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气度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养(2)
李嘉诚的一生都在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在前进的道路上,他始终以知识为指导,勇于去尝试未知的新领域,并且每次都能做出傲人的成绩。这都要归功于他能看透全局,看准机会主动出击。有人这样评价李嘉诚,说他是“跃进到现代的永无止境的变动中的人”。他做事总能抢占先机,发出时代的新声音。
有人问李嘉诚:“做出今天这样的成绩,建成如此巨大的商业帝国靠的是什么?”李嘉诚很真诚地说:“依靠知识。”“靠学习,不断地学习。”李嘉诚常说。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科技不断创新,财富的创造越来越多地依靠先进的资讯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不断去求知、求创新,居安思危。“财富源自知识,知识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资产。”
气度成就人生,但气度也需要学问的支撑。没有学问支撑的气度,不是真正的气度,是虚张声势。从现在起,不要再找任何理由,学习吧!否则,明天你就可能面临被淘汰。
少一分傲气,多一分大气
回首生年五十余,除学问未成,尚有遗憾外,余差可免于大戾。贤弟教训后辈子弟,总当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以药骄佚之积习,余无他嘱。
——《曾国藩家书之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心篇》
曾国藩: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说到傲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与它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却有很大差别的另一个词——傲骨。徐悲鸿大师的一句座右铭清晰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不卑不亢,优雅潇洒,大师的非凡气度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曾国藩是有傲骨的,但却没有傲气。他在这封信中,用自己一生的经验教导弟弟们:做事一定要勤奋刻苦,做人一定要谦虚谨慎,切忌傲慢、傲气的坏习惯。
在另一封信中,他也劝诫弟弟们:“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对做人、做事、做官不能傲气,曾国藩之所以有这么深的觉悟,这与他早年在北京做官的经历有很大关系。道光年间,曾国藩在北京做官,年轻气盛,经常有傲气的表现,总是喜欢与有名的大臣或有权势的人作对,甚至结仇;咸丰初年,他在长沙办团练,也是动不动就指责当地的官员和来视察的巡抚等;咸丰五年、六年间,他在江西战场上又与地方官员产生隔阂。于是,在咸丰七年、八年,曾国藩在休养的一年多时间里,开始寻找办事常不顺利的原因,并对多年来的行为进行反思。他终于认识到,这些年来自己太傲气、太倔强,以至于刚愎自用,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很多人,使很多本来可以办成的事情没有办成。因此,在咸丰七年夏天,当围攻吉安太平军的湘军失利时,只有曾国荃统率的吉字营全身而退。在这之后,朝廷更加重视曾国荃,即使在为父亲守丧期间,他也不得不应朝廷的征召,回到战场。曾国藩尽管在家守丧,但时时记挂前方的军务,关心弟弟的前程与其在军中的名声,常常写信劝诫曾国荃,在军中一定要多加警惕,不要傲气、多言,以培养自己的德行为本,胜不可骄。他还引用尧帝的儿子丹朱的例子和自己多年的亲身体会来提醒弟弟:不要像丹朱那样傲慢荒淫,争强好胜,自以为是,那样很容易被人看作“不肖”,或者被小人抓住把柄陷害。希望他能够引以为戒,谦虚谨慎,行为恭敬,弥补兄长的不足和缺失,振兴家业。
傲气、傲慢或许可以让人逞一时之快,但更多的则是带来损人不利己的伤害。时间久了,谁都会反感这样的人。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别人也不傻,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所以,不论何时何地,不论高低贵贱,我们都应该尊敬他人。
切勿恃才傲物
