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艺术的交融: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原理”课第一章教学为例

谢拓

艺术专业大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差,新生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只是理工科、文科录取分数的百分之六十左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没有因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知识较差而降低。艺术专业大学生,由于长期培养形象思维,喜欢对事物感性的、形象的认识,而抽象思维欠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困难。为此,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尽量做到通俗、感性。以“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以下简称“第一章”)为例,说明对艺术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原理”课第一章的内容,实际上是讲唯物论和辩证法,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一重点。讲好这章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为学好该门课鉴定基础,也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打下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而这章教材存在着过于抽象概括、逻辑欠缺、阐述过于简单的缺陷。特别是对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形象思维较发达的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要讲好这章内容,必须下大力气,研究教学大纲,精通教材内容,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处理好弄清概念、理顺逻辑顺序、充实教材内容等问题,采用适度的感性、通俗的方式方法。

一、弄清概念

弄清概念,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学好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关键。任何学科都是建立在概念范畴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范畴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物质”“运动”“矛盾”“否定”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范畴,与日常生活中对应的概念范畴并不是一回事。对初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学生来说,把上述哲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往往容易混为一谈。一些学生老抱怨“原理”课第一章难学,究其原因就在于用日常生活的概念来学习。学习唯物论和辩证法,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来学习。用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越学越糊涂。

讲清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以下简称“物质范畴”)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关键之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物质范畴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如果缺少了科学的物质观,那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如果对物质范畴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就学不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

物质范畴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在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首先要搞清楚物质范畴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物质的区别。物质范畴是从一切具体事物抽象概括出来的客观实在性,是一切事物具有的共同属性。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物质就是一个一个的具体事物。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物质用哲学的语言说就叫物质形态。物质与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离开了物质形态谈物质,物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离开了物质来谈物质形态,就无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对物质范畴有了正确的认识,就比较容易理解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物主义为什么没能产生科学的物质观,就在于旧唯物主义物质观没有辩证地处理物质与物质形态的关系,把物质的共性与物质的个性混为一谈,把具体事物当成了物质。由于历史的局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缺乏科学依据的条件下,凭借自己的经验来猜测物质,认为物质就是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有人认为是“火”,有人认为是“气”,有人认为是“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的属性误认为是物质的属性,把原子当成了物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对世界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猜测性的缺陷,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原子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因此,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仍未克服把物质的共性与物质的个性混为一谈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正确地阐述了物质与物质形态、物质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认为物质与物质形态、物质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都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这样,既坚持了唯物主义,又坚持了辩证法,克服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的缺陷。物质范畴是从一切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客观实在性,又克服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不彻底性的缺陷。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社会的认识仍然持唯心主义的观点,就在于它的物质观不彻底性的缺陷。马克思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客观实在性,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自然界是客观的,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因此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运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哲学上所说的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哲学上所说的运动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变化”。小孩一天一天地长大,世界一天一天的变化,用哲学的语言说,就是运动。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运动”,就是“活动”“锻炼”的代名词。

对“物质”范畴和“运动”范畴有了正确的认识,有助于认识世界的真实面目,就会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既是一个运动着的统一的物质世界,又是一个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世界,就会真正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就会真正掌握唯物论的基本思想,为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打下唯物论基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重要内容及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认识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一把钥匙。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要学好这一规律,首先要弄清楚哲学上所说的“矛盾”范畴。哲学上的矛盾也叫辩证矛盾,指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要成为哲学上所说的矛盾,矛盾双方必须同时具备对立的属性和统一的属性。学生在学习对立统一规律时,往往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或与形式逻辑上所说的矛盾混为一谈。往往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或形式逻辑上所说的矛盾去学对立统一规律,到头来,愈学愈乱。只有把哲学上的矛盾认识清楚了,才能真正理解矛盾又同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矛盾又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是要分析每个矛盾的个性和特点,寻找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以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

学习否定之否定规律,正确理解哲学上所说的“否定”范畴甚为关键。哲学上所说的“否定”是辩证否定。它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否定是有区别的。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否定,是不认同,不采纳的意思。哲学上所说的否定不是对旧事物彻底地抛弃,而是吸取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发展。黑格尔把哲学上的否定称为“扬弃”, “扬”指的是发扬光大的意思,“弃”指的是抛弃的意思。哲学上所说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的力量来自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构成了一对矛盾。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又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辩证的否定与形而上学所说的否定是根本对立的,形而上学所说的否定是外力强加的否定,是否定一切。

二、理顺逻辑顺序

现行“原理”课全国通用教材第一章,在建构新的逻辑体系及内容的安排方面,存在一些瑕疵。如在阐述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又冒出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在阐述物质范畴时,突然冒出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紧接着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使人不免感到逻辑有点混乱。在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时,不是先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而是先把“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一结论性的问题放到前面。

