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职场:放弃小聪明,追求大智慧(2)
2.在情绪生起后及时察觉、迅速给出正确的应对。
情绪之所以伤人,是因为在情绪爆发的过程中,人失去了对情绪的控制,做出失去理性的言行。如果能够及时觉知,知道自己的情绪处在什么状态,也就容易去控制。所以,觉知非常重要。愤怒的情绪可能只持续几秒,但可能导致不良后果;悲伤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很久,可能会导致健康受损……意识到是什么样的情绪和这种情绪的危害,可能不会立刻中止情绪,但起码有了控制的可能性。
第一阶段的练习,是通过事后的检视来培养过程中的觉知,保持清醒,就不容易被情绪带着走。
有时候,人即使觉知了情绪,由于现场还有其他人,因为面临尴尬、下不来台等状况,即使情绪平复了,在外表上也还会保持。这种情形下,要避免再次被环境因素引发。如果可能,最好避开现场。有些时候,双方情绪的对立可能会引发危险,网上曾经爆过一个事件:女村官与人在路上争执,被杀。其实事情原本不大,但双方在情绪上都有些失控,遂酿成惨剧。
3.达观、乐观、正见、正思,根本不让不良情绪有生起的机会。
这是情绪控制的第三个阶段,也是较高的境界,是根本不让不良情绪滋生。很多人以为这很难做到,其实不然。
要控制情绪,需要一些知识储备,比如阅读心理学著作、增加阅历、不断增强对人性的洞察等,推荐阅读《自我、群体、社会》这本书,可以从中了解人的自我心理、与群体和社会的关系。情绪,很多时候起于“无明”,可以简单理解为“人由于无知而产生了偏见与固执,因而产生了苦”,可以观察一下身边或者网络上的人,什么样的人容易被鼓动起情绪?
事实上,情绪并非孤立存在的,它往往和能力、认知、人生规划相关。
能力方面:
能力强的人,控制力往往也强,包括情绪自身。能力弱的人,因为挫败感、自尊心特别强,所以要用过强的情绪来作为保护,类似于纸老虎。能力强的人较自信,虽然也可能走上过度自信、固执偏激的路子,但能力很多时候也意味着学习能力、包容能力强,所以与其被情绪牵引,不如把精力放到能力培养上。能力强了,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即使面对别人的情绪(比如妒忌等),也有底气。
认知方面:
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越强,包容度也就越强。无知的人会把自我当成整个世界,封闭,用情绪来保卫自己,并且有较强的攻击性。面对攻击,认知力强的往往不会接招,因为他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个体,还有这个个体背后的动机、成长历程、可能原因,所以不会与之计较。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情绪如同海洋,不会因一点风吹就有波动,反之,如果世界小到一盆水那样,一个小孩子也有可能端起这盆水泼掉。
《学会站着睡觉》中有段话很有道理:他很清楚真正的伤害是来自内心的,只有你痛苦了、哭泣了、为它而改变了、不快乐了,它才会伤害你。就像失恋一样,你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你就会受到真正的伤害,你可能会长时间地陷入胡思乱想、自怨自艾之中,甚至会因此而改变对爱的信仰和对人对己的信任;而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幸运者(及早地认清了事情的真相,在下不得船之前下了船,重新得到了与生命中的真命天子相会的机会和自由),风雨便奈何不得你。
这其实说的就是认知。
认知和能力结合起来,情绪的控制能力会大幅提升。这两种能力,又和人生阅历等有关,人越成长,对他人就会越包容和宽恕,不易被别人激怒和牵引,这并非懦弱和惧怕,而是出于自信和自我尊重。相信自己的品格和能力,不怕误解和刻意扭曲。尊重自己的时间和心理空间,明白人生短暂,不为不重要的人与事偏离方向。如此,自然心态安稳,情绪平和。他们会用成果而非情绪来证明自己。纸老虎因为拿不出成果,所以要用情绪来虚张声势。
人生规划方面:
有清晰人生规划的人,更容易控制情绪,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主线是什么,会沿着既定的方向坚定地走,所有的闲杂人等和杂音,他都会无视。对人生路线没有概念的人,就像墙头草一样,容易随风摇摆,听说风就是雨,并不去分析事情的全貌是什么。通常来说,一个有清晰规划的人,会偏于理性,注重独立思考,如此,也就更容易避免不良情绪,甚至,他还会转化情绪,让情绪成为自己的助力。他要做和能做的,是去鼓动别人的情绪,而非被别人牵制。
