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戒除欲望修气场——欲海无边(2)
3.修气场者戒小贪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说,“我只做了一点点”“我只拿了一点点”等,殊不知,正是因为这一点点,让我们成为了一个在大家眼里是不负责任、爱占小便宜的人。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有气场的人是不会为这“一点点”来损害自己的形象,并让自己良心不安的。小贪亦是贪,它也是因为我们心中的贪欲在起作用。小贪不止,才会有大贪,所以,练气场就要从戒小贪开始。
在佛家看来,贪欲的起因,是不如实知或无明。《集异门论》卷八引经中佛言:“彼于欲集没味患出离不如实知故,于诸欲中,所有欲贪、欲欲、欲亲、欲爱、欲乐、欲闷、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随、欲着,缠压于心。”正是因为不知道欲望的害处,才被欲望所束缚和压迫,就像牛马被轭所束缚。
所以戒贪欲就要从戒小贪开始,等到欲望大了,贪心强了,想戒都戒不掉的时候只能后悔莫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不也正是此理吗!不要因为觉得小贪不是贪,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心中的贪欲起的作用。
在练气场的过程中又如何戒小贪呢?就是要努力做到时刻提醒自己,不为小利益所驱使。从小事做起,时时在意,刻刻提醒,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习惯,我们也就能改掉贪小的恶习。
我们知道,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很长时间的累积,而一个好习惯的破坏可能就在一瞬间,强大的气场也是如此。因此,戒小贪重在自省,贵在坚持,关键在于内心的想法。
《法句经》中说:“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这段话其实也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恶小而为,恶虽小,但不断地积累也会成为大恶,善也是如此。当然,贪亦是如此,不要因为是小贪就去贪,等积累多了,小贪就会变成大贪的。
在很多人眼中,“细节”只是人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其实细节不小更不细,小问题往往可以酿成大后果。
“小贪”的心里,可能很多人没有把它当一回事,所以现实生活中便有了“灰色收入”一说,可能是一顿饭、一次旅游、一张优惠卡、一个小礼品……看似是小,实质仍是贪。大贪总是源于小贪的,等到小贪变大贪,“灰色”变成“黑色”,那么离阶下囚的下场也就不远了。
佛教的教理中,“饿鬼”是指一个人生活在强烈的渴求动机之下,以致生活变成一种挣扎的病态。于是,他吃得越多,也就越感到饥饿,永远不会满足。佛家经常将之表示贪婪,小贪其实也是贪婪的最初形式,所以,我们要从戒小贪开始做起,等到变成了“饿鬼”,那就救治不及了。
气场也不是一个晚上就能练就的,所以也要慢慢来,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从戒小贪开始,等到这些养成了习惯,那么练气场也会得心应手起来。
从前有一对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很宠爱自己孩子,从来不舍得骂他,更不舍得打他。
一日,孩子正常去上学,看到同桌的毛笔非常好看,于是,在趁着那位小朋友不留意的时候,就偷偷地把那个小朋友的毛笔藏进了自己的包里,回到家中之后,拿起来把玩,爱不释手,母亲问道:“这笔从哪里来的?”儿子看着母亲没有说话,母亲便也不再询问。
又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在回家的时候手里竟然拿着一个鸡蛋,于是,母亲问道:“鸡蛋从哪里来的?”儿子回答:“邻居王阿姨家的院子里拿来的。”母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孩子笑了笑,把鸡蛋煮熟了,算作是给儿子的奖励。儿子还小,心中是非观念不强,母亲的奖励更是让儿子觉得是默许,认为可以这么做,儿子的贪欲也开始增长起来。
这个时候,如果这位母亲阻止了他,骂他一顿,并将鸡蛋送回去,或许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事了,正是因为母亲不把孩子这种偷盗,贪便宜的事放在心里,才最终酿成了后来的结局。
孩子逐渐长大,也越来越爱贪别人的便宜,不是今天拿了张家的算盘,就是明天偷了王家的母鸡,母亲却放任孩子不管,没有一句责备,反而夸奖孩子聪明。孩子偷东西的频率越来越高,大家都把他当作是小孩子不懂事的表现,所以很多事情也就没有说,这更是助长了孩子的贪心。
有什么可以偷的他就偷什么,有什么可以贪的他就贪什么,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大家对他也开始防备起来,儿时的伙伴成了乡里的楷模,而他却是人见人厌,所有的人都不愿意搭理他。
孩子已经成了年轻人,终于有一次因为偷人家的银子被当场抓住而送进了官府,官老爷见人证物证俱在,没有说话,就先打了他一顿,让他招出以前的案子来,年轻人从来没有吃过这种苦,熬不住,终于说出了以前的累累恶行,从偷鸡蛋到偷母鸡,从偷碎银子到偷宝钞,官老爷一看,竟然那么多罪行,于是判了一个终身监禁,问他有什么话说,年轻人没有说话,只是希望能和母亲再说几句,官老爷答应了他的要求,儿子把嘴靠向了他母亲的耳朵,却一口将其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大声说道:“都是因为你,要不是你从小就不阻止我的贪心,那我现在也不会变成这个样子!”
