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饮食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文化诸元(2)

下面列举几项食功,分别做些介绍。

(一)祭祀庆典

1.祭祀

供神祭祖,别说过去,而今又大行其事了。桂林人许多在家中供观音菩萨,除了长明灯烛之外,有四时鲜果(或人造的,几可乱真的果品),有供财神的,那就不仅时蔬了,还有鸡鸭鱼肉,还会供上三杯清酒;还有供关帝爷爷的,供品也十分丰洁。恭城一年一度的关帝节,游街之后,庆贺的人还大张筵席,高兴而热闹的吃、喝,菜肴丰盛,酒浆量足,猜枚划拳,甚是闹热。祭祖不说了,父母过世了的,是祭祀的首要,每年忌日,必定祭供的,煮一只鸡,煎一条鱼,还有一块五花肉,叫小三牲(大三牲是全牛、全猪和全羊),供在遗像前,斟三杯酒,盛半碗饭,还有一杯清茶。焚香燃烛,敬拜如仪。祭毕撤供,一家围坐食之。也有祭供过夜的,那第二日撤下小三牲之供物,代以果品。撤下的供物,也就入了生者的腹中。当然逝者已经享用过那供物的氤氲香气了。祭祖又有春节上供的,元宵上供的,清明上供的,端午上供的,中元(七月半)上供的,中秋上供的,重阳上供的,冬至上供的。配合一年四时,择其节令美食,摆上供台。以飨逝者。比如,春节无非鸡鸭鱼肉,再加柚橙柑橘;元宵汤圆;清明粉蒸肉;端午五子(粽子、蛋子、蒜子、桃子、李子);中元(七月半)除鸡鸭之类,还应有半碗泡上清水的水饭(这水饭,应在夜间烧纸钱香烛时泼洒于地的)。中秋当然供月饼,重阳就要供千层糕了,而冬至是个大节,俗话说,冬至大过年。祭祖的,自己食用的,十分丰盛。

祭祖供神,一家一户,做得十分认真,如果是一村、一乡(镇),逢年过节,又有十分盛大规模的宴饮活动。

昔日靖江王后裔,每年夏历二月十五,必定不约而同,前往王陵祭祀,数千数万人,燃香烧纸鸣鞭,煞是闹热。新中国成立前,因有王府王田可得租税租谷若干。如是,便在春、秋二祭之日,大张筵席,杀猪宰羊,用谷垫铺设于地,凡朱氏宗亲,甚或与朱姓沾亲带故的,更或毫无牵扯,只要来到王陵,上一炷香,烧一张纸,鸣一封鞭,也一并礼请入席,吃喝快乐!

今日,永福县福寿节,除长寿长者(七十岁以上)有专席吃喝之外,还布下百千米的长筵,邀请宾客入席畅饮,数千人举杯庆贺,场面甚为壮观。

这样的祭祖供神,民俗庆典,热络人心,团结群众,构建和睦,建树祥和,十分有益。

2.庆典

节日庆典是桂林人很重视的,各个单位也很热心组织。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特别是国庆节,中央有国庆招待会,地方也有相应的活动。又如元旦、春节,特别是春节的团拜,不少单位还举行会餐。全体员工欢聚一堂,领导通席敬酒,下属也起身回敬,气氛热烈,关系融洽,十分欢喜。

至于个人的家庭庆典饮宴,也名目繁多。喜酒有红白喜事之席(婚、丧),工作也有庆贺之筵(升职、调动、加薪),搬入新居,乔迁之喜;生了孩子,弥月之庆。生日寿辰自不可少。反正时人——不仅桂林人,请客吃饭,找个题目欢聚已成时尚。而这食功显而易见,欢饮之中,小者说,亲情融融;大者说,加强凝聚,构建和谐社会,我认为都是很好的。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度的问题。富裕了,请得起客、赴得起宴了,也应量力而行,不可巧立名目,以收取红包为目标;也不可铺张浪费,暴殄天物,更要注意身体健康,养生惜福。

(二)聚亲会友

1.聚亲

桂林人过春节,大年三十晚上(除夕)定是要在家中吃年夜饭(团圆饭)的。

接着便是“初一仔,初二郎”——初一,自己一家,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儿子、媳妇、孙儿、孙女,全家团聚。从前生有二子、三子、四子、五子是常事,如是一家人,七子八媳,儿孙满堂,齐聚一堂,欢度大年。初二,儿子媳妇带上儿女,到外公外婆家去了;而且你的女儿也携着丈夫,带着外孙回来了,必定要大张家宴,欢聚一堂。所以,腊味是早做好的,丸子也是年前备下的,扣肉当然有七八碗,活鸡活鸭活鱼也是丰富的。人说,过年过年,吃剩菜,喝剩酒,这话是不错的。到了初三走亲串户了。比如一家子,老娘是有兄弟姐妹的,那就是舅爷舅娘了,这是要挨家去拜年的。人多的话,还要排队,得讲个先后顺序,这顺序就是从尊长年高的开始,比如说初三大舅、初四二姨、母亲排到第三,那初五就一定要在家恭候,然后又次第轮去,直至终了。有的家庭,怕要走到初九、初十,甚至元宵前后。当然,也有大家伙儿都到一家去,化繁为简的。不过春节放假八天,也就说明了时下政府体察民情,要让百姓欢喜快乐、尽心畅意地过好年节。