以上这些,都不是一天可以形成的。如同情绪控制的锻炼一样,它需要较长的时间。但如果相信,就能到达。
以上这些,可以说是情绪管理的主线,还有一些辅助的方法可用,比如:
1.预演各种情况。
就像排练一样,预先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模拟对策。情绪管理,不只是自己的情绪,也包括相关人的情绪,就像谈一个项目,如果不了解相关各方的反应可能是什么,那么这个项目基本上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做任何事情要学会推演,这就涉及人性的洞察,了解一个人不是很难的事,透过言与行,进行归纳,多看电影、小说,多读一些性格评测书,这些都是不错的方法(如果看过《无间道Ⅲ》,想想黎明扮演的杨锦荣第一次出场时的那份从容不迫)。小说里由于有各种冲突,也涉及各种场景,经常可见情绪管理的鲜明案例,比如《步步惊心》小说中十四爷在八爷受到康熙严责时前后两次的不同反应。
有备而战,永远要比仓促应战好。
2.慎选交往圈,避开情绪源。
人的交往圈非常重要。如果所交的朋友中普遍都是愤青,谈起事情来群情激烈,或者是一帮同事在一起攻击公司,固然过了嘴瘾,但并不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还可能产生不良影响。交结积极、上进、乐观的人,交结情绪控制能力强的人,尤其多向长者学习,在有些事情发生之后,能够有人帮助分析、解劝,是最好的。《倾听雅尼》一书中提到的雅尼曾经的恋人琳达,就是这样的人,她的阅历比雅尼丰富,在雅尼情绪激动的时候,能够帮他分析,让他冷静下来。
要交雪中送炭的朋友,别交火上浇油的朋友。
3.按照自己的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能够用于安抚情绪的物品。
比如精油、香熏(洋甘菊精油就有镇静作用,我个人喜欢鼠尾草精油,又称快乐鼠尾草,会让人心情愉悦,不过每个人感受不同,所以可以先多试几种,再确认哪种对自己有效)。
比如,在烦躁的时候倾听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的音乐(如雅尼的《和兰花在一起》)。
比如,饮茶;比如,看柔和的颜色;比如,看卢梭的充满了童趣的画,用清淡的饮食,等等。
以上只是举例,这类物品并不固定,合乎自己的需要、起到作用就好。如果想要安抚他人的情绪,也可以试试这些办法。
在生活中,多多探索,形成自己的安抚体系,在必要的时候,可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如果形成心理习惯,只要听到熟悉的声音或者闻到喜欢的香气,就可以平静下来。
4.为了提升觉知能力,可以进行必要的提醒。
比如,在明眼处贴上纸条,或戴上有象征意义的手串,纸条上的字和手串的意义也许只有自己知道,但看到的时候就能够想起。林则徐因为容易发怒,所以书写了“制怒”的条幅挂在堂上,作为对自己的提醒。
这些都是简单的方法,只要能够提醒自己,就是有用的。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方法,但求有用,何惧原始简单?
这里推荐一系列书籍,以下是豆瓣豆列“情绪管理”的地址:
http://www.douban.com/doulist/38307165/
这些书籍,是我的推荐,未必适合每个人,有些书看上去似乎和情绪管理有关,但每一个推荐,都有其道理。有些书,如《正见》,建议反复阅读,直至读透,做到了觉知,才能做到控制。
在待人接物方面如何更懂得人情世故
先说几个小故事吧:
领导带员工去和客户吃饭,每上一道菜,员工总是先夹。领导很尴尬,后来就不再带这位员工出去了。领导说:“我也不好提醒她,这样的事,父母能说,做领导的不能说。”
曾经对一个小女孩很好,很爱护她,后来慢慢疏远了。一起吃饭,总是我买单,我是前辈,虽然她也工作数年,有收入,我请也没关系,麻烦的是“事多”,某次和男友一起说请我吃饭,嫌这个菜不好吃、那个菜不好吃,我赶紧抢着买了单。当然疏远还有些另外的事,就不说了。总之一般来说,一个人不会长期忍受“添麻烦”。
余秋雨《千年一叹》中说到在约旦中国餐厅里遇到杜月笙的女婿,71岁的老者,边说边自然地为附近顾客服务,表明待“侍候完”顾客,包括他在内的餐厅人员才吃晚饭。老者虽做着服务工作,却无损“派头”,原因“在形体,在眉眼,在声调,在用词,在对一切顾客的尊重”。(我虽对余秋雨无感,但那篇文章是真喜欢,文中另有提到杜月笙女儿美如的“把伤痕当成酒窝”。)
好,故事结束。
每一个故事,都会引发不同的感想,见仁见智。比如故事一,有人会说,这领导也太多事了,至于吗?
