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社交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关系广阔的《新民报》大老板

在民国有过一张叫作《新民报》的报纸。应该说,它不仅承担过重要的历史使命,而且还是民国社交圈里的重要环节。

1943年,王右家发现前夫与民国名流杨度的女儿杨云慧有婚外情,这让喜欢“惊世骇俗”的王右家也无法忍受,于是她选择了离家出走,远去了印度,后来又“老大嫁作商人妇”。

应该说杨云慧也是民国社交网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她的曾祖父杨礼堂做过正四品都司,大祖父杨瑞生做过总兵,而父亲杨度又是杨瑞生从弟弟杨懿生那里过继来的儿子。所以通过杨瑞生的关系,杨度就成为了一代名儒王闿运的学生,而且是他的得意门生。同时,杨度的妹妹杨庄也成为了王闿运的四儿媳妇。后来又和汪精卫、蔡锷、齐白石是同学,也是康有为、梁启超、黄兴的好友。

杨度做人很有意思。他是著名书法家,又是清政府的四品大员;他同时既赞同孙中山又帮过袁世凯;他给杜月笙当过师爷,又和潘汉年、伍豪的关系密切……所以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特的政治家,具有分裂的政治人格。

时间又过去了三年,王右家的前夫就和《新民报》社的第一位女记者有了关系。

这位女记者叫浦熙修,她和她的姐妹们(姐姐浦洁修,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妹妹浦安修,著名的教育家,彭德怀夫人)创造出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不朽的“名门”——北师大著名的“浦氏三姐妹”和“嘉定三女杰”。

浦熙修原名浦媐修,她的父亲浦友梧当时只是北洋政府交通部的一个小官吏。但是他作为文化人知道教育的作用,于是浦熙修7岁时来到北平后,就考进了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这里,浦熙修便开始了她的辉煌历程。

从师范附小毕业后,浦熙修进入了师范附中,然后又考上了北师大中文系。在大学里浦熙修有了一个恋人,他叫袁子英,但是他们的婚姻最后还是失败了。

在《新民报》社,浦熙修作为第一位女记者和采访部主任,在日军偷袭珍珠港,轰炸了香港之后,大批“高等华人”争购飞机票逃往大后方重庆时,曾经写出过一篇轰动整个山城的稿件。

那天,她在重庆机场采访时,见到宋霭龄的女儿孔令伟(孔二小姐)款款走下重庆国民政府去香港抢运民国要人(包括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陈寅恪、陈济棠等)的飞机,怀中还抱着一只“洋狗”。同时,她又注意到当时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也是中国现代的出版大家,担任过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王云五,在机场一角眼巴巴地望着飞机,未曾接到他的夫人。于是,她便发了“孔二小姐的狗坐上飞机”以及“王云五的夫人未曾坐上飞机”的消息。由于送审时两条消息各归各,检查官未加注意,所以第二天这两条消息就一起见了报,后果可想而知。

这里多说一句,现在有学者争论说孔家抢运“洋狗”是以讹传讹,其实孔二小姐是接机人员,而狗则是属于外国人的。据黄炎培说:“狗非孔氏物,乃(美国)机师所有。”宋庆龄也证实事实如此。

在这篇报道轰动整个山城后,当局震怒。这时,《新民报》社的老板邓季惺出面了。她并没有依照当局的意思开除浦熙修,而是通过上下打点、疏通关节,最后不仅保住了《新民报》的阵地,还保住了浦熙修的饭碗……

《新民报》是浦熙修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地方,也是她幸与不幸的根,可以说如果没有《新民报》和《新民报》的老板,也就没有浦熙修后来的一切。

《新民报》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先后出南京、重庆、成都、上海、北平(今北京)等版,主办人是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总主笔是罗承烈,副总主笔是赵超构。

但是,主办人陈铭德并不是真正的老板,真正的老板是他的夫人邓季惺。

有这般能力的邓季惺又是怎样的人物呢?

