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相思醉(4)

《诗经》里的情人

看到这样的题目,人们不禁要问:野菜怎么会与诗歌产生联系呢?实际上《诗经》与野菜的联系十分紧密。曾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在《诗经》305篇的诗文中提到的可食用的野菜多达43篇,而它们与诗文的联系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用野菜起兴。如《诗经》首篇《关睢》的诗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就是一种可以吃的水草。这首诗歌如果用今日的话语来说,就是这样:“好繁茂的荇菜呀,我采了左边又采右边。好贤淑的女子呀,我为她寝食难安。”“参差”一词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是“长短不齐”之意,但根据诗文来理解应该是“繁茂”之意。

用野菜作比。如《谷风》就是一首反映劳动妇女遭丈夫抛弃的诗。“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就是苦菜,荠是地米菜,略带甜味。这两句诗文的意思为:“人们都说苦菜苦,可与我心里的苦楚比起来,它却如地米菜般甘甜了。”

采集野菜的活动。如《芣苢》中有这样的诗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苢就是车轮菜。诗文的意思是:“好新鲜的车轮菜呀,快快采呀,谁采了归谁有啊!”

借采集野菜来表达爱慕之意。如《采葛》中的诗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葛根可制成葛粉,萧指的是一种白蒿,两者都是野菜。诗文大意是:“那位采集野菜的姑娘啊,我是如此想念你。一天看不到你,如同隔了三个月,如同熬过了三年啊!”

反映宫女采集野菜供王侯开展祭祀活动。如《采蘩》中云:“于以采蘩?于沼于止。于以用之?公候事之。”诗文中的“蘩”也是一种白蒿。诗句的意思是:“到哪里去采白蒿呢?到池塘边,到沙滩去。采白蒿来干什么呢?献给主人祭神灵。”

《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篇章写到野菜呢?这是因为《诗经》所处的年代正是生产力低下的奴隶社会,生活窘困的人民要靠大量的野菜来充饥。因而野菜与人们的生活就息息相关,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来源于民间创造的诗歌,自然少不了对采集野菜生活的描述。诗文中提到的许多野菜,如野碗豆(薇菜)、车轮菜(芣苢)、白蒿子(蘩)、地卷皮(卷耳)、地米菜(荠菜)、苦菜(荼)等,至今都是人们饭桌上的美味。

简兮

——天涯何处觅知音

【原文】

简兮简兮[1],方将万舞[2]。日之方中[3],在前上处[4]。硕人俣俣[5],公庭万舞[6]。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7]。左手执龠[8],右手秉翟[9]。赫如渥赭[10],公言锡爵[11]。

山有榛[12],隰有苓[13]。云谁之思[14]?西方美人[15]。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注释】

[1]简:鼓声。

[2]方将:将要。万舞:一种大规模的舞蹈,分为文舞、武舞两部分。

[3]方中:正午。

[4]在前上处:在行列前方。

[5]硕人:身材高大魁梧的人。俣俣:大而美的样子。

[6]公庭:国君朝堂之廷。

[7]辔(pèi):马缰绳。组:用丝织成的宽带子。

[8]龠(yuè):古时一种管乐器的名称。

[9]秉:持。翟(dí):野鸡尾巴的毛。

[10]赫:红色。渥:厚。赭(zhě):红褐色的土。

[11]公:指卫国国君。锡:赐。爵:古时的酒器。

[12]榛:树名,一种落叶乔木,果仁可食。

[13]隰(xí):低湿的地方。苓:药名。

[14]云:语气词。没有实义。

[15]西方美人:指舞师。

【译文】

鼓声咚咚擂天响,舞师将要演万舞。日头高照正当顶,舞师正在排前头。身材高大又魁梧,公庭里面当众舞。

强壮有力如猛虎,手执缰绳真英武。左手拿着六孔笛,右手挥动雉尾毛。面色红红如褐土,国君赐他一杯酒。

榛树生长在山上,苦苓长在低湿地。心里思念是谁人?正是西方那美人。西方美人真英俊,他是西方来的人。

【赏析】

不同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会有不同的观点。通过不同的角度,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件事情的不同侧面,从而能够全面、具体地对它作出判别与评价。

这首《简兮》所描写的是在卫国宫廷内举行的大型舞蹈宴会上,文武双全的男子博得了一位女子的赞扬与倾心。全诗共分四章,在第一章中,作者交待了那名舞师所表演的舞名、时间、地点和领舞者的位置。在第二章里,便写到了舞师在展示自己武艺时的雄壮勇猛,突出了他高大魁梧的身躯和威武健美的舞姿。第三章写出他雍容优雅、风度翩翩文质的一面。在这一章中也突出了由于这名舞师的多才多艺,使得那位女子赞美有加,心生爱意。而全诗的第四章——也就是表现这首诗的最主要的艺术魅力——是这位女子情感发展的高潮,诗中倾诉了她对舞师的深切爱慕和刻骨的相思。

