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情商VS智商:情商比智商更重要(1)
哈佛大学通过对历届学生一生成就的调查研究得出:促使一个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商作用只占20%,而情商作用却占80%,情商才是人生成就的真正主宰。
毫无疑问,一个人的成才,正常的智商是必须具备的条件。一个智商不正常的人,将来是很难做成一番事业的。但,智商正常,甚至超常的人,就一定能成就惊天伟业吗?答案是:不一定。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
高校自杀事件为何频频发生
2005年4月23日下午4时,北大中文系大二的一名女生从北大理科2号楼9层跳下,经抢救无效身亡。后经证实确认,这名女同学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选择自杀的。半个月后,数学系一名男博士从同样地点跳下,当场身亡。死亡原因不明,但人们推测多半是由于情绪或者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轻生。
2005年6月4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一名韩国留学生自该校公寓楼7层跳下身亡。当天下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系一名大二女生自学生公寓4层跳下。她站上窗台的瞬间,同寝室同学曾经竭力拉她,但最终没能挽救她的生命。
2005年8月20日下午4时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一位在读博士生从研究所教学楼7楼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26岁的年轻生命。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该博士生在决定自杀之前并没有表露出任何征兆,而在遗书中,他直陈自己选择跳楼来结束生命的原因是“厌世、精神抑郁”。
2005年9月14日晨,北京中科院高能所28号楼下,中科院理论物理所一名博士后的尸体被人发现。之后,警方排除他杀。36岁的他是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博士后,德国洪堡学者和日本STA学者,在32岁时就成为了正高研究员,每个认识他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是“优秀”。他平时比较沉默寡言,很多人难以相信:这个人缘极好、前途光明的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博士后,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仅2005年一年,北京高校就有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2004年,北京自杀死亡的学生为19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啊!警钟已经拉响,我们必须要直面一些不愿看到的问题。这些国家培养的学子,不应怀疑他们的智商,不能否认他们的知识,但他们为什么会采取这样令人惋惜的举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呢?一本《自杀日记》一度在大中小学校的校园里悄悄地流行。可见,这样内容的一本书迎合了这些在校学子的心理需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书在学校这个神圣的地方有生存的土壤?
问题出现之后,大家都开始思索大学生这一高智商人群的心理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何在?我们发现了“情绪”这个因素的巨大影响力。
当高智商的学子在情绪上不能自控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这样他们不但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相反,会对自身和整个社会产生可怕的后果。然而,作为非正常死亡的自杀,它并非肉体生命发展的自然结局,而是人的自由意志的断然抉择。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其名著《自杀论》中给自杀下的定义是:“凡由受害者本人积极的或消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受害者本人也知道必然会产生这种后果的死亡。”根据这个定义,迪尔凯姆把自杀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利己主义自杀。即在极端个人主义支配下,个体脱离社会,远离集体,空虚孤独,丧失社会目标而自杀。第二,利他主义自杀。这往往是个人利益服从于某种集体利益所促成,如老人或病人为了不给亲属增加负担而自杀。第三,反常自杀。它主要发生在社会大变动时期或经济危机时期,个人丧失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无法解决,或因社会变动而造成个人沉沦。第四,宿命论自杀。这是集体强加于个人的过多规定与束缚造成的,个人感到前途黯淡,压抑过大,因此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按照这些类型对当前青少年自杀现象归类便会发现,它们大部分属于第一种或第四种,此二者中又以宿命论自杀为最多。
几年前,《中国青年》杂志曾刊登了一封令人思索的遗书:“那天我看电视,见采访一个放牛娃。放牛娃说,他的理想是放好牛,然后卖牛挣钱盖房子,盖了房子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孩子,生了孩子再让他放牛。事后,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呢?找个好媳妇。然后呢?生孩子,让他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最后,他得出结论:“这样的生活没意义,这样的生命没价值。”于是,一位连续3年是校级三好学生、班长的优秀少年服毒自杀了。少年的自杀说明他有思想,有独立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可是这样一位有思想的高智商的少年,却考虑不到人生并不是这样一个单维度直线,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过程。天才的脑袋想不明白最简单的道理。高智商的大学生的情商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还要低。据报载,某大学生少年班的“天才”在情绪调节、心理发育上存在种种隐患,表现为孤僻、闭锁、交往障碍和智能减弱。某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数据表明近几年该校休学的学生中,34.3%是由于心理疾病。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一个人的成才,必须要考虑更多的因素,一些非智力的因素一定要考虑进来。高智商与成才之间的必然关系已经崩溃,尤其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知识的重要性固然不可否认,但是,信仰与精神的力量尤其不可忽视。人才的概念不可专注于智商,正是由于高智商人群的问题令人惊异,当“情商”这一概念出现之后,人们兴奋异常,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心理学、成功学、管理学、教育学,都在讲这一概念。我们在这里要讲到的,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我们力求全面考察“情商”这一概念的应用,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怎样成就辉煌的人生,怎样使人生有意义。