邓季惺出身于四川奉节的世代绅商之家,祖父三代都是当时的巴蜀商界名人。

她的父亲邓孝然曾任清末时中国银行四川分行行长。

她的叔叔邓孝可是引发辛亥革命的“保路运动”的宣传鼓动急先锋,参与创办了四川咨议局机关报《蜀报》并曾担任主笔。

她的母亲吴婉是著名老同盟会员吴梅修的妹妹,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毕业生,在重庆创办过当地的第一所女子学堂。

邓季惺14岁就考入了重庆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成为了恽代英、萧楚女、张闻天的学生;27岁就和当时的爱国知识妇女,也是她的朋友曹孟君、谭惕吾等人发起组建了“南京妇女文化促进会”;28岁时又与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一起成立了南京妇女救国会。

邓季惺的政治活动波澜起伏,爱情生活也是一波三折。

1923年,16岁的邓季惺(当时叫邓友兰)认识了女友吴淑英的弟弟、出身于江苏武进官宦世家的吴念椿。

被人称为“少年才子”的吴念椿和邓季惺相恋后,为了与“友兰”这个名字相陪衬,于是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竹似”。

1925年,19岁的吴竹似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就到南京中央通讯社做了记者,同年与邓季惺结婚。22岁时,他与朋友陈铭德、刘正华一起在南京开办了《新民报》。

但是天不遂人意,1931年7月,25岁的吴竹似因病去世了,此时他们最小的儿子才1岁多。就在邓季惺悲痛欲绝时,吴竹似的好朋友陈铭德来了。再后来他们就相恋了,1933年1月,他们在北平结婚。

陈铭德是北京国立法政大学毕业生,创刊《新民报》后任社长,后来成为了中国报业的巨子。给他做过副刊主编的精英人物就有吴祖光、孙伏园、施白芜、陈白尘等等。

1948年,中国大地炮声隆隆。

6月17日,古城开封易手,国民党空军日夜轰炸,导致大批市民伤亡。立法委员邓季惺在立法院领衔提出“停止轰炸城市”的临时动议,有30多名立委联署。第二天,南京《新民报》日刊在头版刊登了这一新闻,并引起了强烈反响,北平的104位教授以及河南省参议员都分别发表宣言,抗议轰炸开封。但是邓季惺没有想到“反对轰炸运动”竟然会成为南京《新民报》的“滑铁卢”。

6月30日,蒋介石亲自做出了南京《新民报》永久停刊的决定。7月8日晚上9点多,蒋介石亲书的停刊手令送达到了《新民报》社。于是,这张几乎与国民党南京政权相始终,以其非凡的努力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的报纸,就这样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星移斗转。2005年3月,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在北京颁奖,其中的获奖者之一,就是吴念椿和邓季惺最小的儿子、现在中国最杰出的经济学家、著名市场经济学者、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吴敬琏先生。

吴念椿和邓季惺以及陈铭德都是报人出身,他们和经济学并不搭界,为什么吴敬琏却选择了这个行业呢?因为这里又有了一个新的关系纽带出现。

1971年,吴敬琏因为“拒不交代问题”被关进了劳改队。

在这里,他和一个叫顾准的“老劳改犯”住在了一起。正是这个“老劳改犯”让吴敬琏的思想产生了质的变化。后来他回忆说:“顾准是我的良师益友,他给了我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导致了我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我后来的政治倾向、学术观点、治学态度以及为人处世,无不浸润着他的教益。”

“老劳改犯”顾准是中国当代学者,思想家,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历史学家,也是在中国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人物。

可以说顾准是一个天才,他15岁时,就以其会计学方面的成就和造诣,在上海工商界崭露头角,被那些大老板们誉为“奇特的少年天才”。他19岁完成的会计学著作《银行会计》一书,成为国内第一本银行会计教材,被各大学采用,同时他也成为了大学的兼职教授。正是在顾准的影响下,吴敬琏才坚定地选择了经济学这条人生道路。

1975年10月,顾准的肺病加重了,于是他利用最后的机会和吴敬琏作一次长谈。12月2日午夜,顾准挣扎着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和手势示意吴敬琏,说出了一生中的最后一句话:“打开行军床,休息……”

这时的邓季惺和陈铭德,也正戴着“右派”的“帽子”,在苦苦挣扎着……

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