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圈(1) 业因——轮回的直接推动者
业是促使众生在六道中轮回不止的根本力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最深入人心的理论,也是众生把握自己命运的关键所在。
“业”是梵文“Karma”的意译,音译为“羯磨”,意思是造作,指的是人的一些行为。从造作的方式来说,业可以分为三种:身业、语业、意业;从业的性质来说,业也可以分为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
业与善恶报应
在佛教看来,一切事物都是遵循因果的,对在六道中轮回的众生来说,善恶报应是因果关系最直接的体现。简单地讲,做善业就会得善报,做恶业就会得恶报,做下了业,就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报应,业力是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一种力量。
人们常说功名、财富等身外之物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那么什么才是能“带得走”的东西呢?佛教认为,业就是这样一种能“带得走”的东西,而且生生世世都无法摆脱,直到得到了相应的报应。
梁启超先生在《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中,用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来讲述业报的道理:每泡一次茶,茶壶就发生了一次变化,即使把茶喝完,把茶叶倒掉,然后再洗得干干净净,也总有一些“茶精”渍在壶里,这时的茶壶已经不是以前的茶壶了。人们的身体就好比一只茶壶,更准确地说,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才是这只茶壶,而其中的茶精就是人所造作的业。
身业、语业、意业
身、语、意三业是根据造作方式给业作的分类。身业就是身体的行为,语业就是说出的话,意业就是心中的意识活动。
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要有一些活动,而举手投足都是身业的来源。身业的特点是很易于辨别,比如布施、放生、杀生、偷盗等行为都属于身业,其中的善恶也很容易看出。语业又称口业,是口中说出的,例如念佛、诵经就会造作善的语业,妄语(说谎)、两舌(挑拨是非)就会造作恶的语业。意业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种业,很多人认为自己心里所想的别人不知道,只要不说出、不表现出来就不会得报应,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心中的想法,哪怕是一念之间的想法都会产生业,“天网恢恢”,决无任何遗漏。
生不带来,死能带走
身业、语业、意业都是决定轮回“方向”的重要条件,所以人们在修行时要兼顾身、语、意三方面,只要一业不除,就不能超出轮回,进入涅槃寂静的境界。
善业、恶业、无记业
善业、恶业、无记业是根据业的善恶性质给业作的分类。从它们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善业是做了善事、说出了善意的话,或有了善的想法而得到的业,恶业则正好相反。另外,有些业没有善恶的分别,就叫做无记业。
佛教典籍把恶业归结为十种,称为十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此为身业;妄语、绮语(花言巧语)、两舌、恶口,此为语业;贪欲、嗔恚、邪见,此为意业。
善业也有十种,称为十善业,即:放生、布施、净行(充满善意的行为),此为身业;诚实语、质直语(直白的话,针对花言巧语而言)、柔软语、和诤语(调和矛盾的话),此为语业;不净观(认识到人的身体是不净之物,以求消除贪欲)、慈悲观、因缘观,此为意业。
可以看出,十善业与十恶业针锋相对。例如放生针对着杀生,布施针对着偷盗;又如众生很容易有种种邪见,于是世尊教人“因缘观”,当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时候,自然就可以消除邪见了。
转世投胎的“决策者”
众生在六道中生死流转,是谁决定人死之后要投生往哪一道呢?很多对佛教了解不多的人以为是佛菩萨,或者是阎王,其实都不对,真正的“决策者”是自己,准确地说是自己造作的业。作恶多端的人,业力就会牵着他堕入三恶道,更加罪大恶极的人则会进入地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六道轮回并不是无法控制的。只要能一心向善,即使地狱里的众生也能转世成人,甚至进入天道。但佛教修行的目的不是进入天道享乐,而是要最终出离六道,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境之中。
投生转世的主宰——自己
佛教告诉我们,“业”就是行为,依照我们所做的行为,决定我们的命运,命运的好与坏,人生的幸福与不幸,不是由神所决定,也不是由祖先所决定,而是由自己所做的行为而决定。因此,行为是善是恶,决定了我们人生积累的是善业和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