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让你更聪明:轻松阅读《史记》与《资治通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圣人孔子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hé),母亲叫颜徵(zhēng)在。叔梁纥与颜徵在在野外私会,颜徵在怀上了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据说,他父亲为了生个儿子曾在尼丘山祈求神灵,所以生下孔子后就给他起名叫丘,字仲尼。还有一种说法:孔子生下后头顶是凹形的,像个小土丘,所以起名叫丘。

孔子生下不久,他的父亲就死了,葬在防山,防山位于鲁国的东面。由于孔子的母亲没有告诉他父亲葬在何处,所以孔子不知道父亲的坟地究竟在哪里。后来,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装殓后暂停在五父道旁。直到同邑人鞔父的母亲告诉了孔子他父亲墓地的所在,孔子才把父母合葬在防山。

孔子家境贫寒。成年后,在鲁国季氏门下做过仓库保管员的小官,还干过管理牧场的差事,后来升做司空。再后来,孔子曾一度离开鲁国,周游天下。可是,孔子在齐国受到排挤,去宋国和卫国又被驱逐,后来又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最后,万般无奈,孔子又回到了鲁国。孔子高九尺六寸(按西汉尺23.1厘米计算,是221.76厘米),人们称他为“长人”,并用奇怪的眼神看他。

鲁昭公①二十年(公元前552年),孔子三十岁。齐景公②带着晏婴③访问鲁国,他们问孔子:“当年秦穆公④国小,地方又偏僻,可后来居然会称霸,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大;地方虽然偏僻,但行事得当。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从牢里解救出来,任命他为大夫,和他交谈了三天,就让他主持国政。像这样治理国家,一统天下都不是难事,更何况是称霸呢?”齐景公听后,十分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就去了齐国,做了齐国大夫高昭子的家臣,想以此接近齐景公。一天,孔子和齐国的太师探讨乐理,听到演奏《韶》乐,便跟着学习,足足学了三个月。由于他学习太专注了,甚至连肉的味道都记不起来了。齐国人知道这件事后,都纷纷称赞孔子做事的专注。

齐景公就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说:“治国之道其实很简单,只要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父亲像父亲,儿子像儿子,那就行了。”齐景公听后,连连赞叹:“说得好!说得好!如果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父母不像父母,儿子不像儿子,哪怕天下有吃不完的粮食,我恐怕也要饿死呀!”(意思是:如果做人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大乱。管理粮仓的人也就不会在他的岗位上,人们也就会因得不到粮食而饿死。)

季桓子⑤家打井,挖出一个陶罐,陶罐里有一个像羊似的东西,可他却认为是只狗。孔子看了以后说:“依我看这是只羊。我听说山林中有夔kuí,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异兽,一只脚)、罔阆(wǎnglàng)那样的怪兽,水中有龙、罔象那样的怪兽,泥土里的怪兽就是这种没有雌雄之分的羊。”

吴国讨伐越国攻下了会稽,拆城墙时得到一段骨节,长度差不多和车身一样。吴国派人去问孔子:“这样长的人的骨节是谁的?”孔子说:“当初大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开会,防风氏来迟了,禹命人杀了他,陈尸示众,车身都装满了,他的骨节应该是最长的。”吴国使者又问:“那些神都有谁呢?”孔子回答说:“守卫名山大川,能呼风唤雨、周济天下的,就是神。至于守社稷的,都是公侯,隶属于王者。”使者又问:“防风氏守卫哪里?”孔子说:“汪罔氏(防风氏)的君长守卫封山、禹山那一带,姓鳌。在虞、夏、商三代人们称之为汪罔,到了周代,人们称之为长翟,现在嘛,人们称之为大人。”使者问:“人的身高到底有多长?”孔子回答说:“最矮的人是僬侥(jiāojiǎo)氏,身长不过三尺;最高的人也不过三丈长,没有超过三丈长的人。”吴国使者听后赞叹道:“真不愧是圣人啊,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后来,孔子回到鲁国。由于鲁国政局动荡,大夫们互相倾轧,孔子便不去做官,而是潜心修撰《诗经》、《书经》、《礼记》、《乐经》,前来拜师学习的人很多。

