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百科全书》的哲学家
——狄德罗(1713~1784年)
狄德罗,1713年生于法国郎格里,曾入当地耶稣会中学学习,后赴巴黎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由于父亲只是个制造刀具的手工业者,在职业选择上与狄德罗产生了分歧,狄德罗遂开始独自谋生。他博览群书,热衷于从文学、科学和哲学中吸取知识;他精通意、英等国文字,从事过翻译工作,并以译述沙夫茨伯里的《德性研究》而著称。
狄德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照说,这个编纂过《百科全书》的哲学家应该条理清晰得近乎冷淡,可他对美的感悟却专注得如此热情。有时候,他能够表现出巨大的勇气;有时候,他又显得格外的谦卑,莫不是他那低微的出身,让他做起事有点神经质?
1746年,他刚刚出版了《哲学思想录》,政府当局立即做出决定焚毁此书,《哲学思想录》在最高法院的台阶上变成一堆灰烬。原来,他做了一个有神论的推理:“在蛆的眼睛里,不是也明明白白地有神性的印记吗?这种印记和伟大牛顿著作里思考能力上的印记不是一样明显吗?第一个有生命物体的智慧通过其作品在大自然中的显现,不是比思考能力通过文章在哲学家身上的显现,更为清楚吗?我觉得是这样。想想吧,在我能够用宇宙的重量把你压碎的时候,我只嫌你有一副蝴蝶的翅膀,一只蛆的眼睛。”
当时,狄德罗的面目还很含糊,但他明显坚定地归附于自然神论,他对宗教极尽嘲讽之能事:蛆的眼睛就足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作为第一原因、作为安排者的智慧的存在。归根结底,他所显示出来的是纯粹的无神论的思想倾向。
“善男信女们,我要告诉你们,我不是基督徒,因为圣奥古斯丁曾经是基督徒;但是,我要做基督徒,因为做基督徒合乎情理。”
圣奥古斯丁的权威遭到否认,冉森派已经大为光火。到1749年,狄德罗又发表了《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再次触怒教会而被捕入狱三个月。
狄德罗算不上是优秀的唯物主义者,他只从构造上区别不同的存活生物:
“如果你把索尔邦神学院学者的耳朵拉长,给他浑身披上毛,在他鼻孔里铺上一大块鼻黏膜,他就不会再去揭露异教徒,而是去追兔子:他成了一条狗了。”
“一条狗!”
“对,一条狗。但你若是把狗的鼻子弄短了……”
“下边的我知道了:那肯定就成了索尔邦神学院的学者,他会把兔子扔开,大声喊着去追异教徒。”
人若变成了狗,不管他原来是什么,就得做狗该做的事,这是不能违背的本能:
“长腿细身子的猎兔犬生来就是为了追兔子的,你千万不要让它去搜索;长毛猎狗适于搜索猎物,有时扬头,有时低头;短毛垂耳猎犬,适于穿越密密麻麻的障碍物,不怕荆棘;长卷毛猎犬能下水。如果你打算改变这些狗的习性,你得用很长时间,得用掉几条皮带;你得喊,得让这些动物没完没了地叫,即使如此,你得到的也都是些不良种狗。”
狄德罗像
狄德罗早期的作品都不成功。《哲学思想录》被巴黎最高法院下令公开销毁,他又因写《谈盲人的信》而入狱,但后来编纂的《百科全书》使他青史留名。
人和狗一样,也是一种动物,理性只不过是一种可臻完善并且业已完善到一定程度的本能。
狄德罗把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看作物质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他说:“这些物质因素逐步产生的结果,便是一个迟钝的生物,一个有感觉的生物,一个有思想的生物。”
狄德罗和达朗贝尔
这两位《百科全书》的主人的周围都是他们编写这部著作的合作者。
他还把人比喻为一架具有感觉和记忆能力的钢琴,并嘲笑贝克莱“以为自己是世界上存在的唯一的钢琴,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它身上”,这真是一架“发疯的钢琴”。
有一次,俄国女皇邀请狄德罗访问她的宫廷,狄德罗则试图通过使朝臣改信无神论来证明他的价值。在他喋喋不休的宣道声中,女皇很快厌倦了,便命令欧拉去让这位哲学家闭嘴。欧拉是瑞士人,早年曾受过良好的神学教育,成为数学家后就一直在俄国宫廷供职。于是,狄德罗被告知,一位有学问的数学家用代数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要是想听的话,他将当着所有朝臣的面给出这个证明。
狄德罗没有多想,高兴地接受了挑战。
第二天,在殿上,欧拉朝狄德罗走去,用非常肯定的语调一本正经地说:“先生,……因此上帝存在。请回答!”
