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开口就放“糖”,话自醉人艳全场——蜜语甜言的谈话技巧(1)
如果在正餐前食用甜点,可能会让人觉得正餐的滋味比平时寡淡许多。但用甜美的语言做开场白,反而会让广大听众对接下来的谈话内容如痴如醉。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人不喜欢听让自己心情愉悦的话。特别是面对陌生的发言者时,听众会本能地产生一种距离感与隔膜感。如果不能让这些素不相识的听众感到心情愉悦,他们就很难对你的发言产生兴趣。如此一来,谈话就可能陷入话不投机的尴尬局面。
在大部分场合中,听众更希望听到的是意料之外的赞美,而不是批评与指责。但发言者的演讲或者谈判内容,可能本身含有某种让人不快的信息。假如不能用妥善的开场白来中和,就可能导致听众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当场翻脸。蜜语甜言天然就有让人心情愉悦的功能。一句发自肺腑的赞美,一段不太脱离事实的恭维,可以拨动听众的心弦,让他们话不醉人人自醉。
1.巧言赞美,使人转怒为喜的绝招
清朝有个妇人在晾衣服时不小心弄掉了竹竿。不巧的是,竹竿恰好砸中一个身着便服的路人。那人破口大骂,妇人一看,居然是官员彭玉麟。围观的群众越聚越多,她该怎样走出这个困境呢?只见那妇人急中生智,说了下面这番话:
“听你这蛮横无理没教养的腔调,像是行伍中人。你可知彭宫保(即彭玉麟)就在此地为官?他刚正廉明,爱民如子。若是我去他那里告你一状,只怕你的脑袋要被他老人家砍了。”
彭玉麟一听这位妇人在夸奖自己是好官,转怒为喜,不再计较此事,哈哈大笑着走了。而妇人则凭借这个机智的开场白躲过了一劫。
彭玉麟以为妇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所以把关注点全放在她对“彭宫保”的赞美上,全然忽略了妇人的骂辞,连原先的怒气都消失得无踪无影。殊不知,那位机智的妇人恰恰是利用这一点来大胆用“彭宫保”威胁他,从而实现明贬暗褒的说话意图。
由此可见,在开场白中加入赞美之辞,对谈话有多大的帮助。
说话以赞美开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赞美之辞就像蜜糖一样,没有谁会真正讨厌。也许有的人会举例说某个人最讨厌听溜须拍马的奉承话,谁跟他说这种话,他就冲谁发火。这个判断其实有误。的确,不喜欢听奉承话的人,在生活中也并不少见。但他们真正讨厌的是“阿谀奉承”,而不是“赞美之辞”。如果说赞美之辞给人一种甘甜的愉悦感,那么阿谀之语的效果就像放糖过量,令人觉得腻歪。
因此,用赞美之辞做开场白时,需要注意措辞的分寸。
第一,赞美可以适度夸张,但不能完全脱离实际。
比如,赞美一个身材胖乎乎的人,可以说他像招财猫一样可爱。招财猫的形状圆滚滚的,也属于胖体格,但大家不觉得它难看。这样的赞美就显得比较真诚。如果非要说胖子的身材达到了黄金比例,那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脱离实际的赞美就是不恰当的谄媚之辞,反而会让听者觉得自己被人愚弄了,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第二,赞美要点到为止,不宜过多铺排辞藻。
溜须拍马的奉承话,往往无所不用其极。但那种话说得太滥,同样会让听者感到腻烦,落得个“马屁拍到马腿上”的反效果。赞美之辞不同于奉承之语,但同样有个适度问题。两者有时候只隔了一层窗户纸。极力铺排辞藻的赞美,就是所谓的滥美之词,与谄媚之言没什么本质区别。
第三,赞美要紧扣谈话主旨,不能变成可有可无的客套话。
大多数人在社交场合都会说一两句称赞对方的客套话。对于开场白而言,客套话属于有它不多没它不少的鸡肋。因为所有听众都明白,无论客套话多么极尽谦恭,跟谈话主题基本无关。但是,如果想用赞美作为开场白的话,就要注意抓住话题主旨,使之成为必不可少的铺垫,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空话。
下面的故事是典型的甜言蜜语式对话。进言者开头用赞美,结尾也用甜言,用口才谈出了个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
楚庄王的一匹爱马死了,他非常伤心,要求群臣向这匹马致哀,并以大夫之礼厚葬之。群臣纷纷劝止这个荒唐的举动。但楚庄王一怒之下传令:“谁敢再劝,一律死罪!”
优孟得知此事后,径直闯入王宫,一见到楚庄王就痛哭流涕。楚庄王感到莫名其妙,便问他:“你为何哭得如此伤心?”
