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雅致生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生活起居(2)

梳子在古时候称作梳栉,其中梳齿疏者称梳,梳齿密者称篦。我国的梳子最早出现时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初它只是作为梳头的工具存在的,后来女人们索性把它插到头上作为装饰,成为了古代女子头上的八大饰物之一。古人对梳子的材质也大有讲究,金、银、玉石、象牙、犀角、玳瑁,以及各种名贵木材都可以做梳子,功效各有不同。

《本草纲目》中推荐了有清热、凉

血、解毒功效的黄杨木梳:“世重黄杨,以其无火”、“其木紧腻,作梳、剜、印最良”、“可清热、利湿、解毒”。过去宫廷贵妇常用天然犀牛角制成的“犀梳”梳头和做装饰,犀角清热解毒,善清血热,可以治疗热病头痛,火炽神昏,是珍贵的药材,十分难得。民间用牛羊角制成的梳子,也可作为犀角的代替品。牛羊角去垢而不沾,温润而不挂发,同时牛羊角本来也是具有凉血、息风、镇静作用的中药,能消炎镇痛,治疗头痛、热毒,还可祛屑护发,治疗失眠。

不仅如此,梳子也被古人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古代男女若互有意属,男方会赠送女方一把梳子,梳子便成为了充满爱情色彩的定情之物。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此外,汉代甚至有这样的葬仪:结发妻子死去后,丈夫会将婚礼时用的梳子掰成两半,一半放在地下,一半随身携带。一把小小的梳子,饱含了古代人细腻的心思和浓浓的感情。

一梳一洗,一盥一漱,这些看似繁琐复杂的盥洗程序,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肯定。他们怀着敬畏之心清洗自身,希望能够与天沟通,在祭祀时得到神灵的指引和帮助,从而长生长命。然而当有些事情他们无法从神灵身上获得答复的时候,他人们就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件又一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器物,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从而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品味着生的乐趣和活的细致。

第二节古代妆容

古代人是如何化妆和保养皮肤的呢?事实上,化妆并不完全是女性的专利,在古代,很多大臣或者名人雅士都会化妆,最著名的当属先秦时期著名的美男子宋玉,他就有每日施粉白肤的习惯。将自己打扮得明艳动人,既是对自己的宠爱,又是对他人的尊重。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将美丽一层一层地铺开,涂涂抹抹、瓶瓶罐罐的背后,那种别样的满足和欣喜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得到。

1.脂粉——台上面脂粉香凝

有些时候人们误以为脂粉就是胭脂,实际上脂粉是脂与粉的组合,脂即面脂,它是古人在清洁完皮肤之后用来涂抹在皮肤上的膏状物,有些类似于我们现代人用的护肤霜。面脂大多数是白色,涂在脸上很柔滑。除了白色外,唐代时期还出现了很多彩色的面脂。很多女子为了调和自己的肤色,将很多彩色色素放入面脂中,最主要的是紫雪、红雪、碧雪这三种,它们分别被用来修饰发黄、发青、发红的肌肤,类似于现代的修容隔离霜。唐代的帝王经常在腊月的时候把这些面脂赐予群臣,可见护肤也成了男人的一项面子事业,丝毫马虎不得。最昂贵的面脂莫过于人乳,它是最珍贵的清洁滋润皮肤的用品,但这只是有钱人家才能办得到的事情。一般富贵人家的妻妾常常雇佣着乳娘,以供给她们多量的乳汁,这种近似于奢侈的做法,却足以说明古代女子重视肌肤的程度。

妆粉是真正开始化妆的第一步。最早的妆粉就是米粉。古人善于从自然的作物中找寻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米粉的制作工艺很复杂,先选出上好的米作为原料,然后磨成粉状,越细越好;之后要反复淘洗,再进行发酵,淘出米浆后晒干打磨再晒干,反复进行;粉末越细,粉质越华美,这样敷面用的米粉就做成了。有些女子为了使米粉带有香气,会往米粉里加一些丁香粉,当作香粉来擦全身。米粉扑在脸上固然很洁白,但缺点是附着力不强,还容易结块,于是后来人们发明了铅粉,也因此产生了“铅华”这个新的词语。铅粉的确可以使人的容貌增色不少,美中不足的是时间久了会使人脸色发青,导致皮肤脱落,对人身体有害。为了避免和减轻这种毒害,古人不断地研究可以替代铅粉或者使铅粉毒性减弱的方法,于是,玉簪粉便应运而生了。玉簪粉起源于明代,是由紫茉莉花种的胚乳提炼而成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它曾有生动的记载。在第四十四回,平儿含冤受屈,被宝玉劝到怡红院,安慰一番后劝其理妆,“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瓷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向他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

