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秘史之江湖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虎贲雄姿(1)

军中名士——蒋百里

1913年6月18日的凌晨,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肃杀的操场上,全校两千余师生正面容严肃地聆听官长的训话。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位面容清癯,身形略显文气的军人,此刻他正立在讲武堂前的石阶上,一脸沉痛地诉说着什么,声调清晰俊雅,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悲愤。 突然之间,这位配着指挥刀的军人却拔出手枪,对准自己的胸部猛然扣动扳机!全场大哗,年轻的官校生们一脸惶恐,都不晓得他们这位可敬的校长为何会有如此激愤之举,而一些明白内里的教官们则暗自叹惋,百里先生一代名士,却被这时代逼迫至斯,真乃民族之悲剧也!

是的,这位性格刚烈的军人就是时任保定军校的校长、民国战略大家蒋百里先生,而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居然让这位才高八斗、文采风流的军中名士愤而自杀呢?他那跌宕的生平,又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呢?

将军身世

蒋百里,名方震,百里乃为其字号,取自《易经》中震卦“声闻百里”之意,后人叫百里先生叫顺了口,将军也就以字闻名,倒是原名蒋方震却要让人思量一下才能反应过来了。

百里将军的家乡是浙江杭州府海宁州硖石镇,也就是现在的浙江海宁市,此地自古就是文风兴盛之地、人才荟萃之乡,从南宋起就声名在外,近现代鼎鼎大名的王国维、徐志摩、金庸等文化大师都是生长于斯,尤其徐志摩的家族更是与蒋家还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二人乃一生的挚友。

蒋百里所出身的硖石蒋氏,也是当地一个诗礼传家的名门望族,蒋百里自幼在乡里的私塾接受了完整的传统国学教育,并在16岁那年通过科举乡试成为秀才,如果不是晚清的乱局,本来硖石蒋氏是又要出一位纵横于官场的士大夫,但是时事艰难,腐朽的科举制度已经不能维持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的根基,要想图存,必须开眼看世界,西学的传入犹如给近代的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门窗,作为开风气之先的江浙,近代化教育的书院如火如荼地开办起来。刚刚高中秀才的蒋百里受到这些维新思想影响,果断抛弃了四书五经的功名,转投西式的课堂,学习能够救国的“实务”。他先是求学于杭州求是书院(浙大前身),进而又在地方官员的资助下于1901年东渡扶桑,留学日本。

在当时的中国,留日是一种时尚,因为甲午战争的惨败彻底刺激了中国传统士大夫们的神经,一个素来为他们所轻蔑和鄙视的弹丸小国,却通过近代化的变法图强一夜间改头换面,转过身来就将自己所学习和侍奉近千年的“天朝上邦”打回原形——清王朝的太平梦到了该醒的时候了。心怀国事的士子们从日本的迅速崛起中依稀看到了国家变革的方向,于是一批又一批怀着强国梦的青年人纷纷远渡东瀛求学,希望掌握这个国家近代化改革的一切成果,来为自己多灾多难的父母之邦开出一剂救亡图存的良方。

那也是一个各种救国思想层出不穷的年代,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不同的青年各自选择了自认为正确的道路前行,有致力于政治革命的,有埋头搞实业救国的,也有如鲁迅先生一般提起笔唤醒世人的,而秀才蒋方震的选择是投笔从戎。1904年他报考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准备学习军事来为国效命。

这个选择,开启了他未来传奇人生的序曲。

陆士岁月

20世纪初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这里既是后来的“二战”甲级战犯诸如东条英机、荒木贞夫等“恶魔”的初级养成所,也是孕育未来中国革命先驱的摇篮,比如蔡锷、蒋百里、蓝天蔚、李烈钧等一大批未来在民国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是在这一时期从陆士毕业的中国留学生。

蒋百里考入的是陆军士官学校第17期步兵科,同班同学里有个很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便是日后被戏称为“东条上等兵”的首相东条英机,但这时候的东条英机还只是一个脑袋不怎么灵光的官二代,据说他上军校都是那个当陆军中将的爹走了门路,被陆军教育总监特批考了三次才考中的。

