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哲学(超值全彩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浪漫主义的年少时光

——卢梭(1712~1778年)

卢梭像

卢梭在哲学上强调情感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政治观方面,提出天赋人权说,主张返回自然,有“自然主义之父”之称。在教育上,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主张让儿童的身心自由发展。

“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句名言出自《社会契约论》首卷,它不仅是理解卢梭生平的一把钥匙,也是弄清他对艺术、政治和社会巨大影响的不二法门。

毫无疑问,卢梭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天才,可他平生坎坷、备受磨难:被驱逐出法国后,他默默无闻地死在异国他乡;由于宗教和政治思想过激,他一直遭到新闻报刊的抨击;因为采取卓尔不群的生活方式,其居所被人用石块砸毁,自己也遭到故交的抛弃;最终,他还是以简朴的生活和对真实的热爱坚持了理想:“我把一生都奉献给神圣而纯洁的真实,我的情感从未玷污我对你的挚爱,利害与恐惧也从未腐蚀或败坏我对你的敬意,只有当我手中的笔担心自己是出于复仇的目的时才拒绝描绘你。”

1712年6月28日,卢梭生于瑞士日内瓦。父亲是个钟表匠,母亲是位部长的千金,却死于难产,这曾令其父痛不欲生,卢梭也声称自己的出生是第一大不幸。与君主国臣民、居民和当地人不同,卢梭曾荣膺“日内瓦市民”的称号,这表示他20岁左右便具有投票选举的特权。卢梭还曾有过一个年长7岁的哥哥,后因离家出走一直下落不明,就连卢梭也不能道出其名。

10岁那年,父亲和人打架斗殴,发生纠纷。据史料记载,其父不仅用拳头揍了一名市政议员一顿,还用剑刺伤了他。卢梭却认为父亲因受到不公平待遇而败诉,故此宁愿离开日内瓦到国外度过余生,也不愿由于妥协而失去自由和荣誉。独自逃往里昂的父亲把卢梭托付给姨妈照管,而姨妈恰好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儿子,于是,两个孩子都被送到一位清教徒神甫兰博希尔先生手下接受教育。

两年的乡下生活令卢梭十分满意。

有一回,兰博希尔先生种了一棵胡桃树用于露台遮阴,卢梭和表弟未征得同意,就在露台附近又种了一棵嫩柳树。树需要浇水,可他们因年幼而不允许打水,他们便想出一个点子,在胡桃树和嫩柳树之间支起“一根导水管”。兰博希尔先生后来发现了,只将管子撕开却没有惩罚他们。相反,卢梭不久还听到先生在他妹妹的房间里谈到此事时竟然开怀大笑。

好景不长,又有一回,兰博希尔兄妹二人坐在火炉旁一起冤枉卢梭,硬说他毁坏了兰博希尔小姐的梳齿。这一事件标志着“童年宁静生活”的终结,他们的关系也彻底破裂。尽管表兄弟俩还希望能多住一段时间,但兰博希尔兄妹二人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兴致了,姨妈只得将他们接走。

卢梭觉得此前的生活充满了“朴素的自由性”,在日内瓦市登记处拜师受挫后,他到一位雕刻家那里学艺5年。在师傅的管教下,他变得紧张不安、诚惶诚恐。他羡慕师傅和出师学徒工所享受的自由,渴望获得他被剥夺掉的所有东西。他断言“未被满足的欲望总是会导致……邪恶”。他开始偷窃他所欲求的东西,尽管越轨会挨打,可他很快发现这只是一种交换而已。惩罚非但没有使他停止,反倒使他一如既往,正如他本人所言:

“我以为像恶棍一样挨揍正好表明我就是这样一种货色。”

我们姑且撇开卢梭的道德修养不谈,但它毕竟也反映出他所谓个人品格的本原方面——性情中人,这或许更能说明其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欲望导致奴役。只要欲望简单易足,我们就幸福快乐;一旦欲望超过自然所能提供的限度,就会成为需求,我们就会被抛进苦难之中,而人类自身就是苦难的源泉。

16岁时,卢梭离开了日内瓦。有段时间,卢梭寄宿在巴瑟尔夫人家中并成为她的仆从。为时不久,夫人的身体日趋恶化,临近死亡,人们开始惦记她的财产。她没有自己的孩子,侄子是继承人,但这位和善的老人不会忘记所有尽心照料她的人。可其他仆人认为这不应该包括卢梭在内,他们担心自己的份额减少,就串通一气,在写遗嘱的那一周里使卢梭见不到伯爵夫人,结果,老人没有留给卢梭任何东西。

就在分房产时,一条属于管家侄女的粉银色丝带不翼而飞,是卢梭偷了。当人赃俱获时,卢梭却硬说是一位厨师女仆送给他的。这位女仆虽然长得并不怎么漂亮,但为人诚实可信。一听到她的名字,其他仆人和伯爵夫人的侄子都大吃一惊。这位女仆也竭力为自己辩护,要求卢梭不要以谎言来玷污她的清白,可卢梭就是一口咬定。最后,两人都被开除。

这个谎言困扰了卢梭一生。他经常提到这次撒谎,并把自己“厌恶虚假”的心理归功于此。良知的惩罚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惩罚。卢梭后来承认自己当时并不是怕惩罚,只是害怕丢脸而已。