“天才”与“白痴”的一步之遥
人生道路上,以智取胜的时候当然有很多,但是心理素质在一个人成才的道路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有一个著名的“软糖试验”,很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软糖试验
1960年,著名的心理学家瓦特·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里做了一个软糖试验。他召集了一群4岁的小孩,在一个大厅里面坐下,每个人面前放了一个软糖,对他们说:小朋友们,老师要出去一会儿,你们面前的软糖不要吃它,如果谁吃了它,就不能再加一个软糖;如果你控制住自己不吃这个软糖,老师回来会再奖励你一个。老师假装走了,在外面窥视。这群4岁的小孩,在老师走了以后,看着软糖,甜啊。有的小孩过一段时间手伸出去了,缩回来,又出去了,又缩回来,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小孩开始吃了。但是有相当多的小孩坚持下来了。老师回来后,就给坚持住没有吃软糖的奖励了一个。试验结束了吗?没有,后面的过程才是重心:专家就开始分析那些没有吃糖的孩子,他们凭借什么力量坚持下来了呢?有的小孩就数自己的手指头,不去看软糖。有的把脑袋放在手臂上,努力使自己睡觉。对这些孩子,他继续观察,继续分析,到了这些小孩上小学、上初中,他就发现,能控制住自己的不去吃软糖的,上了初中以后,大多数表现比较好,成绩也比较好,合作精神也比较好,有毅力;而控制不住自己的,表现不好,不仅仅是读中学,进入社会之后的表现,也是如此。
这个“软糖试验”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学会控制自己。这项并不神秘的试验使人们意识到,不要将智力在人生的作用方面估计偏高,在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一定还有很多别的因素。例如,三国时期的周瑜,智商很高,领兵打仗能力可谓是足智多谋。年纪轻轻地就当了将军,大都督。最初,许多老将都不服他,这么年轻的后生怎能担当如此大任?后来火烧赤壁,打了一次漂亮的大胜仗,大家这才对他另眼相看。智商这么高一个人,后来怎么死的?说来可笑,是被诸葛亮三气而死的。《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就有记载。不管是真是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这样一类人:即使他们是成功者,也有软肋,如果不能克服的话,那就是致命伤。孔明三气,他竟然马上昏厥,断气了。临终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年寿只有36岁,这应该是周瑜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最佳时刻,他本来应该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的,但是他在顺利的时候趾高气扬,遇到逆境的时候,竟然抑郁成疾。总之,由于他是一个心胸狭窄、爱动怒、爱生气、嫉贤妒能的人,还多次想把诸葛亮干掉。所以,他不但没有取得更大的胜利,却因为过度的生气而早早地撒手人寰,可悲,可叹!可见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怎样的,决定了他将来能够承担什么样的大事,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在现代社会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不少神童最后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长大后可以有大出息,为什么?只能在性格上找原因。
通常情况下,普通少年的智商介于90到110之间,而智商高于130的少年则被称为“天才”少年。有统计数据表明,“天才”少年在同龄人中的比率约为2%。人们常说,“天才与白痴只有一步的距离”。“高智商”有时候会被认为“低情商”,“高情商”有时也是一种“低智商”的表现。风靡世界的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阿甘,就是一个典型。他是天才的运动员、战士、商人,可是我们知道他从小就是被人嘲笑的白痴。他真的是白痴吗?智力的迟钝固然令人与成功有了距离,但是成功不一定永远属于高智商的天才。成功属于高智商与高情商完美结合的人。
我们可以从阿甘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天才”与“白痴”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执著于一点,竭尽全力,不达目的不罢休。阿甘天生就注定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上帝又是如此的公平——往往会令起点不高的人比天生优越感十足的人更早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真实。从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进入特殊学校,到橄榄球健将,到越战英雄,到虾船船长,到跑遍美国……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躯,达到了许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许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有的人常常会感觉到生活的负担过重,人生道路上,面前的困难重重,因而整天垂头丧气、郁郁寡欢。阿甘呢?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心中都有一个目标在指引着他,他也只为此而踏实地、不懈地、坚定地奋斗,直到这一目标的完成,或是新的目标的出现。没有单纯的抉择就不会没有心灵的杂念;而没有心灵杂念的人,才能够在人生浮沉中举重若轻。正是因为他的信念是这样的单纯,目标又是这样的清晰,即使先天不足,甚至是面前有穷山恶水,可爱的阿甘也绝对能够以一颗绝对平常的心视之,并最终一一跨过。这绝不是仅仅用“傻人有傻福”就可以解释的。所以,我们宁愿相信,只有保持阿甘这种生活态度和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够减轻自己生命中的重负,从而达到生命之巅,获得人生最终的辉煌。
《阿甘正传》获1995年第6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导演是罗伯特·泽梅基斯。重要的是这部片子影响了一代人关于人生的思考:在我们的身边,究竟谁是傻瓜谁是天才?
人们常常认为,智商高的少年与普通少年相比情商往往有缺陷,如爱独处、易怒、脾气不好等。但德国马堡大学心理学教授德特勒夫·罗斯特却指出,这一偏见并无根据,“天才”少年的情商与普通少年并无明显差别。这些少年由于智力上的超常而往往被认为在生活等其他方面也具有较强能力,因此往往需要自行判断并处理更多的事情,人们对他们的要求也会比普通孩子高一些,从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显得离群索居。而普通少年则要轻松一些,在生活等方面受到的优待相对更多。这可能是导致两者性格表现方面出现差异的原因。如果一个高智商的“天才”没有正常的“情商”,这样的“天才”是站不住脚的,爱因斯坦的例子最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