鲁定公⑥任命孔子为中都宰(掌管家务和家奴),他才做了一年的中都宰,其他地方官就都效仿他的治理方略。孔子由于政绩突出,就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后来又由司空升为大司寇(管理刑事、纠察的官员)。

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建立了友好关系。齐国派使者邀请鲁定公去夹谷(今山东省莱芜县之夹谷峪)与齐景公相会。鲁定公原想轻车简从地前往,但孔子劝他说:“我听说,出门办文的事情要有武的设备,办武的事情也必须有文的设备。按惯例,诸侯国君出国,必须配备文武官员,并且还应带左右两司马。”定公接受了孔子的建议,并带上了左右两司马担任保护工作。

夹谷之会上,齐景公多次想借武力威胁鲁定公,但都被孔子识破。齐景公无功而返,他责怪手下的大臣们说:“鲁国的大臣用君子之道辅佐君王。你们却用野蛮无礼的手段来教我,让我得罪了鲁国国君,这可如何是好?”为了向鲁国表示歉意,齐国只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郓(yùn)、汶阳、龟阴等地(今山东汶水北),以求两国的和好。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五十六岁,升任大司寇兼宰相之职,孔子的脸上现出欢喜的笑容。弟子中有人对孔子说:“听说君子在大难临头时一点不惧怕,喜从天降时也不表示欢喜。您今天为什么面带喜色呢?”孔子微笑着回答说:“我之所以今天面带笑容,是因为我被任命的职务将会让我的弟子们感到脸上有光啊!”

孔子当了代理宰相后,就杀了鲁国大夫少正卯(mǎo),因为少正卯危害了鲁国朝政。孔子主持政事才三个月,鲁国风气大变,卖猪贩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有别,路不拾遗⑦。

齐景公听说鲁国的变化感到很害怕,他想:“有孔子这样的人辅佐鲁国国君,鲁国一定会强大起来。齐国是鲁国的邻国,鲁国一旦强大,势必要先吞并齐国,能不能用割地求和的办法来保证齐国的平安呢?”大夫黎钮劝他说:“先别忙着割地给鲁国,我们应想办法阻止鲁国称霸。”于是,齐国选了八十个美女,让她们穿上漂亮的衣服,练习《康乐》舞。然后用三十四辆豪华的马车把她们送到鲁国的南门外。季桓子换了朝服,几次前去观看。他劝鲁国国君也去观看,鲁国国君一看就着了迷,连朝政都给忘了。

弟子子路见此情形对孔子说:“先生,咱们可以离开这儿了。”孔子叹了口气,说:“再等等,不久就要春祭⑧了,如果国君到时能把祭肉分给大臣们,咱们就可以不离开鲁国。”

谁料到,鲁定公接受了齐国的美女良车之后,连着三天不理政事。春祭后,也没有把祭肉分给大臣们。孔子知道再在鲁国待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了,就动身离开了鲁国。当天晚上,住在屯这个地方。乐师前来送行时说:“先生的要求怕是太苛刻了吧?”孔子说:“我可以唱支歌吗?”接着他就唱道:“美人一张口,能把大臣都赶走。美人近国君,破败衰亡祸及身。我又何必强留下,不如洒脱度余生。”乐师回去后,季桓子问孔子都说了些什么。乐师如实相告,季桓子长叹一声说:“先生是因为那群女人而怪罪我呀!”

