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学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理念(4)
在现实的学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中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生活是有独立价值的,他的未来不仅仅是为成人的生活做准备。作为一个主体,儿童有权利对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发表意见,成人教育的作用不是要泯灭儿童自己的意见,听取成人的教诲,而是帮助儿童形成自己的意见,挖掘自己的潜能,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1]爱生学校评估——ASSESSING CHILD——FRIENDLY SCHOOLS——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项目管理者指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办事处,2006
[2]爱生学校评估——ASSESSING CHILD——FRIENDLY SCHOOLS——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项目管理者指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办事处,2006
[3]爱生学校评估——ASSESSING CHILD——FRIENDLY SCHOOLS——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项目管理者指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办事处,2006
[4]改编自教育、就业、培训和青年事务部(MCEETYA).国家安全学校框架.学生学习和支持服务的任务,墨尔本,2003
第三节“爱生学校”的引进与实践
一、爱生学校产生的背景
“爱生学校”(Child—Friendly School)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cief)与东亚一些国家开展基础教育合作实验项目“Towards Child—Friendly Learning Environments”(直译为“面向爱生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重要内容。根据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内容,在我国进行这一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将其译为“爱生学校”。“爱生学校”项目在泰国、菲律宾等国家的实践过程中切实促进了儿童权利在学校管理中的落实,推动了孩子高质量学习的获得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在1996—2000年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周期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早期儿童关爱”项目中,把创建“爱生学校”作为这一项目实施的重点内容,项目实施的目的旨在推进项目地区的项目学校以学生为本,改革教与学的关系,构建学校、社区、家庭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对于改善我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保持与全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借鉴和推动作用。
二、爱生学校的理论基础
爱生学校是以全纳教育为理念,在学校管理中建立相应的制度和途径尊重儿童的权利,保障儿童权利的实现,进而达到促进学校发展的学校。
爱生学校的实施是以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有关儿童权利的原则以及近年来由特殊教育生发而来的、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影响的全纳教育的理念为基础,将其应用于指导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的实际,进而达到促进学校发展的一种理论探索和实践运动。
爱生学校的学校管理是以儿童权利和全纳教育的理念为基础来实施学校管理。
(一)儿童权利
说到儿童权利我们必然要谈到儿童权利的原则,也自然地就会涉及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11月20日,来自世界161个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庄严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1990年9月30日,159个国家的代表(其中有71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首次在联合国举行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并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1990年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两个纲领性文件。我国政府分别于1990年1月和1991年3月签署了上述文件。
《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童”的概念给予了这样的界定:从年龄上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从主体上强调儿童应该是作为“积极和创造性”的权利主体,拥有“包括生存、发展和充分参与社会、文化、教育生活以及他们个人成长与福利所必需的其他活动的权利”。从《儿童权利公约》所赋予的关于“儿童”的理解上包含了两个根本性的要素。首先,儿童作为一个人,具有人的特征,具备人的先天能力,具有自己的意识和情感,同时儿童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拥有未被开发的巨大潜能,应该在实际生活中要公平对待;其次,儿童又是处于特殊阶段的人,处在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是身心都未成熟的人类生命个体。他的能力尚未充分地表现出来,他的发展需要一个身体生长、精神发育以及身心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应该受到特殊的对待。
《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是强调儿童拥有自己应有的权利。对于儿童拥有的权利,从保护的角度所强调的对儿童的保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而是具备法律意义上的保护;在实施上强调对儿童负有责任的国家、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关于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为此,在对儿童的保护上应该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任何涉及儿童的事情均以儿童利益为重的至上原则;指向儿童生存和发展的质量得到尊重的儿童尊严的原则;任何涉及儿童的事情都必须认真倾听儿童的意见并得到尊重的原则;所有儿童都应当受到平等的对待,不应受到任何歧视或忽视无歧视的原则。
基于此,当时就任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副主席的汉姆柏格在阐明《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时进一步地强调并细化了对这四个原则的理解:
1.儿童最佳利益原则
即儿童的最大利益(见条约第3条)。强调凡是涉及儿童利益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首先考虑儿童的最大利益。无论在战争、灾难还是其他任何事情中,凡涉及儿童,必须以儿童的利益为重,也就是“儿童优先”。
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即确保儿童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完整(见条约第6条)。强调所有儿童都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应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的生存和发展。为此需尊重儿童生存发展的权利,并且这种尊重要以儿童的健康生存、优先发展为重,任何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的行为都是违反公约的,都是损害儿童尊严的。
