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人生起落(1)
1.英雄凯旋
1919年1月21日,海明威乘坐的“维迪”号轮船抵达纽约,他拄着手杖跟着一列列的士兵向船舱外走,码头周围有很多前来迎接归国士兵的人群,士兵们向欢呼着的人群招手。海明威的事迹早就宣扬了出去,《纽约太阳报》的记者很快就在一群年轻的士兵中认出了他,要对他进行采访。当时意大利政府为了联合美国,催促美国尽快对奥宣战,对这个在意大利战场上首个负伤的美国士兵尤为重视,还给海明威颁发了英勇作战的银质奖章,他的军衔也从少尉晋升为中尉。政府授奖时海明威的伤情还比较严重,只能坐在轮椅上接受表彰,但那也挡不住他的喜悦。虽然海明威之前只是在战场上做着普通的工作,但受伤之后的他俨然成了一位声名远扬的大英雄。《纽约太阳报》用大幅版面刊登了他的事迹和照片,照片上的他留着一个法式的小胡子。“他身上的伤多过任何一个穿军装的人,他毫不畏惧列强的枪炮子弹。”《纽约太阳报》还为他增添了很多夸张性的事件和经历来表现他的英勇,海明威对此并未拒绝。
海明威在同伴比尔·霍恩的陪伴下,在纽约留了几天,然后才乘火车回到橡树园的家。列车到站的时候,父亲和姐姐已经在车站等候很长时间了,两个人看到海明威一瘸一拐地走出来很心疼,又万分庆幸他能平安归来,不禁热泪盈眶。克拉伦斯和玛瑟琳连忙上去接过海明威的行李,扶住他。海明威拒绝让父亲搀扶着他走,他说:“这么多路我都自己走过来了,这点路不算什么。”他坚持自己扶着手杖走到车里坐下,父亲开车带着他们回家。
到达橡树园已经是夜里,但家里还是灯火通明,很多亲友和邻里都在家里等着他回来,好一睹英雄的风采,连家里最小的弟弟列赛斯特也硬撑着强打起精神。海明威身穿笔挺的蓝色军装,脚蹬高筒军靴,手里的手杖让他平添了几分军官气度。人们的热情让海明威很兴奋,不顾路途劳累和大家聊到很晚。
橡树园中学的校长专程到海明威家里邀请他到母校做一次演讲,他一口答应了下来。海明威是一个擅长表现自己的人,他可以让人们对他的期待充分得到满足。在休息了几天之后,海明威来到学校,在众人的掌声中走上演讲台。他给大家讲意大利战场上的激烈战斗,讲那一晚自己如何勇敢地救助战友。他还带去了很多从欧洲战场上带回的东西:左轮手枪、几发机枪子弹、一顶奥军的军用钢盔。他还举起那条血迹斑斑、布满弹孔的裤子,看得众人唏嘘不已。海明威在最后用了一句富含哲理又激动人心的话结束演讲:“这是我关于战争的第一次演讲,也希望它是最后一次!”观众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连续很长一段时间海明威都很忙,《橡园周报》、堪萨斯城《明星报》等都安排记者来采访他,海明威的事迹被一再传播。他高大帅气的长相让他更受欢迎,经常有崇拜者来拜访。情人节的时候,有两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远道而来,给海明威带来了礼物。她们将礼物放在门口,按下门铃就跑。海明威正好听到声音,出门后追上了她们,邀请她们到家里喝茶。他给她们讲了很多关于自己的故事,给她们讲解每一个纪念品的来历,还到院子里点燃了两个照明弹给她们看,三个人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名誉与荣耀就像一场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公众对于参战军人的热情与崇拜也像盛夏的骤雨一般迅速消散了,观众对战争英雄的激动慢慢地变成冷淡和忘记。生活回归平凡的时候,海明威也渐渐冷静下来,他开始思考出路的问题。他最开始打算的是回到老东家堪萨斯城的《明星报》,继续做一名记者。可是战争结束后,复原的军人太多,报社已经没有多余的岗位留给他了。他又接连联系了几家报社,也都无果。
复原的军人在当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的:没有职称证书、没有津贴和退役金、耽误学业的学生们也不会领到国家的助学基金。当把军装收进衣柜,把各种再没有人要看的荣誉勋章束之高阁之后,他们两手空空。海明威还记得当初对艾格尼丝做出的承诺,但是他求职四处碰壁,这让他极度苦闷。他经常给艾格尼丝写信,希望艾格尼丝能给他精神上的支持,但是艾格尼丝的回信总是很冷淡,有一次她在信中写到自己的工作太忙,希望海明威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不要总来打扰她,给她带来压力。海明威感觉到了两人之间的危机,他给她的信越来越多,越来越长,可都无济于事。海明威的预感是正确的,后来海明威收到了艾格尼丝的信,在信中,艾格尼丝告知海明威即将结婚的消息,是和一个名叫那不勒斯的年轻军官。那不勒斯是一个爵位的继承人,出身名门。艾格尼丝对海明威表示抱歉。之后艾格尼丝还给海明威写过一封信,在信中她说:“我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我现在表现出来的缺点是我身上一直都存在的。我们之间的不快让我很遗憾,所以再见,娃娃,不要做鲁莽的事,要过得幸福。”两人后来也没有再见过面,这段恋情无果而终。
