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气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戒除欲望修气场——欲海无边(3)

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有一份清闲的工作,有一对健全的父母,有一个孝顺的子女,那么又有什么不能满足的呢?不要成为功名利禄的奴隶,要懂得珍惜眼前所拥有的,莫等失去了才后悔,如此,才能幸福长存。

惜福,有时候惜的不仅仅是福,而是强大的气场和美好的人生!

5.舍贪欲得大气场

现实中,那些贪得无厌、锱铢必较的人是令人讨厌的。这些人看起来仿佛很精明,其实这样的人最蠢不过了,在贪欲的驱使下,他们往往做出一些令人烦厌的事情,自己也越陷越深,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差,而自己仿佛还沾沾自喜。

佛教认为:贪欲使人烦恼不安,驱动人发起有漏业尤其是发起不善有漏业,由有漏业导致生死苦果,贪欲是人生诸苦之本源。

《法句经》中说:“从贪欲生忧,从贪欲生怖,离贪欲无忧,何处有恐怖?从欲乐生忧,从欲乐生怖;离欲乐无忧,何处有怖忧?”

从贪婪的念头中产生忧虑和恐怖,离开了贪欲就没有忧虑,哪里还会有恐怖?从享乐的欲望中产生忧虑和恐怖,离开了享乐的欲望就没有了忧虑,哪里还会有恐怖的忧患?

显然,我们心中的忧虑和恐怖都是因为贪欲而起,所以说,放下了心中的贪欲,就能远离忧虑和恐怖,向快乐和幸福靠近,我们的人缘也会因此而起。

贪欲是从心中来的,一个有贪欲的人的气场也是贪婪的,如此,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人经常会占小便宜,并且贪得无厌,我们对这些人总是深恶痛绝的,所以,我们要舍弃心中的贪欲,培养积极的正面气场。

如何才能舍弃贪欲,从而练就大气场呢?说来也简单,就是知足。因为知足才能常乐,才能不为贪欲所驱使。《佛教遗经》中如是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尤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所谓知足,就是指富有、快乐、安定等。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会觉得安稳快乐;不知足的人即使上了天堂,也会觉得不如意。不知足的人,虽然物质上富有但是精神上却很贫穷,而知足的人虽然物质上贫穷但是精神上却很富有。

佛家讲清贫度世,少欲知足,不长蓄积。就是指清贫地过日子,清心寡欲而知足,不积攒钱财。在这个点上,我们不需要像以前的佛教中人一样不积累钱财,清贫度日,但是我们要知足,现在对于我们来说,物质条件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心的充实和愉悦。

气场不是随便说说的,它实际存在,一个人的内心如何,它的气场便是如何的,清心寡欲、不爱嚼舌头的总是受人欢迎的,所以,我们说要舍贪欲。

一个人要是内心没有不正当的念头或者贪婪的欲望,内心就不会产生焦虑和恐怖,自然就会多了几分安宁和快乐,贪欲少几分,知足多几分,那么气场就能强几分。

有时候,贪欲太重还会导致我们活得不开心。有贪心无贪行的人,他们总是被心中的贪欲搞得天昏地暗,心里不得安宁。而既有贪心又有贪行的人总是心怀恐惧,怕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惶惶不可终日,做起事情来也战战兢兢。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何必与自己过不去呢?

放下心中的贪欲,是一种聪明的表现。因为欲望无边,永远不会得到满足,而知足却会给人带来莫大的幸运和福气,送上门的气场,我们又何必拒之门外呢?放下心中的贪欲,那么才能真正知足常乐。

有一个故事叫作“贪心如火”,什么意思呢?就是贪心就像火一样,大家知道,一旦被火烧伤了,那么不只是伤口疼痛,还会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疤痕,而贪欲的增长、贪心的可怕就像烧伤人的火焰一样。

据说从前有一个贪吃的和尚,但禅修是要节制自己欲望的,经常是粗茶淡饭,这位和尚一看到美味就忍不住会贪吃、多吃,生怕别人把自己的那份也吃掉,自己吃亏,所以一开饭,他就拼命地吃,大家对他的行为都很鄙夷。

他师父看到这个情况,心想:“这个徒弟如此贪吃,怎么还能禅修呢?我得想个办法把他的贪心治好。”

这一日,师父亲自下厨做了一份八宝粥,然后把这个徒弟叫了过来。师父对他说:“你不是很喜欢吃吗?为师特地为你做了一碗八宝粥,现在趁着大家还没来,你就先把这碗粥吃掉吧。”

徒弟听了很高兴,原来师父对自己照顾有加,于是便张开大口开始吃。这个时候,师父说道:“等一下!这粥刚做完,很烫的,别把嘴烫着了。”

徒弟心想,师父如此关心我,开口问道:“那怎么办呢?”