孔子离开鲁国后,开始周游各国。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⑨问孔子:“你在鲁国的俸禄有多少?”孔子回答:“每年六万石小米。”卫国也就给孔子六万石小米,作为他一年的俸禄。不久,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想要加害孔子。孔子怕惹祸上身,就动身去了陈国。

孔子去陈国路经匡城(今河南长垣县)的时候,他驾车的弟子颜刻用马鞭指着匡城对孔子说:“当初我进匡城,就是从那个缺口进去的。”孔子的长相很像阳虎。因为阳虎当年曾欺负过匡人,匡人以为阳虎又回来了,就把孔子围了整整五天。弟子颜渊随后赶到,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先生还在,弟子怎敢先死?”匡城人对孔子看管得越发严了,弟子们都感到很害怕。孔子这时候说:“周文王虽然已经死了,但周代的礼乐还在。上天如果要它灭亡,谁也没有办法。上天如果不让它灭绝,那匡人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后来,匡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才纷纷散去。

孔子经过蒲城(蒲城在滑州匡城县北十五里),待了一个多月,又返回卫国。卫灵公有一个夫人叫南子,听说孔子来了,就派人对孔子说:“四方君子想来结交国君的,都要先来见我,我希望能会见您。”孔子再三推辞,不得已,最后还是要去见南子夫人。

孔子进去后,向北行跪拜礼,南子夫人早已坐在帷帐中等待。答礼时,南子夫人身上的玉佩叮当乱响。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对子路说:“我不愿意做的事情,连老天爷都讨厌啊!”

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回,卫灵公与南子夫人同车而行,宦官雍渠陪在左右,却让孔子坐在后面的一辆车上跟着,招摇过市。孔子说:我还从未见到一个好德就像好色那样的人!”他为自己的举动感到羞愧,于是离开了卫国。

孔子离开卫国来到宋国。有一天,孔子在一棵大树底下给弟子们讲授礼仪。宋国的司马桓(tuí)要杀孔子,就派人把那棵大树连根拔去,孔子只好离开。弟子们说:“咱们还是快走吧!”孔子却说:“老天爷赐给我品德,桓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孔子到了郑国,跟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城的东门口。一个郑国人对孔子弟子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个人,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双肩像子产。可从腰往下,比禹还短三寸。看样子他可真狼狈啊,活像一只丧家之犬。”子贡把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却笑着说:“说我长得如何那倒是小事,说我当时像是一只无家可归的狗,那可真是不假啊!”

孔子来到陈国,有只隼(sǔn,鸷鸟)落在陈国的宫廷里死了,身子被一支木箭射穿。箭头是石质的,箭长一尺八寸。陈公让人去询问孔子箭的来历,孔子说:“这只隼来得可远哪!这是肃慎(古代东北民族)人的箭。从前周武王灭了商纣,命各少数民族供奉各自的特产,肃慎人就献上了这种木箭,长一尺八寸。周武王为表彰其美德,就把这箭赐给了长女太姬。太姬后来嫁给了虞胡公,封地就是陈。当初,武王把珍宝分给同姓诸侯.是为了使亲族关系密切;分给异姓王珍宝,则是为了让他们臣服。这也是把肃慎箭分给陈国的原因。”陈公派人去旧府查找,果真找到了这种箭。

孔子在陈国居住了三年,由于陈国常被周边国家欺负,孔子就对弟子们说:“咱们还是回家吧!”于是,孔子和弟子们便离开了陈国。

离开陈国后经过蒲地,蒲人把孔子扣留了。孔子有一个名叫公良儒的弟子,勇猛过人,他和蒲人打得异常激烈,蒲人害怕了。他们对孔子说:“你如果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了你。”孔子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他们便放了孔子。可孔子还是去了卫国。子贡问孔子:“君子能违背诺言吗?”孔子说:“被威逼之下说出的诺言,鬼神是不会听的。”

孔子虽然到了卫国,可卫灵公已经老了,政事懈怠,不重用孔子。孔子喟然长叹:“若是用我,一年就可见成效,三年就可以使卫国兴盛啊!”无奈之下,孔子只好离开了卫国。

孔子不被卫君重用,便想到晋国去见赵简子。在黄河边上,孔子听说晋国的两个贤人被赵简子杀死,估计自己到了晋国也不会被赵简子重用,就又返回了卫国。

一天,卫灵公向孔子询问用兵布阵之法。孔子说:“祭祀之类的事情,我多少还懂一些;要说行军打仗,我可从未学过。”第二天,卫灵公又邀孔子谈话,恰好天上飞过一行大雁。卫灵公只顾抬头看天上的大雁,不再搭理孔子。孔子感到十分失望,就又去了陈国。

