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摄影文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壹编 现代摄影理论的启蒙与建设

杜德荃《摄影谈》

《东吴学报》1919年第2期

版本情况

该文发表于1919年第2期《东吴学报》。20世纪初,在中国最早创办的大学和新式学堂中,很多都曾创办过自己的学报,如《东吴月报》、《北京大学月刊》、《复旦学报》、《北直农话报》、《约翰声》等。《东吴学报》是我国最早创刊的教会学校学报之一,办刊时间长达32年(1906-1938),共出版57期。在东吴师生的齐心协力下,《东吴学报》发展成为一份理论性较强的学术刊物,它不仅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创刊号名曰《学桴》。第二期改名为《东吴月报》。1907年11月起,恢复原名《学桴》,并改为双月刊。创刊号《学桴》发刊词申明,该刊为东吴大学堂所刊发之杂志,定为月刊,并确定了学术性宗旨。创刊时期的《东吴学报》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为后来的学报编辑出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摄影谈》一文首页

作者简介

杜德荃,摄影爱好者。早年就读于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上世纪20年代曾供职于上海工商银行及国民合作储蓄银行。

摄影谈

杜德荃

近代摄影术日新月异,其术之精,已达其极矣。德亦偶从事于斯术,初也觉其易,渐乃知其难,于是问难于诸友之善于斯术者,多读论摄影之卷籍,久而微得其妙,而尤恐谬误尚多,不敢自信,故作是篇以与嗜斯术者,相与研究焉。

光度

凡摄影者,于未从事之前,其最宜注意者为光度。盖周围之景物,明暗不同,而感光片受之亦因而异,非细察莫辨也。如午后二时,蓝天赤日之下。摄影用S.U.8之光圈,感光至1/100秒已足。使移所摄之物于白壁大窗之室,其中亮度若与室外亮度相同者,试置目的物于窗次。用前法摄之,其结果为感光不足,非感光自一秒至二秒不可。何哉?盖光由窗之玻璃入室,已变弱数分,而加以室内各物亦吸收其一部分之光,而亮度因以弱。不若室外之光无物减轻之也。试更于红色粉壁覆以红色地毡,而亮度一如前室。用S.U.8之光圈感光自一秒至二秒,以摄一物之像,其结果又大逊于前室所得者。何哉?盖红色较他色吸收亮度之力强,而反射力亦弱也。由是而知色之于光,有密切关系,素色反射力强于暗色,而吸收力则较弱也。再言室外之亮度,设目的物在室外之阴影处,而能得直接射来之光线(非反射之光线之谓)之处。粗视之若亮度逊于在白壁之室者,然使用前次之光圈,而减其感光之时至1/10秒。再移目的物于不能得直接射来之阳光之阴处,如前法摄之。则其结果必不若首次所得者之佳。如易感光之时至半秒或一秒,始得同等之结果也。由是而知阳光之直接与反射者有别:直接者强,反射者弱,摄影时能心领神会,随时随地,默审细查,自能心手相应矣。

位置

摄影之事,光度固为最要,然所摄之像亦非徒具其形而已也。务使雅驯可观,须有美术的价值。今先言室内摄影之堪研究者。如人立近窗全体均被阳光,则所得之结果虽亦酷肖。然失之平坦,无阴阳凹凸之别。使移后数尺,亮度较弱则所得之结果,圆者自显其圆,方者自现其平,而得乎天然之态矣。首部宜不令全部受光,半面或小半当就阴处,若恐阴处过黑,则可用反射器以辅其缺憾(反射器之制法可用三尺阔四尺长之白布一方,以竹或木为之,架支于椅)。使光反射于阴影处,则所得之像阴部无过暗之虞矣。摄取人物,首部为最要,他部次之。欲得肖且美之像者,当使光线与面部正面成四十五度之角,使有阴阳向背之别。人之面目各异,而摄影时,各人面部之位置亦因而不同,宜就其人之貌而定,务使尽美尽善而后已。如其人之耳过大,使正面摄之,则面耳旁张,殊不雅观;其补救之方,在使其面向光处稍侧,鼻尖与镜箱成四十五度,则一耳可不见,其一则在面部之阴处,为阴影所蔽,自无如前之显也。如其人颚骨低者,摄影时与镜箱成直角,则所得之像面部显方形。若使其首向内移动至于镜箱中视之成椭圆形而止,则所得结果自较前为佳。如其面瘦颧高,所得之像必不美观。其改变正之法,为使面部所受之光线减低,使面之凹处阴影稍淡,则面部过凹凸不平之处不甚显,而得像亦较佳矣。其他注意之点为目,必无使有凶恶嚣杀之气而有流盼自得之神方佳。戴眼镜者,时有反光之弊,先上下左右移动其首,以察其无反光之位置所在,斯得之矣。至两手亦宜注意,勿使离体过远,否则手与首有位置不称之虞。指勿尽舒,半开半合自得乎天然之态矣。至于背景于所成之像,亦有密切关系。背景不宜繁杂,繁杂则目的物不能令人注意,而使观者有应接不暇之慨。室内摄各人或团体之像,白色背景较黑者胜焉。

