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经济学:把握经济脉动的绝佳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像经济学精英们一样拥有经济思维(1)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经济思维处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选择什么样的车位、去哪个饭店吃饭等个人生活小事,到物价上涨、选举总统等社会大事,处处考验着人们的经济思维。经济思维是一种运用经济学知识思考问题的方式,想跟那些商界精英们一样拥有经济思维吗?首先来看看商界巨擘们是如何运用经济思维解决问题的吧!

经济人:比尔·盖茨不会为方便而选择昂贵的停车位

比尔·盖茨赚钱的速度相当快,他只用了13年就成了世界首富,全世界的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聚焦在他身上,在很多媒体的眼中他俨然成了一个神一般的传奇人物。那么盖茨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他又是如何经营自己的经济生活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总的来说是这样——比尔·盖茨是一个特别理性的经济人。

比尔·盖茨虽然是世界一流的电脑奇才,但是他在理财的具体操作方面并不那么擅长。对于这一点,他有十分客观的理性认识,而且能够非常理性地管理和组织自己的经济生活;而不像一般人那样被自以为是、焦虑、担忧等主观感性因素所影响。为了不让理财事务过多占用他的精力,盖茨专门聘请了“金管家”来帮助自己理财。1994年,除去微软股票以外,盖茨的其他财产已经超过4亿美元。他聘请了年仅33岁的劳森做投资经理,并向劳森承诺,倘若微软股价持续上升的话,劳森还能够在其他投资方面投入更多的钱。劳森不仅是5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组合的投资管理人,而且还承担着盖茨捐资成立的两个基金的投资工作,盖茨对这两个基金的捐赠方式是将他名下的微软股份过户给这两个基金。劳森的工作任务就是在最高的价位出售这些股份,并且在合适的时机买进债券或运用其他投资工具来实现盈利。通过这位理财专家的打理,盖茨这两个基金每年的捐税额度已经大大超过了在《财富》杂志名列前500家中的后几家公司的全部净收入总额。

再比如,盖茨一直非常理性地进行消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巨额财富而骄奢淫逸。

有一次,盖茨开车载他的一位朋友一起到希尔顿饭店开会,因为到得有点晚,所以找不到车位。他的朋友对盖茨说:“我们可以把车停在饭店的贵客车位。”

“不,这要花12美元,太贵了。”盖茨表示反对。

“我来付费。”他的朋友说。

“这也不是个好主意。”盖茨坚持说,“这是酒店的超值收费。”因为盖茨的坚持,汽车最后并没有停放在酒店的贵客车位上。

那么盖茨为什么不愿意把车停在收费昂贵的贵宾车位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身为一名优秀的商人,盖茨明白消费和炒菜放盐的道理相通,讲究恰到好处。盐放得不够,菜寡淡无味;盐放得太多,菜就会咸得难以下咽,每一分钱都要花得物超所值。只有当一个人懂得如何用好每一分钱的时候,他才能够有所成就,获得财富。

的确是这样,盖茨就是这样一位合格的理性“经济人”,他在经济生活中做的所有决策似乎都充满着理性,因此他的经济生活才会这么成功。那么,“经济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经济人”的思考与行为往往都是具有目标、理性的,最大化的物质利益补偿是他们可以获得的唯一的经济好处。当然,所谓“经济人”只是经济学家们的一个假设。这一理论经常用作某些经济学与心理学分析的一般假设。西方古典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的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完全理性的个体,都能够做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策略。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完善了这个假设,他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西蒙认为大多数人处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倘若可以做个充分理性的经济人,就可以让个人利益最大化,这对于个人财富的积累非常有利。但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是不存在的。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难免会受到个人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心情、个人好恶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可能总是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甚至有时候会刻意选择带来较少利益的策略。当然,这种选择有时候是非常值得的,彰显了一个人高尚的尊严和价值观,比如,不愿意为了金钱放弃个人自尊和原则。但有的时候这种选择是不值得的,比如感情用事地做出某种错误的决策或是冲动消费,这些情况我们都要尽量规避。