鲁哀公⑩三年的秋天,季桓子得了重病,临终前他对他的长子康子说:“过去鲁国也曾几度兴盛,后来由于我得罪了孔子,就不再兴旺了。我死后,你将成为鲁国的宰相,那时,你要把孔子召回来,和你一起辅佐国君。”

过了几天,季桓子就死了,康子继宰相之位。他想召孔子回鲁国,可公之鱼却对他说:“过去我们对孔子没有一用到底,遭到了诸侯的耻笑;如今又要召他回国,如果仍旧不能一直重用他,我们还会被耻笑的。”康子问:“那我们用谁呢?”公之鱼就向他推荐了孔子的弟子冉求。康子派使者请冉求回国,孔子对冉求说:“鲁国召你回去,恐怕是要重用你啊!”

冉求走后,第二年孔子就从陈国去了蔡国。又过一年,孔子又从蔡国去了叶(shè)国。一天,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告诉他。孔子听说后对子路说:“由啊,你为何不告诉他孔子是一个刻苦用功、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道自己已经年老了的人啊!”

此后不久,孔子又离开叶国去了蔡国。长沮(jù)、桀溺(jiénì)二人正在耕田,孔子看出他们是隐居之人,就派子路去向他们打听渡口的位置。长沮问子路:“车上坐着的那个手拉缰绳的人是谁呀?”子路说:“他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听后便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呀!”桀溺又问:“你是孔子的徒弟吧?”子路说:“是的。”桀溺就说:“如今天下动荡,谁也无法改变这种局面。与其四处逃避乱臣昏君,还不如当个隐居之人。”说完就不再搭理子路,埋下头去继续耕田。子路回去后,把长沮、桀溺说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惆怅地说:“人怎么能成天和鸟兽生活在一起,如果天下国泰民安,我也犯不着去改变它呀!”

后来,有一天子路在路上遇见一个背草筐的老人,就问他:“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问子路:“一个手脚从不劳动,连五谷⑾都分不清的人还配叫先生吗?”说完,便再也不理会子路了。子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又是一个隐居的高士啊!”再去寻找那位老人,老人却早就不见了。

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派兵去陈国救援。听说孔子正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楚国就派人去聘请孔子。陈、蔡两国的大夫们听说了这件事,就聚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认为,孔子虽然停留在陈、蔡两国之间,但两国大夫们的所作所为都不合孔子的意。如今楚国来聘请他,若是他去辅佐楚国这个大国,那么,陈、蔡两国主政的大夫们可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派人把孔子一行人包围在了旷野之中。后来,孔子派子贡到楚国,楚昭王派大军来接孔子,才为孔子解了围。

楚昭王想赐地七百里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不同意。他问:“大王派去各国的使臣有跟子贡差不多的吗?”

“没有。”

“辅佐您的宰相有跟颜回差不多的吗?”

“没有。”

“您有像子路这样的将帅吗?”

“没有。”

“您的地方官有像宰予的吗?”

“没有。”

子西接着说:“楚国的祖先是周朝分封的,爵位不过子男,封地也不过五十里。孔子这个人讲授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提倡建立周公、召公那样的业绩,您若是任用了他,那楚国还能世世代代拥有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吗?再说,当初文王在丰、武王在镐,封地都不过百里,可最终却一统天下。如果孔子得到这么大一块封地,又有贤明的弟子辅佐,恐怕这不是楚国的福气啊!”昭王听后,便打消了原来的念头。

楚国有一个装疯隐居的高人名叫接舆。一天,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身边经过,他在歌中唱道:

“凤啊!凤啊,你品行为何这样低下!

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未来的却要做好准备。

没希望了,算了!

当今从政的人都很危险呀!”

