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一生的哈佛情商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情商VS智商:情商比智商更重要(2)

“智力低下”的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出生在一个犹太人家庭。小时候的爱因斯坦便对各种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5岁时,父亲给他买了一个指南针,那是一个儿童玩具。当爱因斯坦注视着那根指向南方的“魔针”时,他兴奋得简直坐立不安了。他觉得这个小东西是那么的神奇,当时虽然不懂得什么是磁场理论,但他却本能地感觉到,自然界蕴藏着无数的奥秘,自己正站在一个令人着迷的世界的门前,于是,他从小便产生了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欲望。凭着自己的高智商,爱因斯坦在科学上提出的理念非常新颖、不可思议。直到今天。他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论——相对论、关于微小粒子的理论——量子论等,仍极大地影响着科学家对原子和宇宙的看法。世界上没有多少人能名副其实地被称为“天才”,但爱因斯坦肯定当之无愧。他的理论几乎改变了物理学的每一个范畴。如果没有这些理论,现在的激光、电视、电脑、宇宙航行和其他很多事物,根本就不会出现。但是,爱因斯坦在童年的求学时期并不愉快,老师们都认为他并不很聪明,对待他也很不友善。一次,教师送来了他的成绩报告单,他的父亲看了感到很痛心。老师对他的父亲说:“这孩子智力迟钝,不喜欢同人交往,老是糊里糊涂地在自己的梦呓中游荡。”同学们还给爱因斯坦起了一个绰号——“孤独小老头”。但爱因斯坦并没有察觉到长辈的担忧,他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奇观,他的心智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想要奔驰。他觉得自己是孤零零一个人来探索这个世界的,他不需要什么伙伴。他在花园里玩耍,或者在街上边走边唱自己编的歌曲,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过着快乐的日子。

情商的锻炼与艺术的修养密切相关,爱因斯坦对音乐的迷恋不亚于对自然的痴迷。爱因斯坦的母亲是位颇有才华的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和教育下,他从6岁开始学拉小提琴。音乐使他兴奋异常,每当他的母亲在钢琴上弹奏一曲莫扎特或贝多芬的奏鸣曲时,他就一动不动地站在旁边,出神地听着。虽然他精于音乐,但很多学科的成绩都很差。可是,他对数学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在12岁到16岁这段时期,爱因斯坦熟悉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并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久,他的数学和理论科学的专长得到了公认。

1896年,他进入联邦工技学院物理数学系就学,4年后毕业。直到1902年,他在伯尔尼专利局找到了一个“三级技术鉴定员”的职位,他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伏案计算着数字,而心里却梦想着天上的群星。他告诉他的女朋友:“我一直在试图解决空间和时间的问题。”1905年3月,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提出了量子学说,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所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开拓了量子力学研究的领域,这也使他在1921年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论运动物理的电动力学”。这一理论的创立,不但揭示了力学运动和电磁学运动在运动学上的本质统一性,而且也为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0世纪另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写信对爱因斯坦说:“您的理论将要带来的是如同曾经为哥白尼的世界观所进行的战斗。”并推荐爱因斯坦于1908年成为了伯尔尼大学的副教授。但是普朗克也没有意识到相对论给物理学带来的深刻变化。爱因斯坦以时空相对观念取代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向束缚人类几千年的经验和流传科学界近300年的权威提出了挑战。1919年的日全食观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做出的预测吻合,11月10日《纽约时报》以“天上的光全是歪的,爱因斯坦的理论胜利了!”作为醒目的标题。对爱因斯坦来说,科学重于一切,科学就是他的生命,他虔诚地为科学献身。直到晚年,探求宇宙的微妙、寻求秩序和谐的自然法则的愿望仍盘踞在他心中。

因此,我们对于“天才”的概念不能仅仅局限于智力的高低,“情商”因素的影响绝对不能忽视。爱因斯坦的心境可以说是一种执著与痴迷,平静而辽远的,并且在音乐艺术的世界里,他能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他不会孤独,寂寞,绝望,忧郁成疾,这些所有的“情商”因素对他的成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低情商——“精神杀手”

低情商的硕士生

2005年9月20日,刚从成都某重点高校研究生院药学院毕业两个多月的一名硕士生谢某,吞服大量安眠药,深夜11时在成都一家医院抢救无效,在自己事业风帆刚刚扬起时,27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谢某本科就在药学院就读,毕业后到天津一家制药厂工作了两年后,又考回药学院读研究生,2005年7月刚毕业,就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工作后,谢某一直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工作,不断地自责说自己无用,不能养活自己,不能为父母分忧。工作上的压力,加之他本人有抑郁症,工作了一个月后,谢某的精神状态差到极点,“面无血色,整日神思恍惚”。于是在同事的陪同下,他到川大华西医院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的精神危机。

在同学们的帮助和鼓励下,8月底,刚工作一个月的谢某从研究所辞职,进入到成都某药业集团研发室做化验工作。因化验室就谢某一个人,考虑到谢某性格内向,不太适合长期一个人单独工作,同学们又帮忙将他安排到一个研发小组工作。“他父母都是下岗工人,家里很困难,同学都在努力帮助他,希望他能尽快走出阴影,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但是,没想到,在新的单位工作了才10多天,他还是抛下年迈多病的父母,走上这条不归路。”他的同学这样对人们说。

得知儿子自杀噩耗后,谢某的父亲老泪纵横,谢某的母亲做梦都没有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据谢某的同窗好友陈振东说,谢某的母亲几年前下岗,前不久检查出身患癌症。得知自己寄予厚望、引以为荣的儿子自杀的噩耗后,这位正在化疗的老母亲当场晕倒,无力前来成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