在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应注意理顺逻辑顺序。理顺逻辑顺序是讲授“原理”课第一章的重要环节。长期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体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经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尽管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借鉴传统教学体系的同时,应有自己的思考和发展。笔者认为,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放到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目下为好。这既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又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应独立为一节。这样,既比较清楚地阐述意识起源和本质问题,也为阐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瞒下伏笔。在理解了物质与意识的有关原理后,就容易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为坚持从物质世界本身出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防止犯唯意志主义的错误,奠定了理论基础。讲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先讲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然后概括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结论,这样安排次序符合逻辑。这样,第一章从教材的三节变为了教学上的四节。

另外,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角度出发,把现行“原理”课全国通用教材第一章的第三节的题目由“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改为“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较为合适。此节着重讲“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三个问题。

三、充实教材内容

全国通用的“原理”课教材,把字数控制在了25万字之内。这就很难把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于一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清楚。字数太少的教材,只能是压缩饼干。有些原理的阐述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太概括,太抽象,学生看不懂。充实教学内容,并不是机械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拼凑在一起,也不是把所有的原理塞入教学之中。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不断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

教学大纲是给教师看的,教材是给教师和学生看的,但主要是对学生看的。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亟须组编一本适应自己阅读的教材。此教材须概念明确,逻辑清晰,阐述清楚,简明扼要。基本原理的阐述一定要条理分明,说理到位,使学生能够理解。同时加大原理的实践意义的阐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达到这一目标,“原理”课教材的字数控制在35万字左右。针对第一章来说,特别是要把上述教材中阐述不足的部分扩充,达到阐述清晰,通俗易懂。大多数高校把“原理”课开设一学期,学生一学期阅读35万字的教材,字数并不算多。

有人会说,编写“原理”课教材应避免与中学所学内容重复,面面俱到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笔者认为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应尽量考虑内容的系统性。如何避免与中学教学内容重复,这是教师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教学的问题。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在中学时学习哲学常识和政治经济学常识,不少人是死记硬背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因而对一些范畴和原理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如,笔者在讲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之前,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物质,大多被提问的学生回答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有人回答物质是客观存在,当问其是客观存在的什么,他们又回答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大学的“原理”课与中学的“哲学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课的教学是有区别的。对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原理”课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鉴别和对待当代艺术思潮,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理”课教材第一章强调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强调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克服了以前哲学教材在此问题上的不足。但此章的阐述较概括,有些问题说得不是很清楚。充实教学内容是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然要求,是搞好教学的必然要求。

教材在阐述运动和时空时,仅仅用了不到1000字。在阐述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时,只是用“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过于概括的一句话,根本没有展开。学生肯定要追问时空为什么离不开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为什么离不开时空的问题。在阐述时空的相对性时,仅仅用了时空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几个字带过。学生势必要追问时空相对性的表现及科学论证。在教学中,不得不讲授非欧氏几何学和爱因斯坦的侠义相对论,来证明时空的相对性。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教材惜字如金,用字过少,没能全面地介绍其基本原理。阐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规律),竟不到700字。阐述否定之否定,必须突出辩证否定观的含义及其意义、事物发展为什么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事物发展为什么要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才完成一个周期、事物的发展为什么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等问题。教材对辩证否定观的阐述较全面,对上述其他问题的阐述较少。

教材对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的阐述更是高度概括,仅仅用了800多字。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不仅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而且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教材对五对范畴的含义、它们各自之间的辩证关系、它们的意义阐述得概括。学生看后如云里雾里,很难理解五对范畴原理的内容,很难把其自觉运用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因此,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应独立为一目,分别阐述。每对范畴的含义、辩证关系都要阐述清楚,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实践性。突出每对范畴辩证关系的及其意义,帮助学生增强哲学智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感性的通俗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具体运用,要恰到好处

感性的通俗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具体运用,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使用。学中国画的学生,学艺术史论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好,对原理课的学习也比较认真,上课注意力集中,发言积极。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应注意适应学生的程度,即不能太深,学生接受不了,也不能太浅,太通俗,太感性。对设计类的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适当采用图片、影视资料、课堂讨论、实践活动(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展览)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感性、通俗的方式方法讲授原理课,必须把握好“度”。原理课即使政治课,又是理论课。作为政治课的原理课,必须强调它的无产阶级性,必须强调它的育人功能。作为理论课的原理课,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性,切不可把原理课教学变成了故事会,切不可把原理课堂变成随意表演的舞台,更不能把原理课变成胡拉乱扯远离主题的大杂烩。“原理”课是政治课与理论课有机统一,面对艺术专业大学生,原理课教学,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感性、通俗的方式方法时,切不可凭一时的热情,任情绪和思维如脱缰的野马,随意驰骋,更不能以通俗为借口,使教学变得庸俗。教师要有驾驭教学的能力,感性通俗的方式方法的具体运用一定要恰到好处。

针对文化基础较差、形象思维较发达、抽象思维欠缺的艺术专业学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也可适当使用通俗和感性的方法。如可用绘画、雕塑、图片、影视资料等艺术形式表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艺术的感染中学习和领会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适当使用通俗感性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