孔子下了车,想和接舆搭话,接舆却飞也似地走掉了,把孔子晾在了一边。

孔子生活的时代,周朝已经很衰落了。礼崩乐坏,《诗》《书》典籍也残缺不少。孔子便遵循三代的治国礼仪,作《书传》,上起唐尧、虞舜,下至秦穆公,按历史过程编排史事。

孔子考察了夏、商两代典章制度的增删情况,然后深有体会地说:“这些制度虽说已隔百代,但仍旧是或文采华丽,或质朴无华。周朝参照两代制定的典章真可谓是包罗万象、光彩照人啊!我遵从周代的典章法礼。”

孔子还对《诗经》进行了重新整理。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孔子从中选择了适合礼义教化的那部分,然后把这部分入乐歌唱,力求能合乎韶乐、武乐或是朝廷高雅的音乐。

孔子晚年很喜欢研究《易经》,他翻来覆去地研读,把系书的牛皮绳都磨断了三回。他说:“要是我还能多活几年,那我就能体会到《易》的精髓了。”

孔子教授诗书礼乐,弟子有三千人,能够精通六艺⑿的有七十二人。像颜浊邹那样受过孔子教导,却没有正式入学的人还有很多。

孔子吃饭时也很讲究,如果鱼不新鲜,肉已变味或是切得不合规矩,他都不吃。就座时,一定先把座位摆正才坐下。跟戴孝的人同桌吃饭,孔子从不吃饱,只是稍吃一点,以示哀悼之情。

孔子说:“有三个人一同走路,那里面一定有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他还说:“不修养德性,不钻研学问;见到正义的事不马上做,有了缺点和错误不知道改正,这些都是我所担心的啊!”

孔子从不谈论有关怪事、暴力、叛乱、鬼神这类事情。

孔子的弟子们都很钦佩孔子。子贡说:“先生的文章,我欣赏过的不算少了,要是能听先生讲讲有关天道和性命的道理,那该有多好啊!”颜渊也曾深有感慨地说:“先生的形象真是越看越高大,先生的学问真是越钻研越深奥,我永远也无法赶上他啊!”住在达巷里的人们都称赞孔子说:“孔子真了不起!他学问广博,样样精通,只不过还没有成名罢了。”

鲁哀公十四年春天,王公贵族在大野狩猎。叔孙氏的车夫捕获了一只怪兽,以为不吉利,去问孔子怪兽是什么。孔子看后说:“是麒麟(qílín)啊!”又说:“黄河里再也不会有龙马驮着八卦图出现了,洛水里也不会再有神龟背着洛书浮出水面了,我人生的路也要走完了。”

第二年,子路在卫国死了,孔子也生了重病。一天,子贡来看望孔子,孔子正拄着拐杖在门口散步。一见子贡,孔子就说:“子贡啊!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呀!”说着,他叹了口气,接着唱道:“泰山就要崩塌了!梁柱也要断折了!有聪明才智的人要死了!”伴随着凄楚的歌声,孔子泪流满面。他又对子贡说:“天下乱了很久了,但世人都不采纳我的治国主张。夏朝人死后葬在东阶,周朝人死后葬在西阶,殷朝人死后葬在门前的两个门柱之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被人祭奠,我大概算是殷人吧?”

七天后,孔子真地死了,享年七十三岁。孔子死后被安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边上。孔子的弟子们都为孔子守孝三年,三年期满才洒泪而别。只有子贡哀思难尽,又留下来为孔子守了三年孝。

后来,孔子弟子和鲁国人有一百多家先后迁到孔子墓附近居住,人们因此把这个地方称为孔里。孔子生前住过的房子后来被改建成了孔庙,陈列着孔子坐过的马车、穿过的衣服、用过的书籍等物品。鲁国人每年按时去孔子墓祭祀,读书人也前去讲授儒家礼仪,世世代代,至今从未间断。

【详细注释】

①鲁昭公:名姬(chóu,也作“稠”),鲁襄公之子,母齐归。鲁国之二十四代君主。前542年即位,前517年,鲁昭公伐季孙氏,但大败,逃到齐国,后辗转至晋,晋欲使昭公返鲁,鲁不纳。前510年,昭公死于晋地乾侯,终年51岁。

