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谋略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家的市面

你看得深了!做大生意就要这样。帮官场的忙,就等于帮自己的忙。

——胡氏物语

在发展自己生意的过程中,许多时候,胡雪岩对于“做市面”都几乎是不遗余力的。比如,他甚至要介入朝廷与洋人的争端,试图在朝廷与洋人之间充当调停人的角色,把上海的市面“做”起来。

产生这个念头,是因为胡雪岩要在上海创下除销“洋庄”以外的更大的事业。他要在上海设立阜康分号,他要在上海做房地产生意,他要在上海开米行,他甚至还想在上海开戏院、茶楼。不过,所有这些生意,都必须有一个基础,那就是上海一定要保持繁荣的势头。而要保持上海的繁荣,首先必须设法使上海安定。

但实际情形是,上海此时很不安定。上海不安定的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①上海有小刀会起事。当时的上海实际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上海县城,一个是外滩的外国人租界,也称“夷场”。虽然因为外国人曾经接济过小刀会,租界因此并不受战火影响,但小刀会起事以后占领县城,终成掣肘之患。②由于洋人接济小刀会,与太平军从事军火交易,惹恼了朝廷,朝廷于是决定对洋人在上海的生意采取限制,颁布了禁止丝茶运往上海的禁令,并决定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增加关税。而洋人似乎也在与朝廷较劲,关系弄得很僵。

有这两个因素起作用,上海的进一步繁荣自然也就要受到影响。

不过,这时也不是没有能够加以转圜的余地。能够加以调停转圜的关键,在于实际上洋人和朝廷都不想长久僵持下去。对于洋人来说,如果一定要与朝廷僵持,他们在上海的生意就将全面受到影响,比如现在他们急需的丝茶,因为货源断绝,就只能在上海高价购进。而朝廷主要也是恼恨外国人资助小刀会和卖给太平军军火,才发出禁令。从实际利益来说,假如真正断了洋商的生路,朝廷也断了一道财源,起码关税就要少收许多。禁制之举,实在也叫万不得已。

正是因为这些情况,促使胡雪岩要充当调停人的角色。胡雪岩认为,朝廷与洋人的争端决不会长久,搞下去,洋人固然要受损失,但上海市面也要萧条,最终两败俱伤。他想要做的是,在朝廷和洋人之间从中转圜,把彼此发生争端的原因拿掉,叫官场相信洋人,也叫洋人相信官场,“这样子才能把上海市面弄热闹起来”,那时开戏院、茶楼也好,买地皮也好,都会无往不利。

于是,胡雪岩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他决定把自己囤积的生丝尽快脱手。这本来是他准备在销“洋庄”的过程中用来控制市场、垄断价格的一批丝,他要这个时候脱手,无非是要向洋人做出一个友好的姿态,因为洋人要在中国做生意,一般来说还比较重视中国商人的态度。另一件事则是去苏州拜见现任苏州学台的何桂清,想搭上官场的路子,在官场找到人来出面调停。在胡雪岩看来,如果有得力的人出来做这件事,平息朝廷和洋人之间的争端,并不是办不到的。

胡雪岩对于朝廷与洋人争端的看法,当然只是从他一个商人的角度去看的。但如果撇开他的看法的对错暂且不论,他对于自己的事业兴盛与否与市面安定繁荣与否之间关系的认识,以及他基于自己的认识主动所做的要帮助“把上海市面弄热闹起来”的努力,却是很具有启发性的。市面只有安定才有可能繁荣,市面繁荣,自己的事业才有兴旺的条件,而市面的安定与繁荣,又是靠大家来维持的,因此,应该有维持市面安定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