优孟知道不能直接顶撞楚庄王,所以用了欲抑先扬的开场白来打开局面。他回答道:“臣伤心是因为大王心爱的马死了。那可是大王最喜欢的马啊!我们楚国是堂堂大国,怎么可以只用大夫的规格来办理丧事呢?这实在是太不重视马了。臣请求用人君的葬礼规格来处置。”
这番话明贬暗褒,赞美了楚庄王对马的热爱之情。所以,楚庄王听到这话很高兴,他忙问道:“那依先生的意思,该怎样处理呢?”
优孟回答道:“依臣之见,应该用雕琢过的美玉做棺,贵重的木材做椁,再调动大量甲士来挖坑,征发全城老弱来造陵。待到出丧之日,让齐赵两国的使者在前方开路,让韩魏两国的使者护送灵柩,让马配享宗庙,并用太牢祭祀,追封它为万户侯。如此一来,全天下的人都会明白,原来大王是如此看重马而轻视人。”
听到这里,楚庄王顿时清醒了,非常惭愧地说:“没想到寡人居然犯了这么大的过错啊!先生您看寡人应该如何补救才好呢?”
优孟见楚庄王已经意识到错误了,就没有继续批评楚庄王,而是巧妙地回答道:“此事不难。臣请求以六畜之礼来安葬马。用炉灶做马的椁,以大铜锅做它的棺,用姜枣木兰来做陪葬品,用粳稻来祭祀马,用大火给马当礼服,最后将死马安葬在大家的肚子里就行了。”
这一席话让楚庄王转忧为喜,按照优孟的建议去办。从此,他也反思了自己之前爱马的方式,没再闹出类似的荒唐事来。
在这个案例中,优孟虽然是在劝谏,但自始至终都是在用“甜言蜜语”说话。他的谈话对象楚庄王此时处于一种既悲痛又愤怒的复杂心态,对任何反对的声音都高度敏感,并树立了一道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心理防线。如果不能用巧妙的开场白绕过这层心理防线,再有道理的谏言也进不到楚庄王的心里。
遇到这种情况时,唯一的破解办法就是用“甜言蜜语”,完全顺着对方的心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优孟在开始的“哭诉”中用了反语。他的开场白看似指责楚庄王对马不够礼遇,实际上是赞美了其爱马之心。这让楚庄王完全放下戒备心,把优孟当成自己人,而不是自己最讨厌的进谏者。
通过这一套迂回的赞美之辞,优孟已经让楚庄王转怒为喜。紧接着,他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了很多厚葬死马的方案。就在楚庄王听得龙颜大悦时,突然话锋一转——“如此一来,全天下的人都会明白,原来大王是如此看重马而轻视人”。这句话立刻让之前铺垫的大量赞美之辞,充满了讽刺意味。而楚庄王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心情又从欣喜转为羞愧。
一般人到这个时候,往往会放弃甜言蜜语,转而用语重心长的口吻说道理。虽然这种谈话技巧的成功率很高,但优孟却别出心裁地继续用赞美之辞。他并没有乘胜追击,严厉批评楚庄王,而是以比喻的方式暗示楚庄王把死马做成佳肴,与群臣共同享用。这不仅与前面的赞美之辞保持了统一的风格,也让说服对象能以最体面、最自然的方式与满朝文武化解冲突。
这次谈话从头到尾都没有紧张激烈的气氛。优孟的甜言赞美,不仅让楚庄王一扫低落的心情,也使其发自内心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真可谓一举数得,皆大欢喜。
由此可见,善于使用赞美之辞的人,不仅能让自己摆脱不利局面,还能控制谈话方向,让听众心甘情愿地跟着你的思路走。可以说,几乎没有人能抗拒赞美的魔力。不过,我们以赞美作为开场白时,切忌措辞浮夸过度,否则会变成不切实际的谄媚,或者虚与委蛇的客套。
总之,不能让人甜到心里的话,就不是真正的赞美,也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马屁拍到马腿上”就是告诫人们,注意甜言蜜语的分寸,否则就会落得个自找无趣的下场。
2.言之有蜜,批评意见也能讨人喜欢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成名后变得越来越自负与武断。有位老太太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拿着一本发黄的小学生作文本对巴尔扎克说:
“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您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作家。所以我想请您看看这个孩子的文章水平如何,今后有没有文学前途。”
巴尔扎克看完后,语气肯定地说:“请恕我直言,这个孩子行文语句不通顺,从潦草的字迹就能看出其态度马虎,他今后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真的吗?”老太太似乎很吃惊。她接着说:“不过,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那个孩子如今已成为享誉全球的大作家了!难道您没看出这是您小时候的笔迹吗?”
