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返璞归真,人生需要做减法(3)
启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在66岁时撰写了自己的墓志铭,铭文曰: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翁偶虹是中国著名的戏剧家,他在生前也撰写了自己的墓志铭:是读书种子,也是江湖伶人。也曾粉墨涂面,也曾朱墨为文。甘作花虱于菊圃,不厌蠹鱼于书林。书破万卷,只青一衿;路行万里,未薄层云。宁俯首于花鸟,不折腰于缙绅。步汉卿而无珠帘之影,仪笠翁而无玉堂之心。看破实未做,作几番闲中忙叟;未归反有归,为一代今之古人。
启功和翁偶虹两位先生的墓志铭写得既风趣又充满自嘲,但客观看来,启功先生的“身与名,一齐臭”则有些言重了,而翁偶虹“宁俯首于花鸟,不折腰于缙绅”的自嘲就显得恰如其分。
自嘲也需要豁达、乐观、超脱、调侃的心态和胸怀,看似很难,其实很简单。生活中随处可以用到自嘲,比如丈夫要出差,妻子开玩笑说:“大帅哥,没准你在外面会遇到一个大美女哟!可别被她勾走了呀!”丈夫就可以说:“瞧瞧我长的这个样子:瓦刀脸、螳螂腰、罗圈腿,女人见了我恐怕都会赶紧跑开,还看得上我?”丈夫的一句自嘲,不仅逗乐了妻子,而且还稳住了妻子的心。
善于自嘲的人能将自嘲作为自己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使其与自己的生活一路随行。善于自嘲的人还会经常反省自己,寻找自身的不足和错误,并及时改正,这也是非常可贵的人生态度,而这种人生态度也会提升人的气质和修养,赢得别人的理解与尊重,给自己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
减少欲望,知足常乐心安宁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内篇·逍遥游》
译文
鹪鹩在深林里筑巢,不过占据一个树枝;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皮。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我是没有什么用的。厨师就是不做饭菜,掌管祭祀的人也绝不会越位来代替他的工作的。
许由是尧帝时期的一个贤者,尧帝仰慕他的名声,想把天下让给他,对他说:“你就好比是太阳月亮,我就好比是一个小火把,太阳月亮出来了,而小火把还不熄灭,它的亮度,要和日月相比不是太难了吗!如果你来做君王,天下一定大治,我现在还徒居其位,真是惭愧极了,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但许由却对尧帝说:“你治理的天下已经很好了,若是我来接替你,那我不就是为了名而来吗?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鹪鹩在深林里筑巢,不过占据一个树枝;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皮。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我是没有什么用的。厨师就是不做饭菜,掌管祭祀的人也绝不会越位来代替他的工作的。”说完许由就隐居去了。
许由对尧帝说的话意思很简单,一是自己不做有名无实的人;二是凡事不必求多,只要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就可以了。人不应该贪心纵欲,而是应该减少欲望,安守本分。因为贪欲一多,烦恼就会增加,内心便无法安宁了。
减少欲望的另一种说法就是知足常乐。人若容易知足,心就容易平静。曾国藩曾说:只有心静到极点时,身体才能寂然不动,所谓没有丝毫杂念,但这毕竟未能体验出真正的“静”的境界来。真正的“静”的境界是在封闭潜伏到极点时,逗引出一点生动的意念来。曾国藩认为,我们常人求静和佛家的坐禅入定是不同的,佛家求的静没有丝毫杂念,可谓是达到了静的极点。而有些人尽管深闭固拒,心如死灰,可是他们心里没有“一阳初动,万物凭此而萌生”的意念,也是枉然,不是真正的静。
曾国藩在任国史馆协修官时,已经对主静藏锋有了很深的体悟。曾国藩深谙庄子思想的精髓,并将庄子哲学运用得游刃有余。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得之门。如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于天;君之待我过优,我愧对君;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便觉处处皆有善气相逢。如自觉我已无愧无怍,但觉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吝,则处处皆有气相逢。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曾国藩身居高位,但从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别人,他深知知足常乐的重要性,时刻反省自己要谦和有礼,对人要怀有感激之心。他写过一副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心态是非常乐观的,既能够居安思危,也能够挫时奋进。
《庄子》中还有一句话叫“寿则多辱”,讲的是尧帝到地方视察时,当地官员为尧帝祈福,说希望尧帝能获得很多男孩,能得到很多财富,能够长寿多福。这本是当地官员和群众的真心祝福,但尧帝却拒绝了这种祝福,他对这些子民说:“男孩子多了,操心的事情就会更多;财富多了,麻烦的事情也就来了;活的时间越长,遭受耻辱的机会也肯定更多,有什么好的呢?”尧帝的话确实是一种高见。人的欲望减轻了,不被欲望所驱使,就能够少很多烦恼,得到心灵的安宁。
