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坚忍彰显气度(6)
曾国藩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当时世道的混乱,因此对四弟不去参加一些官员的聚会是赞同的,并且希望四弟以后类似的聚会也不要多去,把自己的身份放得越低越好,一定不要在外面过分地崭露头角,并对这一点再三地强调。曾国藩还用自己为官以来所经历风波的感受来勉励四弟,不要参与衙门中的事。
这就是曾国藩隐忍的处世哲学,也体现了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磨砺出来的忍的气度。
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曾国藩在湖南担任湘军团练大臣。当时,在长沙驻扎的军队不仅有湘军,还有清朝廷的“绿营兵”。这些“绿营兵”不管士兵还是将领,都骄横无礼,自认是受朝廷派遣,高人一等,根本不把曾国藩这个“乡下人”看在眼里,时不时就找曾国藩的麻烦,经常不服从指挥,向上级打小报告,说曾国藩坏话等,总之是不让曾国藩安生。
而朝廷也对曾国藩的湘军有所顾忌,因此对“绿营兵”平时的所作所为也有意纵容。作为被朝廷委以重任的大臣,曾国藩却屡屡受到排挤,有一次甚至险些丧命。但曾国藩还是忍下了这口气,不与他们计较,把精力都用在了团练上,最后用湘军在战场上屡立奇功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并最终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曾国藩认为,但凡成大事者,就必须有“忍”的本领,忍受不公,忍受屈辱。忍让,不是怯懦,而是要让时间、让事实来证明自己。
忍,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磨炼。一个人能忍毁谤,听恶骂如饮甘露,定是一个有气度、有定力的人。有气度、有定力就能在纷乱的环境中静下心来观察、思考、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在别人尚未察觉之时就一招制胜。
知足常乐,能忍则安
既来之,则安之。行于人间,就要能忍苦、忍难、忍冷、忍热、忍浓、忍淡。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环境,也没有完美的人。知足常乐,能忍则安。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能忍的程度,决定人生成就的高度。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还可能送了性命。
从前,一只狐狸和一只鹿,同住在大森林的一棵大树下。有一次,大树被大风吹断了树枝,树枝砸在野鹿与野狐的身上。野鹿并没有因为被树枝砸了一下而觉得有什么,倒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事。但野狐就无法忍耐,打算迁移。临走时野鹿对它说:“你真的要离去吗?这么多年,大树为我们挡风遮雨,又能供给我们甜美的果实,陌生的地方我们不了解,会有危险的。”“不,我受不了!”野狐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后来,它来到一处空旷的地方,但这个地方没有任何遮蔽物,气温昼热夜冷。野狐对这忽冷忽热的气候又无法忍受,没住几天又要走。临走时,居住此地的邻居对它说:“狐兄,这里气候虽差,但没有虎狼出没,比较安全,你还是安心住下来吧!”“不,我难以忍受这反常的气候!”最后,它到了一处气候好、环境又优美的地方,觉得这是一个很理想的居所。但住下来后,它发现美好舒适的环境中却生活着各种凶猛的野兽,处处都是猎人布下的陷阱。但它贪恋这里的舒适生活,不愿意离去,最终丧命于此。
虽然这只是一个寓言故事,其中的寓意却是再简单不过:不要抱怨生活的辛苦与艰难,不要抱怨生活的挫折与打击。逃避不是办法,坚忍才是真理。面对优越的环境、金钱的诱惑、利益的吸引,忍住不贪,才能保一生平安。
有多少忍耐,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很多人,让他忍皮肉之苦容易,但让他忍下一口气难。这种人是有志气的,但是这是小志气,大志者身心都有强大的忍耐力。越王勾践为复国,在吴国为吴王鞍前马后,低三下四,忍受吴王的侮辱,回到越国仍卧薪尝胆,磨炼身心,最终成就千古霸业。争一时容易,争千秋就必须以忍为铠。有多少忍耐,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1206年,铁木真成为蒙古部落的可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本部元老扎木合唯恐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对成吉思汗怀恨在心。