像比尔·盖茨,像无数商界精英们一样尽量规避不理性“经济人”行为带来的利益损失,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经济生活,从而积累更多的财富,才能更加理性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进而成就一番事业。

不过,如果你曾经留意过,你就会发现商界精英们既是充分理性的“经济人”,也是非常不理性的“经济人”。比如,他们在做个人资产投资,在经营事业的时候,只要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他们会尽量避免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做出最为理性的逐利决策,这也是他们绝大多数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他们又是非常不理性的,比如他们可以因为个人感情因素,捐给自己的母校巨额财富,捐给慈善机构大笔资金。然而,正是这种“不理性”帮助了他人和社会,也成就了他们自己,这种不理性使他们拥有高尚的人格,受到世人尊重。

经济学的智慧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也不可能是完全不理性的经济人,至于什么时候需要理性,什么时候不需要理性,则需要我们自己好好揣摩把握,这是一个人贫穷还是富有、高尚还是卑劣的分水岭。

经济启示录

比尔·盖茨之所以不为了方便而选择费用昂贵的停车场,正是因为他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要做理性的经济人,规避不理性经济人行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走向成功。

稀缺:如果哈佛大学不断扩大招生……

每年哈佛大学的招生都会吸引全世界学子的眼球,每个高中生都渴望进入这所全球教育的巅峰学校深造。然而,哈佛大学的录取标准非常严格,许多在其他高校炙手可热的优秀高中生,都被哈佛大学的拒绝信挡在校门之外。哈佛大学为什么不像其他高校一样扩大招生呢?如果哈佛大学不断扩大招生,直到全世界都是哈佛学子,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这一现象反映了什么经济学原理呢?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哈佛大学在招生的时候注重优秀生源,讲究保持一种稀缺性。

2011年,哈佛大学录取率创下新低,录取率仅为6.3%,这和报考哈佛的学生的人数大幅增加有直接关系。哈佛大学历年的招生名额都固定在1600名左右,而每年都有超过15000名学生为这些名额而竞争。哈佛大学本科生院的规模要比我们想象的小得多,哈佛大学1999年秋季学期统计数据显示,哈佛只有6684名本科学生,其中男生3592名,占53%,女生3092名,占47%。所谓“物以稀为贵”,哈佛录取的人数越是少,越是有更多的学子向往哈佛。

在美国,大学的教学水平的高低,要看大一新生能否和优秀的教授接触,因为大一新生好奇心非常重,一个优秀的教授可能对他日后发展起到很大影响,使他成才。在美国最优秀的一批大学里,也包括哈佛大学,有这样一个基本的指标,上课时,一个班的平均人数一般不会超过20,人数越少的班级,成本也就越高,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就越大。

同时,学校的先进硬件设备、优秀师资都是有限的,如果扩招的话就会降低这些优越的条件。试想一下,一个优秀的教授授课时,如果一个班有20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可以和他直接交流对话,但是如果扩招到200个学生,他不可能跟这么多学生进行充分交流。

实际上,扩招就意味着以损害每一个学生获得教育和培养的条件为代价,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无论是对于哈佛学子,还是哈佛本身来说,扩招无异于自宫。当全世界都是哈佛学子的时候,哈佛学子也不再具有稀缺性,哈佛两个字的含金量就会大大降低,哈佛学子将和任何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无异,哈佛大学也将沦为一个普通甚至二流学校。

哈佛大学的学生身份之所以让无数学子向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稀缺。经济学中对于稀缺性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和人类无限的欲望相比,经济物品或是生产经济物品需要用到的资源等具有有限性。也就是说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是拥有的资源数量是有限的,正是这种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人类之间出现竞争和选择。相对于全球数目庞大的学子来说,哈佛大学的优秀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于是哈佛的学生身份成为炙手可热的稀缺品,大家都渴望进入哈佛大学,哈佛大学成为全美乃至全世界入学竞争最激烈的高校。

