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饮食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前言

桂林饮食文化,是一个小题目。说它小,因为桂林小。桂林原来人口不过几十万,地域也不过几千平方公里;后来虽有扩大,包括五城区十二县,但和全国大城区相比,也还是小的。

桂林又是“大”的,它在世界上已经很有名气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虽是我们自己说的,但南宋人王正功把这句诗镌刻在城中央的独秀峰上,20世纪,已得到世界的确认。所以说它很大。

桂林还是“古”的,是座历史文化古城。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起,建制始安县,迄今逾2126年。虽历经各种灾难,甚而遭受日本飞机1944—1945年的狂轰滥炸,也还没有被夷为平地,也没有被从地球仪上抹掉,而且是越来越好了。

1982年,国务院公布桂林市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5年,国务院将桂林市定位为中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这又大又古的城市,山水秀甲天下,历史积淀丰厚,值得桂林人骄傲。

但桂林的吃呢?真是不敢恭维。北京荟萃了天下名吃,所以出了一本书,叫《吃在北京》;成都以川菜名世,也有一本《吃在成都》。对不起,“玩在桂林”还差强人意,但吃嘛,只好吃在广东,吃在四川,吃在湖南,吃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就是不说吃在桂林了。你看,桂林的烧鹅馆,广东菜;桂林麻辣店,四川菜;还有什么湘妹、湘姐、湘水、湘情之类,湖南菜。找遍整个桂林,所有的饭店、酒馆、茶楼,没有“桂林酒家”(以前有的,在阳桥头北岸;还有个桂林饭店,如今也换成了“洋人”开的“维也纳”了)。

没有桂林酒家,没有桂林菜馆,来桂林旅游的国内外朋友惊讶之余,虽一再询之导游小姐,导游小姐也只好摇头。她们也是不晓得还有个什么桂林菜,桂林菜又是个什么样子,是个什么滋味。见识稍广的导游,也许会猛然想起“新概念”桂林菜来,带客人去品尝,客人问,这就是桂林菜么?导游只能干瞪眼。再不,就说,桂林有家常菜,有私房菜,那恐怕就是桂林菜吧!

桂林是旅游名城,是已向世界层级迈进的国际旅游名城,又是旅游改革试验区,而且正在建设国际旅游胜地。但愿将传统的、正宗的桂菜改革、试验出来。那么,在桂林便可以做到游山玩水、寻古探幽,更可在此体味一下“舌尖”上的桂林。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吃”的国家。讲“吃”的历史已十分久远了,而且将吃的地位提得极高。老子有句名言,“民以食为天”。孔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且,孔子也明显是一位美食家,虽然他并非贵族,比不上管仲还有反坫台(古代室内放置酒器,食物的土台),但也是“割不正不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撤姜食”的。

钱钟书先生在《吃饭》中说:“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摩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品着美味佳肴,听着清音妙曲,真到了神仙的境界了。”

林语堂也在《中国人的饮食》中谈吃,他说为什么要谈吃呢?

“……来吃之前,先急切地盼望、热烈地讨论,然后再津津有味地吃,吃完之后,便争相评论烹调的手艺如何。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地享受到了吃的快乐。”

所以王仁湘先生在《饮食与中国文化》一书的序言中说:“吃是文化,是艺术,是科学,当然值得谈论,值得研究。”

因为桂菜已经消失湮灭了。在国际旅游名城桂林,川菜、粤菜、湘菜、鄂菜等大行其道,而且川菜不川,粤菜不粤,什么菜也不什么菜的此日此时,我来谈桂林饮食文化,真有点儿大煞风景。

我是地道的桂林人,当然祖籍和许多桂林人一样,并非从祖宗第一胎起就降生在桂林。从祖籍安徽凤阳走出来,后来到了南京,从洪武九年(1376)来到桂林,迄今已有639年,祖孙21代,都在桂林居住,不能不算长久,也可以算作桂林人了。

在旧社会,我外祖母是棺材铺老板的闺女,从小劳作。清同治六年(1867)出生,1963年去世,活了96岁。她老人家有一对天足,劈柴、挑水不用说,而且烧得一手上等的桂菜,百吃不厌,那味道美绝了。现在怎么也形容不出来。时下餐馆有一道“外婆菜”,虽然内容并非一致,但菜名听起来十分亲切。这应当是桂菜的代表作吧。家家户户的孩子都有外婆,那时,外婆菜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美好的记忆啊!

我母亲从小残了一足,年龄很大了还嫁不出去,就在家里帮助外婆做家务,而最主要的活计有两类,一类是针线,全家大小的衣裤缝纫、织袜子、做鞋子,甚至扎花绣朵都是她的事儿;另一类便是厨房里的煮菜做饭了。

所以,我母亲也烧得一手好菜。在娘家,伺候母亲、父亲、弟弟、妹妹。30岁才嫁给我父亲做填房,33岁时生了我,可怜我生下来不到一百天,父亲就死了,丢下姐姐和我。母亲靠什么营生?做针线,不用说了;卖过小菜,炸过油粑粑,无数种小吃,此时得到了用它营生的机会。这种收入一家三口还是不靠谱,于是便经人介绍,到达官显贵家中做厨娘。所以,我母亲的确做得一手好菜。

鲍翅参燕不必说了,猪牛羊兔也是寻常,就是一把老菜梗也做的美味。这才是真正地道的桂林菜。

母亲二十年前已辞我而去,但我怀念外婆、母亲做的菜。她们母女相继,让我在那么贫苦的日子里,也享受到了美食的幸福。

我怀念桂林菜,我也从桂林菜中品尝到了文化、艺术和科学。

是念旧,也是瞻前。我愿为我的家乡桂林,做一点小小的贡献。

二〇一五年小暑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