②齐景公:姜姓,名杵臼。春秋后期的齐国君主,齐灵公之子,是齐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大臣中有相国晏婴、司马穰苴以及梁邱据等人。齐景公既有治国的壮怀激烈,又贪图享乐。

③晏婴:字仲,谥平,又称平仲、晏子,夷维(今山东莱州)人,春秋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④秦穆公:一作秦缪公,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一前621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

⑤季桓子:即季孙斯,春秋时鲁国卿大夫。姬姓,季氏,名斯。谥桓,史称“季桓子”。

⑥鲁定公:即姬宋,春秋诸侯国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他为鲁昭公儿子,承袭鲁昭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15年。

⑦路不拾遗: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品行高尚。

⑧春祭:《礼记·祭统》:“凡祭有四时:春祭曰(yuè),夏祭曰(dì),秋祭曰尝,冬祭曰(zhēng)。”

⑨卫灵公:春秋时期卫国第28代国君,著名的昏君之一;但卫灵公也有双面性,他擅长识人,知人善任,提拔的三个大臣仲叔圉、祝、王孙贾的合作,才使卫国运行正常。

⑩鲁哀公:名蒋,鲁定公之子,春秋诸侯国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共在位27年。

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shǔ,黄米)、稷、麦、菽(shū,豆类的总称);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知识扩展】

孔子简介

本书节选了《史记》与《资治通鉴》中的著名历史小故事,并结合事件背景娓娓道来,让读者的领略两本史学巨著风韵的同时,可以以史为鉴,在人生中有所启迪,真正做到读来即用,有益于生活。

本书节选了《史记》与《资治通鉴》中的著名历史小故事,并结合事件背景娓娓道来,让读者的领略两本史学巨著风韵的同时,可以以史为鉴,在人生中有所启迪,真正做到读来即用,有益于生活。

名丘,字仲尼,古代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人,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而《谷梁传》、《公羊传》则记为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相传,孔子的先祖为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六世祖孔父嘉曾为宋国大司马,死于内乱。其后代避难奔鲁,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一男,名孟皮,跛足。复与颜徵在结婚,生孔子。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葬于防山。颜氏携子离开陬邑,迁居于鲁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即都城曲阜。

孔子的“教育之道”是以培养“君子”为主要目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分有价值和意义的教育思想。孔子的许多学说至今仍是教育学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孔子的“为人之道”从家庭、朋友和君臣三个层面,逐步扩展到社会关系的主干,是一种封建主义的伦理规范。虽然有着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其中有许多思想仍然是有价值的。孔子论说的忠孝之道,不主张“愚忠”,而是强调一种双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诗书礼乐易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一百六十篇)、雅(一百零五篇)、颂(四十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作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作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书经》:《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中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先秦政治、思想、历史、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成为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的一部重要典籍。《书经》是记载上自尧、舜,下迄东周的史书,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其基本内容是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对策记录。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这部古籍内容博大精深,因流传过程中几多劫难,自然或人为地造成缺失,特别是今古文《尚书》的版本、真伪问题错综复杂,许多问题争论不休,难以定论。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它包含了从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论著,其中皆为孔子七十二门徒及弟子所记,内容相当庞杂。文中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其中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真谛的发挥,即使有个别篇章是秦汉儒生所撰,但其基本内容也都是对先秦古制的追记。《礼记》在儒家学术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礼记》为研究先秦儒学史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尤其是蕴含的礼学思想最为丰富。儒家的礼学思想博大精深,从孔子首创礼学思想,经孟荀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体系大备。其间《札记》对礼学的阐述最为精彩完备。如书中探讨礼之源,从人情、人欲、人类自身发展以及从天地神等抽象信念中,提出种种猜测,反映当时学者对知识的孜孜以求。《礼记》还结集了如《中庸》《大学》《礼运》等蕴含深邃思想内容的学术论文,它们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影响极其深远。

《易经》:《易经》被喻为群经之首,是帝王之术,是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读之作。《易经》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通过“卜筮”之说,焕发出恍惚神奇的象征色彩之书。《易经》是总结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蕴含着丰富的变化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