天分极高的蒋百里自然没有东条这么笨,虽然还有些语言上的障碍,但陆士的课程他基本上是学得游刃有余的。当时陆军士官学校的科目分为“学科”与“术科”,前者是在纸面上的关于战术、兵器、地形及筑垒、交通等军事领域相关的理论教程教学,后者则是针对军校生的特点,在训练场进行的队列、刺枪、马术以及日本剑道等方面的体育操练。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文弱秀才出身,但是蒋百里在术科上的成绩并不逊色于那些一路从陆军幼年学校、陆军中学直升陆军士官学校的日本同窗们,尤其是他的骑术,在整个陆军士官学校都是出类拔萃的,甚至把一些骑兵专业出身的“善骑者”都比了下去。在当时的陆士,人们把浙江的蒋百里、湖南的张孝准和早一年入学的蔡锷并称为“中国三杰”。

在学习军事的同时,蒋百里也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他联络同在日本留学的浙江同乡,办了一本叫作《浙江潮》的革命刊物,亲自执笔撰写一些倾向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时评论文,期间发表的诸如《国魂篇》、《民族主义论》等文章,立论独到,条理清晰,文辞流畅,感情奔放,在旅日学生中传诵一时。其才情让维新派的领袖人物梁启超亦赞赏不已,后由蔡锷介绍,蒋百里结识梁启超并拜他为师,受其勉励又捡起了学问,蒋百里后来所以成为一名能文能武的儒将型人物,与梁启超这种亦师亦友的影响是不无关系的。

就在这种一边习武,一边写作的陆士留学生活过了整整一年的时候,爆发在中国土地上的日俄战争越发激烈起来,前线日军官兵大量战死,连累着基层军官也匮乏起来,急了眼的日本军部就把主意打到了陆军士官学校的学生头上。

1905年,随着大本营一声令下,蒋百里所在的陆士17期学生和刚入学仅半年的18期学生统统提前毕业充实军队,连带着同期的中国留学生也失了学。

虽然是提前毕业,但该有的毕业典礼总是不缺的,陆士的传统是毕业成绩排名第一的学生可以得到皇室成员的接见并赐予怀表。网上有资料说这个荣誉属于蒋百里,而且他这个中国人的身份还很让日本人尴尬了一把。但据可靠的查证来看,陆士第17期的首席毕业生应该是筱冢义男中将,没错,就是那个在《亮剑》里边屡屡被李云龙羞辱的侵华日军驻山西司令官。而蒋百里虽然也成绩优异,但毕竟是留学生的身份,碍于当时要上战场鼓舞士气的考虑,日本人也不会把这个首席的名额给他的。但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蒋百里将军的兵学研究是在陆士开始入门的,他独到而深邃的战略眼光此时也崭露头角,比如他在离开日本回国的时候,曾经对来送行的日本同学不客气地评价道:“贵国有两样东西最学不得,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陆军!”

在当年留日学生普遍对日本的一切怀有盲目崇拜的大氛围中,蒋百里乃是难得的清醒者,岛国民族短视的特征注定培养不出有大气魄的政治家和合格的职业军人。而后来的历史走向也证明了他的预言是多么的精到:失败的教育政策使得日后的日本政界越发人才凋零,乃至最后让东条英机麾下的“三奸四愚”这类货色把持政府。而日本陆军则在保守、疯狂与自我毁灭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最终拉着整个国家为他们陪葬,而这些不合格的军人和政客,统统都是按照日本的军事和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精英”接班人!

留学德国

从日本回国后,蒋百里暂时栖身于盛京将军赵尔巽的幕府,担任督练公所的总参议,负责编练东三省新军的工作,其职责相当于盛京将军府参谋长,以不到25岁的年龄骤得此高位,即使在当时的留日“海归”中,也是相当难得了。

但很快,蒋百里就发现这份工作并不容易,首先他年纪轻轻便手握大权,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旧军官的嫉妒,而编练新军更是等于砸了这些“军头”的饭碗,所以他们群起而攻之,竭力阻挠蒋百里的施政工作。这里面闹得最凶的一位也是历史名人,日后赫赫有名的“东北王”张作霖。这位红胡子出身的张大帅虽然没有蒋百里的才情学养,但论谋略心计却是不输的,遇到这个强劲的对手,饶是蒋百里一时也无计可施,毕竟险恶而复杂的官场环境,实在不是他这样一位想做些实事的留日毕业生所能改变的。

眼见官场是非多,蒋百里只好又把目光转向了他最爱的军事理论研究,当时世界公认的陆军第一强国是德国,那里的总参谋部是每一位有志于军事研究的人心中的圣殿,在日本的时候蒋百里就曾注意到德国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也多有涉猎,如今仕途不顺,难以施展,他又动起了去德国留学,跟这个军事强国“亲密接触”的心思。

