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漫步
一
设计艺术作为学科名称,曾有实用艺术、工艺美术、商业美术等多种称谓。在我国,正式将设计艺术确立为高等教育学科名称,也就是近10几年的事。所以,称作现代设计艺术是有现实意义的。不过,有人硬是把设计艺术与工艺美术拆开,还将后者套上传统与保守的帽子,而把前者尊为现代与创新的象征,细思起来未免有些感情冲动,甚至有些数典忘祖。
观赏艺术是对应于实用艺术而言的,它很明显是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创作的,因此被定性为纯艺术;实用艺术则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为主兼具审美需求的艺术。如此看来,实用艺术这个称谓本身就很实用,是否太“白”了一点?也可能就此而没有得到学者们的青睐。
工艺美术是美术与工艺的结合物,纯美术的作品可以直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工艺美术的设计图只是设计意图的展示或工艺制作的依据,工艺美术产品则是艺术构思经过物化后的产物。物化过程可以是手工的,也可以是机械的,但都包含在工艺制作范畴之中。就此看来,实用艺术与工艺美术作为名称的差别,前者着眼于产品的功能,后者侧重于产品成形的过程,共同的特点是都很名副其实。
商业美术不能与实用艺术或工艺美术画等号,在商业经济发达的前提下,为商业服务的美术也会随之兴旺,内容也十分丰富,设想与计划方面的要求也十分高。中国历来有轻商或卑商的传统,因此,商业美术这个名称在中国被冷落而无人领用,也不足为怪。
设计艺术,顾名思义是“设计领域里的艺术创作”。事实上,任何艺术创作必须有设想与计划,艺术创作可以另称为构思、意象等以作区分。仔细琢磨,差别还是有的,艺术创作更强调感性因素,而设计则必须系统周密,更需要理性思维。设计艺术这个名称之所以在当今旺起来,经济发展及机械制作代替手工生产是物质基础,和英文“Design”则有直接关系,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改成Design似乎成了与国际接轨的切入口。不知什么原因,赶时髦的毛病在当今中国越演越烈,过生日不吃面条改吃西式蛋糕,还要唱洋文歌曲;说好变成OK;小集会要叫“派对”……如此,工艺美术当然要叫Design艺术。不过,作为高等教育的学科名称,换一个标签就能万事大吉,未免幼稚与简单。既然改了名,就得实实在在地做工作,以使设计艺术这个学科名称能名副其实。我们应该按学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把设计艺术学科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建设好。
二
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专业教育,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是萌发期,50年代至70年代是成长期,80年代至今是发展期。
20世纪初,具有现代意义的西式高等教育引入中国,其中也有美术学科,课程中有手工或劳作,可谓工艺美术教学的雏形。
萌发期的先行者有庞薰琹、陈之佛、雷圭元、沈福文等先生。他们或东渡、或西进,先学习后移植,为中国的高等工艺美术教学做出了拓荒性贡献,尤其在图案教材及课程建立方面皆有卓越的成果。那个年代,战乱不断,工商经济落后,先天不足使专业工艺美术教育缺乏经济及社会基础作支撑,自然也成不了多大的气候。因此,上述诸位先生在从事工艺美术教育的同时,大部分皆是有名的画家——庞先生画新派油画及装饰画,陈先生专攻工笔花鸟,沈先生既作漆画又作其他绘画。然而,工艺美术教育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并且难以跳出绘画这个“掌心”,是否也引发出一个后遗症?