2.口脂、胭脂——樱桃点点芙蓉面

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家中蓄养的歌姬中,有两人最合他的心意:一位名为樊素,她容貌秀美,尤其以她的樱桃小口最为出众;另一位名曰小蛮,她擅长舞蹈,其腰肢不盈一握。白居易为她俩写下了“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风流名句,至今仍是用来形容美丽的中国女性的首选佳句。

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历史由来已久。先秦大文人宋玉在《神女赋》中,就对神女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描写,形容两片朱唇犹如着过丹脂一样殷红。这说明至迟在周代,中国女子已经有了点唇的习俗。

到了汉代,唇脂的名称已经明确被记载入史料内。唇脂是以丹作为颜料的,这里的丹也就是朱砂。但朱砂本身没有黏性,附着力欠佳,如果用它来涂在唇上,很快就会被口沫溶化,所以古人在朱砂里又掺入适量的动物脂膏。由此法制成的唇脂,既具备了防水的性能,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泽,还能防止口唇龟裂,是一种理想的化妆品,唇脂也由此被人称作口脂。后来,人们把一些香料香果和蜜一起炼制成油,掺在唇脂里面,增强了口脂的滋润度和香味,口脂和唇脂就逐渐区分开了,唇脂专指着色,口脂除了着色外兼具润唇护唇的效果。口脂的颜色遮盖力较强,可以改变嘴唇的形状。古时一般以女子嘴唇娇小浓艳为美,为此,古时女子在妆粉时常常连嘴唇一起敷成白色,然后以口脂重新点画唇形。嘴唇厚的可以画薄一些,嘴大的也能够描得小一点儿。

除了口脂外,还有一种妆粉叫作胭脂。胭脂一词是胡语的音译,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是红蓝花,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国内,称其所制的红妆为胭脂。

因为此花来自焉支山,故而汉人

胭脂的制作很有讲究,第一步为“杀花”。因为红蓝花除了含有红花红色素外还有红花黄色素,后者多于前者,所以,将花摘取之后,必须事先褪去其黄色素,这种褪色之法称之为杀花法。具体做法是:将花捣烂,第一道用清水淘洗,绞去一部分黄色素。第二道进一步用酸浆水淘洗,利用有机酸使黄色素分解出去。然后在太阳下晒干,散藏备用。

杀花之后便可做胭脂。用草木灰、酸石榴和酸浆水分先后顺序将红色素提出大部分,形成红色的溶液,使红色容易附着皮肤之上。最后在红色溶液中放入适量的白色妆粉,加入的白粉越多,则红色越淡,故要适量。用干净的竹筷子长时间地使劲搅拌,使红汁充分地吸附于白粉之上,然后盖上盖子,待它彻底沉淀后,倒掉上面的清汁,将下面的红浆倒入熟绢制成的袋子中,悬挂起来沥去水分,转天半干时捻成一个个小饼状,阴干,粉状的胭脂饼便做成了。

除了粉状的胭脂外,还有绵胭脂、金花胭脂、花露胭脂、玫瑰胭脂、山榴花胭脂、山花胭脂、胡胭脂这几种。其中花露胭脂在《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出现过:平儿被牵连遭凤姐打骂,宝玉将其带入自己那里重新梳妆,平儿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那市卖的胭脂都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只用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手心里,用点水化开抹在唇上,手心里就够打颊腮了。”可见这种胭脂不仅用于妆颊,也用于点唇。

搽胭脂的方法比较简单,多和妆粉一起使用。在敷完妆粉后,把胭脂或浓或淡涂于两颊之上。只有“飞霞妆”是先将胭脂涂面后,以白粉盖之,有白里透红之感。“飞霞妆”色彩浅淡,接近自然,故多见于少妇使用。另外,还有将铅粉和胭脂调和在一起,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称为“檀粉”,然后直接涂抹于面颊的。它能够给人以庄重文静的感觉。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牧在《闺情》诗中有“暗砌匀檀粉”一句,说的就是这种方法。