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狄德罗困惑得不知说什么好。
周围的人都放声大笑起来,这个可怜的人觉得受到了羞辱。他请求女皇答应他立即返回法国,女皇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
就这样,一个伟大的数学家用欺骗的手段“战胜”了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而狄德罗便得出了一个形象的结论:对上帝的信仰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联,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完全的自由”。
狄德罗把性情冷漠、精力充沛而沉湎于女色的男人比作鹿:“就像秋天的公鹿,用角抵着母鹿,让母鹿战战兢兢地走在前面;公鹿把母鹿引进茂密森林的一个角落,就在那里专心致志地用力享受自己的幸福,至于被它降伏的母鹿幸福与否,它是全然不顾的;满足了,它就把母鹿扔在那里,转身走掉。”
狄德罗说这话的时候正和老婆闹分居,老婆嫌他钱挣得太少,还埋怨他是个白痴,狄德罗一怒之下,移情别恋,爱上了文学女沃兰夫人,直到去世。年迈的狄德罗写给沃兰夫人的情书,更堪称惊世骇俗,颇受后代正人君子们的鄙夷。然而,狄德罗并不是白痴,他还无法达到白痴的境界。
有一天,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他非常喜欢。可当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时,却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称,连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家具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还是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于是就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家在其《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由此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
生活中的“狄德罗效应”可谓数不胜数,一旦陷入,便无法自拔。但狄德罗最大的效应,还得算完成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狄德罗的生活既不安逸也不幸福。他拒绝做一个年轻体面的法国人应做的事,却到巴黎做了个穷酸文人。后来,他又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同一个虔诚得可怕、不可理喻的悍妇结了婚。为了养活她,他不得不做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工作,却只能在内心深处忠于他的自由思想。
18世纪上半叶,欧洲经历了声势浩大的求知运动,《百科全书》的撰写人进入了真正的天国。路易国王的印刷商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踢开同伴,独自盗印。他把即将出版的著作取名为《艺术与科学的万能百科全书辞典》,并发出了一系列颇能吸引顾客的漂亮书讯,预订单很快就排满了。
然后,他雇用了法国中学的一名哲学教授做总编辑,买了大量的纸张,就坐等结果。但教授搞出了笔记,却不是文章,预订者大吵大闹要求赔偿。
在这紧急时刻,印刷商想起了几个月前出版的颇受欢迎的《医学万能辞典》。他把医学卷的编辑找来,当场雇用。这个新编辑就是狄德罗,这项本来艰苦无味的工作竟变成了18世纪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仅仅修改旧资料简直是降低身份,狄德罗在这个终生事业中看到了出人头地的机会。《百科全书》要让每一个可以想到的题目具有最新消息,文章要让最有权威的人撰写。狄德罗正处于轰轰烈烈的思想活跃时期,他顿时热血沸腾,便说服了印刷商让他全权指挥,并且不限制时间。接着,他列出了一个合作人员的名单,拿出一大页纸,开始写道:“A……”等等。
20年后,工作完成了,是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完成的:他每年的编辑费从不超过500美元;那些应该提供帮助的人不是很忙,就是下个月再说,或者是得去乡下探望祖母;加上教会和政府官员们的谩骂。尽管感到无比痛苦,他还是亲自做了绝大部分的工作。
官方还想方设法找他的麻烦,甚至建立了一个谍报网,总在他的办公室周围打探情况,还抄他的家,没收他的笔记或者干脆禁止他工作。然而,一切障碍都不能阻抑狄德罗的热情,《百科全书》终于按照他所期望的那样完成了。
现在,狄德罗版的《百科全书》已经非常罕见了。因为,一个半世纪以前,这本书就作为毒害匪浅的激进主义表现形式被怒吼声给吞没了。对于18世纪教士中的保守分子来说,这部书就像吹响了让他们走向毁灭、无政府、无神论和无秩序的嘹亮号角。
《一个方济各会教徒的思考及一封直接写给某某先生的信件》的封页上的漫画
狄德罗就是这里说的“某某先生”,他就是这个反对启蒙思想的小册子所指向的人,他的作品经历了无数次的批评,尤其是来自教会的批评。
哲学辞典
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指18世纪编写法国《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的全体成员,广义还包括其他一些和他们思想接近、关系密切的思想家。《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主编是狄德罗,副主编是达朗贝尔,整个工作受到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的通力合作与积极支持。百科全书派是适应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成员的社会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存在很大分歧:他们中间有民主主义者,也有“开明专制”的拥护者;有无神论者,也有自然神论者。但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都高举理性主义旗帜,要求重新审查现存的一切,反对天主教会的教权统治和宗教迷信,批判封建主义思想和制度。百科全书派通过《百科全书》,不仅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而且利用已有的思想资料和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促进唯物主义、无神论和进步的社会历史观的传播和发展,从而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百科全书》作为当时各门科学知识的总汇,还提供了18世纪法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工场手工业技术等状况的宝贵资料。
《百科全书》以其怀疑论、注重科学决定论和对当时政府、司法和教会的弊端的批判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前奏。这部巨著的重要性不但在于宣传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而且在于把这些知识作为反宗教和旧制度的全部老朽思想体系的最有力武器。人们选择了《百科全书》作为工具,来宣传他们自己的理论并应用到一切知识对象中去。
狄德罗主张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做好事,寻找真理”,他也真正实践了自己的座右铭:敞开大门招待饥饿的人;为人类每天工作20个小时;除了一张床、一个写字台和一叠纸外,没有要求过任何报答。
狄德罗毕竟还是狄德罗,穿着一身褴褛的衣衫;每星期等男爵朋友请他去饱吃一顿的时候,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当四千册书销售一空时,他就会感到非常满意。虽然,同时代的许多人都比他享有高得多的声誉,但如果没有《百科全书》,所有这些好人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影响力。看来,这不止是一本书,它是社会和经济的纲领;它告诉我们当时领导人的真实思想;它具体陈述了不久后就统治了整个世界的那些观念;它是人类历史上的决定性时刻。
《百科全书》中有关打击乐、采矿和造纸的整版插图
《百科全书》是展示18世纪一切思想活动中各种新思潮学派代表人物的窗口,以其自由主义态度和对手工业及机械科学提出的新观点而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