谢某或许有权停止自己27岁的生命,但是他留给亲人的是永远的伤痛和怀念。他吞下那些小小的药丸时,可曾想到窘迫而沧桑的双亲?妈妈以他为荣,父亲卖报挣钱供他读书。他或许解脱了,但他却把痛苦转嫁给了生他养他的父母。为不能报答父母他自责,但是他却没想到自己好好活着也是对父母的一种报答啊。

有那么多热心的、真诚的同学一直还在帮助他走出心理阴影,但是他却去了,撇下最疼爱他的家人、最关心他的朋友们。

当前,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的情况频频出现在高智商者中间,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在追求高端知识的时候,其他的各种需要被压抑到最低点,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的是人格塑造的缺陷与心理适应能力的欠缺。利益占有与分享不均衡的出现,也会导致他们心理失衡,而调节不成功导致心理严重失衡,轻则出现精神异常、精神疾病,重则出现自杀、犯罪倾向等重大心理问题。

生命不是一条脆弱的直线,应该是条绷得越紧越有韧性的曲线!走出心魔,前面是片阳光地带。

智商与情商的异同

说到“智商”,其实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一个词。那么智商到底是什么,它又来源于何处呢?

其实,智商是测量个人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简称IQ,智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人们看做是衡量人的心智素质的唯一指标。

一般说来,智商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也就是一个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发展水平的高低,它主要表现的是人的理性能力。

智商测试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被各国广为采纳,并成为许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特殊职业的重要辅助标准。1904年,法国教育部组织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研究公立学校低能儿童的管理问题。委员会的委员比纳和医学家西蒙试图研究一种用测验的方法去辨别有心理和智能缺陷的儿童。次年,一套用以测量儿童智力高低的问卷编制问世,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科学量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并没有智商的概念,而是用心理年龄来表示被测试者智力的高低。如果心理年龄高于生理年龄,则被认为智力高于一般儿童。

后来,在修订的“斯坦福—比纳”量表中,“智商”被第一次提出,计算公式如下:

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所谓智力年龄,是指智力达到某年龄的水平。这是通过特定的问卷等测评系统检测出来的。例如一个5岁的孩子,在做5岁组儿童的智力测试题中能及格,在做6岁组的智力测试题中也能及格,但在做7岁组的智力测试题中却没有及格。那么,这个儿童的智力年龄为6岁。他的智商(IQ)就是6(智力年龄)/5(实际年龄)×100=120。由此可见,如果一个孩子的智力年龄超出实际年龄越高,说明这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越高,他的智商也越高。

一般说来,在未经挑选的人群中,智力平均数为100。因此,智商接近100者称为智力正常,智商高于130者称为智力超常,而低于70者则称为智力落后。

“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问世之后,很快便引起了法国教育部的重视,并得到了大力推广。自此以后,各种测量智力的测验表相继问世,并在西方社会迅速普及开来,并渗透到各行各业、各年龄层中,掀起了智商测试的阵阵狂潮。可以这么说,20世纪的西方世界,几乎没有人在其一生中能够避免智商的测试!

智商测试迅速风靡整个社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智商测试来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准,并将其作为自己职业选择和决策的主要依据。作为家长,他们通过孩子的测试结果来为他安排适当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在升学、选择专业时作为参考,了解其智力结构中哪些方面是薄弱环节,哪些方面具有优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发智力。所以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五花八门的智商测试题可以频频见诸报纸、杂志、网络,而各大知名企业在引进新人时增加对其智商的考核,更是对这股风潮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从“智商”的出现开始,经过循序渐进的层层发展,“智商风潮”大行其道。

简单来讲,“智商”与“情商”的区别主要在于如下方面。

1.生理的与心理的

智商是与生俱来的,属于大脑的固有结构,因而是生理范畴;情商是一种精神状态,属于意识与心理范畴。

2.先天的与后天的

智商是天生的,是有遗传因素的,我们只能通过后天的勤劳来补“拙”;情商是后天的,与生活环境有关,可以通过精心的训练来提高。因此,智商在一生中变化是很少的,从小差不多就定了。情商最基本的技能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它会随着人的自然成长而提高,情商是可以学习的。最新脑科学研究证明,大脑中管情感的区域,到20多岁才成熟,这就给年轻人提供了进一步发展自己情商的机会。人可以通过努力,在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对他人的理解等方面做得更好,所以美国很多学校现在开了这方面的课程。

3.必然的与偶然的

智商常常被人认为是人生的必然,我们不能改变多少,不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得了的;情商好像偶然性比较大,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要认清自己,看看自己在情感智力的哪个方面比较薄弱,比如你是不是容易被激怒?是不是做事不果断?是不是不敢站出来争取机会?然后要不断练习。开始时,可能会觉得很不自然,不舒服,觉得好像不是你。就像打保龄球一样,需要不断练习。

4.重要的与次要的

这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观点,在情商还没有问世的时候,智商一统天下,现在,在重重精神危机与压力下,情商的重大作用压倒了智商的调子,成为人才的衡量标准,只有了解了两者的不同,才能充分利用两者的各自优势,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游刃有余,处乱不惊。生活中有好多非常聪明的、天才的专家,但他们都没有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没法让人接受自己的想法,那需要另一套才能,这就是情感智力。如果你在研究发展部门工作,IQ是重要的。但你的好想法、好点子,要进入市场,就不能靠你一个人,你得组织班子,说服别人,把它推向市场,这就与情商密切相关了。

如果想把两者量化,智商已经有完善的量化标准。但是,对于情商,情商之父戈尔曼认为是很难直接测量的。首先,它是人的自我意识,很多人都是没有自知之明的。另外,我们人人都想给他人一个好印象,就会装出一些东西来,因此测量起来就比较困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行为事件访谈”,用特殊的方法让受访者讲故事,一次4小时左右。然后由一些专家做编码,进行量化,看你有多少情商的胜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