小贪变大贪,大贪最终酿成了悲剧,所以说,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练气场,都要从戒小贪开始做起。
欲是贪,望是执,欲望源自于对世界无明的痴。贪小则损人害己,最终只能自食其果。练气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掉恶习、让心中积累正气的过程,心中邪魔外道太多是练不成气场的,小贪亦是贪,等小贪累积成为大贪,我们便失去了控制的能力。
用禅修气场
如何戒小贪?首先要做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扪心自问一下,这件事,是我应该做的吗?做了这件事,我的良心能安吗?不断地提醒,可以让自己处于一个清醒的状态,抑制住“贪欲”,从而达到练气场的目的。
其次,要从小事做起。小事有时候一点不小,我们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小事、从细节做起,我们才能活得坦荡,小事做不好,还能指望做大事?从生活的卑微处做起,从细节处入手,才是明智的选择。
再者,从心里认识到戒小贪的重要性。佛家讲一切由心造,我们归于本性,心回到自然,才能从根本上去除贪的欲望。大贪小贪都是贪,我们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小就去为之。放下心中的欲望,学会知足,才能真正使得自己能量有所提升。
最后,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让自己无则加勉。有时候,占小便宜可能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的利益,尤其在商场上,更应该讲诚信,而非处处占便宜。生活中亦是如此,越是精明,人脉就会越少,憨厚老实一些反而可以让自己的人脉变广,气场变强。
4.惜福则能量内聚
福与祸相反,祸是灾殃,祸患,与之相对即为福。在佛家看来,福是前生善业感得的果报。我们要珍惜这果报,继续做善事,以积蓄来生的福报;如果不知珍惜,反而作恶,那么来生就会得到恶报。
气场与惜福有什么关系呢?俗语说“人在福中不知福”,就是说人在福中还不知满足,欲望难填,贪求无厌,如此一来,我们的心就不能静,气场也就乱了,不能有效地发挥。
“惜福”,“惜”是爱惜的意思,而“福”则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只有珍惜眼前的福气、眼前的幸福,才不会患得患失,陷于不安之中。
佛家有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在佛家看来,人生并不是宿命论,不是一切不可更改的。虽然他们认为前生善恶之业,招感今生苦乐之果,也就是福报或灾殃,但是今生的祸福,一切还是由个人的行为来主导的。
虽然我们不知道有没有前世或后世,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惜福,对欲望追求不止,就必然会招致祸患,或是亲朋好友离你远去,或是自己的身体变得虚弱不健康,不用到来世,今世就会遭到报应。
惜福,是一种知足的表现,放下了心中的牵绊,珍惜眼前的幸福,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心得到平静。我们经常说,某个人好福气,福也是一种气,只有惜福的人才会有这种气,否则,暴殄天物,只能自取灭亡。
能量的收敛其实本身就是敛气的过程,我们收的就是福气,福气来之不易,又怎么能不珍惜呢?所以,我们要懂得惜福,学会惜福。
那我们又如何惜福呢?惜福首在约束欲望——知足,次在生活有度——勤俭。从知足的角度来看,一个欲望无穷,不懂得知足,任由欲望膨胀为所欲为的人,只能取祸,不能长久。反之,则能幸福安康。
其次,我们要勤俭。“勤”是摇钱树,“俭”则为聚宝盆。勤俭不是让你不去消费,只进不出,占人便宜,而是让你量入为出,做长远打算。
一个有气场的人身上往往会体现出这两种气质来,正是因此,才使他的人气很高,受到大家的欢迎。他们不仅不会被大家视为小气、吝啬,反而会成为大家的楷模。
何事无因,何事无果?所谓“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这是必然的因果。懂得惜福,才能让自己长存福中,能量不绝。
福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福也是有限度的,福有多少得看我们种了多少,一旦享福过度,就好比银行透支一样,难免会陷入痛苦之中,所以,我们就算有十分的福气,也只能享受三分,所余留到以后去享受。
惜福就是一个积聚能量的过程,你对眼前的事物有多珍惜,对目前的幸福看得有多重,那你的能量就会有多少。一个只懂得追求,只知道享受的人必然为大家所不耻,而一个珍惜眼前幸福的人必然为大家所尊重,人家对你的尊重不正是你的能量、你的气场在起作用吗?所以要学会惜福,并且要多惜福。
