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人物(1)
探源胡适日记中的郑毓秀
蔡登山
在民国以来众多的杰出女性之中,有一个集诸多“第一”于一身的女性,特别引人注目。她曾经是民国政府时期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与审检两厅厅长、第一位非官方女性外交特使、第一位参与起草《中华民国民法典草案》的女性、中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律师……这位拥有众多“第一”、可谓开风气之先的女中翘楚,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出色的革命家和女权运动的鼓吹者——郑毓秀。
尽管是如此“杰出”的女性,胡适生前对郑毓秀似乎印象极为不佳,他在1930年7月16日的日记中说:“见法国人Chadowrne与Fonterioy,他们为李石曾、郑毓秀办一个La China Novelle月刊,想我参加,我婉辞了。”而到了同年9月3日的日记又说:“晚上听人说,法国人Chadowrne受李石曾、郑毓秀的委托,办一种法文月刊,名‘La China Novelle’。此君对人说,应请胡适加入撰述。此话被他的老板们知道了,这刊物就停办了(此月刊的第一期文字已排成大半,我曾看见校样)。这又是‘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了。”在1931年1月2日的日记又说:“到Hussy家访顾少川夫人(按:顾维钧夫人黄蕙兰女士),即在那里打扑克牌。晚饭席上Mrs.Hussy提议发电报给郑毓秀贺年,我不开口。后来她真用铅笔写电稿了,我才说:‘请不要放我的名字。’这班女人太不爱惜脸面!”甚至在同年的1月17日的日记,胡适写道:“(杨)仲瑚做了郑毓秀的姐夫,遂得特区(公共租界)法院院长。我因此不与他往来。近日孟麟、昌之为同乡程庸熙医生被捕事,天天来求我去看杨君,不得已去访他,不遇,投一片而行。”先是拒绝在与郑毓秀相关的刊物写稿,再则不在众人联名的贺年电报上签名,到后来甚至因是其姐夫之关系,而不与杨仲瑚往来,这对素来“理性”、政通人和的胡适而言,颇为不寻常。
但尤有甚者,胡适在1930年10月11日的日记里说:“……后来夏奇峰也来了,他最知道郑毓秀和王宠惠、魏道明等人的故事,谈的甚有趣味。郑毓秀考博士,亮畴(按:王宠惠)与陈箓、赵颂南、夏奇峰诸人皆在捧场。她全不能答,每被问,但能说:‘从中国观点上看,可不是吗?(An point de vue Chinoise,nest ce pas?)’后来在场的法国人皆匿笑逃出,中国人皆惭愧汗下。论文是亮畴做的,谢东发译成法文的。”日记接着还有一段更劲爆的:“她的侄儿小名阿牛,有一天撞见她与魏道明裸体相抱,她恼怒了,把他逐出。此人即前月与电影明星李旦旦结婚同赴欧洲度蜜月的。魏道明之母常逼他结婚,他无法,乃令人从孤儿院中抱一小儿来家,说是郑博士所生。”
胡适提到小名“阿牛”的郑毓秀的侄儿叫郑白峰,当时是日内瓦国际联盟的秘书。而李旦旦原名李霞卿,生于1912年,广东番禺人,父亲李应生是位爱国志士。李霞卿幼年随父留学欧洲,后定居上海。由于受到中西文化的熏陶,李霞卿个性活泼,思想开放,多才多艺,更具一项重要素质——胆识过人。1925年底,李应生与黎民伟在上海创立民新影片公司——李应生是黎民伟的亲戚,公司由李应生任经理,主管经济和营业,黎民伟任协理兼制造部长,主管制作和技术。李应生并任影片《和平之神》的制片以及影片《三年以后》的监制,1927年任《复活的玫瑰》、《海角诗人》、《天涯歌女》等片的制片人。他还引导女儿李霞卿进入电影界,并为其取艺名“李旦旦”。李霞卿先是参加了电影《玉洁冰清》的拍摄,充当一个配角。从没拍过电影的李霞卿,一点也不怕镜头,表演十分成功,导演卜万苍、编剧欧阳予倩对她特别满意。此后,李霞卿连续主演了《和平之神》、《海角诗人》、《天涯歌女》、《五女复仇》、《西厢记》、《木兰从军》等影片,被誉为“天天向上的李旦旦”。她的剧照及生活照充斥于报章杂志。李霞卿外形漂亮,有着圆圆的脸庞,适度的身材,动人的体态,还会骑马、游泳、开汽车,是一位新型女性的典型。而正当人们以为李霞卿将沿着电影明星的路子一直走下去之时,她却离开影坛,嫁给了郑白峰——据说这是郑毓秀一手安排的。李霞卿随丈夫到日内瓦居住期间,在那里加入航空学校,学习飞行。几年之后,她又转到美国奥克兰波音航空学校深造,掌握了各种复杂的飞行技术,并成为美国妇女航空协会会员,加入了卡特皮勒飞行俱乐部。