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欲望却总在无限膨胀。不管是对事业、对金钱、对名利,还是对感情,人们总希望自己得到的越多越好。为了得到更多,人们付出的也更多,而欲望永无止境,一味地追求,会让自己的身心越来越疲惫。想要得到心灵上的安宁,首先要减轻自己的欲望。工作上不要将目标定得过高,如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那便是自寻烦恼。也不要凡事要求十全十美,过于计较一些小瑕疵,只会让自己心里不舒服。要学会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的成绩,给自己鼓励,那样心情才能舒畅起来。生活中不要过高要求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要求放宽一点,对别人的要求也少一些,这样才能与人相处得融洽和谐。不要试图去掌控别人,不要有十分强烈的占有欲望,那样只会害人害己。要学会让步和妥协,只要不是原则上的问题,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让自己和他人都为难,这样才能减少自己的烦恼。人不要太要强,不要时时刻刻都摆出一副强者的姿态。伤心了、烦恼了,找朋友倾诉一下,不仅能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还能使朋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自我满足,要知道很多事情是自己无法左右的,既然如此,那就安然接受,做到宠辱不惊,坦然面对,心理平衡才能让自己更加快乐。
当人们看淡了名利,减少了自己心中的欲望时,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若欲望太强,最后反而会什么都得不到。
一条小鲨鱼长大后独自去外面捕食,过了一段时间回家了,鲨鱼妈妈发现儿子很瘦弱,看上去像是营养不良。鲨鱼妈妈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于是躲在石头后面,偷偷地看小鲨鱼是怎么捕食的。
一群大马哈鱼游了过来,小鲨鱼隐蔽起来,等待大马哈鱼游到自己能攻击到的范围内。最前面的大马哈鱼从小鲨鱼嘴边游过,它丝毫没有注意到身边的危险,这个时候,小鲨鱼只要上前一吞,就可以美餐一顿,但它并没有动。更多的马哈鱼游近了,小鲨鱼还是没有动,直到近处的马哈鱼开始往别处游了,小鲨鱼才急躁起来,凶狠地扑了过去。可是由于距离太远,小鲨鱼扑了个空,最后连一条马哈鱼都没吃到。
鲨鱼妈妈看到这里,从石头后面游出来,问小鲨鱼为什么不在马哈鱼游到嘴边的时候吃掉它们。小鲨鱼说自己想多等一会儿,想一次吃到更多的马哈鱼。鲨鱼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儿子,不是这样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但机会却不是随时都有的。贪婪有时不仅不会让你得到更多,甚至连原来能得到的也可能会失去。”
其实人也是这样,有些时候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欲望太强,总想着要得到更多,结果连很容易就能得到的也失去了。如果什么事情我们都能俭省一些,减少些口舌,减少些自以为是的聪明,我们便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纠纷。减轻些心理负担,保持生命的本真,让自己获得心灵的安宁。
藏巧纳拙,关键时刻成大事
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
——《庄子·杂篇·徐无鬼》
译文
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仗恃它的敏捷而蔑视我,以至于这样丧命!要以此为戒啊!
“一狙搏矢”这个寓言出自《庄子·杂篇·徐无鬼》,讲的是吴王渡过长江来到一个猕猴聚居的山岭打猎,猴群看见打猎的队伍,便惊惶地四散奔逃,急忙躲进丛林深处。而有一只猴子不但没逃走,反而从容不迫地腾身而起,抓住树枝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显示它的灵巧。吴王用箭射它,它竟能敏捷地接过飞速射来的利箭。于是吴王就叫随从一起射箭,这只猴子躲避不及,抱树而死。吴王回身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仗着它的敏捷蔑视我,以至于这样丧命!人要以此为戒,千万不要傲气待人啊!”
这个寓言蕴含的寓意就是要人戒除自己的傲气,不要到处炫耀自己的才能,那样最终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说的都是人要学会藏巧纳拙,不要将自己的才能尽数显示在别人面前,切忌锋芒毕露。这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在关键时刻成就大事。
三国时期司马懿装病夺权是历史上藏巧纳拙成大事的典型例子。魏明帝时,曹爽和司马懿共执朝政。当时曹氏和司马氏是魏国权力最大的两个家族,后来司马懿升做太傅,表面看上去升了职,实际上实权减少了,军政大权全部落入曹爽之手。司马懿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觉得此时若和曹爽夺权,胜算不大,说不定还会被曹氏家族趁势消灭。权衡利弊后,司马懿决定避曹氏家族锋芒,他称病在家闲居,等待时机。
曹爽此时大权在握,他骄纵专权,不可一世,唯一担心的就是司马懿会夺他的权。恰好此时曹爽的心腹李胜升任青州刺史,曹爽便派李胜前去司马懿府上辞行,实则是去探听虚实。司马懿早知李胜的来意,便蓬头垢面地拥被坐在床上,假装重病,等着李胜的到来。
李胜前去辞行,对司马懿说:“有段时间没见到太傅了,没想到太傅竟然病重到如此这般,晚生就要到青州上任了,特来向太傅辞行。”司马懿闭着眼睛浑身发抖着对李胜说:“并州靠近北方,路途遥远,天气寒冷,路上要小心,还要多带些衣物啊!”李胜说:“晚生是要去青州上任,不是并州。”司马懿睁开眼睛,“哦”了一声,说:“你是从并州来的?”李胜大声说:“晚生是要去青州!”司马懿笑了起来:“哦,你是刚从青州来呀!”