艾格尼丝的这封信就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海明威在由于工作的问题接连碰壁之后,又遭受到这个打击,日渐消沉下去。接到信的那天,他喝了很多酒,烂醉如泥。酒醉是容易醒的,睡醒之后酒劲就散了,可是他的心情却没能再阳光起来。失恋的打击把海明威心理上面对困难的平衡力破坏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办法摆脱低迷和混乱的思维。他整日躺在床上,甚至连饭菜都要姐姐玛瑟琳拿到房中,玛瑟琳说他那段时间简直像一个关在匣子里的人。
更为严重的是,这还将海明威在战场上尤其是炸弹震荡时所造成的心理创伤诱发出来。一战给海明威留下的阴影依然很大,炸弹爆炸时的巨响、被炸飞的土块石砾以及人的残肢血肉都会在他睡觉的时候潜入他的梦境里,本来就入睡困难的他总是被惊醒。他不敢关着灯睡觉,在黑夜里受过伤之后对黑暗有一种恐惧和抵触,一旦进入黑暗之中,他的眼前就会出现炸弹爆炸时迸出的白色、绿色的火星。妹妹厄休拉总是陪着他睡觉,在他睡着之后才关灯。
浪漫的战地爱情流产了,这段受伤的感情也让海明威的爱情观渐渐发生了改变,甚至影响到他后来的婚姻生活。因为怕背叛,他总是同时结交很多女人,总是在妻子之前提出离婚,几次婚姻无一不是这样。但艾格尼丝毕竟是他真正爱过的第一个女人,珍贵的记忆是不会被遗忘的,哪怕它曾经带来痛苦。10年后海明威根据自己一战期间的经历写作了《永别了,武器》,艾格尼丝就是书中主人公凯瑟琳的原型。
在家人的劝说和帮助下,海明威渐渐地走出失恋的打击。后来他跟朋友们解释说是因为自己与很多女孩交往,让他和艾格尼丝的感情变淡了,才导致两人的分手。
恢复过来的海明威仍然需要面对工作的问题,渐渐地,他又重新找回了对写作的兴趣,并产生了靠写作来生活的想法。其实,海明威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写作的习惯,不管是在开救护车的时候,还是在服务站工作的时候,哪怕是在米兰医院的病床上海明威都在坚持写作,或者有意识地寻找、记录素材。写作大概是他心底里最想选择的道路。但是写作的成功率很低,一个刚刚起步的作家可能要吃过很多苦才能真正成功。现在海明威不用再为了艾格尼丝考虑工作的收入,这反而能使他追寻自己的心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海明威买了很多世界上文学大师的作品,如欧·亨利、马克·吐温等,他打算从模仿入手,通过阅读名人的作品来找到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但是事实比想象要难得多,模仿大师的作品并不容易。海明威后来用心研读一本通俗杂志——《圣·尼古拉斯》,这本杂志销量很好,海明威从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读,他现在想给这个杂志社投稿来赚外快。他写了好几篇符合《圣·尼古拉斯》风格的小说,给杂志社投了过去,但是他满怀期待等到的却是一封封的退稿信。
这时的他与母亲的矛盾也愈演愈烈,格蕾丝的强势性格总想让孩子按照她设计的路线走,她认为一个饿肚子的作家是不会有出息的。格蕾丝总是唠叨着如果当时海明威听自己的话去上大学,去学医、学音乐,现在何至于整天闷在家里,无所事事。海明威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同时吞咽下母亲的一句句教导和抱怨。格蕾丝对于自己这个既不工作也不去读书的儿子有些无可奈何。海明威无法让母亲理解自己,父母给他规划的人生轨迹只是一杯毫无滋味的温水,他追求的是威士忌式的惊险刺激。