当然给赵大人的话是不能这么说的,蒋百里提出的理由是他在日本陆士所学的都是连、排级军官掌握的军事知识,难堪军队改造大任,欲要高屋建瓴,还是要更进一步学习高级军事知识才可。正为新军建设头痛的赵尔巽深以为然,大笔签下了同意蒋百里留德的批文。于是1906年,任职于盛京将军幕府的蒋百里再次背起行囊远赴欧陆,与他一起同行的有张孝准等人,他们将一起在德国待满四年,于柏林的陆军大学学习更进一步的军事知识。

柏林的日子是紧张而充实的,除了孜孜以求地汲取这个陆军强国的军事知识之外,蒋百里还迷上了欧洲的文学和美术,赵大人汇过来的留学经费,多被他花费在游历和读书上了,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他皆能朗诵,而对意大利各地文物古迹的实地考察,更是他日后写作《欧洲文艺复兴史》的第一手资料来源。以今人的眼光看,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贯中西,才高八斗,标准的民国名士范儿。

陆军大学的文化课程修满,蒋百里也跟其他学员一样打起背包下连队实习。恰巧他的军官团长居然是未来的德国总统兴登堡!当然这时候“一战”还没爆发,兴登堡还没遇到那位日后助他在东线名扬天下的天才参谋长鲁登道夫,所以蒋百里对这位体魄魁梧的普鲁士老军人并没有什么特殊印象。实习期结束,二人也就分道扬镳了,史载兴登堡倒是对这位黄皮肤的中国下属青眼有加,多次称赞他的军事能力。

通过在德国4年的所见所闻,蒋百里初步形成了根据中国实地情况,建立现代化国防体系的军事思想,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在战略层面提出的建军理念,也是蒋百里一生最大的兵学贡献。后来他写出《国防论》,对这一思想做出了系统的总结和完善。

军校校长

从德国归来,蒋百里已经是名声在外,盛京将军幕府这处浅滩自然已经留不住他,很快他就被陆士的学长,同时也是清廷的实权人物良弼调任京城禁卫军,“以二品顶戴听用”,这一年他也不过28岁而已。

当然,已经在东西两洋接受了资本主义文明熏陶的蒋百里肯定不会再为清朝这个腐朽朝廷卖命了,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他便悄然南下,投奔了光复后的浙江都督府任参谋长。1911年民国成立,对其学问大为欣赏的袁世凯又把他请回北京,担任陆军部高等顾问及总统府的军事参议,第二年,又委任他为保定军官学校的校长。

保定军校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教学水平最高的军事教育场所,对这一任命,蒋百里满心喜悦,认为找到了一处可以尽展所学,初步实践他为中国培养合格的国防人才,实现“军队国家化”理想的地方。但是北洋“兵为将有”的军阀本质已经决定了这是不可能的,尤其他还遇到了一位尤以揽权著称的顶头上司——时任国民政府陆军总长的段祺瑞。这位号称“北洋之虎”的人物,一生耿介清廉,酒色财气从来不碰,但就对一样东西瘾头大得很,那就是权力。早先当师长想抓兵权不惜给北洋同僚使绊子,后来当了总理想抓政权不惜跟大总统闹“府院之争”,而现今在陆军总长任上,自然一切培养、训练、提拔军官的权力统统都要归他段老总把持着。于是蒋百里这位有着巨大名望,深得学生人心的军校校长也成了段祺瑞的大敌——虽然这时候还没出另一位蒋姓名人靠当校长起家的案例,但是当了校长就等于掌握了军官的道理任谁都是明白的。

一心为公的书生蒋百里还没意识到他挡了人家的路,依旧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扑在军校教育的事情上,恨不能即刻为国家变出成千上万合格的军官来充实部队。但是不久他就发现,军校的经费越来越难批准了,他在军校的各种改革措施也屡屡遭到陆军部的责难和非议,而军校内部也经常有一些阳奉阴违的举动让他愤怒不已,而这一切似乎都是针对他一个人来的……蒋百里虽然书生意气,但并不愚直,静心一想就明白了这里面的关窍,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绝望。眼前的场景又让他联想起了当年的盛京将军幕府,一个个把私心看得比什么都重的旧军人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彼此攻伐,钩心斗角,全然不顾国势倾颓,没人想到要做些什么,而且还会阻挠那些想做事的人!他绝望了,对当时军界、政界人士所作所为,他充满了一种深切的无力感,他的公心受到了这群人无情的践踏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