李胜心想这老头怎么病得都聋成这样了,他便叫下人给他拿来纸笔,写好了给司马懿看。司马懿看完叹口气说:“唉,想不到我都聋成这样了。”说完用手指了指嘴,下人便端给他药喝,他用嘴去饮,又把药洒了一床。下人手忙脚乱折腾了好一会儿,司马懿才喘着粗气说:“我老了,又病得这么重,恐怕活不了几天了,我的孩子又不成器,希望先生以后还要多多训导他们。要是见了曹将军,还望你替我说几句好话,请曹将军日后多多照顾我的家人!”说罢,司马懿就卧倒在床上喘息起来。
李胜回去后一五一十地向曹爽说了这些情况,曹爽听完大喜,认为司马懿不久便会死去,便不再对他进行防范。而司马懿料定此番探视之后曹爽便不再疑心于他,便开始暗中布置,等待时机,意图一举铲除曹爽及曹氏家族。
不久后,司马懿等到了时机。魏明帝前去拜谒祖先,曹爽在旁护驾。待曹爽出城后,司马懿便立即召集昔日部下,率领家将占领了武器库,控制了太后,翦除了曹爽的羽翼。之后司马懿对曹爽许诺说只要他交出兵权,便不加害于他,反而要给他丰厚的赏赐让他颐享天年。然而国内局势稳定之后,司马懿就把曹爽及其党羽全部处斩,魏朝的军政大权全在司马懿的掌控之中。
司马懿懂得藏巧纳拙,将自己的优势掩藏起来,他故意制造弱点迷惑曹爽,让曹爽麻痹,放松了警惕,最终夺得了大权。而春秋时期的郑国公子共叔段不懂得藏巧纳拙,他锋芒毕露、大张旗鼓,最终被郑庄公所灭。
共叔段是郑庄公的弟弟,他们的父亲就是郑武公,母亲是武姜。庄公是武姜的长子,但由于武姜生庄公时难产,差点丧命,因此非常不喜欢庄公这个儿子,还给他取名寤生。武姜喜欢自己的小儿子共叔段,但按照郑国的成例,长子就是太子。虽然她几次向武公提出易储,要武公立自己的小儿子共叔段为太子,但都被武公拒绝,因此她就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小儿子谋取利益。武公去世,寤生理所当然即位为郑国国君,即郑庄公。但武姜并没死心,她与小儿子密谋要取寤生而代之。武姜让庄公给共叔段一块封地,没想到郑庄公很痛快地答应了武姜的要求,并让共叔段在除军事重镇之外的地方随便挑选封地。武姜替共叔段选了一座地势险要、经济发达的封地,庄公的谋臣劝庄公不要将这块土地给共叔段,说共叔段很可能会以此地为根据地来积攒势力,会对庄公不利,但庄公只说了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果然,共叔段到达封地之后就开始招兵买马,扩张势力,他日夜筹划如何除掉郑庄公,搞得封地的臣民都对他敢怒不敢言。郑庄公身边不断有人向他报告共叔段的种种劣迹,但庄公只是一笑置之,说自己不相信弟弟会谋反,这就使共叔段和他的手下更加明目张胆起来。
实际上,郑庄公早已暗中派人打探共叔段谋反的进程,对其行程了如指掌。等到庄公掌握了共叔段谋反的确凿证据和具体谋反日期后,他才突然发兵,将共叔段打得措手不及。最后共叔段被杀,武姜被关进地牢,庄公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历史上的名人需要藏巧纳拙,生活在如今社会的我们同样也需要用这种方法来与人相处。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自己的才华,以此来获得领导的青睐,殊不知,自己的锋芒毕露会招来同事的嫉妒,为自己树敌。
小周毕业后以优异的面试成绩进入一家国企做策划工作。刚到单位,小周就想大展拳脚,不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领导交代的工作,更在开会讨论时不放过任何一次说话的机会来讲述自己的想法。为了能让同事认识到自己的本领,在休息时间,小周也总是滔滔不绝地吹嘘自己,殊不知自己的话在无形中已经得罪了很多同事。几个月后,小周开始感觉到同事们好像有意无意总在排挤自己,这让他非常郁闷,于是他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来帮自己分析。朋友深知小周的脾气性格,在问了小周在单位的情况后,说道:“你是太过锋芒毕露了,你是不是觉得你的同事都是些没能力的人?可是你想想,他们哪一个不比你的经验丰富,哪一个不比你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他们不说,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藏巧纳拙,如何把自己的能力用在‘刀刃’上,他们是深藏不露。你这样锋芒毕露只会招来别人的嫉妒和排挤,这不是在给自己的前途设置障碍吗?”经过朋友的提醒,小周才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之后,小周在单位开始学着三缄其口,有问题了虚心向别人请教。慢慢地,小周发现同事们对自己的态度逐渐变好了,领导也开始器重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