一个人即使有真才实学,也不能有傲气。不然小则丢了饭碗,大则丢了性命。不管你有多少才华,有多大的本事,隐于内而不要显于外,更不要恃才傲物。那些没有什么真本事的,就更应该收敛一点才好。如果不知天高地厚,只是处处表现自己,最后只能被人忌恨,甚至丢了性命。
三国时期的祢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他也是一个狂傲之士,并且因此丢了性命。少年时的祢衡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气,不但过目不忘,而且还善写文章,长于辩论。但是,祢衡天生一副坏脾气,急躁、傲慢、怪诞,动不动就开口骂人,得罪了不少人。这样一个人,别说是生在天下动乱、军阀割据专权的东汉末年,就是生活在现代,也难有好下场。
孔融看出祢衡有才学,就把他推荐给曹操,希望他能助曹操完成大业,建功立业。谁知祢衡却不领情,不但托病不见曹操,还出言辱骂曹操。当时,曹操正值用人之际,对自己的言行和形象比较注重。因此,虽然他对祢衡的无礼和狂妄很恼怒,但也不好加害。
一天,曹操大宴宾客,让祢衡击鼓助兴,想借此污辱他。没想到祢衡竟借口要换装束,当众脱得精光,让曹操颜面大失。事后,曹操对孔融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狂妄的小子,但如果我亲手杀他的话,别人就会说我无容人之量,不惜才。”于是,他就想出了借刀杀人的办法,把祢衡强行送给了荆州的刘表。
刘表很早就听说过祢衡的大名,对他的才学十分钦佩。祢衡到荆州以后,刘表并没有歧视他,反而是礼数周到,把他奉为上宾。刘表对祢衡十分信任,曾说“文章言议,非衡不定”,让他掌管文书,并把荆州官府所有的文件材料,交给祢衡审定。从这里可以看出,刘表没有压制祢衡,而是重用他,放手让他施展才华。但祢衡仍旧是目空一切。
有一次,祢衡外出,刘表正好有一份文件需要立刻起草,只好叫来其他文书官员一起起草。在他们“极其才思”之后,好不容易把文件写好了。谁知这时祢衡正好回来了,拿起文件草草看了一下,不仅对草拟的文件嗤之以鼻,还当场把文件撕得粉碎,掷到地下。然后,他很快又写了一篇交给刘表。才子毕竟是才子,与其他人起草的文件相比,他写得更“辞义可观”,刘表十分满意。但祢衡的行为也把其他的谋士给得罪光了!自此,祢衡更是目中无人,不但经常对其他谋士出言侮辱,甚至渐渐地连刘表也不放在眼里,常常出言讥讽。再加上刘表本来就心胸狭窄,自然受不了祢衡的放肆和无礼,但也不想在用人之际担恶名,就把祢衡推送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
黄祖虽然性情暴躁,但对初到江夏的祢衡还是很优待的,让他从事与在刘表那儿一样的工作,待遇也相当优厚。刚开始,祢衡很安稳地为黄祖工作了一段时间,写文、说话也比较得体。因此,黄祖像得了宝一样地重用他。但时间不长,祢衡的老毛病又犯了。
有一次,黄祖设宴,当着众宾客的面,祢衡竟对黄祖说些刻薄的话,黄祖想为自己挽回些面子,就呵斥他,没想到他竟骂起黄祖来。当着宾客的面,黄祖拿他没办法,只好忍下这口气,让人把他带下去,可祢衡依旧不知收敛,继续大骂不已。这时黄祖怒不可遏,再也忍不下去,命令士兵把他拖出去斩了。那些对祢衡积怨已久的人便毫不迟疑地执行黄祖的命令。建安元年,祢衡就这样死在了他狂傲的性格上。
很多人为了表现自己,往往通过傲慢的神气、刻薄的语言来贬低别人。他们从来没想过,赢得别人尊敬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拿出真本事,做出成绩。放肆和狂妄只能给自己招来麻烦和不幸。
古人说,欲成大器,必先大气。具体要求是,说话时声音不高不低,遇事不惊不惧,为人不卑不亢,举止不猥不琐,情绪不骄不躁。一生不张不扬,有傲骨却无傲气。
在反思中完善自己
吾九年以来,痛戒无恒之弊,看书写字,从未间断,选将练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强能立工夫。奏疏公牍,再三斟酌,无一过当之语,自夸之辞,此皆圆融能达工夫。至于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则尚不能免,亦皆随时强制而克去之。弟若欲自儆惕,似可学阿兄丁戊二年之悔,然后痛下针砭,必有大进。立达二字,吾于己未年,曾写于弟之手卷中,弟亦刻刻思自立自强,但于能达处尚欠体验,于不怨尤处,尚难强制。吾信中言皆随时指点,劝弟强制也。赵广汉本汉之贤臣,因星变而劾魏相,后乃身当其灾,可为殷鉴。默存一悔字,无事不可挽回也。
——《曾国藩家书之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篇》
“万事回头看”
什么样的人会反思自己?当然是有气度和魄力的人。他们不回避自身的不足,而是常常反思自己:我是否能够做得更好?