除春节之外,还有元宵。而最重要的,就是清明的会亲祭祖。全家人,有的还远道而归,一齐给祖宗上坟(扫墓);中秋,大多也是要回家过节的,赏月、品尝月饼。即使如今淡化了,即使那月饼是越做越走样,也越卖越贵了,也还是要买的,要吃的,要供的,更是要馈赠亲友的。圆圆的月饼包含了人们多少的期望!

中元是七月的一个特别的节日。统称“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日,桂林人又称“鬼节”(此节源自佛教的“盂兰盆”[斋僧]节),实际上就是祭祀祖宗的一个节日。清明上坟,中元烧香。所谓“烧包”,就是用一个大的纸封,封面写上列祖列宗的官衔名讳,自高祖考始,下讫已过世的祖、父、伯、叔,封内装上纸钱、金锭、银锭甚或冥币,封口,到了晚上,将其堆放在地上,就在庭院中点火焚烧,并及烧香、鸣鞭、洒水饭。这洒水饭很有意思,桂林人称“七月半倒水饭”,又叫“饿痨鬼,抢水饭”。那是施舍给孤魂野鬼、无后代家人祭供的死鬼的。过这么一个节,祭鬼倒在其次,生者倒可以借此吃喝一餐。于是,鸭子,主要是吃鸭子,酸萝卜炖老鸭,一大锅;再加上油炸花生米,还有酥炸茄盒;墩子肉、五柳鱼也是不可少的。全家人吃喝一回,也其乐融融。

平日亲戚走往,也是要聚在一起,吃上一顿饭、喝上一壶酒的。特别是儿女亲家的往来,也必定是要吃饭喝酒的(不饮酒,就喝茶)。

2.会友

同事、同学、朋友,特别是朋友,有战友、学友、室友,甚而有病友、难友,名目繁多。时下有的女士早晚到公园锻炼身体,结交了新友,也会时不时邀约一起,五七人结伙去喝油茶;有驴友喜欢到野地里徒步的,也会一块儿吃个饭,聚会一回。

有的人会友,还有圈子,圈内人是讲得来相交十数年,甚至几十年的,每年甚至每月都要聚会一回,轮流做东。或家中或餐馆,叙叙旧情,说些逸闻,交流感受,很有兴趣。有的人,还不止一两个圈子,今日这几个人,明日那几个人,后日又有一伙儿,一个月倒有个五七回会友。友的名目繁多,同事、同学,特别是同学,有数十年不见了,于是,住地相近的发出一个邀约,即使远在外市外乡外省,也是要依时前往的。

因为这种种会友的聚会,大多不是为了酒肉,而是一种宣泄与沟通,人们在这礼让菜肴、觥筹交错中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朋友经常来往的,酒菜可以随意;朋友久别重逢,就应盛情款待了。同事、家人、朋友远行,就应“长亭送别”,来一回饯行酒;远行归来,又来一回接风洗尘酒。总之,各种名目,不一而足。

至于桂林的苗、瑶、侗等兄弟民族待客会友的饮食文化,不但富有民族特色,而且情之殷勤、礼之周备,更是难以形容。

盛唐大诗人孟浩然有一首《过故人庄》,他吟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就是南来北去的本土、外乡士子,游赏桂林山水,于是三五好友、六七知己,或亭阁,或舟船,饮宴赋诗,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游赏桂林山水的佳构名篇,这当然是桂林饮食文化美不胜收的瑰丽珍宝。

(三)尊长爱幼

尊长爱幼,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表现在饮食上,更显鲜明突出。

1.尊长

敬老尊长,不仅在一个家庭,就是在全社会,都是传统美德。桂林农村,尤其如此。

表现在饮馔筵宴上,就有祝寿、谢师、敬尊的各种活动。

先说祝寿。桂林人六十始寿,称满寿。但一般仅限于在自己的家庭中举行,犹如过生日。做点好菜,喝点好酒,全家表示庆贺。

七十称大寿。古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又称稀寿。

既然是做寿,当然有一定的排场。一般在酒楼摆上十几二十几席,或更多,视亲友多寡而定。事前三日,发出请柬,祝寿当日,再以帖礼促。当然,时下为某人做寿,主要由子女发端,但也有同好三五人,首倡其事,并且董其成。多见学生为老师设筵祝寿的,也有单位领导为单位的老人设宴的,但较为罕见。

过去寿席菜肴,记得有一份菜谱,试列如下:

大羹:龟鹤延年(鳖鸡、鳖鸽,当然也有龟鸽的)

冷菜:松柏常青(什锦拼盘)

锦上添花(卤味拼盘,圆顶处是花生)

五福临门(板鸭)

