青。上青每两回青加石青一钱(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清亮。中青四六分加(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21]秘戏器:以淫秽纹样为装饰或以淫秽动作或神态为雕塑的器物。明代中期以后,商业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手工业与商业最发达地区如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已生发出旺盛的资本主义萌芽。与社会经济结构裂变相一致,传统道德体系亦受到强烈挑战,社会风气由俭入奢,人们更看重自我价值,毫无顾忌地追求生活和娱乐的享受,对“好货”“好色”等事非但不以为耻,而且引以为荣,小说《金瓶梅》即诞生于此背景下。
[22]浙料:又称“浙青”“土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衢州一带小山上,当地人称其“土钴”。国产青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重则浓红,轻则淡翠。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亦辨认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如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
[23]“官”指官窑,即朝廷官办的御窑厂。“民”指民窑,顾名思义民间窑口。本书中“民窑”多为通指,既包括有实力的大规模民间作坊,也包括从事瓷业的个体手工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