成长期出现于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初的1952年及1956年,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有过两次院系大调整。对于高等工艺美术专业教育而言,最大的成果是1956年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两年后,中国出现了“大跃进”,掀起了经济建设的热潮,各美术专业院校纷纷设立工艺美术专业,主要是装潢及染织两专业。60年代初,全国处于困难时期。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在经济及政治的双重制约下,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刚起步又停滞,为以后的发展留下了后天失调的隐患。
发展期的形成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党中央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总方针,为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证,并产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建设成果,也为现代设计艺术及其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证。改革开放首先为现代设计艺术及教育提供了条件,也对计划经济中形成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期之初有过两次不成形的大讨论,议题是“图案与三大构成”及“工艺美术与设计”孰先进孰落后。由于实用艺术本身就很实用,高速发展的经济更需要现代设计艺术快速地为之服务,于是争论在既无开幕式又无闭幕式的状态下消失了。今日之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有信息说已在全国1千余所高校7百来所中开展对于这种大跃进的背后出现的新问题的反思,我们应予以高度关注。
三
专业艺术教育有重视技艺训练的特点,尤其是表演类专业,没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是不可能成就为起码的专业人才的,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便是最实在的写照。美术及设计艺术专业人才,也需要专业基本功。因此,在艺术类高等院校招生时,得先进行专业加试,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文化统考。
可是,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下,文理分科使文化知识越学越狭,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艺术课程更被不断挤压,高中阶段则干脆取消了美术、音乐课。虽然这种现象近几年正在逐步纠正,但何时有实效还得拭目以待。报考专业艺术院校得以专业加试合格为前提,那么考生们不得不面临专业与文化双重备考的压力。可能是为了缓解这对矛盾及压力,国家教育部门采取了降低文化录取分数线的措施。经过20多年的执行,该措施却引发出了一个始料不及的可悲后果,即不少高中生在文化成绩上不去的状态下赶快转学艺术,以获得成为大学生的最后机会。由此,学艺术成了读不好书的高中生们的升学出路!这无疑是我们不愿接受的结果!
深层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学科分类时艺术分属文科类,高考时不考物理、化学,数学不记分,致使考生在高中阶段就放弃数理化。这就使设计艺术学科成了重灾区。因为设计艺术离不开数、理、化知识及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外语水平差也成为高等专业艺术教育中的顽症,不仅直接影响研究生的生源数量与质量,同时又成为难以与国际“接轨”的拦路虎。
20世纪80年代初,我担任过装潢教研室主任,1988年又担任工艺美术系主任。在工作中,我就关注过上述问题,也尝试着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改革。除了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之外,还在招生环节上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对语文和外语设定最低分数线要求,数学要计分并也有分数要求等;更大的动作是改变录取程序和方法,即把“文化成绩达标后按专业成绩择优录取”的办法改变为“文化成绩加专业成绩之和择优录取”,这个办法的优点是文化好的或专业好的考生都有机会被录取,改变了前一种办法重专业轻文化的错误导向。这种录取办法已在南艺设计类专业实施近20年,对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扭转艺术类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怪圈”现象,都已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良好的后续效应。因此,这个录取办法已被越来越多的同类院校所关注及采用,如果能被全国所有的设计艺术学科的招生所采用的话,若干年后,我国的设计艺术水平必然会出现上一个新台阶的可喜局面。
教育是一个长效事业。一个不完善的举措所产生的不良效果,往往会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显现。这种恶果一旦发生,就难以补救。同样,一个好举措的验证也不是短时间就可下结论,这就为改革增加难度。但是,举措的好坏在指导思想上是能提前做出判断的,包括设计艺术在内的专业艺术教育重艺技轻文化的观点有偏颇,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通过利用高考的指挥棒效应再做一些更大胆的改革也应鼓励。例如:把设计艺术本科延长为五年制,在招生时能否取消专业考试?将必要的专业基础通过预科的办法加以解决。因为与其把专业基本功训练放在高中教育业余阶段进行,不如把有志于设计艺术的优秀高中生招进来后再规范地培训,医学、建筑等本科可以是五年或六年制,设计艺术何以不能呢?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我国高等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已明显地体现出来:一是自费上学和自主择业;二是专业拓宽及专业选择。
高等教育不属义务教育,缴费上学世界通行,这一点已为中国的老百姓所接受。既然是缴费上学,学校就有义务尽量满足学生相应的要求,高校管理必须由管教型转变为服务型。
计划经济形态下的高校,追求“专业对口”,学什么专业要求分配到相应专业的工作。在这样的机制下,必然导致专业越分越多,专业的知识面则越分越专。自主择业就不同了,专业对口的工作不一定就能择到,这就要求高校尽量拓宽专业,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毕业生择业的适应能力。