海明威在家里只能感到压抑,他索性约了几个朋友去了贝尔湖的度假别墅。1919年7月的时候海明威已经可以完全脱离手杖了。他和朋友去钓鱼、打猎、在野外烧烤。他的朋友布伦贝克是个忠实的听众,他在这一时期成了海明威最佳的心理治疗师。他经常鼓励海明威,让他相信只要坚持写下去就一定会被报社采用的。海明威还邀请了在意大利时的战友,几个年轻人开着一辆借来的破吉普车,一起露营、旅游、到丛林冒险,他们还一起恶作剧……有了他们的陪伴,海明威的心情比在家时好了许多。当然,除了游玩放松,海明威还坚持读书、练习写小说、积累写作素材,他的小说《大双心河》就是以这段时间的郊游为题材背景的。
夏天到来的时候,海明威的家人都过来度假。在家人们回去时,海明威也回到了橡树园。但他与家人之间的矛盾让他无法静心写作。1919年10月份,他就又一次搬了出来,在密歇根州的皮托斯基镇租了一间房子。在这里,海明威有了独立的世界,开始专心写作。他每天都从清晨就开始写作,在窗外就能听到屋里打字机清脆的声音。午饭过后,他又会重新坐到打字机前开始工作。有时下午海明威会到附近的农场里做一些零工,赚取一些外快,来支付房租。他日复一日地坚持自我训练,一遍一遍写。有时自己觉得写得不够好就会恼怒,让自己加量写。海明威在此期间写了很多文章,但都得不到认可,他收到的退稿信和他寄出去的信件一样多。他很气愤,但并没有气馁,依然铆足劲地写。这的确需要一种强烈的热情和强大的心理,幸好海明威做到了。
在此期间,海明威曾经带着自己的习作拜访了一位名叫埃德温·贝尔摩的记者兼作家,想让他指导一下自己,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得更快。他们在贝尔摩的小屋里谈了很多,贝尔摩给海明威指出了一些作品中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也跟他说了自己的修改意见。有一些海明威并不认同。贝尔摩根据海明威作品的风格为他推荐了几家杂志社,并专门在一张纸上写下来,让海明威把自己认为写得不错的文章投给他们。海明威照做了,但是结果还是让人失望,退稿信还是一封一封地寄来,没有人愿意发表他的作品。
那段时间,海明威每天下午的时候都会出门,到当地的一所中学接曼佐莉回家。曼佐莉是他和朋友们在贝尔湖度假的时候认识的一个姑娘,后来暑假结束,曼佐莉返回学校读书,海明威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中。海明威这次从家搬出来选择皮托斯基镇肯定也是考虑到想和曼佐莉在一起。曼佐莉刚刚17岁,身材不高,微胖,性格开朗,当时在贝尔湖的那些男孩子都可以和曼佐莉玩得很开心。曼佐莉放学之后会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咖啡店里打工,海明威有时会进去点上一杯咖啡,边看书边等她下班。海明威后来将曼佐莉写进了他的小说《某件事的终结》和《三天的花期》,来纪念这段青春期里的罗曼史。
1919年12月份的时候,皮托斯基公共图书馆妇女协会了解到海明威的参战经历,想邀请他做演讲。海明威又一次讲了曾经在橡树园中学讲过的内容,还让人们看了他布满“战争痕迹”的裤子,现场的听众们对英雄依然满怀崇拜。听众中有一个名叫哈利特·康纳波尔的女人,对海明威尤其留意。她在演讲后找到海明威,问他愿不愿意代替她照顾她的儿子。原来,康纳波尔夫妇打算这个冬天到棕榈海滩度假,但是他们的儿子天生就有轻微的残疾,她怕儿子在他们走后照顾不好自己。海明威动人的演讲让哈利特觉得眼前这个健康乐观的小伙子一定能够给儿子积极的引导,尤其可以帮助儿子培养体育和娱乐方面的兴趣。他们表示愿意每月给海明威50美元作为报酬,不需要陪着做什么剧烈的活动,这样,他可以拥有一大块自由的时间去写作。海明威愉快地答应了哈利特,接受了这份为期4个月的工作,搬进了他们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家。海明威在康纳波尔家中有自己单独的屋子,可以安静写作,康纳波尔先生还有很多的藏书供他阅读。
哈利特的丈夫拉尔夫·康纳波尔是个成功的生意人,短短几年就把加拿大“伍尔沃斯塔”连锁店由10家扩展为100家,不仅经济实力雄厚,交际圈也很广。拉尔夫很欣赏海明威的写作态度,也很看好他的作品,2月份的时候康纳波尔夫妇度假回来,拉尔夫便主动向在《多伦多明星日报》的朋友推荐他,并预言他能成为优秀的作家。拉尔夫是海明威人生中的贵人,他在其人生的关键处给出了及时而有力的支持帮助,也让海明威敢于肯定自己,坚定自己写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