1936年,李霞卿乘美国柯立芝总统号油轮回到上海,顿时又成为新闻人物。同年,“上海市民献机命名典礼”在龙华机场举行,观者如潮,达十五万人。李霞卿当场与另一驾驶员登机凌空表演,轰动效应可想而知。要知道,在那个年月,女子会开汽车能有几人?更没听说过女子开飞机了!更何况这位女子还是电影明星呢!以后,李霞卿驾机飞南京、洛阳、成都、西安、昆明、贵阳、太原、北平等城市,还撰写了一部二十万字的《改革中国航空的建议》。“八·一三事变”后李霞卿迁居香港,后又赴美国芝加哥。在美国,她驾驶一架名为“新中国精神号”的单翼型飞机,做了一次极为轰动的环美飞行。在美国,李霞卿又接受派拉蒙影业公司邀请,参加了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歧路》的演出。长期以来,一些书刊错误传抄李霞卿于1940年(或1944年)在一次飞行事故中“结束了年青的生命”,而实际上她一直到1998年才在美国逝世。
关于胡适说到的1924年郑毓秀在法国巴黎索邦(Sorbonne)大学(巴黎大学的前身)考博士的情形,传记作者唐冬眉在《穿越世纪苍茫——郑毓秀传》一书中说:“若干年之后,郑毓秀都还记得博士论文答辩时的情景:她穿着一件白底蓝花的上装,衣服裁剪得体,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中国女性柔美的身躯,耳垂上戴着一副母亲送给她的玉耳环,手腕上一对玉手镯,乌黑油亮的头发,一丝不乱地紧贴在耳后,露出她那宽大饱满、充满智慧的额头,冰清玉洁的装扮,体现着东方女性优雅的气质和风韵。在巴黎大学一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室里,主考官穿着红色长袍,坐在巨大的桌子前,郑毓秀手拿着论文,用地道的法语宣读着她的论文概要,她微微有些颤抖的声音,在高耸的圆拱形天花板下空洞地发出回声。那一刻是紧张而激动的,当主考官全票通过郑毓秀的博士论文之后,她向老教授们深深地弯下腰,表示她的真诚谢意。然后,她冲出教室,扑向早已在外等待消息的魏道明,高兴地喊道:‘通过了,通过了!’”较之胡适日记所载,似乎后者更为真实些。笔者不知传记作者的这些场景的描写是根据郑女士的回忆录,或传记作者自己的想象,但较之夏奇峰的描述,是有些避重就轻而少了临场感。夏奇峰说:“她全不能答,每被问,但能说:‘从中国观点上看,可不是吗?(An point de vue Chinoise, nest ce pas?)’后来在场的法国人皆匿笑逃出,中国人皆惭愧汗下。”虽只有短短几句,但若非在现场的人,是无法说出那种场景的。因此这件事该是信而有征的,何况胡适素来讲究“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对于无稽之谈,他大概会一笑置之,而不会郑重其事地把它写下来。
至于夏奇峰为何人,许多人有所不知。夏奇峰(1887—1961)原名云,江苏泰州人,1887年生。1911年入苏州江苏高等学堂,1914年毕业。适逢欧洲在中国招募华工,他应招去法国。1915年至1919年,在法国任翻译。1920年任上海《时报》馆记者、特派员,后赴欧洲,任驻法国巴黎和瑞士通讯员。1923年任日内瓦国际联盟秘书厅秘书,兼赴法国考察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1928年回国后,在上海任《革命日报》记者。1932年至1934年12月,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1938年结识陈群,后在伪维新政府内政部任处长;同年9月,北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南京“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北平成立“中华民国政府联合委员会”,夏奇峰任事务部政务次长;10月一度署理“维新政府”外交部部长。1940年3月,任汪伪政府监察院审计部部长;12月任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43年4月,兼任汪伪接收法国专管租界委员,并参加汉奸组织“大民会”。1945年1月,任汪伪撤废各国在华治外法权委员会委员。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因汉奸罪被捕;10月被国民政府苏州高等法院判处无期徒刑,送上海提篮桥监狱执行。1949年后,继续服刑,于1961年9月11日病死。