上虚下云老和尚是一个非常惜福的大师,117岁高龄的他还经常去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晚上8点之后,他还要对来自各地的信件一一过目。平常都要深夜12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2点又起床打坐,3点半则开始起床洗脸。很多人都说,他的长寿是惜福惜出来的。
绍云法师曾与其一同吃稀饭,吃红薯的时候发现红薯皮又苦又涩,便拣出来放在了桌上。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等到一起吃完了稀饭,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拣出来的红薯皮都吃掉了。当绍云法师将这情景看在眼里的时候,心里感到惭愧万分。
事后,绍云法师问他:“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那些红薯皮那么苦,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啊?”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他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蹋呀。”绍云法师从此不敢不吃红薯皮。
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先生,去山上探望老和尚。老和尚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但张处长是个不懂得惜福的人,在吃饭的时候好几粒米饭掉在了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等吃完后,他却弯下腰,一粒粒地把米饭从地上捡起来,吃了下去。
张处长见此情景,顿时面红耳赤,很不自在,对老和尚说:“那些米饭掉在地上已经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回答说:“不要紧的!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蹋的。”处长对他说:“你老人家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回答说:“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
老和尚的身体一直很棒,牙齿也特别好,曾经一位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绍云法师他们在吃,他便也吃,绍云法师说:“这东西那么硬,您还能吃动吗?”他却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就吃,比大家吃得还快,大家也为老和尚的身体健康程度感到意外。
老和尚一直很节俭惜福,睡的草席破了,便补好再用,等到后来实在无处可补了,大家就建议换一张新的,没想到老人家知道后顿时大骂,于是大家只能作罢。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老和尚始终穿着一件烂衲袄,冬天顶多就是里面在加一件棉衣而已。
老和尚常说:“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他还经常告诫年轻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上虚下云老和尚正是因为惜福所以才如此长寿,很多的人见到他之后才真正懂得什么才是智慧和福气。老和尚慈祥和气,大家见到他就会发自内心的尊重,被他的一举一动所影响,无疑,老和尚的气场正是来源于惜福。
惜福的人往往能心里坦荡荡,从而长寿。欲不能太强,福不能太享,要懂得细水长流的道理,挥霍浪费、骄奢淫逸只会挥霍我们的气场和能量,使我们堕入噩运之中。
用禅修气场
惜福,顾名思义就是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福气,珍惜自己目前拥有的一切精神和财富。欲望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所以我们要放下不切实际、损人害己的欲望,珍惜眼前的幸福。
在世俗之中,我们又应该如何做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要珍惜眷属之间的亲情、夫妻之间的爱情和朋友之间的友情,又或者是一件衣服、一粒米饭、一张纸片。
气场就好比是美德,让大家趋之若鹜。珍视情意、借鉴所有、摒弃奢华、崇尚简朴这些美德皆来自于惜福,所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决绝惜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