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求学之路步履艰(1)
1.辗转成长时
学校放假后,蒋梦麟回到了蒋村。接触过外面的世界后,再看蒋村,便心生出些许感慨。在中西学堂的两年学习生活让蒋梦麟接触到了科学,也意识到村里的落后。虽然由于不时有传教士经过,村子里也渐渐多了许多“洋货”,可是人们喜欢这些洋货只是因为它们用起来方便,没有人去在意这些东西的原理。
回到蒋村后,蒋梦麟只度过了短暂的平静时光,紧接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打破了这份平静。江边的堤坝被冲毁,巨大的洪水席卷了整个蒋村以及周围的几个村庄。由于通报来得及时,蒋村的村民们都及时逃到了安全的地方,没有人员伤亡,可民居和田地却因为无法移动,只能惨遭洪水的侵袭。
在几个村子的村民共同努力下,堤坝终于被修补完毕,之后又过了一星期,洪水终于全部退去,可村民们的生活却无法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了。家家户户皆是一片狼藉,田地里的庄稼也尽毁,这对于蒋村的村民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打击。
蒋村虽然只是一个小村,但村民们能够自给自足,所以生活一直很安逸。如今,一场洪水破坏了村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带走了村民们大量的食物,这已经让村民们一时之间难以承受。然而,村民们没有想到,还有更糟的事情在等着他们。
又过了一个星期,一艘大船载着许多人向蒋村驶来。大船靠岸后,船上的人在一个身材魁梧的人的带领下跳下船,将蒋村的各家各户包围起来,声称要向村民们“借”粮。村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浩劫,自然不肯将仅存的粮食“借”出去。领头的人见村民们不肯,便带着手下去搜粮仓,村民们虽然不情愿,可是由于害怕,也没有人敢上前阻挡。
领头的人搜到了粮食,却并没有直接拿走,他一再声明他们并不打算抢,只是“借”,希望村民们可以同意他们的请求。村民们觉得领头的人看起来还挺讲理,渐渐放松了防备,并选出一名村民代表与领头的人商谈,最后,村民代表与领头的人谈妥,将一大部分粮食“借”给了那些人。
村民们以为,那群人既然只是“借”,那么过阵子自然会还,所以那群人走后,村民们还是照样过他们的日子。谁知没过多久,其他的村子里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并且当这些人再次出现时,已经俨然一副强盗模样,之前看上去“讲理”的样子已经完全消失了,此时村民们才明白,之前“借”出去的粮食再也收不回来了。
由于乡村没有足够的武力和兵力,也无人能与强盗们对抗,强盗们的行为越来越猖狂。除了谋财,他们还开始害命。强盗们听闻孙庄有一位靠承包洋行工程发家的孙姓富商,家财万贯,于是在深夜闯入富商家,抢走了所有值钱的物品,不仅如此,他们还将这位富商装在麻袋里,投入了河中。
蒋怀清得知孙姓富商遇害的事情后,心里格外紧张,虽然他从不像孙姓富商那般炫富,可蒋家的家底在当地也是数一数二的,强盗们迟早会打听到。更何况,他曾在洪水过后出资为村民们购粮,若是这件事传到强盗们的耳朵里,难保他们不会找上门来。家产不保事小,孩子们的性命不保事大,考虑再三,蒋怀清决定带着全家搬去上海。
上海对于蒋梦麟而言又是另一个新鲜的地方,他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电灯,第一次见到如同白昼一样的深夜。他还在这里看到了许多金发碧眼的洋人,他们或穿着笔挺的西装,或穿着华丽的洋服,高昂着头,走在上海的街道上,仿佛对看到的一切都不屑一顾。
虽然衣着华丽,看起来十分高贵,蒋梦麟却对这些洋人一点好印象都没有。虽然在这之前,他也曾佩服过洋人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许多生活中的现象,能够发明出蒸汽机,能够造出父亲怎样努力都造不出的轮船,但当他看到洋人眼中流露出对中国人的轻视后,他对这些人的感情便变得复杂了。
蒋梦麟亲眼见到那些洋人是如何对待中国人的。他们让中国的巡捕手持木棒守在他们住所的外面,不许任何中国人进入“他们的领域”,虽然“他们的领域”本就是中国的领土。在他们眼中,中国人的地位还不如一条狗,他们甚至在外滩公园的门口挂上了“犬与华人不得入内”的牌子。这些都刺痛了年仅13岁的蒋梦麟的心。
在蒋梦麟的眼中,这些洋人简直是“半人半鬼的怪物”,他们懂得发电,懂得许多先进的技术让他们看起来好像无所不能的神,他们给中国带来的种种灾难和耻辱,以及他们对待中国人的态度又让他们看起来好像邪恶的魔鬼。
蒋梦麟对洋人有着复杂的感情,憎恶归憎恶,他并没有因此而排斥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虽然讨厌洋人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也憎恶洋人将鸦片带入中国,并在中国掀起了一系列的战争,但他也知道,洋人那里确实有值得中国人学习的东西。