又比如,近年来中国现代油画,在全球拍卖中心接连创下高价的现象,也是因为稀缺性。以徐悲鸿的画作为例:2005年秋天,徐悲鸿的作品《珍妮小姐画像》在北京保利拍卖行以220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2006年春天,他的《愚公移山》拍出330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同年秋,《奴隶与狮》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以5388万港元被人买走;2007年春天,《放下你的鞭子》一幅画作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出7200万港元的高价。也就两年不到的时间,徐悲鸿的作品价格翻了一倍。徐悲鸿是中国美术界的杰出画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油画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非常具有收藏价值。如今徐悲鸿已经离世,他的作品是有限的,相对于广大想要拥有他画作的人来说,他的作品已经具备了稀缺性的特点,这也是他的画作拍出巨额高价的原因。

这种稀缺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特殊手机号码、特殊牌照号往往会高价售出,很多收藏者会高价搜集老版人民币、邮票、古代铜钱、邮票、古董等,这都是因为物品的稀缺性。越是存世少的物品,人们往往越想要拥有它,越是肯花大价钱去购买,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稀为贵”。

资源的稀缺性不仅是经济社会的特质,它对人们的生活发展和社会进程都有很大的影响。深刻认识和了解稀缺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首先,稀缺性使得人类社会出现竞争和选择。这种竞争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才会出现物竞天择,人类社会才会出现优胜劣汰,这种竞争和厮杀使得整个世界充满活力和生机。倘若资源是丰富的,那么自然界生物就会肆意蔓延、人类也会安于现状变得懒惰和没有思想,整个地球将没有任何活力和生气,世界终会灭亡。

其次,资源的稀缺性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历史条件性。过去我们认为稀缺的东西,现在看来非常丰富,比如物质方面充足的食物、精神方面先进的科学技术等;而过去非常富足的东西,如今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变得稀少,比如因为环境污染现在城市几乎没有新鲜空气、因为过度开采,煤炭、石油以及地下水等资源都在连年减少。此外,古代日常用的各种陶罐、烛台、瓦当等生活用具,当时很多,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如今非常少见,成了珍贵的古董;几十年前发行的货币当时全国通用,非常多,但是现在因为使用新货币而退出流通领域,市面上渐渐变得很少,如今也显得很珍贵。

再次,资源的稀缺性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也大不相同,即因人而异。对于比尔·盖茨来说,金钱对于他是丰富的廉价的,而时间、生命、感情等对于他则是稀缺的;相反,对于一个乞丐来说,时间等对于他是充裕和廉价的,金钱、豪宅等物质条件对于他是稀缺的。对于生活在社会上的人来说,黄金是财富的象征,是稀缺而珍贵的;但是对于生活在海岛上的鲁滨逊来说,食物、水源对于他要比黄金重要得多,黄金和岛上的任何石头无异。

最后,稀缺资源能够凭借交换的手段实现重新配置。比如在古代以物易物的时代,农民家里粮食是相对富足的,因此他们常会用粮食去集市上交换家里稀缺的衣服、鞋子等其他生活用品。又比如在现代婚恋中,有些相貌一般但事业有成的男性,更倾向于找一个相貌姣好的女性做伴侣,而不在乎对方是否有工作,这个时候相貌就成了男性稀缺资源,而工作事业对于他来说是富足的。

总而言之,经济学中的稀缺性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确理解稀缺性的特征和概念,有利于我们了解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和事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就像哈佛大学拒绝扩招的原因一样,物以稀为贵,我们要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在生活中受人尊重,就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做一个真正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人。

经济启示录

如果哈佛大学不断扩招,直到全世界都是哈佛学子,哈佛两个字将会和任何一个二流学校一样不值钱。哈佛大学之所以成为全球领先的知名高校,正是因为哈佛懂得稀缺性原理。由此可见,物以稀为贵是有科学道理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规划人生,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