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教育评析及展望
——兼论设计教育与知识经济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我国古代崇尚知识的名言。不过,这些读书人吃得“苦中苦”是“方为人上人”,读书是为了做官。因此,科举制度几乎成为我国古代(隋唐以后)所有读书人命运的主宰。科举制度的现代变种则是应试教育,不知是什么原因,应试教育竟成为当今中国难以扭转的社会现象。应试教育的特征是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考试,考什么学什么,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制度必然与设计教育无缘。
中国的专业设计教育脱胎于专业美术教育,本名为工艺美术设计。20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国民经济及改革开放的发展,西方的设计教育思想逐渐对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产生影响。可能是为了迎合世界潮流,设计教育开始自立门户并逐渐替代了工艺美术教育。典型的体现是学科名称以设计艺术代替了工艺美术,有关专业院校纷纷兴起更名热,设计学院、设计艺术系、设计艺术专业等不亦乐乎。工艺美术这个名称则逐渐被贬为“保守落后”的传统手工艺的代名词,工艺美术专业或学校则由于传统手工艺产业的不景气而被淡忘,不知不觉中退出了历史舞台。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中国而言,这或许会造成历史的悲哀。
由此说来,中国的现代专业设计教育既短暂,又紊乱,存在有严重的先天不足的缺陷。
首先,更名容易,转变观念难。我国的设计教育至今仍跳不出“画设计”的束缚,原因显然在于与纯美术的绘画的“脱胎”关系。要“胎脱”更要“换骨”,确非易事。全盘引进行不行,当然难行,国情、校情、家情有异,加上教师、学生、领导、家长的认识和观念跟不上,就算全盘引进,执行起来亦会面目全非。以造型及色彩基础课教学为例,现行两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是从绘画专业教学中“缘伸”出来的,可以说,教得越认真、学得越彻底,与设计教育的要求就离得越远。如果要彻底改变,则符合要求的教师难以物色,学生乃至家长可能会误认为是降低了教学质量而提出异议。因此,我国设计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明确设计教育的总目标,从当今的实情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课程结构“菜单”,并以此为基础,教与学双方都尽力以新观念投入探索与实践,经过数年的努力,或许会有实质性的改观。
其次,我国的艺术教育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近20年来,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从小学开始就滑入应试教育轨道,考什么学什么,不考则不学。中学就开始文理分科,还搞什么快慢班,教学方法则是原始性的加班加点,时间不够就减不考课程的课时,首砍的就是美术与音乐课,高中不开艺术类课程成为天经地义,不少初中的艺术课程形同虚设。而专业的高等艺术教育招生时要搞专业加试,非常强调专业基础技能,在与文化基础无法两全之际,则采取降低文化录取分数线的办法加以解决,久而久之出现了恶性循环。由于报考艺术类高校文化成绩要求极低,报考艺术竟莫明其妙地成为成绩上不去的中学生的高考出路。尽管不能说是全部,随着应试教育的强化,上述现象的比率却自然攀升。对于设计教育还有一个严重问题是艺术类高考录取时允许数学不计分。设计思维是必须建立在逻辑与形象思维并重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而中学的数学课是建立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主干途径,数学学不好还把设计艺术当投考出路,这无疑又是一个致命伤。所幸者,这个恶性循环的恶果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国家教育部门已明命贯彻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已被提到特殊的重要位置。但是,艺术教育的定位则在美育,对全面的思维教育(逻辑与形象思维并重的教育)则关注不够,设计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几乎未占一席之地,这或许会造成新的历史性遗憾。另外,我国在素质教育规范下的艺术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正确的课程标准的确定、合格的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立、适用的教材的编写与完善等都尚需时日。可以说,专业的设计教育要受益于素质教育的积极成果还有相当的一段路要走,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
再次,设计教育是建立在现代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同时在我国还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及制约。作为工业经济基础,我国在机械化总体水平、材料工业水平、制模及其他工艺水平等方面都未达到先进程度,必然与设计水平的提高造成瓶颈。当然,在改革开放年代里我们可以依靠引进,这必将大大推动我国设计及设计教育水平的提高。然而,上述“瓶颈关系”会引发不少具体的矛盾或差异,如关于计算机的掌握及运用,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不仅早已普及,甚至要防止由于对计算机的过分依赖而影响设计过程中创造思维的发挥。我们的实际情况正相反,对于多数学设计的大学生而言,用计算机搞设计不仅感到神秘,甚至望机生畏。可见,当今我国的专业设计教育有必要将普及计算机设计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注意克服依赖计算机而束缚创造性的倾向,这才是正确而清醒的认识和态度。引进就像树木移栽一样,要栽活并继续成长必须与本土融为一体,才能生根发芽,形成跨越性发展。对于现代设计教育而言,这种移栽与融合的过程与关系更为重要,并更加成为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引起相关的高等专业设计院校的特别关注。