一天,成吉思汗带着士兵来到不尔罕山打猎。扎木合知道以后,便设下计谋,打算谋害成吉思汗。他命令仆人在成吉思汗狩猎归途中搭了一个漂亮的雕花帐篷,帐篷里挖了一个很深的陷阱,陷阱里插满了枪尖,陷阱口装上了陷板,又铺上了地毯。帐篷里还准备了许多美酒佳肴。扎木合和成吉思汗在十几年前曾在此结拜兄弟,他深知成吉思汗是个重情义的人,这样他就可以假借祭盟之日诱骗成吉思汗到此,轻而易举地除掉对手。
成吉思汗狩猎归来,正巧途经扎木合的帐篷,当他得知扎木合在此祭盟,便立刻翻身下马,一同参加祭盟。正要入座时,成吉思汗的猎鹰突然飞下来落在地毯上,追一只钻入地毯下的老鼠。扎木合见此大惊失色,急忙割了一块肉扔给猎鹰。就在那一瞬间,成吉思汗发现了这个陷阱。但他仍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恭恭敬敬地将扎木合推到座上。只听“扑通”一声,扎木合掉进了陷阱。成吉思汗命令侍从们把扎木合救上来,然后一言不发地骑马离去了。
这里成吉思汗的忍,体现了一种韬光养晦的气度,不露真心,暂收锋芒,待时而动的谋略。“韬”,本义是袋子,有“进去”的意思;“晦”,是“黑暗”“隐晦”之意。所谓“韬晦”之计,就是把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以摆脱困境,化险为夷,而后再寻机东山再起,重振雄风。此乃身处逆境的政治家聪明机智的表现。
韬晦既然作为一种谋略,或为了明哲保身,求全避祸;或为了使对方失去戒备,自己则暗里积蓄力量,伺机消灭对手。实现此计的关键在于伪装,要伪装得像,要使对方信而不疑。
心怀大志的人,始终注视着远大的目标,从不计较一时的荣辱,不在乎小人或对手的挑衅。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势下,切不可意气用事、硬打硬拼,而应以理智控制自己,以机智战胜对手。
这里成吉思汗的忍,是一种等待,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忍之有道。这种忍,不是性格软弱、忍气吞声、含泪度日之举,而是高明的人的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
忍的智慧和气度
忍是一种智慧,忍让也是一种美德。外界流言制造的是非,讹传导致的轻信,身边朋友的误解,家里亲人的错怪……觉得委屈?恼羞成怒?当然不是,此时恼怒不会春风化雨,生气也无助于流言、讹传的消散,还有可能让恶意者因为你的恼怒而得意,让诽谤者因为你的生气而继续作为伤害你的工具。忍,让流言不攻自破,化解朋友间的误会,让家庭更和谐。但忍让并不代表懦弱可欺,正相反,忍需具备自信和坚忍的品格。忍是坚韧和顽强,正如晋朝朱伺在《晋书·朱伺传》中说:“两敌相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它是一种顽强的精神体现。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也曾写下过“忍志常须作座铭”。忍当然不是懦弱可欺,因为懦弱可欺者,那不是忍,是谄媚。
生活中与人交往要以诚相待,与人发生争执时也要记住“忍”字当先。能忍则安,能忍则百气消,能忍则家庭和睦。
不要怀疑别人的智慧,也不要得意于自己的小聪明。当你利用小聪明,占了一点别人的便宜,沾沾自喜时,别人也可能在等时机算计你,这样没完没了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如果你因为宽容能忍,反而会得到对方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天,歌德在公园散步,遇到一位曾经对他的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他仍旧是那么无礼,不放过任何侮辱歌德的机会。他站在歌德面前大声嚷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回答道:“而我正相反!”他边说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歌德的幽默消除了自己的恼和怒,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从某种意义上讲,既为自己摆脱了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又显示出了自己的心胸和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