巴尔扎克这才认出老太太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羞愧地站起来说:“没想到事隔多年,您竟然还保留着我小时候的作文本。谢谢您又为我上了一课。”
从此以后,巴尔扎克为人处世都不再武断和自负了。
启蒙老师一开口就称赞对方是举世闻名的大作家。这让骄傲自满的巴尔扎克非常受用,然后答应了她看作文的请求。而在指出这是对方小时候写的作文前,启蒙老师特别强调“那个孩子”已经是享誉全球的大作家。这一方面有力地讽刺了巴尔扎克的错误结论,也肯定了其目前的成就。虽然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却又裹上了一层糖衣,让对方更能真诚地承认错误。
老人们常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可实际上,无论在什么场合,甜言蜜语都比尖锐批评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心理学家指出:人并不总是用理性思考来认知世界,情绪往往会干扰每个人的思考。尖锐的批评虽然能赤裸裸地展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但也很容易激发听众的反感情绪。他们有时候明明知道你说得对,但被情绪主宰了脑袋,宁可事后忏悔,也要在此时斗气。因此,除了少数情况外,尖锐的批评往往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下面就是一个“忠言逆耳”不被采纳的失败案例。
燕国大臣栗腹对燕王喜说:“赵国的精壮男子在长平之战中损耗殆尽,剩下的孤儿还没长大,我们可以趁机拿下赵国。”
于是燕王喜问将军乐间说:“寡人想出兵攻赵,可以吗?”
乐间坚决反对道:“不可以。赵国是四战之地,民风剽悍尚武。国人熟悉战阵,所以燕国不能与赵国开战。”
燕王喜再问:“寡人用两倍于敌军的兵力去攻打赵国,可以吗?”
乐间回答说:“不可。”
燕王喜又问:“那寡人用三倍于敌军的兵力去攻打赵国,可以吗?”
乐间还是回答:“不可。”
燕王喜脸色一沉,问道:“现在咱们有五打一的优势,难道不可以出兵吗?”
乐间依然回答说:“不可。”
但燕王喜一意孤行,派出两支军队攻赵。
大夫将渠也劝谏道:“我们燕国与赵国互通关防,还签订了和约,大王还特意拿出五百金给赵王祝酒献礼。可是使者一回来,就要背信弃义。这不是什么吉祥的事。我军一定会吃败仗。”
可惜燕王喜更加生气,嚷嚷着要亲率偏师出征。将渠阻止道:“大王不可以亲临前线,就是去了也不会成功的!”
燕王喜抬脚把他踹到一边。
大夫将渠哭着喊道:“臣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大王和燕国啊!”
奈何燕王喜已经头脑发热,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最终果然被赵军打败。
乐间与将渠的话虽然在理,但意见太直白尖锐,挫伤了燕王喜的面子,反而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这是我们在谈话中应该避免的情况。再说一个通过“甜言蜜语”巧妙提出批评,让对方像吃蜜糖一样心甘情愿接受的成功案例。
解放军某部二连驻进枣儿庄进行训练。房东姑娘小翠对战士小贾敬慕不已。一天晚上,她问小贾:“你说咱们枣儿庄的风景美不美?”
小贾答:“很美啊!”
小翠问:“枣儿庄的枣子甜不甜?”
小贾答:“很甜啊!”
小翠问:“枣儿庄的人好不好?”
小贾答:“很好啊!”
小翠笑着说:“那你觉得我怎么样?”
小贾脸红了,答不上来。因为部队有规定,战士不能在驻地找对象。
细心的班长得知了这件事。他意识到小贾已经动心了,如果不及时阻止,可能会违反纪律。但是,该怎样说服小贾,才能让他虚心接受呢?
第二天夜晚,班长带着小贾来到枣林。班长问小贾:“你说咱们枣儿庄的风景美不美?”
小贾答:“很美啊!”
班长问:“枣儿庄的枣子甜不甜?”
小贾答:“很甜啊!”
听到这里,小贾心里咯噔一下,明白自己和小翠的事情已经被班长知道了。于是他低下头等着挨训。
但是班长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说:“小贾你看,那棵枣树上的枣子很新鲜,你去摘几个,咱们分着吃吧!”
小贾感觉莫名其妙,摇摇头道:“不行,班长!你平时总对我说‘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样做难道不是违反了纪律吗?”
班长说:“说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现在你去摘枣子,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只要咱俩不说,有谁会知道?”
小贾坚决反对道:“这可不行。有人知道和没人知道应该一个样。不然的话,部队的纪律不就成一纸空文了吗?”
班长听后,点头道:“对呀对呀!部队有铁一般的纪律。战士不许在驻地找对象,这也是全军必须遵守的纪律呀!”
小贾顿时一愣,很快就醒悟了。他对班长敬了个礼,坚定地说:“班长,您放心,我保证改正错误。”第二天,他亲自去找小翠谈话,婉言谢绝了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