还有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问题是学生的专业选择与确立。当今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其盲目及非自主因素很大,而我国的高考及管理体制又是一考定终身,因此还出现了转专业要缴钱的怪现象。抹煞个人兴趣、对专业不甚了解就确定专业、学什么专业只能干这一门工作等都属不正常现象,理应通过改革加以完善。
如何在新形势下适应新要求?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可以借鉴,那就是实施国际通行的学分制。按理说各类学分制在我国近期也试行了10多年,何以少见成效?主要原因在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绝非易事,由市场经济孕育而成的学分制的推行也需水到渠成。当然,在我国推行学分制,得从实际出发,加上大胆的改革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否则水到了渠也会难成的。
南艺设计艺术学院具体实施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已有3年,回顾3年实践有如下体会:
第一,观念转变是关键。学年制在我国执行了几十年而且很周密,无论是执行者还是被执行者都已习以为常,一旦冲破,势必不习惯甚至不知所措。如学年制强调过程管理,学分制侧重目标管理,要完成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大破大立,没有师生员工各方的观念转变为前提是难以奏效的,不然就会产生不适应甚至抵触,而学分制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会影响大局而造成“肠梗阻”。
第二,“淡化专业、突出课程”是突破口。学年制以专业为中心组织教学及安排所需课程,好似套餐制;学分制为学生提供尽量大的自我塑造机会,因此,必须在科学合理地设计好课程结构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尽量大的课程选择空间,好似自助餐制。所谓“淡化专业、突出课程”,即冲破以专业组织课程的旧框框,用自助餐代替套餐,允许学生在按必修、限选、任选及前修课的规则下自由选课。在执行初期,原有的各类课程基本上都可以作为候选课程,差别只在于“重新洗牌”,这样做可以在急转期达到“软着陆”的效果,为推行学分制营造一个可贵的稳定局面,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三,学生的自我塑造是目标。新的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完成这个转变,才能真正做到由管教型转变为服务型。所谓管教型,反映在课程管理上即学生按学校制订的课程表上课。学分制则授予学生自己设计课程表的权利,学校的任务与职责则是提供尽量完满的服务。当然,自我塑造决非个人的随心所欲,其中既包含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又包含尊重群体利益的行为准则。自我塑造是开发个人潜能、加速成才的有效途径,对于被应试教育长期禁锢的中国大学生而言,其重要性与价值显而易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分制的推行与实施任重道远。随着我国高校教改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的学分制必将成为现实。
五
学分制改革毕竟只是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一旦正常运转,使命即告结束。对于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而言,改革的重任更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及管理方法等的深入探讨。
如前所述,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如何应对21世纪的挑战?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分析新世纪的进步与变化以及对设计艺术教学将会产生的影响,就可探求出可行的对策。
首先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和设计艺术直接关联的印刷制版、排版为例,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已使过去成年累月才能完成的事,只需几天甚或几小时即可大功告成。再就是材料科学的发展,如果不计工本,当今的材料与工艺已使产品造型设计基本达到想制造什么就能造成什么的水平。以往的设计艺术教学一直强调材料与工艺对设计的制约,甚至以“带着镣铐跳舞”为己任,这种被动式的制约关系在科技发达的当今已大为削弱。
其次是信息化遍及全球。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使时空缩短变小,而且还将改变知识传授的途径与模式。教师垄断知识的格局必然被冲破,口授身传的上课方法亦须改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获得所需的知识,在一般知识领域里不必用死记硬背的办法来获取知识,从而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在知识大爆炸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亦会随之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必须加以改进。
再次是计算机及软件使用的普及。计算机进课堂在我国的设计艺术院校中已基本实现,学生用计算机完成作业亦比比皆是。问题是不少事往往物极必反,当师生们惊叹依靠电脑软件可以做出人工难以做到的图像效果之际,由于过分依赖软件而放松审美能力培养的弊端就会出现,依靠软件而满足于影像资料的嫁接或组合所造成的艺术表现力的贫乏,必将导致创新能力的丧失并限制艺术设计水平的整体提高。另外,以电脑上的虚拟图像代替实物模型,也会造成学生缺乏动手能力而减少应具备的实践经验。
面对如此现实,要发展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专业教育更需有清醒的认识和有效的措施。高屋建瓴,扬长避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其中,管理方面应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实现电子教务;教学方面要在保证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等原有优势的前提下,特别重视学生的现代设计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原创精神追求等方面的确立与培养;作风方面则切忌盲目地赶风作秀。唯其如此,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才能以稳健的步伐跨入世界先进之林。
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