电光摄影

于室内摄影时,每有亮度不足,感光需时甚久,致使被摄者不免有摇动之时,欲摇动则像立毁矣。敢免此弊,则电光摄影尚矣。电光者,为一种化学制造品,能于瞬息间发极大之光以代日光之不足者也。然不善用之者,每觉阴处过黑而白处过白之弊,盖用电光纸,贵能审知安置此纸之地位及与目的物之距离。置之过近,所摄之物必明处过明晦处过晦,通常宜置之距离目的物约六尺外而高出首部约三尺。如所摄之人,其目框深陷或戴帽者,则电光纸宜置之稍低,以免眼部或额部阴影处过黑,且宜用反射器以助之。此用电光者所宜注意者也。电光纸共分三种。其大小为3×4者为第一种;4×5者为第二种;5×7者为第三种。此三种之用途,视所摄之物之颜色及其四周墙壁之色而异。如其人面色洁白,衣白衣而在寻常大小之白色粉壁之室摄影,则用第一种已足,稍暗则用第二种;若甚暗则用第三种;又普通在离目的物八尺,用第三种。今将电光纸用法列表如下。注意,将辍所戏,而注意汝所为。则汝所摄者,不过群童痴立而视之像耳。故宜以灵敏之手续出之也。至于园林屋宇等,总言之曰风景,摄时宜具美术思想,必使废墟僻巷,亦楚楚有致。然美术非德所敢言,但略述选择之法及人工点缀之方以备研究耳,摄取风景每易犯包罗景物愈多愈妙之病,不知景繁则失幽雅动人之至,故宜力就疏澹也。且摄取风景,亦宜有一定之目的,如摄清溪则是溪宜居图之中央,风景亦有云翳衬其后。盖蔚蓝天色,摄入影中,空空无物,无甚可观。若择云霞灿烂之天空为衬,则所得之像,较无云者还胜矣,然摄时未必有云,且不能待有云而后摄也,则人定胜天,宜可无以此而束手。人工之法,先摄云景数幅以备用,而后以其与所摄之风景相合者配之(所谓相合者,阴阳向背相合之谓也)。如所摄之风景。其光线从右来,则所择之云景亦宜取其光线从右来者,否则景物之阴处在左而云之阴在右,宁不令人骇异乎。若摄行动之物,则当因其动作之速率而定其摄法焉。如百码竞走为时十秒,欲摄取竞走者之像,若其人所走之方向与镜箱之方向成九十度之角者,宜使镜箱距其人约三十五尺外,显光1/1400秒。如摄垒球及网球之戏,若球为主体则显光1/330秒已足。赛马则镜箱宜与目的物成十五度角,显光时间与百码赛走同。至于火车每一时行三十五里者,则摄时镜箱须离车头百尺外,成四十五度角,显光1/2.0秒便足。一时内行六十里者。镜箱开关速率须倍于前。汽车与火车同。惟距离可稍近。约在五十尺左右,至若光圈则因时而异。在摄者默察而得之耳。其他各种手续宜注意之点甚多,学诚经验不足,兹言其大略耳。

又用电光纸摄影勿先开镜以待电光纸之燃。宜与之同发同止。

室外摄影

述室内摄影之要点既毕,今请言室外者。凡于通衢广道间摄取人物之像,当以镇静灵敏出之。毋使行者注目于镜箱。如群童方戏于道旁,其情状堪足摄取,而以处置镜箱或筹备过迟,致惹群童之

研读

1826年,法国人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 1765-1833)在沥青上拍摄完成历史上第一张摄影照片,但其没有最终完善这一技术便遗憾离世;他的合伙人、法国画家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1789-1851)在其成果基础上发明了银版摄影法,1839年8月由法国政府宣布获得摄影术专利。而另一个重要的创始人——英国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1800-1877)则于1841年公布了卡罗式摄影法,由此产生了可被多次复制的胶片,奠定了现代摄影负转正的摄影工艺流程。在摄影术诞生后不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随着清政府与欧洲的外交活动和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摄影术也随之传入中国。清人邹伯奇在1844年前后完成了两篇关于摄影光学的文章《格术补》和《摄影之器记》,成为国内摄影界的先驱。摄影术在中国推广开来则是在19世纪70年代,当时的香港、上海、天津等地已经出现了照相馆。直到1892年,北京才开设了第一家照相馆——“丰泰照相馆”。待到该文写作时的1919年,摄影术在国内传播了已有五十多年时间,摄影术已经不像诞生之初时那么神秘,发展势头迅猛。尽管该文是用白话文写就,但一些摄影术语在当时便已经定型并一直沿用至今,如感光、光圈等专业名词。作者用极为科学的精神和缜密的态度详细阐述了光度、位置、电光摄影和室外摄影四个关于摄影的话题,并论述到了一定深度,这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是非常难得的。虽然文中所提到的技术无法与今日的摄影技术相提并论,但作者所描述的当时摄影术的情况为了解中国摄影的发展进程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东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