师父说:“吹一吹嘛!”

弟子听了照做了,可是吹了没两下,就又准备开始吃了。

师父说:“还没有凉吧,还得再吹会儿。”

但是,徒弟看到如此美味,早已贪心大起,哪里还听得进去劝呢,二话不说,就舀了一大勺往嘴里送去,这一猛吃,整个嘴都烫伤了,大叫:“师父,疼死我了,疼死我了!”顿时,把嘴里的粥都统统吐了出来。

师父说:“你看,我说了粥很烫还没凉,要先吹一吹,你怎么就不听呢?”

徒弟说道:“我等不及了呀!”

师父看了看他,说:“不是你等不及,是因为你的贪心太强烈,所以沉不住气啊,你看,现在不仅把嘴烫伤了,吃到嘴里的都被你吐出来了。”

徒弟听完,顿有所悟。

当我们心中的贪欲生起,就会变得急躁不安,常常忘记利害得失,做出冲动的事情来,就像故事中的徒弟,不仅烫伤了自己,更是把自己吃的都给吐了出来,所以佛家让我们舍去贪欲。

无论是与什么人打交道,做生意也好,谈感情也好,都不能太贪执,否则,最终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练气场更是要注意不能让贪欲来打乱心中的气,否则,我们就很难拥有大气场。

用禅修气场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欲越是强大,私欲越是膨胀,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更加令人讨厌,直到众叛亲离。知足,便是最好的弃贪、舍贪之法。

知足,我们便可以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宠辱不惊,不为各种牵累和烦恼所牵绊,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使自己的气场变得强大。

贪欲过多,只会让我们陷入对名利的追求,得到的越多,我们便越去追求,永无止境。佛家说“知足之人不知穷,不知足之人不知富”,知足了,我们的心才能重归于平静,才能获得幸福。

大气场源于知足,一个拥有强大气场的人总是性格开朗,懂得知足常乐、平淡是福的道理,并且,他们往往能够笑看风云,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练气场更是要懂得舍贪欲、学知足的道理。

没有名牌,没有山珍海味,没有花不完的钱,没有豪车,没有豪宅,但是我有快乐,我每天都过得很幸福,每个人都喜欢我,都愿意靠近我,而且都很尊敬我,这不正是一个有气场、懂得知足的人吗?

气场不是用钱来衡量的,而是看你有几分知足的心。舍去贪欲,懂得知足,打造气场!

6.淡泊则气场引力广播

淡泊利欲之心,方能气场广播。佛经有云“少欲知足”,学会知足,淡泊名利,没有欲望,就能少去很多的烦恼。没有烦恼,人方能活得潇洒自在,才能将气场发挥出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写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是说让我们淡泊名利,一切的功名利禄都是虚无缥缈的,就仿佛泡影一样,不值得我们去追求。

生活在忙碌的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需要一点禅的智慧和淡泊的心,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维持健康的身心生活。人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的确很难把持住自己的欲望,这个时候,如果拥有一颗淡泊的心,我们就不会陷入无尽的欲望之中,苦苦挣扎。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上,那些有大觉悟、大成就、大气场的人反而都是淡泊名利的,正是因为他们淡泊名利,反而气场远播,名声大噪。

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在写给自己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淡泊和宁静才能让一个人有所成就,有所收获。

什么是淡?淡是一种极高、极美的境界。有了淡泊的心才能无比自在,“口中吃得清和味,心里常思佛土居”。口味清淡可以养生,心里清淡可以养气。气浓则自损,气淡则远播。

淡,是修身养气的绝佳之法。淡泊,才能平安。名声大了,家财多了,反而遭人惦记。人生短短几十春秋,唯有平安才是最重要的。淡泊,才能自由,自由比生命比名声、权力重要得多,一旦名誉加身,就很难会有自由,所以,淡泊才能让你不再成为笼中之鸟,网中之鱼。