刚到上海时,为了让蒋梦麟继续学习英文,蒋怀清把他送入了一家天主教会学校,可惜的是这家学校的英文教师是位法国教父,所教授的英语带有浓重的法国口音,于是蒋梦麟仍然没有机会学习到纯正的英语。所幸蒋梦麟并没有在这所天主教会学校待太久,所以没有受到法式英语的太多影响。
上海虽然繁华,可能让蒋家兄弟们读书的学校却十分难找。无奈之下,蒋怀清决定将儿子送到洋人家中学习英文。为了节约开销,蒋梦麟将次子蒋梦桃送到了一位美国太太家,并吩咐蒋梦桃回家后将学到的英文教给蒋梦麟,于是,蒋梦麟又开始依靠接受二哥的家教学习英文。
19世纪末期,山东、河北一带出现了一支名为“义和拳”的组织。1899年,“义和拳”更名“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并不断发起起义,却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强烈镇压。1900年夏,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引发了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义和团决定捣毁一切洋货,杀光所有洋人,连使用洋货的人也不放过。
蒋怀清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担心战事会蔓延到上海,于是带着全家人从上海回到了蒋村。可是回到蒋村后,蒋村的强盗仍然猖狂,村里仍然不得安宁,蒋怀清又不得不带着全家迁到了余姚城里。
到了余姚,蒋怀清将蒋梦麟送入一所学校学习英文和算术,并为他请了一位教中文的家教。这样的日子过了大约一年后,蒋梦麟已经16岁。在清朝,16岁的男孩子已经是成年人,可以成家,并从父辈手中接过家业,照看生意,可是蒋梦麟的志向不在经商,而在求学,他的心中仍然将考取功名,光耀门楣视为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
辗转几年,从蒋村到上海,从上海到余姚,蒋梦麟没有过上多少时间稳定的日子,也一直没机会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他获得知识的方式仍然是依靠自己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以及他天生喜欢钻研的性格。可无论如何,他确实错过了一个孩子适合接受教育的最好年龄,而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都是由于当时的环境。
蒋怀清心里并不是一点感触都没有。当初,他带着全家一次又一次迁移,为的是保家人平安,而如今,他也意识到,在不断的迁移中,蒋梦麟已经错过了许多学习的大好时光,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蒋梦麟的学业就会受到更大的干扰。为了不影响蒋梦麟的学业,他同意蒋梦麟前去杭州继续求学。
蒋梦麟只身离家,前往杭州。一心求学的他不知道到了杭州会有什么样的人和事等着他,但是他乐观、阳光、积极,他相信未来会是美好的。从这一时刻起,蒋梦麟真正开始迈向他人生之中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正是因为去了杭州,他才有机会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更加开阔自己的眼界,并让自己的思想随之发生转变,从一个小村中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有头脑,有思想的进步青年。
2.少年志气盛
到达杭州后,为了学好英语,蒋梦麟进入了一所教会学校。这所教会学校的校长是位美国传教士,能够讲一口标准的美式英语,相比起蒋梦麟之前学到的中式英语和法式英语,这里学到的英语相当地道。然而,这位校长的文化水平并不高,除了标准的英文发音,他几乎不能教给学生们任何有用的知识,因为他在做传教士之前只是一位普通的木匠。
传教士们总会将传播教义当作自己的使命,并不遗余力地去进行推广和传播。由于教会学校多是传教士创办的,而传教士们的主要任务是传播基督教或天主教,所以在教会学校中,号召学生们信仰上帝或圣母玛丽亚自然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蒋梦麟就读的这所教会学校中,校长将《圣经》作为学校中唯一的教材,除了《圣经》,学生们没有其他的课本。
教会学校中的学生们每天早上都需要做礼拜,唱赞美诗。吃饭前,他们也需要和所有信徒们一样祷告,感谢主赐予他们的一切,然后才可以用餐。对于这些每天必做的仪式,蒋梦麟只是表面上随着大家一起去做,心里却从未认可过,而且,他非常排斥这些东西,对他而言,这种信仰和老家人们对鬼神的信仰没有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只有信仰的对象。