应该承认作为体系性的设计教育是包豪斯开了先河,至今也仅有近百年历史。在这期间,先进国家的经济特征完成了新的转型,就是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物质基础是电子和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成果是经济全球化。“设计”不仅是知识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知识应用的体现方式,知识之能产生经济效益,设计则是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由此可见,设计既是知识成为经济的有效手段,又是知识产生经济效益的催化动力。而信息技术既加快了知识的创新与传播,又是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载体。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设计教育必须关注信息技术与全球化的问题。具体地说,必须迅速加强对掌握计算机与外语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必须结合我国现存设计教育的实际,制订加快实现上述目标的措施与政策,这便是展望中国设计教育的基点与出发点。
我以为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尚属初创阶段,我们对设计的认知、价值、观念等与知识经济的要求相距尚远;我们对设计专业的增列、定位等教育基本问题尚处于头痛医头式的表层应对状态;我们对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尚未摆脱计划经济观念与模式的束缚。凡此等等,都需要我们既有远见又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克服,才能尽力争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建议先做好下述四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1) 在普通中学或高校素质教育中增列并加强设计思维教育内容。我国当今强调并贯彻的素质教育,以音乐和美术课作为主要媒体,尽管在美术课中亦有一些设计艺术的内容,然而,课程宗旨则在加强审美及陶冶情操。以思维教育而言,则在于加强了形象思维教育。在应试教育成为一统天下的情况下,普通中小学学生接受的几乎都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单向思维教育,教师与学生都习以为常,他们在接受形象思维教育时往往有点格格不入。设计思维教育恰恰是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体,同时也追求创新,因此,将设计思维教育列入素质教育内容,既是建立健全的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为提高专业设计教育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 在专业设计教育中增强文化素质教育。如前所述,我国的专业设计教育归入艺术学科,因此,在招生时“享受”着降低文化录取分数线的“优惠”。20年的实践证明,正是这个“优惠”造成了包括设计艺术在内的艺术类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的下滑,其根源就在于对文化素质的轻视。纠正办法很简单,解铃还须系铃人,就是从招生开始制订纠偏性的政策及办法。以往,我国艺术类高考的录取办法为“文化过线看专业”,即文化成绩达到“优惠”标准(实际各门课的平均分为百分制的40分左右)后,就以专业加试成绩择优录取;个别如艺术史论或师范类专业则为“专业过线看文化”。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可以采取“文化过线”以专业和文化总分之和择优录取的办法作为过渡,这个录取办法既平稳又能有效地提高专业设计生源的文化水平,再加上逐年提高文化录取分数线的分值,经过几年的努力,就能使设计还其应有的面貌,成为“聪明人干的聪明活”。
(3) 以彻底的学分制带动课程结构改革。知识经济时代的专业设计人才要具备厚基础宽专业的能力以及掌握外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尽管教育部曾以合并专业的办法调宽学科专业的口径范围,但校方贯彻时则多以重设专业方向加以应对,这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典型体现。我国当今多数设计院系的课程设置皆以专业方问为核心。知识结构偏窄,明显地带有干什么学什么的实用主义倾向,再加上以技能训练挤占了大量课程时间这种教学体制是难以整体性地培养出开放、创新式的设计人才的。在此,有必要以一种机动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来改变这种自我封闭状态,这便是彻底的学分制,它既能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又能用淡化专业、突出课程的宗旨和必修选修制改变现行的课程结构,以达到教学相长、人尽其才的目的。这个话题我已有另文专述,不再重复。
(4) 用传统手工艺作为必修的基础课程。陶瓷、漆艺、印染、雕刻等必选一门,这样做既加强了设计基础必须的动手能力,又能体会技术与艺术的圆满的结合关系,还可以恢复对优秀传统的信念,可谓一举多得。若能真正加以实施,有望到达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的理想境界。
四点建议看似都属外围措施,并未涉及设计教育的中心议题,然而,任何辉煌的高楼大厦都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中国的专业设计教育历史虽然短暂,更本质的缺憾在于紊乱。因此,一定要从根本做起,才能真正缩短初创阶段的时间,并以跨越式的步伐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