古今中外,很多的人都是因为小有名誉从而欲望大增,想要更大的名声,于是邪念膨胀,最终身败名裂,而淡泊名利之人却可以在名利财色面前心如止水,从而不被欲望所驱使。

好的心态来自平淡,正是因为有平淡之心,才能让自己回到平心静气、心平气和的状态。平淡才能回归于自然,获得平凡恬淡的平常心,也就是禅心。有了禅心就有了禅的智慧,有了禅的智慧我们就可以将之运用到生活之中,让自己的气场有效地作用在别人身上。

佛经有云:“自学养恬休用智,从他名迹日衰微。我身不欲全高贵,高贵多乘祸败机。”意思就是说人应当心境恬淡一些,将名利看得淡泊一些,高官显贵常常惹祸招灾。

小人得志则猖狂,很多人都是因为利欲之心太重,才会有一股官僚之气,人会敬畏,却难以亲近,气场难以广播,反而平淡之士能够众望所归,淡泊却气场远播,最终成就自己的名声,却不招来祸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首脍炙人口的诗里面含的不正是陶渊明淡泊的心境体现吗?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大家称为“千古隐逸之宗”,他更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成为淡泊名利的典型。

陶渊明生性淡泊,喜欢与大自然接触,在家境破落、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沉醉于读书作诗。为了生存,没有办法,陶渊明只有去州里做一个小官,养家糊口,可是过了一段日子,淡泊名利的他实在看不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恶劣的作风和环境终于使他辞职了,回到家里过老百姓的生活。

义熙元年,陶渊明已经41岁了,但是家境太贫寒,在好友的不断劝说之下终于再次去当官,出任彭泽县的县令。这一日,陶渊明像往常一样为了生计,处理着公务。不久,上级派了人过来,告诉他有督邮要来县里了解情况,让他提前做好准备。陶渊明听了之后,就想,来就来吧。

这时候,县里干活的一个手下过来偷偷告诉他说:“那是上面派来的人,到时候我们应该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为官清正,从来不做这些溜须拍马的事,更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生性淡泊的他叹了一口气,说道:“我怎么能为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这些家伙献殷勤呢。”说完,就把官服脱了,收拾行李,辞官回家了。这次为官,不过八十多天,从此之后,他便远离了官场,一面读书,一面下地躬耕。虽然家庭条件很差,但是始终不愿再次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史送来的米和肉也拒绝不受,其淡泊心智可见一斑。

后人对此“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评价,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淡泊明智的心境,成为了天下人的楷模。

陶渊明正是因为这种淡泊,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名利所动,从而成为了大家学习的对象,也正是因为他的淡泊,所以留下了如此美妙的诗文,比如《归去来兮》、《桃花源记》等等。

陶渊明的名声如此之大、气场如此之强,正是因为他的淡泊名利成就了这样的他,有时候,恰恰是因为我们淡泊名利,从而名声远播,成为大家的学习对象。

淡泊是一种智慧,它不仅让我们远离尘世,更是让我们放下了心中的欲望,达到内心的真正平静,从而气场正,能量纯。

正是因为淡泊,所以坦然,才能行得正,让心获得自由,气场也因之得到真正的解放,变得有吸引力。淡泊则气场引力远播,淡泊则能量散发无穷。

用禅修气场

淡泊说到底就是无欲、心净,是对禅智慧的最好诠释。所以,用禅去练气场,就得学会淡泊,如此,方能让气场散发出禅的魅力来。

如何才能让心淡泊呢?首先就是要认识到名利心的危害。很多人深陷对名与利的追求之中,从来不知满足,从不知道幸福的滋味,也从来没有尝过淡泊的味道,一心只顾追求名利,不知不觉不之中早已身患“绝症”而不自知,所以,要认识到这种危害,追逐名利无可厚非,但要掌握好度,切不可贪,积极的理想有助于我们成就自己的梦想,但是过多了就会成了负担,就像吸毒,戒不掉却很痛苦。

其次,要真正学会淡泊,而不是口是心非。有些人嘴上说一套,做的时候又是另外一套,嘴上说视名利如粪土,行动的时候却又把名利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如此,内心是永远不会真正淡泊的,这样的淡泊只会让大家对你更加轻视,而不会让你的气场变得有吸引力。

淡泊,是发自内心的,是从心里开始落实的,口是心非要不得,欲望太多更是不行,想要让气场变得有吸引力,就得真正地做到“视功名为粪土”。如此,气场才会有真正的吸引力,有吸引力才能影响更多的人,真正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