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园区产业,铁桶与竹篮的选择
各式各样的竹篮看上去很美,提起来很轻;铁桶傻大憨粗,但提起来有分量。当我们去打水的时候,肯定会用铁桶,而非竹篮,因为“竹篮打水一场空”。做产业、做产业园好比打水,我们一定会用铁桶,而非经看不经用的竹篮。产业园区的建设经营必须玩真格,产业规划、产业招商、产业运营都得实打实地筹划、操作。园区、项目整天玩花架子,将落得竹篮打水的结果。对此,我们不妨从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的角度细细品来。
一、战略新兴产业成“时髦”产业
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涉及23个重点产业领域。“节能环保”将重点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新兴信息产业”将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生物产业”将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新能源”将由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领衔;“新能源汽车”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提出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分列了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两项。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的希望,是区域的希望。各地都在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大展拳脚,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科技产业投资热潮,同时带来了产业园区和产业地产的建设热潮。建设科技型园区,聚集、助推科技企业,让战略新兴产业唤来区域发展的又一个明媚“春天”。
战略新兴产业俨然成了“时髦”产业,成为各级政府和各类园区热捧的“香饽饽”。毋庸置疑,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发展不断推进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科技贡献率逐步提升。但在良好势头下,一个影响当下、关乎未来的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即各地产业园区同质化建设经营,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对此,业内人士都心如明镜、感慨万千。
广东东莞松山湖科技园(以下简称松山湖科技园)曾定位于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封存和软件开发等IC(集成电路)产业,立志与东莞其他各镇拉开档次,发展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端产业,但是其IC产业在与长三角的上海、苏州和近邻深圳的角逐中,在知识、技术和人才储备上均存在先天短板,期待短期得到改观,谈何容易!松山湖科技园虽然经过多年打拼,打响了知名度,但在高端产业聚集上并不如预期所想。以至于国务院副总理、原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视察调研后,颇为不满,留下告诫:如果今天不积极主动调整产业机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面对同质化竞争,园区建设经营者必须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做好产业规划,加强区域研究、产业分析,评估区域经济基础、产业资源和科技实力,考量产业拓展能力、招商引资能力和产业服务能力。这之后,再确定园区的定位。为了赶时髦、混政绩,一些缺乏科技产业基础的地区硬性建设科技型园区,应了那句话——“有条件上,没条件也要上”。到头来,招商难、配套难、服务难、运营难,难上加难,园区也难逃竹篮打水的下场,即使能够经营下去恐怕也早已转换产业。与其如此,不如根据自身优势,建设适宜的产业园区,哪怕是主营传统产业的园区。
安徽宣城市具有千年的宣纸生产历史,零散分布着几十家宣纸生产厂,为了整合产业资源,加强环保管理,建立了国内唯一一家宣纸产业园。河北沧州以化工为第一产业,其产值占全市GDP的12%以上,为下游的塑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料产地优势,全市有3000多家塑料化工生产企业,沧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占地5平方公里的塑料产业园,旨在借助母城著名的化工城及石化工业独有的优势,重点围绕塑料原材料加工、新型建材塑料、工程塑料、塑料包装,以及塑料机械五个方面构建产业链条,同时带动沧州有一定基础的塑料机械、塑料模具、塑料原料和塑料助剂等配套产业发展,提升沧州塑料产业的整体层次和市场竞争力,打造沧州塑料产业基地品牌。
对于经过审慎分析,确定具备建设高科技园区的基础优势的区域,还需评估:建设综合性的产业园,还是专业化的科技园?重点发展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哪些领域?提供哪些独具优势的专业配套与服务?而千万不要以为建造一个科技园区,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提供一些基础服务,配备一些招商人员,企业就纷至沓来,园区就日新月异,区域就蒸蒸日上。
二、文化创意园是个“筐”
近几年,新兴文化产业成了新兴文化。文化产业指利用各种数字技术和软硬件载体,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数字化创作、编辑、生产制作及传递,向消费者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内容产品,如3D(三维、立体)影视、动漫、网游、创意设计等。
新兴文化产业区别于传统的、常规的文化产业业态,是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发展的具有跨领域、融合性、创新性等特征的新型文化业态。传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赋予文化艺术作品新的生命。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让科学技术担当精彩演绎和传承文化意蕴的时代责任,通过科技手段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既体现出文化本身的深邃内涵,又展现出科技的时尚魅力,在满足人们新时期的审美需求和精神享受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推动产业升级。可以说,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是助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核心力量。
国家在鼓励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在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于是,全国各地文化园、创意园遍地开花,迅速蔓延。各个文化园区规划定位形形色色,建设营运状况参差不齐,有的还被文化部官员批为:以文化园之名,大兴房地产。
文化之范围是极其宽泛多元的,文化园承载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但不等于说“文化园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很多文化园、创意园过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园区产业定位模糊不清或定位与招商两张皮,不管企业业态,不管项目前景,一律先招进来再说,导致进驻的企业商家过杂过滥,有的甚至本末倒置,商业店铺成了主流,产业企业成了从属,园区俨然成了商业街、大杂铺,“只见商业,不见文化”。
天津有个创意园,建在人杰地灵的南开区,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人文环境,园区规划看上去也可以,没承想招商招进一大批餐饮企业和小商铺,园区基本成了周边的商业配套街区,园区产业运营、公共服务难以开展,进驻的企业抱怨不断,创意园徒有虚名、勉强为继。
客观地讲,园区经营都有压力,招商百分之百地按照规划推进,有些难度,适当招入一些边缘类企业在所难免。但是一定要有意识、有目标地跟踪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的重点企业,而且必须招入一些有模有样的样板企业,这样才会产生联动效应、跟随效应,让相关产业企业随之进入园区。
三、产业集群,不要口号,要实效
产业集群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个区域、一个产业园切实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集群,那么这个区域、这个产业园基本上就是区域的产业支柱与利税大户,区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因此芝麻开花节节高。有时也用“虹吸效应”来形容产业集群的效果,即当一个簇群(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时,会吸引更多的外来者跟进。研究表明,簇群每增加10%,该地区被未来投资者选中的概率就增加5%~7%。就如河北沧州建设塑料产业园,打造塑料产业集群,国内不乏这样的案例。成功的案例不再赘述,我们需要以冷眼观行业,寻找关键问题,引导产业发展。
产业集群需要空间与时间的积累,没有几年的光景,很难促成、长成。产业集群最终要看产业集中度、产业贡献率等实际指标,各地不少产业园区高擎产业集群的大旗,而现实却是园区内企业鱼目混珠、上下不相关,左右无关联,互相借不上力,彼此搭不上桥。如此下去,区域发展将后劲乏力。
产业集群不能停留在纸本的园区规划和广告宣传上,必须清清楚楚地做好产业链分析,扎扎实实地做好产业配套、产业招商和产业服务。考察区域产业集群状况与业绩,除考察产值、利税等综合经济指标外,还有更简单直接的方法,即看园区周边酒店内谈合作、做生意的产业上下游企业和服务机构的聚集状况,或者看特定地区(尤指中小城镇)内直接或间接从事产业生产和产业服务的人员比例。
百年来中国仁人志士始终追求“产业报国”,产业是实业,容不得舍实求虚。中国的产业园也必须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园区的产业规划、产业招商与产业服务,要像铁桶打水那样实实在在,而绝不能如竹篮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