3.眉黛——画眉深浅入时无

古人最早的画眉材料称之为黛。黛是一种矿石,也称作“石黛”,和石墨颇为类似,故后世又有画眉石的雅号。黛是一种天然墨,在没有发明烟墨之前,男子用它来写字,女子则用它来画眉。黛在用时要放在专门的黛砚上磨碾成粉,然后加水调和,涂到眉毛上。后来有了加工后的黛块,可以直接兑水使用。黛的颜色是青色,有深浅之说。于是在古代文人雅士的诗歌中提及女子的眉毛时,经常有黛绿、黛眉、玄眉、翠眉等雅致的词语。如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的“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又如万楚《五日观妓》中的“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小小一弯眉色,却暗含了许多韵味在其中。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乱,礼教相对松弛,佛教传播渐广,因此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眉妆上打破了以往的绿蛾黑黛的陈规,出现了黄眉墨妆,就是用类似石黄或者松花粉之类的粉末状黄色颜料,直接涂抹在眉上。

古代画眉的用品中,属螺子黛最为名贵。唐赵鸾鸾《柳眉》诗云:“弯弯柳叶愁边戏,湛湛菱花照处频。妩媚不烦螺子黛,春山画出自精神。”形象地说明了螺子黛的名贵。螺子黛又称“螺黛”、“黛螺”、“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画眉颜料,相传出于波斯,是用靛青、石灰水等处理而成,颜色极黑,外形如墨,用的时候直接蘸水即可,不需要研磨。到了隋代,螺子黛价值攀升,一颗值十斤。隋炀帝好色,又极爱眉妆,为了给宫人画眉,他不惜从波斯征赋来大量的螺子黛,赐给宫人画眉。有一个殿角女吴绛仙因为擅长画眉而得宠,竟然被封为婕妤。由于宫内的女眷众多,波斯后来征赋不足,便杂以铜黛上贡,而只有绛仙依然得赐螺子黛不绝。隋炀帝每每倚帘看绛仙,久久不肯离去,还戏称绛仙是秀色可餐,可以疗饥。

在古代,画眉也叫作扫眉。画眉给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增加了许多有趣的典故,耐人寻味。唐张祜《集灵台》:“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他们都将画眉称为扫眉,大约因为古代女性画眉的工具是毛笔。古代文人又将有文才的女子称之为“扫眉才子”,如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明程嘉燧《阊门访旧作》:“扫眉才子何由见,一讯桥边女校书。”

说到画眉,就不能不提到张敞画眉这段流传千古的佳话。据《汉书·张敞传》记载:京兆尹张敞和妻子情深,妻子化妆时,他为妻子把笔画眉,被长安人笑为“张京兆眉怃”。后来汉宣帝亲自过问这件事,张敞巧妙地回答:“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宣帝听罢一笑,没有再难为张敞。

从古至今,爱美都是女子的天性,李商隐在《无题》中就写了一个小女孩学大人画眉的稚态:“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画眉除了自赏,也是为了让人欣赏。南朝《子夜吴歌》诗:“芳萱初生时,知是无忧草。双眉画未成,那能就郎抱。”梁简文帝萧纲《美人晨妆》诗:“北窗向朝镜,锦帐复斜萦。娇羞不肯出,犹言妆未成。散黛随眉广,燕脂逐脸生。”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都生动地表现了女子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以画眉展现出自己最美一面的情景。

画眉画的是情志,是一种女儿家的独特心事。温庭筠词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是写一个女子因无人欣赏,连自赏的心情都没有了。唐玄宗专宠杨贵妃后就冷落了其他妃子,但又难免旧情难忘,便秘赐了一斛珍珠给梅妃江采萍,以示歉意,谁料个性刚烈的梅妃却把珍珠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并附诗一首表达哀怨背面的一片情愫:“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4.面饰——点翠蕊黄藏笑靥

面饰即面上的饰物,主要分为四种:额黄、花钿、面靥和斜红。中国古代女子佩戴面饰的起源很早,至少在秦代,面饰已经是女子装饰容貌的一种很常见的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