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多读勤写,不断提高(2)
练习写作,还要防止自卑或自负心理。有些人开始也愿意写,但写一段之后就停下来,不是由于失败而自卑,就是由于自满便不再练习。这些都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大障碍。鲁迅先生说:“一个作者,‘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致肖军》)写作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精神劳动,想要一蹴而就,一下就写出好文章是不可能的。“自卑”和“自负”都容易“停滞”,“停滞”就意味着倒退,只有总是“用功”,不停地“干”,才能有所长进。
初学写作往往还有一种急躁情绪。开始不注意写作基本功的训练,一下就想写长篇大作。这也是不好的。做任何事都要先打基础和练基本功,基础不牢,功底不厚,事情就很难办好。只有切实打好基础,才能由小到大,由粗到精,逐步掌握写作要领,写好文章。
3.文章不厌百回改
有些人信奉所谓“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写完后自己不看、不改,也不请教别人。这样是很难把文章写好的。还有些人是怕麻烦,写完了事,至于写得如何,他就不管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待写作必须有个严肃的态度,思想要重视,态度要端正,要勤于研讨。博采众长,反复修正,精益求精。
修改文章是写作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的过程就是不断思索,不断修正,不断进步的过程。因为文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反复推敲,才能正确恰当地反映客观实际,表达好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保证文章的质量。
修改文章,还要虚心请教,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人行,则必有吾师”。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总是有限的,只有躬身求教、博采众长,方能不断长进。因此无论是从事专业写作的作家,还是一般的写作者,都应注重向师友及一般读者请教。
4.改文修章有学问
传说古时有一首制鼓歌诀:“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下雨,打起一样音。”这首歌诀共用20个字将制鼓过程及其效果清楚地予以了记叙。有人嫌其太长,遂改成12个字:“紧紧蒙,密密钉,晴和雨,一样音。”后来又有人将其再次精简为8个字:“紧蒙密钉,晴雨同音。”由此可见,人们在利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时,如何利用句子的长短、松紧、整散的错综变化,来提高书面交际的表达效果,是大有学问的。
鲁迅的文章十分注重长短句的结合,如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鲁迅叙述了白蛇娘娘与法海的斗争后,又写到镇压白蛇娘娘的塔终于倒掉;而躲在螃蟹中的法海却永难出头,接着以嘲笑的口吻说:
……莫非他(法海)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一个较长的反问句后,又用“活该”这个口语词自成一段,表现了作者对白蛇娘娘的深切同情和对法海和尚的强烈不满,文句显得生动、俏皮、有力。由于句子形式的长短错综,从而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一般来说长句是指形体长、词数多、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短句是指形体短、词数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它们各有特色,各有与之相适应的语言环境。一般地说长句因为它长,结构复杂,所以容量大,用它可以把话说得严密周详、委婉细腻,短句所不能表达的复杂的思想内容,长句可以表达。例如:
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了许多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风云人物之一。(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这是一个比较长的复句,连用了几个分句把司徒雷登的个人出身、社会关系、主要经历、政治手腕、活动资本、政治归宿一样一样交代了出来。这样复杂的思想内容,不用这样的长句,是无法表达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长句可以把互相联系的许多事物连起来一起说出,这样读起来就自然感到清晰,流畅。但长不容易驾驭,一不小心就会出现病句。例如:
这套年画展现了老帅们着帅服,跨骏马,威武豪壮,神采奕奕,既达到真实,又富有想像,还衬托了当年战斗生活环境的背景,带着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色彩。
《四世同堂》是老舍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一部描写一九三七年北平沦陷后,西城区护国寺一条小胡同里各色人物的不同遭遇和命运,反映北平人民同侵略者斗争的真实情况。
前一例句因为句子长,作者写到后面照顾不过来,前后失去联系,以致句子残缺不全。“老帅们着帅服,跨骏马,威武豪壮,神采奕奕”并不能作“展现了”的宾语,应该在“……神采奕奕”的后边加上“的雄姿”,由它充当宾语,并让“老帅们着帅服……神采奕奕”作定语。后一例句也是个有毛病的长句,把它简缩一下毛病就容易看出来了:“《四世同堂》是老舍创作的一部……真实情况。”应该在句末加上“的小说”句子才通。这样一加,通是通了,但定语太长,读起来挺费力,不如改为两个分句:《四世同堂》是老舍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一部小说,它描写的真实情况。
短句的长处是简洁、明快、活泼,适用于如实地表现口语,不加任何修辞地记叙普通事件,表达紧张激动的情绪,坚定不移的意志。例如: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样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但是不当短而短时,就会显得零散、松懈。例如:
钛列为稀有金属。钛在地壳中的存在量相当大,占所有元素的第十位。钛在金属中仅次于铝、铁、钙、钠、钾、镁六种元素。钛并不稀有。
这一例句里有四个句子,基本上是短句。内容上有联系,应该说是一个“句群”。由于作者没有把这几句话的内在联系表达出来,所以使人读了以后会有“零散”的感觉。不妨把这一群短句改成长句:
钛列为稀有金属,实际上钛在地壳中的存在量相当大,占所有元素的第十位,钛在金属中仅次于铝、铁、钙、钠、钾、镁六种元素,所以钛并不稀有。
三个句号改为逗号,四句合为一句,再加上“实际上”和“所以”。这样一改,几个分句间的联系就紧密了,表达也更明确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长短句的起伏变化,在语言形象上打破了凝固和滞板感,增强交际过程中的艺术魅力。另外,有经验的人员,在进行书面交际时,还十分注意散句与整句的巧妙穿插。整句是指结构整齐、长短划一的句子,散句是指结构比较自由、长短不等的句子。这两者的巧妙组合,可以使书面交际文字既整齐匀称,又参差错落。把句式的长短、整散有机地结合,形成错综有致的变化,成为书面交际过程中一种富于特殊魅力的文字,它既可以使文章灵活多变,又可以造成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令人读了回肠荡气,意趣盎然。我们试以韩愈著名的《祭十二郎文》中的一段为例: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由于韩愈父兄两辈的人均不幸早逝,他从小与十二郎相依为命。韩愈去京城做官后,与十二郎久别,后从诗人孟郊处获悉十二郎因病夭折,不由悲痛交加,恍若梦境。这段文字在句式运用上,散句中夹整句,长短配合,短的仅二字,长的达十余字,陈述、感叹、后诘交互错杂,极富表情作用的虚词“而”、“邪”、“乎”、“也”、“呜呼”,穿插其间,一气贯下,感情则千回百转哀婉愤懑,充分显示了一个正直的封建士大夫在当时社会中的不幸遭遇。
由此可见,句子结构形式与思想表达的关系,在言语交际中也是值得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