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塞上》,乐府古题。诗人身居塞外,亲见边事不宁,心中对边塞前景充满了忧虑。全诗用词冷静,感情沉痛,表现了诗人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同时表达了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怅恨。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卢龙,今河北迁安西北。浩然,语出《孟子·公孙丑》:“予然后浩然有归志。”句意为:我往东,出了卢龙关塞,深深的思索中,备感孤独。意即诗人来到塞外,对边境不宁深感忧虑,可惜身边没有肯和他一样冷静思考之人,因此诗人面对烽烟四起的现实感到忧伤、孤寂。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亭堠,古代望敌情的土堡。汉兵,即唐兵。唐人追慕汉之强盛,因此往往以汉指代唐;胡,指当时奚、契丹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句意为:望的堡垒绵延万里,我们的军队还在防备着胡兵。这是诗人出塞亲眼所见,心中感慨而形诸笔端。
“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北溟,北海。语出《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句意为:边境上腾起的战争烟尘弥漫着整个北海,胡人的骑兵正往南奔突。这也是诗人亲眼所见的边塞上战争连续不断的景象。唐军的防御建筑,战争的烽烟,胡兵的强悍,这一切令诗人深感忧虑,不由自主地思索起来边疆的前途来。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转斗,消极防御作战。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转斗逐北。”长,久远,永远。和亲,指与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结亲和好,但往往和亲后,前往的公主被杀害,战事再起。句意为:消极的防御作战并非长远的安边谋略,和亲也不是解决边患的长远打算。诗人看到消极防御战争和一味地妥协都不是彻底解决边境问题的好办法。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李将军,指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按节,手持符节,意指掌握军权。句意为:除非有昔日李牧那样的将军,奉命出朝廷镇守边关。李牧镇守赵边境时,先约束军民,示弱于敌,待士气高涨时,攻其不备,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单于败走,十余年不敢犯边。诗人因此对李牧的治边策略十分赞赏,希望边关能有这样的名将出现。这是诗人进一步思索后提出的解决边患的办法,即以名将御边,方可高枕无忧。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总戎,率领军队。单于,古代匈奴君主的称号。句意为:(如果有像李牧那样的名将镇守边关)就一定能率领军队横扫大漠,一战就将他们的首领擒获。意即可以在军事上彻底击败游牧民族。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效,致,尽。纵横谟,克敌制胜的谋略。句意为:我一直对当年李牧有效地制止匈奴入侵的安边良图怀着感奋、激动之心,更希望能为朝廷解除边患奉献我的绵薄之力。这是诗人自明心志,希望能为平胡战争作出贡献。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倚剑,抚剑、按剑。郁纡,愁思积郁行屈。句意为:手抚长剑,我的志向能向谁诉说,面对这关隘、河山我心情郁闷,愁思满怀。诗人蓦然回到现实,又感到忧郁而无奈,在行文上呼应前文,使全诗浑然一体。
全诗先写身处关外,心忧边疆;继之写所见所想;最后回到现实,空自嗟叹。全诗重在写内心的思索,诗人反对被动消极的防御,以及随之而来的连续不断的小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造成了无尽的灾难;诗人也反对一味和亲,因为那样并不能阻止胡人南侵。所以诗人希望能有像李牧那样杰出的将领镇守边关,彻底击败胡兵,赢得边境的安宁。其实北方边境的和平从来都不是战争所能争取得到的,不论是赵国的李牧,还是秦朝的蒙恬,抑或汉朝的卫、霍,他们只是像鲧,以堵塞治水一样,可缓一时,却给自己造成了更大的危机,只有像初唐时唐太宗那样,以强大的国力作后盾,恩威兼施才能稍见成效。所以最根本的在于朝廷的政治是否清明,国力是否强盛,而非诗人所奢望的,用“一战擒单于”来解决边患。但诗人能看到其中的缺漏,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已算是远见卓识,深思熟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