我出生于山东曲阜,儒家发源之地,重“礼”,说是封建礼教应该抨击也好,说是为人处世应有的素养也好,反正,自幼还算受了点礼仪教育。有人说待人接物细致点就是圆滑、世故、讨好人,这也由得他们吧,通常来说,人还是会愿意和相处舒服、周到的人一起的,个性化这种东西,艺术界是可以的。我是俗人,追求让人如沐春风的境界。
如何养成?
依个人的浅见,总结几点,修炼不到位,还需要时间。
1.家庭教养。
如故事一中说的,父母可说,领导不可说。这是为什么?父母说,是教育,孩子就算不听,也不会有反感情绪。领导说,虽然是好心,但员工可能不满意,尤其是现在的员工,都很个性化,一句话不满意,辞职都有可能,再说这毕竟是个尴尬的事。知道说出来会得罪人,那就必然是体己的人才说,否则白费那个力气又不讨好,为什么要做?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包括处世礼仪。这方面,我父母教过我很多,不仅言传,还有身教。我父亲在朋友中有很高的威望。为什么朋友们那样喜欢他?我觉得和他的大气、周到是分不开的,不仅是逢年过节的礼数,就是平常,都很讲究。有人会觉得累,但是形成习惯就不累。
我上班之前,父亲曾经专门叫我过去,谈了半天,就是教导各种礼数,比如在办公室要勤快,要多帮前辈端茶倒水,要有眼色,不要议论人是非,等等。
2.向职场前辈、优秀的同事学习。
如果家庭环境不算好,父母给不了自己好的指引——就像一度盛行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系列文章中说的那样,那么,工作以后,多向前辈和优秀的同事学习,也是很好的成长途径。当然,如果对这类行为有偏见,认为那叫溜须拍马,就没辙了。
我在银行和IT行业,都深蒙前辈指导,这真是让人感激的事。以前有位领导对我非常严厉,超乎对其他人的严厉,那时候也是战战兢兢,但是后来就懂得了那片苦心,的确,她不看重的人,各种迟到她就当看不到,对我固然是严格,但也因此,让我成长很快。
另外有些忘年交前辈,在六十岁至九十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极有阅历而心态积极,愿意分享又不会倚老卖老,跟着他们学到很多。
3.通过书籍、电影等学习。
《红楼梦》《京华烟云》《白鹿原》《一句顶一万句》等小说,涉及大量的为人处世道理。高阳的《胡雪岩》,梁实秋的小说、傅雷的《傅雷家书》等也都包含他们自身成长历程描述或对子女的期望,父母的阅历可能有限,前辈的指引也可能存在局限,而小说则以虚拟加真实的世界,给出另外的补充。《红楼梦》里贾母对刘姥姥,不是虚伪,而是大户人家的宽容——反正有钱,又不缺那点,所以礼数上非常周到,吃着、拿着,说话间还要注意人家的自尊心,不让别人觉得是施舍。这就是会做人。现在有些小孩子,要找人帮忙,说“我请你吃饭”,咳,谁还缺那顿饭吃?他是不知道,很多人宝贵的是时间,一顿饭有什么吸引力呢?
电影电视也是好的学习途径。看看受欢迎的人举止如何,而被人讨厌的人是如何处事的。
我认为各种社交礼仪的书也是职场必读的。好的公司会有商务礼仪的培训课程,如果没有,自学吧,这也不难,像秋叶的《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这样的在线课程就很不错。很多人指望进了公司后由公司培训培养,却没想到这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如果已经先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竞争力就会更强,可以获得更好的机会。
4.多历炼,多思考,多总结。
别人说再多,不如自己的经历。有时候,吃点亏是好事,从教训里成长。身段放低一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社交媒体时代,不是说待人接物就不重要了,网络上难道就可以肆意妄为?在微博上骂上司又被看到,这不算是一个妥当的行为。有些人在自己微博里发各种正能量,到别人微博里评论时却满口污言秽语,这也是很不谨慎的行为。
真正的学问,不在书本上,而在生活中,知道而不做到,还是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