夏奇峰1914年以后在法国工作期间,郑毓秀也在法国求学。以郑毓秀当时在法国留学生中锋头之健,她的事迹当为夏奇峰所熟知。而1924年郑毓秀考博士,夏奇峰当时确在法国没错,他不仅参与盛会,况且他还举出陈箓、赵颂南、王宠惠等人也在现场。其中陈箓(1877—1939)是近代外交家,字任先,号止室,福建闽侯人,光绪末年法科进士。1891年进福州船政学堂学习,后被开除学籍。1894年入铁路总局附设矿化学堂,越三年,学堂裁撤。1898年入武昌自强学堂,1901年毕业后留校任法文教师。1903年4月,护送留学生赴德国,事毕赴法国。翌年入巴黎法律大学。1907年获法学士学位。1908年回国,历任法部制勘司主事、翰林院编修、外务部考工司郎等。1912年任中华民国外交部政务司长,后任驻墨西哥公使、都护使驻库伦办事大员、外交次长等。在外交总长出席巴黎和会期间,代理外长一年。1920年9月,北京政府任命他为驻法国全权公使。他在这个位置上做了近八年,是晚清和民国期间任职时间最长、并享有“法国通”美誉的驻法使节。1938年3月,出任伪维新政府外交部长,投靠日本。1939年2月19日,在上海寓所被国民党军统特工人员刺杀身亡。著有《止室笔记》、《法文文牍程序》,译有《蒙古逸史》等。而赵颂南,原名诒诪,江苏昆山(今属上海)人,1869年生,法国留学生。历任湖北农业学堂监督,驻比利时、意大利及荷兰等国使馆二等秘书,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随员。1919年1月,暂署驻巴东领事,未就。1921年3月,调署驻比利时昂维斯领事。1922年12月,任驻巴黎总领事。他后来跟胡适极为友好。1926年7月,胡适因参加中英庚款访问团而远赴伦敦、巴黎,8月24日,他在巴黎见了赵颂南总领事。次日赵领事请胡适吃饭,并同游Palais des Beanx Arts,胡适说:“馆中展览的美术作品皆是法国百年中的作家的作品。”而8月31日,赵领事更邀胡适到他的乡间避暑处游玩,这次并见到了赵夫人——也就是徐寿的孙女,徐建寅的长女,后来和胡适有过一段情的北大女生徐芳的姑姑。
至于王宠惠(1881—1958),字亮畴,广东东莞人,1881年生于香港。1895年考取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前身),攻读法科法律学门,1899年以最优成绩毕业,获得中国近代第一张毕业文凭。1901年赴日留学,致力于法律问题的研究。1902年赴美留学,先入加州大学,后入耶鲁大学,获法学博士,旋即赴英国继续研究国际公法,并获得英国律师资格。1907年,他将德文版《德国民法典》译为英文,此译本一出版即博得世界法学界的广泛赞誉,成为英美各大学法律学院指定的必读课本。辛亥革命成功后先是被推为副议长,后于1912年1月3日经孙中山提名,被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袁世凯窃国后,曾在唐绍仪内阁任数月的司法部总长,当年才三十二岁。五四运动前后是北京大学教授,和胡适一起鼓吹“好人政府”主张。1922年9月任北京内阁总理。1923年被国际联盟选为海牙国际常设法庭候补法官。1925年8月,北京政府任命他为修订法律馆总裁。1927年6月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部长。次年8月任国民政府委员、第一任司法院院长。1931年5月,再次出任海牙常设国际法庭正法官。1936年底回国,赞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3月起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并一度兼代主持行政院。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外交部长名义发表抗日声明。1941年4月转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1943年11月随蒋介石访问印度,出席开罗会议。1945年4月代表中国出席在美召开的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1946年11月出席国民大会,参与《中华民国宪法》的制订工作。1948年再任司法院院长。1949年赴香港,后转台湾。1958年3月15日病逝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