在伯爵夫人侄子的帮助下,卢梭又在古旺伯爵家当了一名仆从。他不久便得宠,自由自在而不必总忙于男仆职责。雇主看到了他的才能,鼓励他从事家教工作,辅导伯爵的儿子学习拉丁语和文学。与此同时,他还结识了一名年轻人,后者极力怂恿他外出闯荡发财,于是,他开始放松学习,懈怠工作,很快失宠。又一次被解雇后,他回到了日内瓦。

卢梭在《爱弥儿》中像一个老学者一样主张进行“否定式教育”,也就是不传授美德和真理,而是要保证做坏事的心和错误的精神。

为获得新位置,卢梭经常徒步旅行,或与情人约会,或奔赴巴黎博取功名。有时只为了享受漫游的乐趣,有时也到里昂探望父亲。虽然卢梭自称与父亲是幸福的团聚,但实际上其父因儿子皈依天主教而断绝了父子关系。父亲已经续弦,并且身无分文,卢梭仅在名义上继承了亡母的财产,其父早在儿子不在时使用了这笔钱。卢梭后来自己琢磨,父亲在他逃离日内瓦时便不再追寻他的原因恐怕就在这里。当卢梭计划回去办理财产继承权时,发现数额少了许多,这使他懂得:“要避免将我们的义务与利益对立起来,也要避免他人受损自己得益的情形出现,这是伟大的道德箴言。”接下来的一年里,卢梭给里昂市主要行政长官马布里先生的两个孩子担任家庭教师,他的执教基本上不算成功,但他终究有了一次反思种种教育制度的机会,为他22年后发表教育专论的不朽之作《爱弥儿》奠定了基础。

卢梭在阿蒙农维拉的墓地

歌德是《忏悔录》的忠实读者,他曾经写过:“因为有了伏尔泰,旧世界才结束;而新世界的开始则是因为有了卢梭。”

哲学家小传

卢梭作出离开日内瓦的决定纯属偶然。16岁那年的一天,他返家太晚而城门已关,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前两次他因与朋友出城去玩儿而被关在城门之外,仅比他年长7岁的师傅对他进行惩罚,并警告说如果再犯,将对他严惩不贷。这次,卢梭又犯规了,不得不远走高飞,一走了之。当他叫表弟来城门话别时,发觉两人的差别已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扩大,出生的平等必须让位给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了。卢梭现在只是一个穷学徒,而他的表弟则是上层市民中的一位少爷。卢梭开始独自游历四方,登上了新的生活舞台。

也是在这里,卢梭喜欢上一种阿尔布瓦出产的葡萄酒,这种酒浑浊不清,主人就让卢梭负责澄清一下。在处理时,卢梭有意把酒搅混,但保持味道依然如故,这样他就可以顺上几瓶自己享用。不过,还需要一些面包片下酒,他无法搞到。如果他让男仆去买,别人就会发现他的小偷行为;而作为一名绅士,他又不能自己去买。这时,他想起“一位伟大的公主”曾向没有面包的农夫建议:“那好,让他们去吃蛋糕吧!”于是,他就把这句话套在自己身上,亲自到一家糕点铺去买蛋糕。即便这样也并非易事,卢梭装模作样地先走进一家糖果铺,等到里面只剩一位长相可爱的售货员时,他才买了蛋糕,回到住处后边饮酒边读书。

纪念卢梭的革命寓意画

因为卢梭是提出普遍意愿的理论家,所以他被看作是法国大革命之父。

“读几页小说,痛饮几杯酒,真是其乐无穷!我一直幻想独自一人读书用餐,这样就弥补了社会生活的缺乏。我读一页书,喝一口酒,轮流交替,就好像我的书与我一起进餐似的。”

1749年7月,狄德罗因出版了一本为无神论辩护的书,被逮捕单独囚禁在“文森纳城堡和公园”。作为朋友,卢梭去探望他。在半路上,卢梭偶然看到了第戎科学院的全国论文大赛布告,主题是“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道德的净化”。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一文提出了否定答案,并获得了一等奖。

这段插曲成为卢梭一生的转折点,他的所作所为,既赢得赞誉,也遭到诋毁。可他在灵感的闪光中,发现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也正是这一新的思想体系闸门的打开,最终改变了欧洲。

几年后,卢梭创作了歌剧《乡村巫师》,在枫丹白露的宫廷里首演成功,给路易十五留下了深刻印象。国王因此想赐予卢梭一份养老金,可卢梭不敢面见国王,部分原因是他不善于即席发言,故此逃之夭夭。狄德罗对此表示不满,两个朋友首次发生了争执,彼此之间也有了距离。

于是,卢梭一直避居在离巴黎不远的“退隐庐”。6年后,法国政教当局下令禁止《爱弥儿》并要逮捕卢梭,卢梭匆匆出逃。先到伯尔尼,进而辗转到普鲁士,在收到一本对他进行刻毒的人身攻击的匿名小册子《公民们的感想》后,遂萌发了写作《忏悔录》的念头。翌年,他又跑到圣·皮埃尔岛,被逐后只得前往英国,受到休谟的友好接待。不久,他竟怀疑休谟也参与了迫害他的阴谋,便逃回法国,辗转数年后,重返巴黎。

1778年7月2日,卢梭一大清早散步回来,像往常一样用过早餐,尔后就离开了人世,身边只有妻子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