吴闿生在《诗义会通》中有一段关于最后一章的评说:“末章词微意远,缥缈无端。”作者在这一章中运用了朦胧的意象和晦涩的隐语,将这位女子缠绵低徊的相思展露无遗。诗歌以“山有榛,隰有苓”托兴,通过与《诗经》中出现的“山有……”“隰有……”相对照来理解,此处是将树隐喻成男子,将草隐喻成女子,从而托兴男女之间的情思,引出下文的“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虽然对于“西方美人”一说,至古就有许多曲解,但是这里的“西方美人”乃是指舞师。后面四句若断若连,回环反复意味深远。“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这两句是“云谁之思,西方美人”的扩展与延伸。钟惺在《诗经评点》中说道:“看他西方美人,美人西方,只倒转两字,而意已远,词已悲矣。”而“后一章两‘兮’字忽作变调,亦与首章首句神韵相应。”(陈继揆《读诗臆补》)作为一位旁观者,那位女子以赞赏的目光欣赏着这位舞师的英姿,从她的语气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很有素养的女性对英武的男子汉的赏识,似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慨。事实上,这属于一种审美。当我们处在旁观者的角度,与对象保持一种距离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把对象当做参照。审美要求保持距离,并要以局外人的身份来欣赏。但是寻求知音就要消除与对象之间的距离,并要与其相互交融,寻找共鸣点。

而在两性关系中,人与人的亲密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审美态度和寻求知音的态度。把对方当做审美对象,如果能够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便可以使人确信自己的选择和情感投向的正确性,并且可以充分地感受到对方的魅力。深入了解对方的特点,理解对方的愿望和要求,就能够使双方的情感在一种轻松自如的环境中更充分地交流与沟通,从而也会加深亲密的程度。

把握好这种态度的分寸,恰到好处地运用。要想讲明白两性关系内在的道理其实很容易,但是只有真正掌握了其中的含义,经历一番属于自己的真切体验,才能“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恋爱中学会恋爱”。

高山流水觅知音

钟子期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他是楚国的一名隐贤。其父是汉阳县钟家台(今三官村)人。早在27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极其强盛,郢都纪南城内日夜歌舞升平。钟子期的父亲因为精通乐理,又弹得一手好琴,所以被人举荐进入王宫,做宫廷乐队的领班。没过多久,他便和宫中的一名女子产生了纯真的爱情,并使其珠胎暗结。为了避免事情败露,他便带着心爱的女子逃出了郢都纪南城,回到了他的家乡。事后,钟子期的父亲因为害怕楚王派人来追杀他们,他没有直接回到钟家台,而是选择了离家不远的集贤村隐居下来,不久便生下了钟子期。

钟子期自幼聪颖孝顺,因为长期受到父亲的教诲和影响,他对音乐的理解有着特别的悟性。年幼时,他经常伴随父亲左右,看父亲抚琴弹奏,听父亲论弦说曲,使他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为他日后对乐曲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时间一长,不管什么乐曲,只要他听上一遍,便可道出其中的蕴意。

随着年龄的增长,钟子期成了一名樵夫。每日一条扁担一把镰刀,往返于自家与马鞍山之间。钟子期不仅乐于为父母减轻负担,而且同时也会照顾左邻右舍的孤寡老人,使他们安度晚年。在集贤村,他是出了名的好人,无论哪家缺柴,他都愿意无偿地将自己砍的柴送去;若遇到无儿无女的老人生病了,他就会把砍来的柴卖掉换回草药,精心地照顾老人。因此,他在村民中留下了极佳的口碑。

有一年,晋国大夫俞伯牙奉命出使楚国,一路乘船疾行。一日傍晚,当船沿汉水行至马鞍山下时,突遇了一场暴雨,俞伯牙只得令船靠岸,暂时躲避风雨。不久雨停了,一阵轻风徐来,使他神清气爽,一路的疲劳被一扫而尽。他急忙走进舱内取出瑶琴走到船头,面对眼前的高山流水,俞伯牙尽兴地弹奏起来。悠扬的琴声伴着雨后的轻风,传到了正在马鞍山砍柴的钟子期的耳中,他立即停下手中的刀斧,沿着琴声,来到了汉水边。他隐于树后静听,伴着琴声节奏的轻重缓急,不时地点头、击掌,陶醉其中。此时的俞伯牙也越弹越有兴致,他将胸中一股从未有过的激情融入到琴弦之中,尽情地抒发着内心的情感。突然,琴弦断了,俞伯牙顿时感到有些蹊跷,他隐隐地觉得附近有人在听他的演奏。于是他便起身向岸上搜寻。突然,他发现了隐于树后的钟子期,便热情地将他请到了船上。望着眼前樵夫打扮的钟子期,伯牙问道:“不知尊居何处?”子期道:“离此不远马鞍山集贤村。”随后,伯牙鼓琴弹奏了一首《高山流水》曲,问他是否听出了其中的寓意,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荡荡兮若江河!”

听完子期的回答,伯牙喜不胜收,顿时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为自己找到了知音而感到万分高兴。于是,他们越说兴致越浓,越谈感情越近,两人最终结下了莫逆之交,并相约第二年再来此地相会,再续知音之情。谁知就在这次相会之后,钟子期突然患了重病,抱憾而亡。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约,左等右等都看不到子期的身影,便带着琴找到了集贤村子期的家。当子期的父亲告诉俞伯牙子期已经病故的消息时,他顿时感觉天降霹雳,当即请钟父将他带到子期的坟前。他在钟子期的坟前长跪不起,哭诉知音难觅之情。随后取出瑶琴,在子期的坟前弹奏一曲之后,便将琴摔碎以谢知音。由此,便诞生了一段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动人故事,钟子期也因此被载入了华夏名人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