人应该向前看、向前走,但“万事回头看”也是一种人生智慧。这里的“回头”就包括自我反思、自察、自省,只有如此才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像曾国藩在上面的家书中提到的,只要心中常存一个“悔”字,就没有不可挽回的事。
人生的路上,我们即便做不到每日三省其身,也应该时常反思一下自己。身后的路上,有来时的出发点,有前车之鉴,也有成功的欢愉。不断地去反思走过的人生路,可以让一个人的气度更加非凡。对于所追求的事业来说,也会有更多的帮助。
曾国藩一生坚持写日记。他把每天所做的事、所得的感想都认真检讨,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以此来不断完善自我。他留下的日记,字数超过百万,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省之言。
青年时代的曾国藩,非常健谈,也爱出风头,争强好胜。也许年轻人争强好胜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曾国藩却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好名之意,又自谓比他人高一层”“真切中膏肓也”。
由于争强好胜和自以为是,因此曾国藩经常在无意中伤害朋友。曾国藩有个叫亦凡的朋友,他平时引为知己,但只要稍有不顺他意的地方,就对亦凡大发脾气。有一次,曾国藩的父亲过寿,亦凡也来了。席间,两人又发生争论,曾国藩就说了一些伤人的话,最后两人不欢而散。父亲将此事看在眼里,等客人都走后,便对曾国藩谈起做人的道理。曾国藩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马上到亦凡家道歉。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在今天与朋友争吵这件事情上有三点过错。第一,平日不信不敬,自恃太深;第二,彼时一言不合,愤恨无礼;第三,人之平易近人,我反悍然不近人情。我说出伤人的话,他却没有与我一样恶语来攻击我,连这都没察觉到,真是太不应该了,要谨记此事,引以为戒。”
后来,曾国藩逐渐地改变了坏习惯,为人处世日益成熟。
经过多年的宦海沉浮,加上曾国藩日日自省,晚年他总结出十二条做人、治心的心得:
无贪无竞,省事清心。
一介不苟,鬼伏神钦。
战战兢兢,死而后矣。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手眼俱到,心力交瘁。
困知勉行,夜以继日。
他说,如果大家能够终生遵守这十二条的话,那么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逆境坎坷,都不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人生理想是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的大目标,大目标是指引,小目标是完成大目标的步骤。我们在完成每一个小目标后,都要及时地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大目标,实现人生的终极理想。
学会反省,正视自己
在反思中完善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将自身的缺点看得全一些、严一些,才能常处于清醒的状态,而不是自怨自艾,顾影自怜。把自己的缺点、不足,看得深一些、重一些,主动吸取教训,谨慎把握,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多一份快慰,少一份惋惜;多一份幸福,少一份不幸;多一份成功,少一份失败。
时常反省是进步的基础,能帮助你通过重重考验,到达人生辉煌的顶点;反省是一剂良药,使你从失败走向成功。客观地反省自己,正视自己,是正确认识自我的一条途径,是提高一个人修养德行的前提,也是增强一个人生存实力的良方。
在反思中完善自我,不仅仅在失败时需要,在取得成功的时候也需要。成功了更要反思,看看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有多少是努力得来的,有多少是运气的成分。向前看是梦想,是目标;而向后看是结果,是弥补。想想是否已经做到最好,还能不能做得更好。不能被一时的成功迷住了眼睛,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要保持一颗自省的心,时时提醒自己,完善自己。
高德康,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在波司登成为中国羽绒服第一品牌后,他还是经常“晚上睡不着,想心事”。为了弄清一些问题,他甚至特意跑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了一年学。高德康只有小学文化,而他现在最大的爱好竟然是看书,这都与他的自省有关。为了不让自己在成功后的安逸中失去方向和动力,即使时间再紧,他也要看书学习。平时因为工作忙,他没有时间看书学习,就利用在飞机上、睡前、饭后挤出时间来学习。他每个月一定要集中三天时间学习,然后把自己的思路理顺,理解透彻,而不是囫囵吞枣。这正是一个成功者虚心进取的表现,是成功者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表现。
在反思中完善自己,才能明确将走向何方;在反思中完善自己,才能展望更美好的未来。沉淀的人生,有厚度的人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更加优秀。
人生需要积累,时时要反思。在品味得与失、甜与苦中磨砺心志,升华思想境界。但让一个人反思自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承认自己的缺点、不足、错误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由于爱面子、自尊心、虚荣心等原因作怪,即使知道自己的缺点、过错,也不愿意承认,往往文过饰非,遮遮掩掩。又或者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人性的弱点,失去反省的勇气、毅力和魄力。
成就有气度的人生,就要在发现自己犯错时大气地说一句:“这是我的错,我会改的。”以此来赢得别人的尊重,彰显自己的大气;即便在功成名就时,也要在内心说一句“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来警醒和勉励自己。
一勤天下无难事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
——《曾国藩家书之致九弟季弟·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篇》
成功的人生,要勤
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强调,家族的兴盛不能依靠天意,也不能依靠别人,而是应当靠自己。怎么靠自己呢?就是要勤、慎、廉。关于“勤”,曾国藩一生都在践行,不管是贫困时,还是飞黄腾达时,他一直都亲身践行并以此来教育他的弟弟和子侄们。
那么,“勤”与气度有什么关系呢?勤可以磨炼人的气度,也是气度的一种表现。
勤,不仅能够磨炼一个人的耐心和毅力,丰富一个人的常识和阅历,还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成就一个人的气度。当然,有气度、大气的人也能够自觉地去勤奋努力,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成就人生的基础,而懒惰的人只能一事无成。
曾国藩认为,要成就大事,建立奇功,要勤;要著书立说,成就学业,要勤;要修养身心,要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要勤。要使子孙有所建树,封荫家族,要勤。从古至今,成就大业的人大多是勤奋努力的人。在他看来,勤就是手眼俱到,困知勉行,夜以继日。而要做到勤,就要做到早起和守恒两点。他规定长子纪泽每天早起后,要先打扫房间和庭院,再进行晨读,每日不断。子女要经常下地锄草做事,避免养成骄奢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