渭滨垂钓(子姜鸭脯凉拌)

热菜:欢喜无极(酥炸欢喜)

金玉满堂(荔芋扣肉)

蟹粉狮首(蟹粉狮子头)

富贵有余(红烧鲤鱼)

福寿绵长(芝麻、松子脆皮大肠)

百代子孙(带子、海参、虾仁烩肉丸)

甜羹:白雪红梅(银耳、草莓或樱桃,西瓜红瓤,冰糖羹)

主食:寿面、寿桃(面点)、千层糕。

有更讲究的,鲍鱼、鱼翅、燕窝、鱼肚等海味;裙边、川笋、口蘑、竹荪等山珍都上,那一桌酒席,其价也就不菲了。

寿酒的菜品,是有忌讳的,比如不要上苦瓜,不要上豆腐,更不要上兔肉,配料不用大蒜,香料不用胡椒。

寿席果品,以柚(祐)、橘(吉)、苹果(平安)、香蕉(相交)为宜,忌梨子(离子)、梅子(霉子),时令的敬上好鲜桃。

这菜谱的菜名,这饮食的搭配,就是文化。

谢师宴,古已有之。平日有例席,逢年节请一请老师,也不过鸡鸭鱼肉。到了孩子一旦考试成功,升了学。特别是古时考中秀才、举人、进士,甚至状元。

今时升高中、升大学大多行之。考上大学了宴请班主任,有关的各科教师,怕是题中应有之义。有一学子考上北大,全家欢喜,请了所在班级全体老师,甚而还请了初中老师、小学老师。那菜谱也十分有趣:

太羹:三元及弟(肉丸、鱼丸、虾丸汤)

冷菜:雏凤新声(子鸡白斩)

锦绣前程(什锦拼盘)

元宝玉笏(蒜泥白肉、咸蛋切半围盘)

兰桂齐芳(鹅脯、玉兰片、蜇皮醋拌点缀桂花)

热菜:肚里乾坤(豆腐、大椒、瓜花三酿)

师露沐恩(蚝豉红烧猪肉)

菊桂齐香(菊花鳜鱼)

地久天长(韭菜、干丝)

甜羹:莲子百合羹

主食:煎粽子、煎芋头糕、煎萝卜糕、花蟹粥。

当然,谢师宴的菜名,也不要如此讲究,只要菜好酒好茶好,吃的实惠,尽到情意,也就够了。

敬长之席,各有千秋。宴请的理由名目繁多,有一般结交示好的,有请求关照的。调动工作,有切盼之意;得到提拔,表感激之情。总之,有如臣下向皇帝贡食,下属向上司献肴,拉近距离、融洽关系是其食功。

一般示好,可随意些,在家中请主厨烧三两个拿手菜就行;有求于人,或感谢恩惠那就上个馆子,点上一桌,好酒好菜好烟好茶招待,甚至还要邀来一两位有头脸的人相陪。自己不善饮,还要请一两位量宏者陪饮。甚至助兴的也缺位不得,有了这样的客,才使酒席上气氛热烈,大家高兴。这当然也是饮食文化,不独桂林如此,全国也大多如此。

2.爱幼

对孩子的疼爱,不仅表现在平时的饮食照应上,从孩子出生满一个月起,就以请客吃酒来表示祝福,直到成年、步入婚姻殿堂才算告一段落。

满月酒,叫弥月之喜,是家家户户要办的。来客主要是亲戚,儿女亲家不可少。也就是说,孩子的外公外婆、舅舅姨娘,主家的伯叔娘婶、兄弟姐妹,孩子父母亲的同事朋友,甚而爷爷奶奶的同事朋友都要来。满月酒少则十几二十席,多则二三十席,十分喜庆闹热。

过去,弥月之喜的满月酒叫作汤饼会。汤饼会即为汤饼席,第一道大菜就是汤饼。

汤饼,束哲《饼赋》有:“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新唐书》唐玄宗之《王皇后传》:“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耶!”

这就是传统的汤饼会。旧俗,生儿三日就设筵以待亲友,或请汤饼会,后则在孩儿满月之日举行,故又称汤饼会为弥月之喜。

汤饼到底是什么佳肴呢?其实,据考查研究,汤饼就是一种汤煮的面食,叫作馎饦。

《齐民要术》:“馎饦,挼如大拇指,二寸一断,着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急煮。”

欧阳修《归田家》卷二:“汤饼,唐人谓之不饦,今俗谓之馎饦矣。”

馎饦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今之云吞,或叫馄饨。极薄面片包肉馅做成,又似今之饺子。

《一切音义》引《广雅》说:“馄饨,饼也。”

陆友仁《砚北杂志》卷上记杨师文:“一日,作馄饨八枚,其法,每枚用肉四两,名曰:满楪江。”

这个面饼就大了,与今天的不类,还说:“知府不能半其一。”半个都吃不下。

桂林的汤饼虽是北方传来(这一道菜当然是薄皮肉馅的云吞馎饦),但又有许多改进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