3.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
即尊重儿童的意见(见条约第12条)。强调任何涉及儿童的事情,均应听取儿童的意见。所有儿童,无论他们出生在哪里,属于何种种族或民族,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是富有还是贫穷,他们都必须得到充分和平等的机会,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同时在涉及他们事务时必须享有发言权,自己的声音能够得到倾听。
4.无歧视原则
即无差别原则(见条约第2条)。强调每一个儿童都平等地享有公约所规定的全部权利,儿童不应因其本人及其父母的种族、肤色、性别、民族、语言、宗教、贫富、生活文化背景、政治观点、财产状况和身体状况等受到任何歧视。
基于保障这四个基本原则的实现,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强调了儿童拥有的十项权利:
1.儿童的生存权。
2.儿童的健康权。
3.儿童的姓名权、国籍权和肖像权。
4.儿童的名誉权、荣誉权、智力成果权。
5.儿童的教育权。
6.儿童接受抚养权和继承遗产权。
7.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权。
8.儿童达到就业年龄的劳动权。
9.儿童危机援救权。
10.儿童的司法保护权。
《儿童权利公约》所强调的原则以及对儿童权利的关注,迫使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必须思考,我们在自己的学校管理中是否真正地做到了对儿童权利的尊重?我们是否都真心实意爱孩子?我们是否用完整的爱和健康的爱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管理中我们对孩子的爱是否包含了对孩子的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如果我们的爱缺失了了解,爱就是盲目的;缺失了足够的尊重,爱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缺失了关怀和给予,爱就是空洞和苍白的;缺失了责任,爱就是轻薄的。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作为管理者,我们的学习生活常常很少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组织学习内容,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很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处境。我们更多的是一味从自己的愿望出发,总是从成人的视角,以成人为中心看待学校的管理。这种以成人中心,说到底也就是自我中心、个人中心,对儿童的发展常常表现出一种专制特征。所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需要多从自身找原因,以改进学校管理,而不要借着孩子的名义,推卸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二)全纳教育的理念
全纳教育是相对于隔离教育而提出来的,它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提出全纳教育的出发点是:相信受教育是基本的人权,也是维系社会正义的基础。这一基本观点的产生是受到《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的影响。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其认为,“以全纳为导向的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营造融洽社区、建立全纳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此外,全纳学校应向绝大多数儿童提供一种有效教育,以及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效率,并且最终提高其成本效益。”[1]这段话表明,建立全纳学校,无论在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方面以及经济方面,都对现实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
全纳教育理念提出的伊始,主要用于特殊教育领域。传统的特殊教育形式是将被鉴定为残疾的学生安置在专门为他们而建立的特殊学校或机构内,通常这些特殊学校设施相对比较齐全,教师是接受过专门教育训练的专业教师,大多数残疾学生住校,基本上是与有同样残疾的学生在一起,与家庭、社会的普通人接触较少。这种隔离封闭的特殊学校教育对残疾学生回归社会非常不利。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受国际有关人权议题的一系列公约、宪章等的影响,开始在普通学校接收所有学生,包括接收残疾学生入学。这种新型教育的出现拉开了全纳教育初期探索的帷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针对特殊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颁布了法规和法律,支持把残疾儿童安置于普通学校的做法。这种国际特殊教育的变革为全纳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很长一个时期人们一直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把全纳教育等同于特殊教育。其实,经过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发展改进,全纳教育拥有了全新的理念,已经超越了特殊教育的理解范畴。2008年12月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局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主题为“全纳教育:未来之路”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全纳教育是确保全民受到教育、所有学习者都享有基本学习机会并能丰富高质量学习权利的教育。它特别关注残疾人群体及各类特殊人群,致力于发掘每个个体的全部潜能。全纳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结束各种形式的教育歧视,促进社会的融合。
会议强调指出,全纳教育是指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努力使所有的人受到同样的教育,特别是帮助那些由于身体、智力、经济、环境等原因可能被边缘化和遭歧视的孩子受到同样的教育。这些易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至少应该包括:残疾儿童、艾滋病儿童、少数民族儿童、移民、难民和国内迁移儿童、贫困/饥饿儿童、冲突/灾难儿童、或是来自其他弱势群体或者社会边缘群体的儿童。所有这些儿童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并要通过恰当的课程设计、有效教学策略的采用和内容的有序安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与社区密切合作,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全纳教育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各教育部门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形成全纳社会为旨归,它的提出对于实现教育平等,建设和谐的班级、建设和谐的学校、建设和谐的教育文化,进而建设和谐的社会,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全纳教育的“接纳”(inclusion)表达了学校要接纳所有的人,而不论其社会经济背景、种族、文化、身体、智力等方面的原因。全纳教育主张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全纳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儿童的不同需要,而不是不同的儿童去适应固定的学习过程。全纳教育提出要向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并且还要改变社会存在的歧视和排斥现象,创造人人受欢迎的社区,形成一种全纳的社会。