当校长努力地向学生们灌输着关于基督教的思想时,蒋梦麟将自己的心灵紧紧地闭合起来,在他心里,任何精神上的舶来品都不可以进入他的精神领域,何况他好不容易才彻底相信了世上没有神仙鬼怪,好不容易才学会从科学的角度看事情,他决不允许自己刚走出一个圈子,又进入另一个圈子。
蒋梦麟曾说,他从那时起便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宗教方面的“不可知”论者,只求努力活在当下,无愧于心,只在乎自己在世的时候是否能够奠定下不朽的根基,而不去追求死后灵魂是否能够在世间长存。
在进入这所教会学校之前,蒋梦麟并不清楚这所教会学校的具体情况。他初到杭州,人生地不熟,又急于快些进入一所学校,于是选择了这里。而在这所学校里待了一段时间后,他便发现,这里其实是一所非常落伍的学校,没有能够教授真正学识的老师,连上课的教室都没有,上课的地方不是在鸽子笼一般的寝室里,就是在非常简陋的饭厅里。
校长宿舍虽然也并不是很气派,可在学生们眼中,那地方要比他们居住的地方好上太多倍,于是一些好奇心比较强的学生常常一有空就会去校长的宿舍附近徘徊,还会找机会溜进去看看。有一次,一名学生在校长宿舍附近遭到了一名教员的驱赶,并与教员发生了冲突,于是这名学生大哭起来,指责教员打了他耳光,要求大家还他一个公正。
学生们将此事报告给校长,要求校长开除打人的教员,校长却置学生们的请求于不顾,并声称,谁不喜欢这所学校可以马上离开。没想到,就在校长这句话出口后的两个小时内,学校里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再也见不到一名学生。这便是令蒋梦麟更名的那场学潮。
在这件事发生之前,全国各地已经有许多学校的学生因为不满学校当局而爆发了同样的学潮,蒋梦麟和他的同学们所爆发的学潮既不是第一起,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一起。上海的南洋公学早他们一年便爆发过这样的学潮,结果所有学生集体罢课,离开学校;之后,浙江省立高等学堂也爆发了这种全校学生集体罢课的学潮,这两起学潮的规模都比蒋梦麟他们这一起大得多。
全国各地都不断涌现这样的学潮,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社会上对于学潮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些人支持学生们的做法,认为学生们是对的,有些人则反对学生们的做法,认为学生们这种反叛的行为应当被制止和镇压。
这并不是单纯的学生运动,而是新兴知识分子对旧士大夫阶级的反抗,真正引发学潮的,是国民们内心的不安;导致这些不安的,是国民饱受的各种痛苦;而让国民饱受各种痛苦的根源,在于当朝政府的懦弱和无能。遗憾的是,在当时,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
蒋梦麟心里清楚,学潮爆发的真正原因是学生们受到了“西潮”的影响,他们看不惯政府的懦弱和无能,看不惯政府在列强面前唯唯诺诺的样子,却不能直接去抗议政府,只好从学校开刀,让政府看到他们不愿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的心。离开学校后,蒋梦麟和几名同学筹办了“改进学社”,希望能够将学社办大,可由于经费不足,学社不到半年就解散了。
学业还要继续,可是旧的名字已经不能用了,于是蒋梦熊改名蒋梦麟,并用新的名字注册了浙江高等学堂的入学考试。浙江高等学堂是由政府负担经费的高等学堂,是当时浙江省内级别最高的学府。其前身是“求是书院”,寓意督促在这里做学问的人一定要讲究实事求是。
之前提到过,浙江高等学堂也曾爆发过学潮,学生们都在学潮中纷纷罢课,离开了学校。在这之后,浙江高等学堂便进行了改组,对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等都重新进行了规划。改组完毕后,浙江高等学堂开始重新招收学生,蒋梦麟就是在这一时期考入浙江高等学堂的。
改组后的浙江高等学堂延续了它的前身求是书院的一些传统,既教授传统文化,也教授西洋文化。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学到有关自己国家的信息,也可以学到有关世界的信息。除了注重开阔学生们的眼界,力求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外,学堂还大力宣传爱国意识,在校园中,随处可见一些宣传革命的小册子和书籍,以及一些与革命有关的杂志期刊,比如《新民丛报》《浙江潮》等,这些杂志都让学生们从中获得了许多革命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